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又號癡庵,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明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于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后,他降清,清授予他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王鐸由明朝舊臣變為清廷新貴,在以氣節自持的明代遺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貳臣,因此,他始終抑郁不樂。入清之后,王鐸做了8年的官,于順治九年病逝故里。乾隆帝時,朝廷借敕編《四庫全書之際,查毀了王鐸的全部書刊,并將王鐸列入《貳臣傳。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
王鐸因他在明亡之后降清,在氣節上頗多可疵之處,故許多人對他的人品常有微詞。但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鐸善于畫山水和梅闌竹石,他的畫主要繼承了五代的靳浩和關同的風格,王鐸的作品丘壑高峻,氣勢雄偉。同時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維的畫法,主要以水墨暈染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顯得厚實雄偉,生機勃勃。他的山水畫景色比較寫實,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間,他的山水畫是以元人的筆墨技法畫出了宋人味道。王鐸的人物畫極少見,而且畫法比較簡略,寫意。
王鐸,1592年生,1652年逝世,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明天啟進士,累官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清,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安。工真、行、草書,得力于鐘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于布局。梁評其“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清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具“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鐘元常,雖模范鐘、王,亦能自出胸臆。”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時風中另樹一幟。近世對日本國書風有極大影響。存世書跡較多,刻有《擬山園帖、《瑯華館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傳。《王維五言詩卷,書于崇楨十六年(1643),綾本,楷書、草書。凡32行,其中楷書13行,草書19行,每行不一。縱21厘米,橫165.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此詩卷前半部分,無論是字的大小、結體、字畫、字距,皆給人一種奇特的感受。詩卷后半部分的行草在王鐸作品中則不乏見,章法變化豐富,行筆能縱能斂,整體感強,結體欹正莫測,點畫錯綜復雜,線條枯實互應,故其成就被人給予很高評價。
代后期著名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書畫鑒賞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禎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人稱“董華亭”。萬歷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華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為華亭縣地,清屬松江府。華亭、云間、松江、上海、婁縣俱為一地)。
董其昌少年時即負盛名,家中富有,好書畫,并以書法名垂海內。神宗萬歷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曾做太子太保等職。精鑒賞,富收藏。既是畫家、書法家,又兼美術評論家。著書有《容臺集、《容臺別集、《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平生對書畫理論見解相當豐富,竭力推崇和提倡“文人畫”的“士氣”。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董其昌才溢文敏。在當時書法上就有“邢張米董”之稱,即把他與臨沂邢侗、晉江張瑞圖、須天米鐘并列;繪畫上有南董北米之說。他與莫是龍、陳繼儒提倡“南北宗”之說,即把“院體”山水畫與“文人畫”人為地分為南北兩派。
董其昌是明代大家,繪畫上,他專長于畫山水,宗法董源、巨然、高克恭、黃公望、倪瓚等,尤其看重黃公望,他的山水畫大體有兩種面貌,一種是水墨或兼用淺絳法,這種面貌的作品比較常見;另一種則是青綠設色,時有出以沒骨,比較少見。他十分注重師法古人的傳統技法,題材變化較少,但在筆和墨的運用上,有獨特的造詣。他的繪畫作品,經常是臨仿宋元名家的畫法,并在題識中加以標榜,雖然處處講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夠脫窠臼,自成風格,其畫法特點,在師承古代名家的基礎上,以書法的筆墨修養,融會于繪畫的皴、擦、點劃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樹石、煙云流潤,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他的畫風在當時聲望顯著,成為“華亭派”的首領。
董其昌在書法上也有杰出的成就。他的書法廣泛臨學古人,融會變化,尤其擅長行、楷書。早年他從顏真卿入手,后改學虞世南。他認為唐書不如魏、晉,于是又學鐘繇、王羲之,兼吸取李邕、徐浩、楊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長,晚年仍歸入顏真卿。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他作書與作畫都以生拙取勝。他的書法影響深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書為宗法。
董其昌一生極為勤勉,又享高壽,所以創作了極多的書畫作品,流傳至今的也很多,其中已定論為真跡的收藏在故宮、上海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處。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董其昌作品最多,繪畫方面較著名的有:《高逸圖軸,作于63歲,略仿倪、黃、筆墨麗秀是中晚年佳作;《關山雪霽圖卷,作于81歲,是老年的用力之作,根據卷末自題,此卷是從關仝的《關山雪霽圖原幅改寫而成。藏于故宮的著名書法作品有:《月賦卷,作于47歲,取法唐晉,筆畫秀娟,是早年小楷書精心之作;《東方先生畫贊碑,作于50歲,所作楷書,師法顏真卿,字體規整,行氣疏朗,是中年時期楷書代表性杰作;《三世浩命卷,作于71歲,楷書、師法顏真卿,結體端正,法度嚴謹;《岳陽樓記卷,作于54歲,大行書,師法顏真卿、李兆海。運筆中鋒直下,轉折流暢,反映了中年時期行書面貌。《路馬湖記卷,代表晚年行書之作。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代表作有:山水畫《江干三樹圖、《秋興八景大畫冊(為董其昌一生之精心杰作,與此同樣還有一本大畫冊,已流往海外);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有一件書法作品《金沙帖;南京博物院藏有書法作品《松江府制浩,吉林省博物館藏有一件著名山水畫《晝錦堂圖卷。
董其昌作品比較珍貴,但在流傳過程中贗品不斷充進去,至今已難見精品,可說贗品充斥市場,尤其是民間收藏,即使不是贗品,也是小幅泛泛之作。海外藝術市場董其昌作品較多,歐美收藏家喜歡他的書畫,但由于難辨真假,所以不敢輕易出大價購買。反之,一旦能確認確是真品,則不惜重金,以購到手為目的。1989年6月紐約拍賣過一幅他的《婉孌草堂圖被專家認可,價格一下子被抬了上去,高達165萬美元,成為當時僅次于《元人秋獵圖卷的第二幅價格最高的中國古代書畫,此圖之所以能為專家認可,主要是一些典籍中曾記載過這幅畫,此畫曾為王鴻緒、安儀周、乾隆收藏,著錄于《平生壯觀、《墨緣匯觀、《石渠寶籍三編。這幅山水畫,筆墨韻厚重,皴法細密,氣韻雄渾,代表了董其昌文人畫的最高成就,畫面空白處則填滿了各名家題跋,是難得的精品、真品。以后,紐約市場一直沒出現過這么好的精品作品,因此價格也一直沒上去,1990年共見到5幅作品出售,第一幅是《行書二十七開冊,售價為1.65萬美元;第二幅是《行書手卷,8800美元;第三幅是《山水立軸,僅賣到3850美元;第四幅是《尺牘十一開冊頁,售價1.4萬美元;第五幅是《九峰雪霽圖絹本手卷,賣到1.5萬美元。作品辨偽董其昌作品流傳多,其重要原因是生前有許多人為其代筆,這比一般的仿制要難予分辨。啟功先生專寫一文《董其昌書畫代筆人考,詳加考證。據現代學者研究,書法的主要代筆人最著名的是吳易,作畫的代筆有趙左、僧珂雪、沈士充、吳振、趙問、葉有年、楊繼鵬等。董其昌的代筆畫,大多是自己落款蓋章。水平較高的代筆之作大多出于趙左、沈士充之手。
阮大鋮(約1587~約1646)中國明末戲曲家。安徽懷寧人。字集之,號圓海、石巢、百子山樵。天啟間官給事中,依附閹官魏忠賢,為人奸詐猾賊,嗜權罔利,時人稱之為小人中之小人。崇禎二年(1629),魏黨事敗,他名列逆案被罷官,避居南京,招納游俠,談兵說劍,但崇禎一朝終未得仕。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明亡。同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即帝位,馬士英執政,阮大鋮得其薦舉,被起用為兵部右侍郎,不久晉為兵部尚書。他索賄斂財,鎮壓異己,對東林、復社諸人立意報復,大興黨獄。順治三年(1646)六月,清軍渡錢塘,阮大鋮率先剃發降清。清授其內院職銜。他感激涕零,自請為前驅,破金華后隨清兵入閩,過仙霞嶺時因病發死于道旁。一說阮大鋮聞馬士英被殺,自投崖下死,被戮尸。阮大鋮品格卑劣,為士林所不齒。但他頗有才華,尤善詞曲。所作傳奇戲曲有《春燈謎、《燕子箋、《雙金榜、《牟尼合、《忠孝環、《桃花笑、《井中盟、《獅子賺、《賜恩環、《老門生等10種,前4種今存,合稱《石巢傳奇四種。詩文有《詠懷堂全集。
明末時人阮大鋮(1578—1646)字集之,號園海,又號石巢。安徽懷寧人氏。萬歷丙辰科中會試,天啟初,由行人擢給事中,不久因居憂還里。阮大鋮曾經列籍東林,為高攀龍弟子,同鄉左光斗是一位讜直敢言的御史,也是大鋮倚以自重的朋友。天啟四年春甲子,吏部都給事中出缺,左光斗通知大鋮來京遞補。而趙南星、高攀龍、楊漣等以察典近,大鋮輕躁不可任,準備改用他人。大鋮至北京,使補工科,因此心懷怨恨。于是暗中結交宦官進行活動。吏部不得已,重新任用大鋮為吏部都給事中,遂得償心愿。
大鋮自此投靠魏忠賢,與一班閹黨結為死友,造《百官圖,以獻媚于魏忠賢。因為畏懼東林黨人的口誅筆伐,上任未及一月便自請歸里。大鋮回到故鄉懷寧,難免心有不平,私下謂親朋曰:“我猶善歸,未知左氏何如耳。”已而楊漣、左光斗諸人因彈劾魏忠賢,而被捕入獄死,大鋮不免面有得意之色。不久又被召至京城,為太常少卿。再次進京為官,大鋮似乎預感到危機即將來臨,與閹黨的來往總是非常地小心。甚至每一次去拜見魏忠賢,都要以重金賄賂忠賢的門衛,要還其投遞的名刺。僅過數月,便又偵知大事不妙,復上書乞歸。崇禎改元,忠賢既誅。大鋮準備了兩本不同的奏章,一起送至北京的朋友楊維垣處。其一專劾崔、魏之閹黨。其二“以七年合算為言,謂天啟四年以后,亂政者忠賢,而翼以呈秀,四年以前,亂政者王安,而翼以東林”。把天啟一朝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對東林和閹黨各打五十大板。如此手段既為前史之未有,確實不枉史稱有機敏賊猾之譽。崇禎元年,大鋮三上京華,任光祿卿。可惜僅過數月,御史毛羽健劾其黨邪,不久被罷官,又重回故里。明年更是被欽定為通番逆案,論贖徒為民。從此終莊烈帝世,廢斥十七年,郁郁而不得志。
既然無官一身輕,大鋮于是游山玩水,作詩,娶妾,拍曲,演戲,也結交了不少東林名士,儼然晚明士紳的風雅生活。其實阮大鋮天生不甘寂寞,暗地里一直心存投機鉆營之心。針對阮大鋮準備卷土重來的陰謀。崇禎十一年七月,復社人士會集南京,起草《留都(南京)防亂公揭。作為明末的一個重大政治事件,簽名者多達一百四十余人。這篇檄文揭露阮大鋮作為閹黨余孽,迫害東林黨的罪行;表達了復社志士為國除奸的決心。由于一時聲勢浩大,嚇的阮大鋮偷偷跑到南京城外的牛首山,在那里閉門謝客隱居了五六年。公元1643年周延儒復相,大鋮亦曾出資相助,仍然期望能夠謀得一官半職。延儒曰:“吾此行,謬為東林所推。子名在逆案,可乎?”大鋮沉吟久之,曰:“瑤草何如?”瑤草,士英別字也,延儒許之。此舉為大鋮弘光時最后一次地出山,得以撈取光宗耀祖的政治資本埋下伏筆。崇禎十七年為躲避農民起義軍,正式定居金陵居詠懷堂,位于今日江蘇南京城南庫司巷,此處即當年被百姓戲稱為“褲子襠”的地方。大鋮避居南京,頗招納游俠為談兵說劍,期望朝廷能以邊才見召。
明亡之際,南明弘光初立。在佞友馬士英的籌劃下,阮大鋮進‘長江要害’一疏,終于謀得兵部尚書高官。然而舉朝以逆案攻大鋮,大鋮憾甚。及見北都從逆諸臣有附會清流者,因倡言曰:“彼攻逆案,吾作順案與之對。”以李自成偽國號曰順也。遂與馬士英密謀,干了不少殘害忠良,賣官鬻爵,排除異已的勾當。可惜弘光政權僅僅存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隨著清軍攻占南京而灰飛煙滅。在有限的政治舞臺之上,給有才的阮大鋮表演的機會不免過于短暫。識時務的阮大鋮在逃出南京不久,即偕一干幫閑等赴江干向清人乞降,以才子降清后,在清兵營中為清軍將領唱曲,“即起執板,頓足而唱,以侑諸公酒。諸公北人,不省吳音,乃改唱弋陽腔,始點頭稱善。皆嘆曰,‘阮公真才子也’。”后為王前驅,從清兵攻仙霞關,僵仆石上死。在他人生最后一幕的鬧劇里面,完成了一個有才無德的文人所有地表演。
縱觀大鋮一生的官宦生涯,先后累計在一起,也只有大約二年左右的時間。因一時之貪欲,而留百代之罵名。當為不擇手段,鉆營鬻官者戒。然而大鋮其人雖然人品極差,卻是著實有文采。而且結交廣泛,在放意歸田的一段時間里,如史可法、文震孟、張岱、范景文等一批名士,皆曾是大鋮游宴倡和的朋友。這在阮大鋮的《和簫集和《詠懷堂詩之中,都收有大量唱和之作。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大鋮《詠懷堂詩外集乙部中,有十四首作于天啟甲子的還山詩,其中有:“星占處士山中臥,影弄嬰兒世上名,但使榆關銷戰斗,何妨花塢有深耕”。又有:“拂袖行呤歸去來,草堂猿鶴莫相猜,云霄自愧無修翮,雨露誰為棄不材”。雖然是描寫歸隱一類的詩歌,雖有怨氣,但卻不多,確是深得還山詩之三味。詩不但寫的漂亮,也并不脫離實際,倒是完全符合溫柔敦厚的詩教。大鋮不但在詩歌作上的確是文采斐然。而且于戲曲創作上,也顯示出過人之處。如《燕子箋、《春燈謎等陳寅恪先生認為尤推佳作。不過利用戲劇來進行政治宣傳,也是大鋮的一種創造。如大鋮在戲曲《雙金榜中以戲中人,分別影射東林,東廠和自己。為自己進行無罪地辯解,再三表白自己的清白。大鋮的另一本傳奇《牟尼合中,其中《伶(讠同)一折,在傳世的刻本之中,甚至有兩種不同的內容。當是大鋮為取媚于權貴,所玩出的新奇花樣。
今日評論前人功過,當應不以人廢言。所以陳寅恪在遺作《柳如是別傳中曾有一段談論阮大鋮的文字:“圓海人品,史有定評,不待多論。往歲讀詠懷堂集,頗喜之,以為可與嚴惟中之鈐山,王修微之樾館兩集,同是有明一代詩什之佼佼者”。章太炎先生亦曾有評語曰:“大鋮五言古詩,以王孟意趣,而兼謝客之精練。律詩微不逮,七言又次之。然榷論明代詩人,如大鋮者少矣。潘岳宋之問險詐不后于大鋮,其詩至今尤存。君子不以人廢言也”。更有胡先(馬肅)先生甚至稱大鋮為“有明一代唯一之詩人”。《中國大百科全書之《中國文學分卷中,在“清傳奇雜劇作家”中,也列入了阮大鋮的名字。
自古小人有才者亦多矣,如唐朝詩人沈(亻全)期、宋之問,宋代有孫覿、方回,蔡京,明時有嚴蒿、趙方華等。而每逢社會發生疾遽變革時代,尤其多見如此人品雖差,但是文采斐然的“精英”。此類人物過去有之,只是不知未來還會有怎樣的變故。在每個人短暫的一生之中,總是會在歷史長河留下自己蹤跡。綜觀阮大鋮的一生,就因為利欲熏心之故,而辜負了大好的文采。魯迅先生曾經指出:“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今人讀之,當以史為鑒也。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家。字憲之,又字道鄰,祥符人(今河南開封)。
崇禎年間進士。授西安府推官。歷任戶部員外郎,郎中。崇禎八年(1639年),隨盧象升鎮壓各地農民起義。十年,被張國維推薦升任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廣部分府縣。崇禎十四年總督漕運,崇禎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權建立后,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稱“史閣部”。時議設劉澤清、劉良佐、高杰、黃得功江北四鎮,以可法為兵部尚書,督師揚州。清兵入關后,曾主張與之議和,共討李自成的農民軍。后被馬士英等人排擠,于是督師淮揚,竭力協調江北四鎮將領,以抵御清兵。
順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數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除馬阮”,馬士英竟詘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良玉嘔血死,全軍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抵抗清兵。順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北遁淮安,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拒絕投降。副將史德威史可法追隨有年,可法收德威為義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多鐸勸降,可法表示:“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后壯烈就義。多鐸因為攻城的清軍遭到很大傷亡,心里惱恨,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大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遺體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將其衣冠葬于揚州城天甯門外梅花嶺。后來全祖望曾寫《梅花嶺記描述此事。
在圍城期間,多爾袞勸降,史可法寫就著名的《:“今逆賊未服天誅,諜知卷上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照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不卑不亢,流傳萬世。另著有《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學生,方苞曾寫《左忠毅公逸事,述說史可法與其師左光斗之間的提攜情感,自是錚錚鐵骨、有血有淚。
附《左忠毅公逸事全文及《全文
左忠毅公逸事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仆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镵,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墻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崇禎末,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或勸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
史可法
大明國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攝政王殿下:
南中向接好音,法隨遣使問訊吳大將軍,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誼于草莽也,誠以大夫無私交,《春秋之義。今倥傯之際,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從天而降也。諷讀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成尚稽天討,為貴國憂,法且感且愧。懼左右不察,謂南中臣民偷安江左,頓亡君父之仇,故為殿下一詳陳之。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真堯舜之主也。以庸臣誤國,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樞,救援無及,師次淮上,兇聞遂來,地坼天崩,川枯海竭。嗟乎,人孰無君,雖肆法于市朝,以為泄泄者之戒,亦奚足謝先帝于地下哉!爾時南中臣民哀痛,如喪考妣,無不撫膺切齒,欲悉東南之甲,立剪兇仇。而二三老臣,謂國破君亡,宗社為重,相與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上非他,即神宗之孫、光宗猶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順,天與人歸。五月朔日,駕臨南都,萬姓夾道歡呼,聲聞數里。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國。迨臣民伏闕屢請,始于十五日正位南都。從前鳳集河清,瑞應非一。即告廟之日,紫云如蓋,祝文升霄,萬目共瞻,欣傳盛事。大江涌出柟梓數萬,助修宮殿,是豈非天意哉!越數日,即令法視師江北,刻日西征。忽傳我大將軍吳三桂假兵貴國,破走逆成。殿下入都,為我先帝、后發喪成禮,掃清宮闕,撫戢群黎,且免剃發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舉動,振古爍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跽北向,頂禮加額,豈但如明諭所云感恩圖報已乎!謹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討。是以王師既發,復次江淮。乃辱明誨,引《春秋大義來相詰責。善哉言乎,然此文為列國君薨,世子應立,有賊未討,不忍死其君者立說耳。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慘變非常,而猶拘牽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統之義,中原鼎沸,倉卒出師,將何以維系人心,號召忠義,紫陽《綱目踵事《春秋,其間特書如莽移漢鼎,光武中興;丕廢山陽,昭烈踐祚;懷、愍亡國,晉元嗣基;徽、欽蒙塵,宋高纘統,是皆于國仇未剪之日,亟正位號,《綱目未嘗斥為自立,卒以正統予之。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靈武,議者疵之,亦未嘗不許以行權,幸其光復舊物也。本朝傳世十六,正統相承,自治冠帶之族,繼絕存亡,仁恩遐被。貴國昔在先朝,夙膺封號,載在盟府。后以小人構釁,致啟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誅僇,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難,驅除亂逆,可謂大義復著于《春秋矣。若乘我國運中微,一旦視同割據,轉欲移師東下,而以前導命元兇,義利兼收,恩仇倏忽,獎亂賊而長寇仇,此不惟孤本朝借力復仇之心,亦甚違殿下仗義扶危之初志矣。昔契丹和宋,止歲輸以金繒;回紇助唐,原不利其土地。況貴國篤念世好,兵以義動,萬代瞻仰,在此一舉。若乃乘我蒙難,棄好崇仇,規此幅員,為德不卒,是以義始而以利終,貽賊人竊笑也,貴國豈其然歟?往者先帝軫念潢池,不忍盡戮,剿撫并用,貽誤至今。今上天縱英明,刻刻以復仇為念。廟堂之上,和衷體國;介胄之士,飲泣枕戈;人懷忠義,愿為國死。竊以為天亡逆闖,當不越于斯時矣。語云:“樹德務滋,除惡務盡。”今逆成未伏天誅,諜知卷土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成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照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從此兩國世通盟好,傳之無窮,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則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盤盂以從事矣。法北望陵廟,無涕可揮,身陷大戮,罪當萬死。所以不即從先帝于地下者,實為社稷之故。傳曰:“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忠貞。”法處今日,鞠躬致命,克盡臣節而已。即日獎帥三軍,長驅渡河,以窮狐鼠之窟,光復神州,以報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貴國即有他命,弗敢與聞。惟殿下實明鑒之。
明末清初廣寧(今遼寧北鎮)人,祖籍陜西武威(今屬甘肅),字瑞梧。明諸生。明末降清,值文館,隸漢軍鑲紅旗。崇德間,任秘書院副理事官,曾疏請定衣冠之制及從速入關、圖取中原諸事。順治元年(1644),授山東東昌道。遷湖廣布政使,擢左副都御史,巡撫安徽。六年,調廣東巡撫,鎮壓南明反清武裝。官至兵部尚書,兩廣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