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唐第一百零三章 如何善后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泱泱大唐 >>泱泱大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零三章 如何善后

第一百零三章 如何善后


更新時間:2016年01月20日  作者:黃昏前面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黃昏前面 | 泱泱大唐 
《》全文閱讀

作者:


李世民走回殿上,在御座上坐了下來,諸臣按品級高低站立。

剛剛因為李世民走下階,再加上幾位大臣出列奏言而顯得有點亂的殿內,又秩序井然了。

“諸位愛卿,頜利所部全部被殲,阿史那蘇尼失也向我大唐請降,東突厥汗國滅亡,二十余萬突厥人被俘,漠南一帶幾近真空,聯今日召集諸位愛卿,問詢善后之策,如何治理東突厥汗國所轄之地,這二十余萬突厥人如何安置,今日聯想聽聽諸位愛卿的建議,諸位有何良策,盡可道來,“

李世民話剛說完,在剛剛爭論時候沒有站出來表態的守侍中王健第一個站了出來,奏道:“陛下,北胡部落自古就是中原之患,我大唐建立以后,每歲都會遭受突厥各部落的攻襲,如今李大總管奉陛下令,將北方最大勢力的東突厥汗國攻滅,俘虜其數十萬之眾,臣覺得最有效的處置手段就是將所俘的這些突厥人全部遷到河南道充、豫等州之間,按人口數劃分出一定的部落,再委以新的頭領,讓他們分散居住在各州縣,教他們耕織之術,如此幾年下來,即可以化胡虜為家民,永空塞北之地,突厥數十萬人就此消失,那他們再也沒有能力對我大唐邊境構成威脅,“

王掛所奏乃釜底抽薪之計,所有人都知道,突厥部落最缺的是人口,此戰消滅了數萬善戰的突厥武士,還有二十余萬突厥族人被俘,被俘的人中有三到四成是可以上馬征戰的壯男,若將這些人全都扣留不放,并通過馬化將他們轉變為我大唐治下的百姓,那從人口上來看也是彼消我長,對突厥人是個極大的打擊,對我大唐是非常有利的,王易挺是認同王掛所說的。

王易知道”今日所議的,很可能會是載入史冊的,朝臣們的建議會直接影響到大唐對突厥各部落,及以后對其他胡人部落的政策,因此他也在飛地開動腦筋,想著一會該怎么站出來說。

王掛所說,并未表示什么,眼睛在朝臣群中掃視著,等著其他大臣站出來發表意見。

在王掛退下后”中書侍郎顏師古站了出來,作禮奏道:“陛下,突厥、鐵勒等胡人部落自古以來就很難被征服,陛下派出大軍,將其盡殲盡俘”迫使他們稱臣,突厥人不敢再作亂,也沒有能力再作亂,臣覺得,只要將他們安置在河北一帶,原來他們居住的地方,重新劃分部落,分設酋長,讓那些聽從我大唐命令的頭人統領其部落,讓他們聽令于我大唐”久之則可以永無禍患矣!“

“陛下,臣附議“顏師古退下后,禮部侍郎李百藥馬上出列奏道:“東突厥汗國雖然可以稱其為一個國家,但它卻是由許多部落組成,各部族首領所掌,臣覺得現在應當乘其各部落離散,重新分封部落,由我大唐委其首領,使其不互為臣屬”即使是突厥王族阿史那氏,也只可領其本部族。一個國家分為幾部分則力量削弱”實力大降,而我大唐國勢強盛,此戰后兵威震天下,對重新劃分的突厥各部落容易控制,可以扶弱削強”維持各部落勢力均衡,各部落勢均力敵則難以相互吞并,各自力圖保全,必不能與大唐相抗衡”他們為了自身利益,還們拼命向我大唐示好。因此臣覺得”應當在定襄設置都護府,總領重新劃分的突厥各部,這是安邊之長策也!“

王易帶點感嘆,這些大臣們所說的,與歷史記載的并不盡相同,也是非常有道理,但都有點不足,他也完全想起了他在研究此段歷史時候所得出的總結,準備再聽幾人所奏后,站出來發言。

這時回京敘職的夏州都督竇靜也站出來言奏:“陛下,胡人的本性,有如禽獸,不能用刑法威服,不可以用仁義將其教化,況且他們雖然俘,但必定留戀故土,想回故地居住的,逃亂將不可避免發生。將他們安置在中原一帶,只百害而無一益,萬一生變,那對我大唐將是極大的傷害。臣覺得,不如借其敗亡之際,施以格外的恩寵,封其王侯稱號,妻以宗室女之女,分害其地,析其部落,使其權勢分化削弱,易于鉗制,則可讓他們永為我大唐的藩臣,保我大唐邊關永久的安寧,“

竇靜回京敘職前所任都督的夏州位于靈州以東,是我大唐防御突厥人前哨,幾乎每年都遭到突厥人的攻擊,竇靜對突厥人無一點好感,以禽獸之性稱之,其所說的觀點也與前幾人不盡相同,也有一些道理。

但竇靜所提,以和親之道籠絡突厥各部,卻讓王易聽了很不舒服。

和親,以漢家宗室女人嫁到胡地換取和平,這是王易非常不認司的手段,他強烈反對。

王易有點忍不住了,想站出來奏言,但還有一人比他更,御史大夫溫彥博在王易之前出列奏道:“陛下,臣覺得,將突厥人遷徙到充、豫等州之間,則違背其本性,這不是讓他們生存的辦法。突厥人一輩子以草原為家,放牧是他們的生存之道,臣奏請陛下準其如漢建武故事,置降之突厥人于塞外,保全其部落,順其習俗,以實空虛之地,使其為我大唐揮蔽,臣覺得這是最好的策略“

溫彥博奏完后,魏征很就站了出來,大聲地奏道:“陛下,臣反對將突厥降眾安置于內地之議。

突厥人世代為寇盜,無數次犯我大唐邊境,是我大唐百姓之死敵也,今幸而將其破亡,陛下以其數十萬人降附,不忍將俘虜的這數十萬之眾盡殺,以臣之議應該將這些俘虜放還故土,不可留之我內地。北胡之戎秋人面獸心,他們勢力削弱時候則請降歸服,勢力強大了則再起叛亂,這是其本性。今降者眾近二十萬,幾近我數個上州人口之規模,繁衍生息數年之后,人口必定成倍增加,必為我大唐心腹之患也,到時有事,那可后悔莫及也。晉初諸胡與民雜居中國,郭欽、江統,皆勸武帝驅出塞外以絕亂階,武帝不從,將胡人安置于內地,后二十余年間,伊水、洛水之間,遂為北方戎秋聚居之地,頻生亂事,此前事之明鑒也,不可不防廣。

“陛下,臣反對魏秘書監此議!“魏征說完后,溫彥博再次站了出來,奏道:“君王對于天地萬物,事無巨細,都要有所包容。現在突厥困窘,在我大軍打擊下,余部盡降,前來歸附我大唐,為什么拋棄而不予接受呢!孔子曰:“有教無類”,如果拯救他們于將亡之際,授之以生產之道,教之以仁義禮教,數年之后,這些突厥降眾全都變成我大唐子民,到時可以選擇他們中間的部落首領到朝中任職,使其入朝充任宿衛官兵,這此頭人會畏懼皇威、留戀皇恩,忠心為我大唐做事,有何后患呢?臣以為,若如魏秘書監所提那般,將他們全都放回草原,不對其置以監管,他們必定會再次集聚力量,與我大唐為敵,那才是真正的大忽因此,臣以為,萬不可采取此縱虎歸山之舉!“魏征馬上反唇相駁:“陛下,臣以為溫大夫此奏甚為無理,突厥人本性使然,即使對他們施以教化,授以生產之道,教之以仁義禮教,他們依然會頑冥不化,無法將其教化為我大唐真正的子民,到時突厥人集聚之地,必生亂事,陛下,五胡亂華之禍事過去并不久,前車之鑒,不可不防啊!“

溫彥博馬上站出來再次反駁:“陛下,魏秘書監所說無理之極,突厥人并非人人本性如禽獸,這些年,降于漢人之胡將并不在少數,右武衛大將軍史大奈即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我們并不期望所有突厥人都被教化,但只要有大半的突厥人,特別是突厥頭人,能聽服于我大唐,那就可大大弱化突厥人的力量,以夷制夷,這些歸降我大唐的突厥人,即為我大唐防守邊關之強大力量!退一步講,即使朝廷不準備對他們施以教化,那也不能完全將他們放歸草原,數十萬突厥人重歸草原,不出幾年,必成我大唐新患“……

聽了兩人相互間的辯駁后,一邊留神聽著的王易挺是感慨,魏征在歷史上留存的名聲非常不錯,但有很多的歷史學者對其評價并不是很高,就因為此人在朝政方面并沒有很大的建樹,許多記載在歷史上其對于朝政的建議都證明了其目光看的并不長遠,就如關于討論這次如何安置突厥的事,還有其極力倡導的“偃武修文”之策,都可證明其目光確實短視,魏征還未再次開口,殿上的李世民說話了:“諸卿說的都在理,如此大事,必須得集廣議再做定奪,聯想聽聽諸位愛卿還有其他不同意見否,有意見者盡可奏來!“

李世民的眼光落到了站在最前列的長孫無忌,還有房玄齡這幾位重量級的大臣身上,看到這兩人并沒什么反應后,有點失望,又往朝臣隊列中瞄去,最后落在站在最后邊的王易身上,看到王易在那里昂著頭,一副躍躍欲試,想站出來發言的樣子,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一個奇特的眼神。

今天李世民特意將原本不應該參加這樣緊急朝議的王易宣進宮來,正是想聽聽此子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建議,在聽了這么多大臣的奏議后,很想聽聽王易到底有何說法。

并沒讓李世民失望,在殿內稍事冷清了一小會后,王易中氣十足的聲音在殿內響起來:“陛下,臣有奏!“

2011-2011,allrightsre色rved




上一章  |  泱泱大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