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當太子第二百七十四章 會戰(10)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明朝當太子 >>回到明朝當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四章 會戰(10)

第二百七十四章 會戰(10)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淡墨青衫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淡墨青衫 | 回到明朝當太子 
回到明朝當太子第二卷南方第二卷南方

胡軍在黃河兩岸大打出手,多鋒率南路軍前往懷慶和衛輝,準備在消滅懷慶之敵以后繼續由陜州往潼關,直接從潼關打入關中。

阿濟格率軍出征多時,但在陜北的順軍還要苦等他很久。

因為這個英親王做事向來隨心所玉,他沒有直接從晉北往陜北去,而是在草原上繞道而行,到了鄂爾多斯地方,在草原上召集蒙古諸部,號稱大軍所需騾馬甚多,然后在鄂爾多斯等地把蒙古部落勒索的快哭了,弄到大量的物資駱馬,并且在草原上打獵騎馬,玩樂了好些日子后,英親王才又重新上路,前往陜比。

因為這件事,后來雖然打下了西安,多爾袞在給阿濟格和多鋒的信中,都是提起阿濟格延期誤事的事。

在多鋒的信中,對阿濟格一事提起來表示失望,而對多鋒寄予更多的希望。

對阿濟格,則是嚴加警告,再犯的話,一定不會輕饒。

當然,阿濟格秉性就是那樣,在襄陽荊州打下來后,李自成死訊傳至,他斬了劉宗敏等大將后,就嫌南方太熱,洋洋自得的回北京去了。

到北京后被斥責,從此就閑置了。

現在這個時候,清軍兩路大軍齊出,動靜極矢,多鋒也不負多爾袞所托。

十一月時,大順軍在懷慶先是大勝,擊斃懷慶總兵金玉和,副將常鼎等將也在柏香鎮中被殺。衛輝總兵官祖可法聞訊大驚,急入城中躲避固守。

不過順軍的順境也就到此為止,十一月中,多鋒抵達懷慶一帶,清軍主力一至,順軍立刻慘敗,幾次交手,順軍十萬人好歹有兩三萬人的主力結果都不是清軍一合之敵,到十一月底時清軍主力連戰連勝,懷慶一帶的順軍或是戰敗被殺,或是被俘,或是零星逃竄,十萬大軍,不到半個月的功夫就全部煙消云散了。

反正不知道李自成布置這么一場大戰,其意究竟是什么?

如果在清軍入山西之初,把懷慶一帶的大軍集結到晉北死守大同至太原一線,依靠山地和城池天險恐怕阿濟格這一路就不必擔心了。

李自成可以率高一功和李過等全部主力,前往潼關一帶,從河南一帶再次進軍,與清軍南下一部決戰。

這樣一來,清軍反而顧此失彼,很難布置。

因為晉北多山多雄城,兵力少了不夠,而且投降順軍的明將看到順軍實力強,也不會那么快的又投向清軍。

實力的消長,也就不會那么明顯昭然很多首鼠兩端的人,會在站隊時更加慎重一些。

至于多鋒那幾萬南征軍又和阿濟格不同,阿濟格得到了姜鑲和唐通等大量明軍降軍降將,還有吳三桂的關寧軍,實力很強。

多鋒只有自己的本部旗軍,還有耿精忠和孔有德兩部漢軍實力很弱。

關鍵是,河北河南一帶,明軍根本沒有強勁兵馬,就算想收羅漢軍,也是沒有地方下手。

李自成若是在這方面下手集結二三十萬人的主力,可能就輕松擊敗多鐸,這樣戰略方面就又危脅到北京局面就活了。

要么干脆撤回河南兵馬,固守潼關自己率主力在晉北打。

總之,事后看起來,順軍在退出北京后,可能因為一片石和北直隸幾次大戰都失敗了,陜西籍貫的將領不愿久留,關鍵時刻掉鏈子,一心只想還鄉。

等到了陜北才發現,清軍可不會固步自封,人家迅速追殺過來了。

也只能依托本土,和清軍做一番糾纏,可關鍵時刻,又在河南引一股強敵過來。

總之,戰略上是一塌糊涂!

當然,這是后人的看法,在當時來說,中國也實在缺乏真正的人才。象三國,漢唐之際那些能通曉天下大勢,并且做出一番正確判斷的頂尖人物,在明末是一個也沒有。

不管是袁崇煥,孫承宗,又或是洪承疇,孫傳庭。

再或是李定國,鄭成功。

又或是李自成,牛金星,宋獻策。

總之,沒有一個能在大的戰略層面上,對整個大局有清晰的把握,并且一步一步踏實做出來的人物。

把李自成與明太祖一比,更是相差太遠了!

當然,這是后人的看法,對當時的局中人來說,歷史就是一團迷霧,它隱藏在層層疊疊的迷霧之后,叫人看不清,摸不透,根本不知道下一步的走向是如何了。

“將軍,副軍師來了!、,闖軍主力已經抵達白水至富平一線,再往北邊不遠,渡過洛水,就是一馬平川的陜北平原的洛川。

從洛川再往北不遠,就是延安。

延安與榆林等城是陜北重鎮,如果想從陜北南下關中,延安和榆林就是必爭之地。當然,也是要有重兵守備,并且對南下軍隊有威脅才行。歷史上阿濟格知道多鋒已經進潼關后才著了急,大軍不顧榆林和延安城中尚且高一功和李過等闖軍主力,直接就南下了,往西安去和多鋒搶功。

而圍延安的,不過是姜鑲等明軍降將降兵。

后來高一功和李過先后突圍,繞道甘南,下漢中,經四川再往湖廣,不過,那時候李自成已經在九宮山死難了。

這一部闖軍和原本李自成部的主力殘余會合了之后,才組成的忠貞營。

忠貞營仍然有相當強的戰斗力,不過沒有主心骨后,也就淪為配角了。

此時的闖軍卻仍然有精氣神,仍然志氣昂揚,原因也很簡單,李自成雖然在北京一路敗的灰頭土臉,但老營猶在,大將們也是一個不少,闖王更是一層油皮也沒有磕破。

李自成已經決心就在陜北和清軍來一場厲害的,所以這段時間拼命練兵,同時也在陜北等地召集民壯入伍。

雖然這些民壯只能干些輔兵的活計,但白水一帶,連營數十里,兵馬人數號稱五十萬,實則也有二三十萬。

其中精銳有十萬左右,而且不比懷慶那樣的二線部隊,是真正的一線精銳。

這些兵,是當初往北京時沿途放下駐守的,現在全收攏起來,還有劉芳亮帶往河北的幾萬精兵,也全部歸屬回來。

加上老營在一片石后剩下的兵馬,能戰精兵已經不少,步兵在六七百,馬軍也有兩萬多人。

有這么一支兵馬,李自成有信心與清軍正面交戰!

而羅虎所部原本就是精銳,在一片石戰后實力尚算完好,李自成對這個心腹愛將也十分倚重,這一次將各營中不少精兵勁卒撥給羅虎,又撥給大量馬匹,打定主意,要羅虎練出一支五六千人規模的精銳騎兵,等和八旗決戰時,用這支兵馬放在決定性的戰場上!

羅虎身負重任,也是戰戰兢兢,不敢怠慢,時間慢慢過去,他所部已經有馬騾一萬七千余匹,光是戰馬就過萬匹,幾乎每個將士都有雙馬,并且有跟役輔兵幫著喂馬喂料,所以將士們能騰出身來專門練兵,時間雖不久,但兵強馬壯,士氣高昂,就算有千軍萬馬,也是能沖陣而過。

他的營頭,原本就是孩兒兵出身,將士們都是從小孩起就跟著隊伍,也全是苦出身,加上羅虎軍紀嚴,軍紀一直很好,全軍上下平均年紀都在二十左右,論說起來,除了老營直屬之外,還有劉芳亮和李過的騎兵勉強能比一比,放眼整個數十萬人的闖軍,羅虎的騎兵已經是頭一份了。

兵馬漸漸變的精強,但羅虎的心緒并沒有變的輕松,在這里駐軍已經月余,眼看洛水在望,大軍卻不知道是向北還是往東南去,下頭的將士們可以不管不顧,只顧打熬身子,練騎術劍法箭術,但他現在好歹也是一方重將,每常思索,就是覺得十分的惶恐憂愁。

他若是玩過后世的戰略游戲,便是知道自己憂心在何處。

眼前一切,猶如在黑沉沉的迷霧之中,看不明白,摸不通透。敵人在哪里,何時打來,一切都是個迷。

而敵人強大于否,步騎多少,如何配置,也都是說不大清楚。

優秀的將領就是能敏銳的感覺到不對的地方,自己一方薄弱的地方,羅虎雖不能和真正的名將相比,但明顯也是在不停的提升著。

聽說李巖來了,羅虎原本板的鐵青的臉上也露出笑容來。

整個闖營,大約只有副軍師可以談一談眼前的困局!

他看著山谷中正在操練的兵馬,向著自己的副手吩咐一句,叫對方看著兵馬操練,自己則帶著一小隊親兵,向著李巖過來的方向疾馳而去。

“副軍師!”

奔行不過數里,遠遠就看到穿著一襲錦袍,頭發束帶,只有在腰間佩一柄寶劍,猶如一個翩翩佳公子般的李巖也是策馬飛奔過來。

李巖雖然沒有自請出外,免了一場殺身大禍,但陜西籍的將領對他猜忌太深,所以李巖索性不大過問軍營的事,把自己的營務都交給李侔和李友等兄弟子侄們打理,他自己每天看看書,到李自成的大營報道,有咨詢就備咨詢,李自成不問他,到了下值時候,他便老老實實的回去看書,喝酒。

這樣韜晦,好歹是把一直留在李自成心中的殺機,漸漸的給打消了去。

只有羅虎知道,眼前這個三十左右的副軍師,有時半夜起來,舞劍至天明。

兩人都是一樣,年歲的差一些,但心中都有一團烈火,等閑熄滅不得!!。


上一章  |  回到明朝當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