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道no、226 論農(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神道 >>大唐神道最新章節列表 >> no、226 論農(下)

no、226 論農(下)


更新時間:2012年12月15日  作者:自掛西南枝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自掛西南枝 | 大唐神道 
zybook,返回首頁

zybook

正文


黃俊明自從知道在《天工開物》上記載著江東犁,并且談及江東犁的好處之后,就已經想過,這江東犁既然好,那為什么沒有流通開來,要知道就算是因為戰亂,要讓一個好用的犁頭名聲不顯,那也是不可能的。重要/重要/無論哪個軍閥,哪個國家都是會重視農業的,畢竟沒有農業那哪有糧草去打仗?所以,黃俊明便拋棄了原有的因為戰亂使這江東犁無法傳播開來的想法,而是轉到了江東犁這一種農具可能存在的本身的問題上來。

江東犁為什么會僅僅在江南一地有記載和使用呢?黃俊明相信就算是在此之前也會有人想到將這個簡便高效的江東犁傳播開的思想,既然沒有傳播開,那肯定就是江東犁在他本身上存在問題。可是在記載中又沒有體現出江東犁的弊端在那里。讓黃俊明不得不換一個眼光看問題。犁頭是干嘛的?犁地的!可是這地卻不一樣,江南水田,關中旱地。這江東犁既然是在江南使用的,那肯定就是適用于水田的犁頭。適用于水田的犁頭不適用于旱地那是必須的,這也是為什么這江東犁名聲不響的原因。

要知道,這隋唐時期,社會的重心可全都是在北方,等統治者開始注意到南方,并將經濟重心向南遷移的時候可是要等到宋代。況且,在唐代的飲食中,咱們所見的大米并不算是主流。這大多數民眾嘴里吃的主食是粟米,和小麥。也就是咱們說的小米。和面食。所以。在唐代,適用于水田的稻米和他的耕種方式并不是被太多人關注的。這也造成了江東犁名聲不響的原因。

所以,江東犁就算找尋到了,也不可能照搬照抄。必須要經過改良,將江東犁改良成適用于關中旱地的犁頭之后才能使用。

黃俊明和李世民一番解釋之下,終于讓李世民知道,這江東犁是必須要經過改良之后才能使用的。這讓李世民大感到時間的緊迫。從長安去江南一來一回小半個月,再加上那不定的改良時間,怎么能讓李世民不急?情急之下的李世民連忙示意黃俊明稍等。并向著正在記錄黃俊明談話的李元亨要來了紙筆,連忙寫了分口諭,蓋上隨身的印信之后。讓隨身前來的侍衛用最快速度,將這口諭傳達出去。

“仙師,還有其他的么?”李世民忙完了口諭,繼續對著黃俊明問道。這時候,黃俊明想的越多,那明年蝗災便能輕上些許,往來蝗災都是逆來順受的結局,而現在竟然有了提前準備讓人民少受災的辦法。怎么能不讓李世民急切呢前人沒能處理的蝗災,在自己這一當政,有了預防和保障。使人民平安度過蝗災。這可是一件名垂青史的大好事!

“說過了莊家,那貧道再說說家禽家畜。”黃俊明見李世民問來,努力回憶起那些曾經在道觀無聊上網的時候看過的穿越小說:“咱們大唐主要的家禽就是雞、鴨、鵝三種。而家畜呢,則是牛、羊、狗三種。其中雞、鴨、鵝在人們的意識中比較浪費糧食,所以家家戶戶養殖雞鴨鵝的并不多。無非是一個借雞生蛋。或者逢年過節宰殺了逞口腹之欲的想法。而牛,在咱們大唐的律法當中是不允許被宰殺的,因為這是農人耕作的必需品。而羊,可以產羊奶,也可以用作肉食。只是養殖羊的家庭太少。而狗呢?幾乎家家都有,卻是為了防范看家只用。所以說咱們大唐現在養殖的家畜局限性非常大。”

“可是?仙師。這和蝗災有什么關系呢?”李世民頗為不理解的問道。

黃俊明心道,這李世民也太過急躁了些,自己的話還沒說完,他當然不知道這蝗災和家禽家畜的關系。“陛下勿急,容貧道慢慢說。要知道,雞、鴨、鵝三種家禽,除了吃糧食之外,也是吃蟲子的。而蝗蟲又是什么?蝗蟲歸根結底不也還是蟲子么?陛下您可以去這長安城外有家禽的農戶家看一看,那些家禽,吃不吃蝗蟲。既然家禽吃蝗蟲,那么為什么不在今年大力養殖家禽呢?待到明年的時候,讓家禽去撲殺蝗蟲,最后蝗蟲被消滅了,雞、鴨、鵝也基本上長的壯了,可以宰殺了。而且雞、鴨、鵝這三種家禽,實際上只需要在冬天喂糧食而已,其他時候的昆蟲草籽什么的完全夠家禽生活了。所以說花費并不是很大。”

“按照仙師這么說,那家禽就是用來消滅蝗蟲的武器?如此說來,也是十分的可行。雞鴨鵝這些家禽吃的蝗蟲越多,那蝗災便能減弱不少。不過既然家禽是除蝗蟲的武器,那家畜又是做什么的?”李世民在黃俊明的敘說下,早就將蝗災看的沒有以前那么神秘了。既然知道能預防,現在又知道能有解決的方法,哪能坐以待斃,甘心莊稼被蝗蟲毀壞?

無論古人還是現代人都是如此,當人們知道以往對某些東西的畏懼是因為自己并不了解。而當自己了解后只要有希望,都會努力的去和這災禍什么的爭上一爭。而這正是希望的力量。

“家畜嘛,牛,狗依然是不能動的。至于羊,由于放養的難度稍大,也不適合推行開來。不過貧道看上了另一種家畜,豕!”黃俊明說起豬的時候,嘴角微微有些牽動,自從來了大唐雖然一直都吃的比較好,可是這豬肉卻是少能見到。再者雖然養豬雖然和蝗災沒有太大干系,可是秉承著多吃一口菜就少吃一口飯的原則,黃俊明還是將他提了出來。

“豕?”聽了黃俊明的話,李世民微微皺了皺眉頭:“為什么是豕?”在大唐人的飲食觀念中,并不是說不吃豬肉,畢竟豬,身為五畜之一已經和華夏民族的餐桌密不可分了,但是這古代的豬也是又分別的,古人一般愛吃乳豬,這也是從周禮上研習下來的菜品。

不過由于從古傳下來的思想,養豬的豬圈往往是和廁所聯系在一起的,而這豬的作用并不是食用,而是積肥供給農家的肥料,所以有了“君子不食圂腴”也就是說君子不能吃養在豬圈里的豬肉。而不是養在豬圈里的豬卻是能吃的。不過由于放養的豬和養在豬圈中的豬不好區分,久而久之這豬肉也成了不怎么上餐桌的菜肴。

“敢問陛下,您對這豬肉有什么看法?”黃俊明只是知道這唐人少食豬肉,但具體什么原因還真說不準。所以只是引著話題向下說道。

“這豬肉味道肥膩卻是不錯,只是這豬都是養在廁所旁,積肥所用。是在是不潔,除了專門養殖的豬之外,誰也不會去吃那東西。”李世民雖然不知道黃俊明為什么問自己,但還是回答道。

“陛下,您再想想,以后這肥料充足還用得到養豬積肥么?”黃俊明一聽是這個理由,不由得暗樂。這積肥的一事剛說完沒過半個時辰。就有用的上了。“以后豬不再是積肥所用,那何不像是放羊那樣,將豬放牧養殖呢?要知道養羊需要一定的草場,養豬卻不需要,而且豬是雜食性牲畜,也就是說豬是什么都吃的。您也知道豬肉的味道。以后這豬不在不潔,那以豬肉的鮮美,能不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主菜么?在著一頭豬成年之后往往能達到二三百斤的重量,也就變相的省下了一些糧食。甚至由于豬是雜食性動物,完全可以捕捉蝗蟲,并將蝗蟲混入豬的食料當中。按照貧道的預測,吃了混入蝗蟲的食料的豬生長更為快速,肉質更為鮮美。”

黃俊明本來就沒準備這些話,完全是順應著李世民對豬的看法一點一點順下來罷了,在現代的時候黃俊明也曾聽說,這牲畜的食料,蛋白質含量越高,牲畜的生長就越為迅速。再者這豬當做積肥的工具這個使命已經做完了,該是讓他擺上餐桌更換一個使命了。

“仙師,這養豬的事可以暫且放下了,民眾們的生活習慣不好更改啊,蝗災又如此急迫。只能先按照仙師您之前提到的那個試點的方式來一點一點的做。”

關于唐朝時大米、白面不被重視的原因:在《齊民要術》中,大麥、小麥被排在了谷(稷、粟)、黍、穄、梁、秫、大豆、小豆、大麻等之后,位置僅先于北土不太適宜的水稻。唐初實行的賦稅政策中規定國家稅收的主要征收對像是粟,只有“鄉土無粟,聽納雜種充”,而小麥、水稻則屬于“雜種(稼)”之列。然而小麥卻是由西方傳入的物種,大唐和各國交流廣泛,所以面食也逐漸站的比重加大。直到唐朝中期才擺脫了雜種的行列。反而大米由于地域的原因一直不被重視。(重要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zybook

或者您也可以,與大家一起分享.


上一章  |  大唐神道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