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亨萬歲第七百零九章 馮氏電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大亨萬歲 >>大亨萬歲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零九章 馮氏電影

第七百零九章 馮氏電影


更新時間:2012年09月19日  作者:白頭King  分類: 都市 | 娛樂明星 | 白頭King | 大亨萬歲 
提醒:在“89”可以迅速找到本書



“在馮小剛的電影當中有一個貌似無關緊要的現象,絕大部分電影的男主角都是沒有工作單位的自由職業者。(89免費小說閱讀網)在《甲方乙方》當中,雖然存在一個名為“好夢一日游”的公司,但這個寄人籬下的小團體更像是一個“學雷鋒做好事”的小組,還要接受居委會的直接管理,而他們與居委會之間又不存在合理的上下級關系。而小組之內的四個成員如同是某個情操高尚的虛擬人物的一部分一般,因而我們可以將“好夢一日游”看作是一個獨立的整體。而在緊接著《甲方乙方》之后出現的另外兩部賀歲片當中,男主角葛優的身份則更加明確,在《不見不散》中,葛優飾演的劉元是一個浪跡美國的移民,除了一個合法身份之外沒有任何工作。而《沒完沒了》中韓冬則是一個跑運輸的個體戶,車是他自己的,不過是租給了傅彪飾演的阮大偉使用,兩人之間也沒有一個明確的雇傭關系。《大腕》里面的優優是一個獨立的攝影師,自己擁有一家小工作室。那么究竟該如何概括這些男性角色的身份呢?有個已經過時的名詞其實最準確:個體戶……”“個體戶這個名字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是相對于“集體人”也就是“單位人”而言的,馮小剛電影當中的這些男性角色不屬于任何一個單位,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自由職業者”。但這些自由職業者似乎是又脫胎于某個擁有嚴格限制的單位之內,因為他們的身上擁有著很多單位人才擁有的特點,比如說話的方式和思想的狀況,無不打著深刻的單位烙印。在《甲方乙方》當中,馮小剛親自飾演的“好夢一日游”公司的經理,說話做派儼然如同某個國營工廠的車間主任一般。《不見不散》中的劉元明明是個油嘴滑舌的混混,可偏偏能教美國警察怎么用漢語訓人。類似的例子也出現在《沒完沒了》當中,個體司機韓冬教育起香港美女來也是頭頭是道。《大腕》當中,英達飾演的王小柱剛剛還在穿著拖鞋打臺球,轉眼在接見泰勒的助理南襲的時候,就儼然一副外交部長的派頭。而《甲方乙方》當中葛優飾演的姚遠主持記者會的風格,也頗具新聞發言人的風采。

個體戶的身份、單位人的做派,利用這兩者之間的錯位關系,馮小剛在他的電影當中創作了無數的笑話。但有一點恐怕我們必須意識到,類似的包袱笑料只在國內的電影市場上可以發揮作用,一旦走出國門,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這其中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實際上每一個中國人,不管是有單位的還是沒單位的,大都對體制內的生活了如指掌,因而也會對馮小剛電影當中的這些人物的做派熟悉和認可。生活曾經的高度政治化,如同某種必備因子一般流淌在中國人的血管里面,一旦潘多拉盒子被打開,這種因子自然會在血管之中興奮跳躍,喜劇效果也由此達成。然而,作為導演的馮小剛卻沒有同他影片中的那些人物一樣的“個體戶”的身份。1978年20歲的馮小剛參軍入伍,在bj軍區戰友京劇團任美術組學員。三年之后他被提干成了23級的小干部。1984年,恰逢百萬大裁軍,馮小剛被轉業后,進入bj電視臺電視藝術中心,成為了一名美工。其后通過編寫劇本,他逐漸開始在影視劇當中擔任更為重要的角色,直到1994年通過楚女作《永失我愛》而成為電影導演。

直到現在他的工作關系仍在bj電視藝術中心。當然,在中國的藝術體制之內,馮小剛這樣的人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他既不用每天上班,也不用完成定額的工作任務,“做什么、何時做”完全由自己支配,這實際上也等同于一個“個體”的身份,只不過馮小剛跨越了體制的界限,成為了一個既擁有單位的身份又擁有個體戶的自由的“跨界人”,這樣的特殊身份自然有助于他去創作那些特定人物和劇情。但很顯然,這并非他之所以能夠在自己的電影當中創作那些跨界人物的關鍵所在,因為擁有馮小剛的身份的人在中國的藝術圈里比比皆是,而馮小剛卻只有一個。那么在更深的層次當中,馮小剛喜劇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當我們深入剖析馮小剛電影中的這些“自由的個體戶”之后,我們會在他們那個體戶的身份和單位人的做派后面讀到一些更新的、不同凡響的內容……”

“馮小剛的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基本上是一個小品風格的東西,它根據七個小人物的不同夢想大致分為七段式:第一個段落是戰爭夢,描寫的是英達飾演的小書販,夢想統領千軍萬馬馳騁疆場的故事。英達飾演的這個人物恰恰是一個典型的“個體戶”,而他的夢想和趣味與他的個體戶身份之間的距離卻是天差地別。我們很難想象,一部好萊塢電影當中會出現一個英達式的人物,在西方的喜劇當中,喜劇人物要么是小人物經歷奇跡,要么就是主角本身無所不能。如若一個人身份卑微但卻夢想統治世界,那這個人不是變態就是瘋子,絕不可能如同英達一般擁有一個基本正面的形象。看過這個“戰爭夢”的段落,相信很多人會在覺得很好笑的同時,對于他的夢想產生真誠的認同感。因為在我們這個國家里,在幾十年的時間內,一個普通人想要在戰爭中成為一個威震寰宇、萬人擁戴的英雄,從來都不會被視為是荒唐變態,而恰恰會被視為一個值得鼓勵和學習的有志青年。

當然,馮小剛的電影絕不是那種革命英雄主義的電影,他極為強烈地關注當下同時代的中國人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他敏感地發現了在新的時代當中,那些崇高的理想和殘酷的現實之間存在的深深的斷層。個體戶的身份和英雄的夢想,在同一個人身上糾葛在一起,在可笑的同時,我們也能深深感受到一種人在獲得自由之后的迷茫和無助。更為有趣的是片中“好夢一日游”公司的四個人對待英達所飾演的這個人物的態度,他們首先是極為能夠理解英達的這個荒唐夢想,其次是盡己所能幫助英達實現夢想。在英達和好夢公司之間,不存在精神境界的高低之分,有的只是最為親切、平等的關懷,至于這種平等則來源于創作者與他所創作的人物之間的平等關系。我們相信馮小剛和英達所飾演的人物一樣在少年時代擁有過類似的戰爭英雄夢……”

“除了英雄情懷之外,我們還會發現馮小剛電影中的這些主人公,都是生活中的睿智的思想家。《不見不散》中的劉元就是典型代表。一件再普通不過的小事,經他嘴里說出,馬上就有了直達本質的趨勢。實際上《不見不散》中的劉元是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中的李東寶的延續。而《編輯部的故事》則是馮小剛編劇的作品。李東寶和劉元一樣,總能夠說出一連串能夠在瞬間令人恍然大悟的名言警句,用“口吐蓮花”來形容他們的口才實在是有點將之庸俗化了,因為那些密集的語言背后,確乎有某種深邃的思想在支撐,但那種思想到底是什么呢?卻又很難用哲學的方式將之表達——實際上也不可能表達。因為劉元和李東寶的睿智并非從學術書籍中得來,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的賦予。馮小剛沒有上過大學,自然也就沒有經過所謂的系統的、學術的訓練,但這并不表示他們的思想深度會比那些慣于以學術研究的態度看待世界的人來得淺顯——起碼在他的內心深處絕不會因此妄自菲薄。實際上很明顯的事實是,馮小剛的電影里面有“反精英文化”的立場。并由此創造了馮氏喜劇另一個主要的特點。葛優飾演的一系列角色,也全都沒有上過大學,基本屬于自學成才,在火熱的生活中鍛煉成長的先進典型,這些人物在生活中汲取了超越旁人的智慧,并從自身出發在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上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思想性結合于生活在底層的“個體戶”身上,而這一點顯然也符合“只有勞動人民才是最智慧的”這一通常意義上的表達。而馮小剛自己也顯然經常會有意無意地標榜自己是同樣的人。

如果我們將《不見不散》視為是《甲方乙方》的延續的話實際上也未嘗不可。因為《不見不散》的故事講述的也是一個在那個年代里中國人常做的一個夢——出國夢。徐帆飾演的李清來到了美國,來之前,她對大洋彼岸的世界懷有無限的憧憬,夢想能夠在這塊陌生而新奇的土地上開始嶄新的生活。然后,她遇到了葛優飾演的劉元——這是一個在美國生活多年的老油條,一個夢想破滅之后隨遇而安的流浪漢。他們之間產生了若有若無的感情,與之同時出現的還有兩人之間基于對于美國的不同層面的認識而產生的種種誤會。劉元試圖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李清,她應當放棄不切實際的夢想,回到自己以前的生活環境當中。但李清卻不相信劉元。在她看來,這個處世老到的男人其實不過是一個生活的失敗者,正好就是她的美國夢的反面教材。就如同大多數在那個年代中初出國門的人一樣,李清相信憑借自己在國內積累的基礎和個人的能力,可以迅速適應在國外的生活。正如劉元所料,李清遭遇了一系列的沉重打擊。而這個叫劉元的男人則有意無意地成為了這一系列打擊的見證者。實際上,他在這個過程當中幾乎有些幸災樂禍的意思,他如同放在李清身旁的一盆倔強的仙人球,總是低調地冷眼旁觀,即便施以援手,也不忘同時狠狠地刺痛一下李清那假清高的自尊心。他的存在令李清的美國夢,始終無法做到甜美酣暢,因為他總會在最為關鍵的時刻冒出來,一伸手輕易地就點破了那些李清好不容易吹出來的肥皂泡。總之一句話,對于李清而言,劉元就是那個令她無比擰巴的男人。可是,在出國夢這個問題上變得無比擰巴的又何止李清一人。更確切地說,當國門打開之后,面對外面的精彩世界,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那習以為常的價值觀念的中國人又何止千萬。其實在《不見不散》這部影片同時期,還出現過《bj人在紐約》這樣的熱播電視劇,馮小剛是其中的編劇之一,我們發現《bj人在紐約》與《不見不散》一樣,本質上也是在探討一個悲劇性的命題:也就是當一個與以往的認識完全不同的世界出現在中國人面前的時候,我們幾乎不可避免要經歷一個從茫然到盲從最終變得盲目的過程。

這種獨特的生存狀態按照一個bj的流行語來形容就是“擰巴”。用更為通用的詞匯來形容就是“糾結”……”

“在《不見不散》中,人物的這種糾結的生存狀態卻沒有以一種典型的悲劇面目出現,我們看到的是連篇累牘的俏皮話,男性人物與女性人物錯位而令人捧腹的情感關系,荒誕不經卻又合情合理的矛盾沖突。具有獨特的馮氏風格的喜劇元素很好地掩飾了故事本質上的那種令人尷尬的悲劇性。但我們必須著重指出的是,正是因為影片悲劇性的實質,所以才使得馮小剛的喜劇具備了獨特的風格,這種風格與中國人的幾十年來的生活變遷是如此契合,這種“明明是悲劇,但看上去卻全都是喜劇”電影,之所以廣受大眾的歡迎,正是由于它將那種普遍的、悲劇性的情感用最為恰當的喜劇方式呈現出來……”

“練過武術散打拳擊的人都知道,要想學會打人首先得學會挨打,馮小剛的電影深諳此道。他的諷刺之所以能夠做到如此犀利以致令人猝不及防,毫無還手之力,原因之一就是馮小剛自身的抗擊打能力超群。武俠小說當中還有一種說法,精于下毒藥的人,必定也是一名良醫。馮小剛電影的諷刺是如此之辛辣,可他吹捧人的功力也是一等一的。影片《甲方乙方》中公開吹捧的片段,只是牛刀小試。捧人與諷刺對于馮小剛而言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這是歷練了幾十年的真功夫,爐火純青、收放自如。但是正如一個武林高手不會輕易出手一樣,馮小剛電影的諷刺雖看似洋洋灑灑,實則卻又謹小慎微,在對于諷刺對象的甄別與選擇上表現出了極端的慎重……”

“馮小剛電影當中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反面角色,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全部可以劃入“人民內部”的范疇之內給予解決。所以他的諷刺的級別往往不會達到令人坐立不安的程度,但這種諷刺對于暴發戶卻是絕不手軟。在《甲方乙方》當中,由葉京飾演的夢想吃苦的大老板尤萬成就是一個典型的暴發戶。此君發財之后,頓頓是山珍海味,可他卻聲稱“吃來吃去最惦念的反而是農村中的粗茶淡飯”——當然這不過是一種變異的暴發戶心態而已,對于這種人馮小剛是絕不會客氣的。尤萬成的例子是極端戲劇性的,但無疑它卻十分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上一部分人“重吃憶苦飯”的復雜心態。對于這些人而言,懷舊其實倒在其次,精神的空虛和無聊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沒完沒了》中傅彪飾演的阮大偉是另外一種暴發戶的心態,他基本上是一個葛朗臺式的形象,為富不仁、吝嗇透頂。馮小剛對此類人物的諷刺往往集中展現他們在富裕之后試圖嘗試貴族生活但卻偏偏又脫不掉草根本色的尷尬狀況。馮小剛對暴發戶現象的諷刺到了影片《大腕》的時候達到一個頂峰。但《大腕》當中偏偏卻沒有任何一個人被明確定位成暴發戶。然而,暴發戶的氣息卻彌漫在整部影片的每一個場景當中,在這里馮小剛有意無意地將暴發戶的心態用極其夸張的手段擴散開來,使得電影中塑造的那個世界發生了嚴重變形,暴發戶不再是指哪個具體的人,而是整個社會似乎都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暴發戶,人們的不擇手段、瘋狂逐利,內心的浮躁和倉皇通過一場荒唐的葬禮終于原形畢露。

《大腕》的結尾,精神病院中由李成儒飾演的這個病人的一番長篇大論,算是一部集中火力炮轟暴發戶心態的影片的點題之筆……”


上一章  |  大亨萬歲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