核武皇帝第234章 201工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核武皇帝 >>核武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234章 201工程

第234章 201工程


更新時間:2013年03月30日  作者:浪子刀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浪子刀 | 核武皇帝 
汪兆銘這位秘書局的新秘書長離開后,宋彪將顧問局科工委的常務理事梅貽琦招到辦公室,讓梅貽琦擬定一份關于帝國201工程的詳細報告。

傳說中的這位永遠的清華校長在中央帝國大學的公款留學計劃中,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完成了工業物理學的博士學位,在內廷顧問局科工委擔任常務理事,負責跟進內閣的201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工程。

此時的梅貽琦還很年輕,剛過而立之年,高而清瘦,帶著眼鏡,真是一個典型的書生,在全國上下都無比的近乎盲目的崇拜皇帝的熱潮中,當前任中央帝大的校長黃仲良推薦他出任內廷顧問局科工委的常務理事時,梅貽琦自然是異常的激動,但在201工程正式啟動的過去半年時間里,他還一直沒有機會見到皇帝。

突然在辦公室里直接接到皇帝的電話,而且是點名讓他過去匯報工作,梅貽琦激動難耐之余又是手忙腳亂,心里不知道有多緊張。

等在內侍官的陪同之下進了辦公廳,梅貽琦才發現皇帝正在陽臺外的窗戶前喝茶,諾大的辦公廳是何等的金碧輝煌,卻又是如此空寂,地面的大理石平滑如鏡,幾乎可以照出梅貽琦的人影。

他走近一些,手足無措的不知道是必須在大廳中央敬禮,還是走上前敬禮,好在內侍官們經驗豐富,提前給他示意了手勢,領著他走到皇帝的面前躬身行禮。

聽說眼前這個高瘦的中青年就是梅貽琦。宋彪顯露出一些興趣,讓梅貽琦陪著自己一起就在陽臺前坐下來,并且讓人給梅貽琦也準備一份茶杯。

等新泡好的烏龍茶送上來,宋彪親自為梅貽琦斟茶,道:“往常第一次接待新人都還有茶點,可惜幾乎沒有人愿意在這里吃半塊的宮廷點心,總是浪費了。所以就取消咯。現在的規矩改了,等你出去的時候,內侍們會給你準備一盒宮廷點心。”

梅貽琦匆忙謝道:“皇上太客氣……!”

他說了一半就覺得這話太愚蠢了。匆忙又改口道:“謝皇上隆恩。”

說著這番話,他窘迫的就要站起來,愈發覺得自己太沒有規矩。怎么能和皇帝一起平起平坐?

宋彪卻示意他坐下來,道:“你運氣好嘛,正好是朕休息的時間,這個時候進來匯報工作就可以隨意一點,你又不是負責軍政事務工作,就更不用這么拘泥了。坐吧,和朕說說201的事情。”

梅貽琦這才松了口氣,道:“回稟皇上,自從內閣確定了這一計劃后,從去年5月至昨日總計制定127個項目。涉及電力、鐵路、船舶、化工、農藥、機械、無線電、藥物等31個大項,涵蓋面很廣,包括皇上所提議的雜交水稻等35個項目,目前都已經正式立項,部分項目進展順利。研究人員不足的情況下,我們也從國外招聘外國專家和顧問協助解決,目前總計有11348名國內科技工作者和7493名外國專家協助工作,一部分技術如軋壓均質船用鋼板的研究工作因為進行的早,現階段已經基本有了第一期的成果。大功率汽輪發電機組和高壓變壓器之類的項目因為有德國的技術,以及本身在東北電力工業研究院的基礎工作。現階段的進展也都很順利。”

宋彪挺滿意的微微點頭,隨即問道:“核物理領域呢?”

梅貽琦想了想,答道:“皇上,前面這些都是工業運用研究,只要思路正確,進展通常都會比較快,但一些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有可能是十幾年也沒有真正的成果,這也是科學研究中很正常的事實,所以我們還是需要天才,一個天才往往能抵得上幾千個平庸的研究者。”

宋彪贊同道:“對啊,你說的非常正確,朕也是這么想的呢,所以說,帝國要將教育放在第一位。帝國人口眾多,絕對不缺乏具有天才潛力的孩子,就是缺乏真正合適的教育幫助他們成為帝國棟梁而已。”

梅貽琦則道:“臣下倒以為帝國目前在大學教育上已經逐步有了比較好的根基,不管是震旦大學,還是中央帝大、帝國科技大學,或者各省的省立大學,水平都還是逐步在向上提升,只是基礎教育還有待加強。基礎教育好才能有更多的可造之才,大學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學術精英。”

宋彪還是很贊同的點頭,道:“你說的對,只是帝國的國情在此,雖然我們今年的教育開支總算是和美國差不多了,可要比之美國,還是有較大的差距,關鍵在于我國人口眾多,基礎義務教育的壓力重,只能是經濟條件好的省提供正規的小學和初中教育,較差的省則主要保障最基礎的識字教育和掃文盲工作。這還是需要一步步的來,沒有道理說能用幾年的路走完別人一百年的路。”

梅貽琦答道:“皇上圣明。”

宋彪找梅貽琦過來,并不是要和他談教育的問題,轉而就問道:“201項目在經費上有沒有比較困難的情況?”

梅貽琦道:“總理對201工程很是重視,目前主要采取三種辦法,一種是基礎科學研究部分主要是通過和大學的聯合,二是工業科技采取對工廠補貼和扶持的方式支持企業進行相關工作;三是軍事領域和特殊領域則以政府投資為主。從目前來看,總的費用還是較為充裕的,主要是我們現階段也要量力而行,開拓性的東西少,追趕性的東西多。特別是大量的直接從國外聘請專家的方式,讓我們在追趕技術的步伐上明顯加快,效率也高,有一些外國專家本身在國內就已經大量從事過相關研究。很容易就能出成績,經費開支相對也就低一些。總體來說,很多實業家對此的投入也是非常積極和熱烈的,只要是帝國政府的號召,不管是提高工藝,還是提高技術,不管是要求培養更多的科研人員。還是培養更多的高級技工,實業家們都是積極響應,我這半年間也和很多實業家打過交道。挺感動的,所以,我也相信帝國201工程的經費不是問題。何況帝國投入規模之大,本身就不是問題,信心和熱忱才是關鍵,國民有這樣的信心和熱忱,愛國忠君高于一切,此才是帝國201工程必將成功之根本!”

聽完這番話,宋彪沉默了一段時間。

過了一會兒,他才和梅貽琦叮囑道:“讓大家要理智,追趕列強和民族光復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最重要的還是和內閣方面有所交代。要內閣針對201項目做一些基礎的應急預案,對于一些企業可以提供臨時的應急貸款。其次,要扶持新技術人員主動參與創業,要鼓勵資本充足的銀行參與投資新技術,可以成立專業的投資銀行。政府可以出資一部分,也可以獨自成立一家中國投資銀行,專門負責和201工程緊密配合。”

梅貽琦應承一聲。

雖然他并不是內閣官員,行政級別也很低,但在他的這個位置上,他的責任就是負責皇帝和內閣政府之間針對201項目的專項交流通道。

宋彪對于201工程的興趣是很濃厚的。不是梅貽琦簡單匯報一番就能滿足的,他也親自將梅貽琦整理的資料和報告都仔細瀏覽一番,在咨詢了梅貽琦的一些意見后,對于各個重點項目都做了一些特殊的批注。

此時的宋彪已經現在認定一點,那就是中國如果想要繼續發展下去,唯有更多的依靠科技的進步,而不是簡單的依靠投資增長。

利用德法經濟危機和歐洲的戰亂蕭條,以及蘇俄內部的特殊情況,帝國大量從歐洲和蘇俄招攬優秀的科技人才、專家,不僅加快了本國科技研究,也大量的竊取了德國和歐洲國家的一些重要技術。

這樣的工作可以稱之為外國專家聘請,也可以稱之為乘火打劫,更可以稱之為技術盜竊,因為帝國是有針對性的聘請各國專家和科技人員,在一些重要項目上,帝國也會通過其他的運作途徑秘密轉移技術,比如像德國提供特殊的資金對軍工業進行援助,將部分債務轉化為在克虜伯、蒂森等重要公司的援助貸款。

比如說在造船用鋼上,帝國本身已經通過伯利恒公司掌握了CLASSA系列的造船用鋼,但還是繼續通過和德國秘密合作,從德國引入人才和技術,轉入了KC系列的造船用鋼,本國還在東北冶金工業研究院繼續推進新型合金鋼和表面滲碳技術的硬化研究。

通過比對兩種技術,帝國以KC系列的工藝結合CLASSA的配比,重新試驗出FECemented系列的新型表面滲碳硅鉬合金鋼,平均數值約高出KC系列7,特別是在應對重彈的表現更為優越。

在電氣、化工、汽輪機、內燃機、潛艇等領域,帝國從德國引入的規模更為驚人,在青島和海州,帝國專門開放了德國區,從德國引入的專業人員超過4.75萬人,僅僅是在化工染料工業上,帝國短短三年時間就將整套技術工藝配方、產品擴大了四倍。

在礦業勘探、農業和教育領域,帝國直接從歐洲引入的規模更為龐大,特別是帝國所采取的承認雙重國籍的政策,旅居中國的歐洲人口(不含俄裔)從1913年的52.3萬人激增到1921年224.33萬,本國籍占31,俄裔外國及本國籍人口則增至358.4萬人。

其中俄國人口主要居住在新西伯利亞、東三省、遠東省,法裔主要集中在上海、福州,德裔集中在遼寧省、天津、青島、威海,比利時裔集中在天津、上海,英裔及愛爾蘭裔主要集中在上海、香港。

從一戰至今,帝國雖然沒有推出新的類似于175項的國民工業計劃,帝國工業依然處于技術和產品總量的快速擴張中。特別是在油脂、紡織、染料、化工、機械、電氣、汽車、冶金等重要工業領域擴展的異常迅猛。

帝國的化肥產量從1913年的170萬噸激增到1921年的4300萬噸,帝國汽車產量從1913年的14萬輛激增至1921年的38萬輛,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化肥和汽車工業大國,農業機械也從1913年的400萬馬力總量增加到1921年34億馬力,雖然這一指標僅相當于美國同時期的1/7,甚至只是美國1910年時期的1/3,但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是農業機械化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

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有一個極大的效應就是節省的勞動力資源。使得農業人口的勞動率和總產出快速增加,農業人口可以在種植莊稼之余,從事其他副業勞動。增加畜牧業和果林業的同步發展,增加蔬菜、魚蛋和肉類的供應。

隨著工業機械的本國化和帝國財政信貸政策的支持,小型的鄉鎮企業也開始不斷涌現。推動國家鄉鎮化建設。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一個問題,那就是科技的發展。

201工程在現階段與其說是創新,不如說是更為快速的追趕世界科技,只要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無論是自行研發、仿制,還是直接通過針對性的招募外國專家,直接以最快的時間解決復制,或者是更直接以國家工程名義從國外引入買斷專利技術,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帝國在最短的時間內擁有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技術。

與201工程相對應的則是工業大臣鄭廷襄提出的“國民工業精湛運動”,試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一種可靠有效的工業質量管理體系。

雖然帝國在一戰期間大量出口了工業產品。但在質量上還是明顯處于一個較為低級的階段,英國人過去所說的中國貨是專門指奢華精美的瓷器,現在則是指中國那些便宜而粗糙的工業產品。

和王永江在農業所實施強硬政策一樣,工業部也采取了類似的資格證體制,學習德國。強制要求技術工人必須接受職業教育,對技術工人提供更多的資格分級保護和企業工藝培育減稅政策,激勵企業招聘和培養更多高級技工。

但是,想要最快時間的提高這些工作的效果,最簡單的辦法莫過于直接招聘外國專家和優秀技工,聘請他們在工廠工作。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待遇,邀請他們擔任職業技術學校和中等專科學校的教職員,全面吸收歐洲的技術。

在國內,“國民工業精湛革命”更常見的一個稱呼是“國貨革命”。

革命這個詞在帝國已經有點被濫用的趨勢,但不可否認,它也確實好用,只要是能強國富民的革命運動,總是會迎來最為熱烈的響應。

在這個時代,國人的熱情是非常純粹的事,至少比一個世紀之后更為純粹和簡單,很多實業家在響應國貨革命的大潮中,甚至可以不惜成本的追求品質和工藝。

在這個激情四射的時代里,實業總是和強國聯系在一起,經辦實業的人也大多來自于上流階層,有著更多的抱負和希翼。

201工程就是這樣一個時代里的特殊工程,為了追趕外國科技而存在的國家大計劃,不管是用什么辦法,帝國也要有其他列強才有的科技,帝國甚至還要研發更高水平的科技,大部分投身于此的實業家、科研人員不是為了財富和名譽,而是為了一個強大帝國的光復夢。

我們是為了光復中華而努力的一代人啊。

只要我們的熱血和信心不是被那些軍閥亂黨無緣無故的浪費掉、消費掉,我們本就可以在這個時代締造一個屬于中華民族的成就和奇跡。

國人為何不可在這20世紀的上半葉就能立足于世界之巔?

不錯,即便到這一年,在華皇立國十二年后,帝國的總產值也不過是美國的1/3,人均不過1/12,可帝國還在高速的發展中,國人的信心高漲,自尊心更為強烈,愛國忠君之思潮奮發而上,一切都是如此之美好,只要政府不出錯,皇帝不出錯,國人必當可在三十年內稱雄世界,立足于諸民族和國家之頂點。

帝國正在飛快的前進和追趕,現在需要的只是一個為期二十年的和平環境,僅此而已,可宋彪卻很擔心日本這個永遠的麻煩者。

在和梅貽琦談論201項目的進展之時,他心中總是有不妙的感覺,總覺得日本這個禍害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問題上,遲早還是會給帝國帶來一個巨大的麻煩。

這顯然不是一個新問題,從一戰時期,日本就尋求各種方式想要得到德屬新幾內亞,對于這里的黃金和銅礦資源,日本早已羨煞不已,而英國也答應了日本這一要求。

在中國占領德屬新幾內亞之后,日本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爭奪和交涉,從蠻橫到協商,從協商到強硬,日本的姿態變幻了幾次之多,在華盛頓會議之后,隨著英美對日采取妥協政策,以及對日本在這一問題上的同情因素,日本的態度恐怕又將趨于強硬。(。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  |  核武皇帝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