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第208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核武皇帝 >>核武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208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208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更新時間:2013年03月04日  作者:浪子刀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浪子刀 | 核武皇帝 

不管怎么說,中華帝國擁有130萬陸軍,這是法國和俄國都無法放棄的力量,有意思的是中俄并沒有結盟,只有中法簽訂了軍事同盟協約。

在訪問俄國之后,法國總理維維尼亞繼續乘坐遠東鐵路的火車抵達北京,正好是8月2日上午抵達,在昨日,德國已經向俄國宣戰,今日凌晨則正式向法國和比利時發出最后通牒。

此時的法國總理維維尼亞真是再無任何談判的余地,在和帝國總理唐紹儀會晤時,只能同意帝國政府提出了六條臨時協議,第一是帝國鄭重宣布必定會遵守《中法軍事同盟協約》,希望德國停止對法宣戰;第二是一旦德法正式交戰,帝國當在最遲不超過一個月的時間內宣布對德國開戰;第三,在帝國宣布開戰之后,法國亞洲艦隊不得撤出亞洲,并參與對德國遠東艦隊作戰;第四,帝國原則上不派兵到歐洲作戰,如果法國要求帝國出兵歐洲,應當以互利原則取消帝國所拖欠法國的一切債務,而帝國承諾至少派出三十萬兵力參戰;第五,戰勝德奧同盟之后,德國在中國的租借地必須永久歸還中國,德奧及同盟國在華一切財產處置權歸屬中國,德國在亞洲的其他殖民地所有權歸屬中國;第六,如果帝國派兵進攻德國外非洲及其他地區的殖民地,殲滅德軍之后所占領的殖民地歸屬中國所有。

雙方達成了這六點協議后,8月2日晚上。帝國總理唐紹儀和法國總理維維尼亞在中南海發表聯合聲明,宣誓中法友誼和同盟關系重要于一切,中國一定會將遵守《中法軍事同盟協約》,并且建議德國停止戰爭,通過協商和談判解決問題,如果德國對法宣戰,中國也必將對德國宣戰。

雖然中德相距很遙遠。可帝國畢竟是有130萬的陸軍兵力,裝備堪稱精良,本工業在過去幾年中發展迅猛。完全有實力支撐一場大戰。

德國駐華公使辛慈急忙拜見唐紹儀,提出歸還青島租借地,以及其他各種條件。希望中國宣而不戰,如果中國愿意退出中法同盟,德國還愿意給予更多的優惠條款。

晚了。

傲慢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不管是德國,還是英國。

如果中國是在西亞,如此大規模的陸軍數量確實會讓德奧同盟感到擔憂,但畢竟是相距太遠了,德國此時也不可能開出真正讓帝國滿意的價碼,而德國的一切重心都在擊敗法國的大計劃上,進攻比利時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英國同樣明白必須參戰,以遏制德國的進一步擴張。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終于無可遏制的爆發了。

至于中國是否對德宣戰,在六條協議的約束下,中國還可以再拖延一段時間。宋彪的想法是等馬恩河戰役結束之后再說。

如果德國打贏了馬恩河戰役,一舉擊潰法國,占領巴黎,那他就將繼續等一段時間再宣戰,如果沒有打贏,似乎就可以直接宣戰了。

身為副總參謀長的陳其采此時已經帶領軍事觀察團抵達巴黎。關于德法軍事前線上的各種情報,他會負責在第一時間讓中央軍部清楚。

第一次世界大戰真的到來了,這樣的想法有時候讓宋彪也覺得異常驚訝,他仿佛是忽然發現自己已經來到這個時代是如此之久,橫跨了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也許還要再跨過二戰。

德國對比利時正式宣戰之后徹底打破了英國中立的妄想,從8月3日開始,德軍揮師六萬進攻比利時,至18日完全占領比利時,其速度比宋彪預計的要快出兩天,這似乎已經能看到辛亥戰爭對于世界陸軍思想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此時的德國陸軍也開始大量的列裝輕機槍和沖鋒槍,并且,德軍使用的就是波普寧沖鋒槍,除了英國,法俄和奧匈帝國使用的也是波普寧沖鋒槍,這本身就讓遠東武器總公司賺足了利潤。

和其他國家一樣,德國直接購買了專利,并在每一次生產中都支付遠東武器總公司一筆專利費用,英國在維克斯機槍的基礎上修改了一款沖鋒槍,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他們沒有削弱彈藥的容量,使得沖鋒槍比機槍更難控制。

俄法在宣戰之前都已經緊急向遠東武器總公司訂購大批量的波普寧輕機槍和沖鋒槍,以及其他軍火物資。

8月20日,德國陸軍正式進攻法國,這一上手就將法軍打的滿地打滾,大軍直線沖向巴黎,讓法國驚慌失措,而法國政府也被迫遷到了波爾多,英國這時才終于正式的派兵出戰。

中日辛亥戰爭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在這一時期已經顯得非常明顯,特別是德軍而言,德軍不僅大量列裝了輕機槍,并在進攻中大規模采取圖們江攻勢戰術,擴大進攻范圍,分開撕裂法軍防線,并且在小范圍使用胡蒂爾戰術,通過炮火協同作戰理論進行滲透作戰。

以德國陸軍的素質,只要他們開始這么做了,法軍簡直像是爛泥一樣難以阻止。

這倒是有點讓宋彪驚悚了。

他有一種驚悚的預感,預感巴黎會被德軍攻下。

這樣的憂慮讓宋彪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如何抉擇,但在仔細而慎密的思索后,他還是決定提前向德國宣戰,即便法國最終戰敗,他也希望是在此之前收復青島。

德國駐華公使辛里平向中央內閣提出警告,他信誓旦旦的表示德國將在歐洲大陸迅速擊敗法國,贏得最終的勝利,如果中國正式向德國宣戰,德國絕對不會輕易的饒恕中國。

這樣的挑釁反而讓宋彪感到很深的厭惡。

9月1日。在距離中法約定的最后宣戰期限還有三天時間,帝國內閣政府正式對德國宣戰,中斷兩國外交,并向德國駐膠州灣的駐軍和德國遠東艦隊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德軍在24小時內離開膠州灣,但在寧波港,法國亞洲艦隊和中央海軍臨時組建的中央艦隊已經匯合完畢。試圖將德國遠東艦隊徹底擊潰在東海。

9月2日中午14點,第一步兵師和駐濟南的第十五步兵師對德軍發動進攻,辛里平被迫離開中國。在離開之前,外交部的副部長梁敦彥和辛里平達成一個秘密協議,德國遠東艦隊可以宣布向中國投降。如果法國戰敗,依據中法同盟協約,中國將可以退出戰爭繼續保持中立,戰爭結束后,中國可以歸還德國遠東艦隊。

德國遠東艦隊司令克文森拒絕了這一協議,率領艦隊撤離膠州灣后,在浮山灣海域和中法聯合艦隊交戰,導致一艘老式的鐵甲艦和多艘巡洋艦被擊沉,在自毀最后一艘鐵甲艦后,克文森才同意投降。

幾乎是與此同時。德軍在歐洲西線戰場提前發動了馬恩河戰役,法軍總參謀長霞飛在此之前一直采取戰略撤退,雖然讓德軍占領了比利時和法國東北部,但并沒有讓陸軍遭受過多的損失,而在此時。霞飛說服了英軍,與法軍組成聯軍共同在馬恩河和凡爾登、巴黎之間完成對德軍的阻擊。

中日辛亥戰爭對世界軍事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但是法軍并沒有真正的去理解和分析這一戰爭,只是簡單的增加了輕機槍和沖鋒槍的購置數量,相對于法軍,德軍則更為完整的研究了整場戰爭中的戰術意義。

基于德軍在攻占比利時和追擊法軍過程中所展現的壓倒性軍事實力。整個世界都深深的感到恐懼和懷疑,懷疑法國能否抵擋德意志帝國陸軍。

甚至連宋彪都對法軍感到失望和很深的懷疑,在德軍在馬恩河北岸發起大規模攻勢的這天晚上,宋彪將蔣方震和舒方德都喊到御書房,和他們兩個人一起討論法軍能夠抵擋多久的問題。

蔣方震和舒方德的觀點正好完全相反,舒方德認為德軍實力強悍,作戰勇猛,紀律強,法軍此前已經一戰即潰,后面肯定會再次重蹈普法戰爭的覆轍,要不了多久就會被德國攻下巴黎,而蔣方震則認為法軍現階段還屬于戰略性撤退,并沒有大部隊遭到圍殲的局面,隨著德軍進一步深入法國境內,補給將會逐步制約德軍的速攻,加上英軍的加入,雙方很可能在巴黎周邊地區形成長期的消耗戰,一旦進入這樣的局面,局勢就會逐漸不利于德軍。

人的才能在這個時候就能體現出來。

蔣方震的觀點是很清晰的,德軍在借鑒中日辛亥戰爭的基礎上,大規模的增加了沖鋒槍和輕機槍的裝備數量,從帝國引入了擲彈筒和60mm迫擊炮專利在本土生產,同樣是大量列裝部隊,包括在戰術上也明顯受到了辛亥戰爭的影響,而這就對德軍的后勤補給提出了更大的難題。

中日辛亥戰爭期間,東北軍的實際主力作戰部隊就是30萬的規模,隨同作戰的附屬部隊、新編部隊在40萬規模,負責后勤、工事和協同進攻等工作,同時配備了60萬匹挽馬和270萬勞力,外加三條鐵路的大規模運輸,這樣才能保證東北軍的一路速攻。

不僅與此,東北軍對機動快速進攻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更為深處,已經幾次進行過大規模的調整,通過擴大基層部隊的士兵數量,平均化減輕單兵負擔的方式推動部隊的快速機動作戰,即便如此,東北軍尚只能保證四到七天的作戰能力。

從德軍現階段的編制來看,德軍顯然沒有意識到一個步兵班14人和10人之間的巨大差別,要知道在辛亥戰爭期間,東北軍的很多步兵班都是20人的大編制,用人數優勢來平均行軍負荷。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

蔣方震這番頗具遠見的判斷倒是提醒了宋彪。

此時已經是深夜時分,三人在御書房里討論了很長時間。宋彪坐在龍床上琢磨著蔣方震的意見,沉吟良久才和蔣方震、舒方德兩人說道:“德國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們在東線只保留了少量的兵力,將主力全部集中西線,明顯是想要速戰速勝,以最快的方式消滅法國。這樣的想法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于這個戰術思想貫徹的時間可能有點太長了。而在過去的十年間,作戰理論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溝壕戰的出現。以及溝壕戰理論的發展,這對于德軍的速攻計劃是一個極大的障礙,其次是武器的變化。輕重機槍、沖鋒槍和迫擊炮的出現一方面讓突破溝壕防線變得容易。一方面又變得更難,這就取決于雙方武器的水平,其實在武器的水平上,英德法三方實際上都沒有形成絕對的代差,法國確實是很混蛋,為了一點芝麻事情都能拖沓半年,我們1911年就建議法軍使用7.62mm步槍彈,他們也同意,結果到今年初的都還沒有正式列裝,六月份的時候急了。緊急和我們訂購,訂單下了,國會吵吵鬧鬧又要反悔,繼續要訂購法國自造的武器,結果法國的國營軍工廠更拖沓。又說不利于他們出口外銷,還是要搞8mm步槍彈,所以說,法國就算是戰敗也不值得同情。”

宋彪這一說,舒方德倒是聽糊涂了,不明所以的繼續和宋彪詢問道:“皇上。那您覺得到底是法國能贏,還是德國能贏?”

宋彪沉默的不答話,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

蔣方震則道:“至少馬恩河一戰中,法軍會吃虧,可德軍也占不到大便宜。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如果是我們指揮德軍,英法聯軍目前在馬恩河部署的兵力大致不會少于一百萬,德軍的規模大致相當,武器水平和訓練水平大致差不多,你說咱們有沒有可能圍殲英法兩軍?現在的問題是德軍在戰術上有優勢,在補給上處于劣勢,如果雙方堆兵的規模繼續擴大,人數越多,戰術優勢的影響就會越小,補給劣勢的影響就會越大,如果德軍繼續深入,深入的越遠,問題越復雜。我們當初平均算下來,保障前線一名主力士兵的作戰要配備1個附屬兵員、1.5匹馬力和8個民夫,背后還有三條鐵路線,換而言之,在一百萬陸軍的規模下,德軍要配備150萬匹馬力和八百萬的勞力,以及一百萬的二線士兵從事工事、補給等工作。如果德軍做不到這一點,前線主力部隊突進的越快,后面的問題就越多。”

宋彪這時才一聲感嘆,道:“戰爭,永遠是打完之后才能知道結果,因為戰爭是靠人來指揮,靠人來執行,而人永遠是最大變數。”

說到這里,他和舒方德問道:“陳其采和新華公司在法國那邊談的怎么樣,按照道理,國內賣給法國的第一批軍火差不多也該到了法國了吧?”

舒方德道:“到了。只不過法國那邊的情況很復雜,也很混亂,都這么火燒眉毛的時候還挑三揀四,我們的槍支彈藥都是庫存品,今天訂貨,二十天后就能法國,而法國各家軍工廠根本達不到這種速度。法國戰時委員會的問題真是讓陳其采都不知道該如何說,他昨天和我回了一封密電,認為法國后勤部門的態度也很匪夷所思。”

宋彪只能答道:“所以叫奇葩。”

對法國了解的越清楚,宋彪越覺得法國是一個奇葩國家,這樣的國家居然也能打贏一戰、二戰,真不知道德國人該作何感想?

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一個所謂共和國的各種弊端吧,每一件事都能扯皮。

所以說,拿破侖確實是一代奇才,能將法國這樣的國家捏合成一個歐洲第一軍事強國,實在是非常之不容易。

就拿……型步槍彈這個很簡單的事情來說吧,設計一款新型步槍子彈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工作,看似簡單,實際上需要大量的測試實驗,對外殼、彈徑、裝藥量、火藥配方、底火配方進行一系列的調整才能達到軍方最終想要的結果,如果以后要以此為基礎設計步槍,那就更需要這些測試結果。

帝國愿意將……型步槍彈的所有數據提供給法國陸軍部,雙方統一步槍彈藥,有利于盟國的后勤工作,而法國陸軍部最初是完全同意的,但到內閣政府和國會這邊就變得莫名其妙了,一派認為法國是陸軍大國,從中國引入技術顯得法國無能,會被外國嘲笑(這個時候就忘了法國陸軍部還要求引入波普寧沖鋒槍和60mm迫擊炮的生產專利);另一派則是認為法國應該繼續堅持8mm步槍彈。

總之,一件本該立刻決定的事情在法國爭論了整整兩年,最終定下來后,法國陸軍部才決定在此基礎上研制新型步槍,所謂研制也就是繼續在貝蒂埃步槍的基礎上再次改進。

宋彪當時確認了這一消息之后的感覺簡直是要瘋了。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步槍問題絕對是一個譏諷,但這里面的痛苦和自嘲大概只有法國士兵自己心里明白,很顯然,只能有三發彈夾容量的貝蒂埃步槍連莫辛納甘步槍都不如。

和這樣的一個奇葩的國家締結同盟,回過頭來看一看,連宋彪自己都覺得匪夷所思,他覺得自己當初一定是被法國人的法郎迷昏了雙眼和智商。

好在法國已經進入戰時委員會掌控大權的時代,一切都將進入一個簡單有效的軍事化統管一切的時期,或許連法國自己都清楚,他們這種吵吵鬧鬧的辦事風格一旦用于戰爭時期,那就真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讓德軍占領全國。RS

天才一住精彩。

.皖1


上一章  |  核武皇帝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