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血復社四公子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血 >>明血最新章節列表 >> 復社四公子

復社四公子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老茅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老茅 | 明血 
侯方域與方以智、陳貞慧、冒辟疆合稱明,又與魏禧、汪琬合稱清初文章三大家,確實才華橫溢。他原本是明天啟戶部尚書侯恂之子,李香君,秦淮河畔媚香樓里的名妓,陳貞慧隱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為僧,楊文聰抗清殉國,陳子龍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卻耐不住寂寞,參加了順治八年的鄉試,而且只進了副榜,

陳貞慧(1604~1656)

陳維崧(1625~1682)清代詞人、駢文作家。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今屬江蘇)人。清初諸生,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54歲時參與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陳維崧出生于講究氣節的文學世家,祖父陳于廷是明末東林黨的中堅人物,父親陳貞慧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對“閹黨”,曾受迫害。陳維崧少時作文敏捷,詞采瑰瑋,吳偉業曾譽之為“江左鳳凰”。明亡(1644)時,陳維崧才20歲。入清后雖補為諸生,但長期未曾得到官職,身世飄零,游食四方,接觸社會面較廣。又因早有文名,一時名流如吳偉業、冒襄、龔鼎孳、姜宸英、王士□、邵長蘅、彭孫□等,都與他交往,其中與朱□尊尤其接近,兩人在京師時切磋詞學,并合刊過《朱陳村詞。清初詞壇,陳、朱并列,陳為“陽羨派”詞領袖。

陳維崧的詞,數量很多。現存《湖海樓詞尚有1600多首。風格豪邁奔放,接近宋代的蘇、辛派。蔣景祁《陳檢討詞鈔序說:“讀先生之詞者,以為蘇、辛可,以為周、秦可,以為溫、韋可,以為《左、《國、《史、《漢、唐、宋諸家之文亦可。……取裁非一體,造就非一詣,豪情艷□,觸緒紛起,而要皆含咀醞釀而后出。”雖嫌夸張,但陳維崧以豪放為主,兼有清真嫻雅之作,是為事實。更難得的是陳維崧各體詞都寫得很出色。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說:“國初詞家,斷以迦陵為巨擘。”“迦陵詞氣魄絕大,骨力絕遒,填詞之富,古今無兩”,《湖海樓詞最為可貴的,是能注意反映社會現實,如〔賀新郎〕《纖夫詞,寫清兵征發10萬民夫替戰船拉纖,“列郡風馳雨驟“,使得“閭左騷然雞狗“,還寫到一民夫與“草間病婦“的“臨歧訣絕“,情狀凄慘。〔南鄉子〕《江南雜詠揭露官府對勞苦人民敲骨吸髓的罪惡:“戶派門攤”,使賣屋納稅的農民“獨宿牛車滴秋雨”,而官吏的兇惡卻“如鬼”。此外多寫自己的懷才不遇及國家興亡之感,如〔點絳唇〕《夜宿臨□驛、〔醉落魄〕《詠鷹、〔夜游宮〕《秋懷四首、〔夏初臨〕《本意、〔沁園春〕《贈別芝麓先生,即用其題〈烏絲詞〉韻等,傷時感物,豪放蒼涼。〔沁園春〕《題徐渭文〈鐘山梅花圖〉同云臣、南耕、京少賦詞,則把歷史故實、眼前新事、畫面景色,作者胸臆全都攝納詞中,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為:“情詞兼勝,骨韻都高,幾合蘇、辛、周、姜為一手。”這說明陳維崧能將不同風格冶于一爐,而能抒寫自如。此外,〔念奴嬌〕《讀屈翁山詩有作,雄奇壯闊,兼富情趣,〔唐多令〕《春暮半塘小泊信手拈來,口語入詞;也顯示出他能運用多種藝術手法的特點。〔望江南〕、〔南鄉子〕等組詞,以清新筆調,寫江南、河南的風光和社會生活;〔蝶戀花〕《六月詞寫農民入城的情態;〔賀新郎〕《贈蘇□生寫藝人的遭遇,這些詞又顯示出陳維崧詞題材廣闊的特點。陳維崧詞的缺點是有時傾瀉過甚,一發無余,便缺余蘊。稍嫌輕率。

陳維崧亦能詩,但成就不如其詞與駢體文。他的駢體文,在清初亦是一大家,毛先舒為其作序,評為:“具龍跳虎臥之奇”,“得歌行頓挫之致”;毛際可作序,評為“言情則歌泣忽生,敘事則本末皆見。至于路盡思窮,忽開一境,如鑿山,如墜壑……”。《與芝麓先生書、《余鴻客金陵詠古詩序、《蒼梧詞序等,都寫得跌宕悱惻,有很強的

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興(今屬江蘇省)人。明末諸生,又中鄉試副榜第二人。父陳于廷,東林黨人,官左都御史。貞慧也是復社成員,文章風采,著名于時,與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稱“四公子”。曾與吳應箕、顧杲共議聲討阮大鋮,由吳起草《留都防亂檄,揭貼于南京,為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獄。入清不仕,隱居家鄉,十余年不入城市。陳貞慧文章婉麗閑雅,兼擅駢散兩體。記載掌故及紀念明末“清流”和殉難人士的作品,多寄托故國之思。又《痛史及《中國內亂外禍歷史叢書第一輯,收錄《過江七事一種,專記弘光朝的史事,也題為陳氏之作。

著有《雪岑集、《皇明語林、《山陽錄、《書事七則、《秋園雜佩等;后三種,收入《太倉先哲遺書,合稱《陳定生先生遺書三種。

方以智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別號多種,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

方以智是安慶府桐城縣鳳儀里(今屬安徽省樅陽縣)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鎮,曾任萬歷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經、《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歷四十四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通醫學、地理、軍事,有《全邊略記、《周易時論等著作,《明史有傳。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學,接受儒家傳統教育,曾隨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河北、京師等地,見名山大川,歷京華勝地,閱西洋之書,頗長見識。成年后,載書泛游江淮吳越間,遍訪藏書大家,博覽群書,交友結社。曾與陳貞慧、吳應箕、侯方域等主盟復社,裁量人物,諷議朝局,人稱“四公子”,以文章譽望動天下。

崇禎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方以智在崇禎靈前痛哭,被農民軍俘獲,他設法逃脫,輾轉奔回南京。仇敵阮大鋮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他受到迫害,化裝逃離南京,流落在嶺南、兩廣一帶,以賣藥為生。當清兵大舉南下時,他曾聯絡東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廣西平樂,方以智被捕,他堅貞不屈,清將為其正義所動,聽任其出家。獲釋后,他即易服為僧,改名弘智,字無可,別號大智、藥地、浮山、愚者大師等。晚年定居江西廬陵青原山,自稱極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為他事牽連被捕,解往廣東,途經江西萬安惶恐灘頭,因疽發卒于舟中。

方以智酷愛自然科學知識,自幼塾中誦讀之余,即好窮物理,曾謂“不肖以智,有窮理極物之僻。”(《物理小識卷五)明清之季,西學東漸,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學傳世,一面又廣泛接觸傳教士,學習西學。經過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終于在哲學和科學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方以智學識淵博,《清史稿本傳說:“以智生有異秉,年十五群經子史略能背誦。博涉多通,自天文、輿地、禮樂、律數、聲音、文字、書畫、醫藥、技勇之屬,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這一評價并不過分,他在許多領域都有自己獨到見解。例如,在學術分類問題上,他把學術分為三類,說:

“考測天地之家,象數、律歷、音聲、醫藥之說,皆質之通者也,皆物理也。專言治教,則宰理也。專言通幾,則所以為物之至理也。”(《通雅•文章薪火)

在這三種學術中,他講得比較多的是通幾與質測。他說:

“寂感之蘊,深究其所自來,是曰通幾;物有其故,實考究之,大而元會,小而草木蠢蠕,類其性情,征其好惡,推其常變,是曰質測。”(《物理小識•自序)

可見,所謂通幾,是對事物發生根本原因的探討,而質測則要求腳踏實地考察事物變化原因,按特性予以整理分類,總結驗證已知規律,預測未來發展變化。顯然,通幾與質測是從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著眼對學術活動所做的分類。在中國,這種分類是方以智的獨創。

在天文學方面,方以智結合中國傳統的天文學和當時傳教士傳入的西方天文學,討論了地心學說、九重天說、黃赤道、歲差、星宿、日月食、歷法等天文學問題。對于西方天文學知識,他非常重視,經常追蹤西方天文學最新進展,例如他在討論天體運動軌道問題時,就曾根據西方用望遠鏡觀天發現金星有周相變化的事實,提出了金星、水星繞太陽運行的正確猜測。

方以智接受西方科技知識,并非盲從,而是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考、消化。例如他對于西方地圓說,就是首先考察了地圓說賴以成立的觀測證據,然后才加以接受的。對于傳教士的錯誤說法,他則予以批駁。例如傳教士曾說,太陽半徑為地球半徑的160多倍,而太陽距地球只有1600多萬里,方以智指出這是錯誤的,因為據此計算(定地球圓周長約9萬里),太陽的直徑就將近有日地距離的三分之一大,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他運用自己的“光肥影瘦”理論,對這一問題做了解釋,指出人目所見的太陽圓面比實際發光體要大,因此按幾何方法進行的測量并不準確。他的這一理論后來被《歷象考成的作者所接受。

在物理學方面,方以智更有諸多創見。他從氣一元論自然觀出發,提出一種樸素的光波動學說,認為:

“氣凝為形,發為光聲,猶有未凝形之空氣與之摩蕩噓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聲之用,常溢于其余:氣無空隙,互相轉應也。”(《物理小識卷一)

顯然,方以智認為,光的產生是由于氣受到激發的緣故。由于氣彌漫分布于所有空間,彼此間無任何空隙,被激發的氣必然要與周圍靜止的氣發生相互作用,“摩蕩噓吸”,將激發傳遞出去,這就形成了光的傳播。由此,方以智所描述的是一種樸素的光波動學說。為了與近代光的電磁波動說相區別,可以稱之為氣光波動說。

從氣光波動說的角度出發,方以智進一步提出了光不走直線的主張,他把它叫做光肥影瘦,認為光在傳播過程中,總要向幾何光學的陰影范圍內侵入,使有光區擴大,陰影區縮小。他并且指出,由于光肥影瘦現象的存在,使得基于光線直進性質進行的測量得到的結果都不準確。他說:

“物為形礙,其影易盡,聲與光常溢于物之數,聲不可見矣,光可見,測而測不準矣。”(《物理小識卷一)

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他還做了小孔成像實驗,并且努力用自己的理論去解釋常見光學現象。所有這些,在物理學發展史上,都是很新鮮的。

另外,他對于光的反射和折射,對于聲音的發生、傳播、反射、隔音效應,對于色散,對于煉焦、比重、磁效應等諸多問題的記述,都是領先于同時代人的。

在生物醫學方面,方以智也有諸多值得一提之處。他在其《物理小識一書中,記述有大量動植物的生態學內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識。他引述了傳教士“腦主思維”之說,介紹了他們關于人體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識,但剔除了傳教士所說的“全能的上帝創造世界”之類的內容。他自己對于傳統醫學也素有研究,撰有多種醫學著作。遺憾的是這些著作傳世不多,我們難以窺其全貌。

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計有一百余種。其中最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識,前者是綜合性的名詞匯編書,后者是一部筆記,他的科學見解主要集中在這部書中。他的后期代表作是《藥地炮莊和《東西均,均為哲學著作,書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學命題。他的著作中另外比較重要的還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貫問答、《切韻源流、《流寓草、《周易圖象幾表、《性故、《學易綱宗、《諸子燔痏、《四韻定本、《內經經絡、《醫學會通等。現存共二十余種.

侯方域(1618一1654),長于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壯悔堂集。其散文往往能將班、馬傳記,韓、歐古文和傳奇小說手法熔為一爐,形成一種清新奇峭的風格,而尤以傳記散文見長。《李姬傳歌頌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義、辨是非,不阿附權貴的高尚品德。寫品行高潔、俠義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同時也寫反面人物阮大鋮及其他人,均有聲有色,形象生動。文字簡練,敘事分明,情節曲折,具有短篇小說的特點。劇作家孔尚任后來借用《李姬傳的主題創作了戲曲《桃花扇。

“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魏、汪被稱為“清初三大家”。其中侯方域的散文較為突出。

清朝初年的著名戲劇家孔尚任創作的名劇《桃花扇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為商丘人。侯方域字朝宗,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博學強記,因應試中抨擊時政,名落孫山。在流落南京時,結識秦淮名妓李香君。兩人一見鐘情,遂成佳偶。后為躲避閹黨余孽追殺,與李香君分手。在有人逼香君再嫁之時,香君懷抱與侯方域定情時候贈的一把扇子欲尋自盡,鮮血濺到扇上。著名畫家楊龍友為香君的真情所動,在扇上就其血點畫出折枝桃花,成了流芳后世的“鶇花扇”。侯方域在歷經顛沛流離之后,返回家中,建“壯悔堂”,取其“壯年知悔”之意。從此在其間潛心于詩文創作,成就了《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詩集。李香君后來到侯方域身邊,死后亦葬在商丘,商丘古城南有“香君墓”。

公元1611-1693年),字辟疆,號巢民,明末清初的文學家。他出生在如皋城一個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隨祖父在任所...這一切在他思想上產生了激烈的變化,第二年他從鹽官回歸故里隱居。董小婉與

董小宛和冒辟疆

一探董小宛和冒辟疆這對才子佳人婚后在水繪園的生活。水繪園是如皋的著名園林,是冒辟疆的祖傳物業,規模宏大,綠樹成蔭,樓臺亭閣建得精巧,處處是小橋流水,看來世代為官的冒家是當地屈指可數的大富豪。

陪同采訪的水繪園前院長徐琛是南通市政協委員,地方史專家,對冒辟疆與董小宛研究了30年,他說:“現在看到的水繪園占地70多畝,但只是明代水繪園的一部分,是歷盡戰火和時代變遷保存下來的一部分。”水繪園旁有幢宏大的明代建筑,叫“水明樓”,是清代鹽商汪之珩為紀念冒辟疆而興建的,一個大鹽商為一介平民的冒辟疆建如此宏壯的紀念館,可見他在江蘇鹽商心目中的地位相當崇高。

“水明樓”如今成為如皋市博物館。

6次鄉試次次落第

冒辟疆的先祖是個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軍官,約在十三世紀從蒙古大漠來到中原,據專家考證,冒辟疆的祖先還是元朝丞相的后裔,管理過蘇北24座鹽場,相當于明朝的“兩淮鹽運使”。朱元璋起兵把蒙古人趕回大漠深處,冒辟疆的先祖和漢民相處得很好,在摯友郭通甫的勸說下沒有再回蒙古草原,而是留在江蘇如皋,加入了漢籍改姓為冒,學習儒家文化,成了完全漢族化的蒙古人。冒辟疆的祖父叫冒夢齡,是明代進士,曾任四川豐都、江西會昌知縣、云南寧州知府,對他的孫子冒辟疆非常喜愛,兩歲時就帶在身邊。冒夢齡有個好友是明兵部尚書郭子章,前來看望時見到冒辟疆,對這個虎頭虎腦、聰明活潑的小男孩異常喜歡,就給他起名為冒襄,希望他能襄助天下,字辟疆,希望他能為國開拓疆土。冒辟疆的父親叫冒起宗,是明崇禎元年的進士,曾任山東按察副使、湖南衡陽知府、督理七省漕運。冒辟疆生活在這樣的官宦之家,從小受到嚴格儒家教育,詩文寫得很好,但他的官運實在太背,6次去南京參加鄉試,次次落第。

耐得住寂寞的夫妻

1643年,20歲的董小宛就嫁給冒辟疆,隨丈夫來到如皋水繪園。董小宛嫁到如皋后,過的不再是燈紅酒綠、賓客如云、受人追捧、清歌曼舞的名妓生活,也不是“闊太太”、“少奶奶”的貴夫人生活,素裝淡雅,一心一意做良家婦女。但好景不長,國破家亡、戰亂流離的苦難接連落到這個弱女子身上,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大舉南下,董小宛隨冒辟疆為避戰火而逃難,流離顛沛,歷盡磨難,途經安徽馬鞍山時,行李和財物遭亂兵搶劫,家丁奴仆20余人被殺,董小宛回到水繪園時,冒家已一落千丈,冒辟疆又身患重病,此時的董小宛是苦不堪言。

冒辟疆也遭受著痛苦和折磨,他力挽明朝頹勢的政治愿望完全破滅,他是個有強烈民族氣節的人,寧愿終生甘受寂寞,淡泊度日。記者在水繪園看到,冒辟疆的客廳叫“壹默齋”,意思是一直保持沉默,不事清朝,顯得極有骨氣。到晚年,冒辟疆的生活更加清貧,貧窮到賣字換酒的地步,他在《自述中這樣寫道:“陋巷獨處,仍手不釋卷,笑傲自娛。每夜燈下寫蠅頭小楷數千,朝易米酒。”

董小宛性情淡泊,隨冒辟疆過著清貧的隱居生活,兩人都耐得住寂寞。冒辟疆只能在寂寞清貧中度過一生,董小宛也在寂寞中積勞成疾,28歲就早逝。

董小宛已算幸運

如何評價冒辟疆與董小宛這對才子佳人的婚后生活?水繪園前院長徐琛說:“冒辟疆與董小宛在寂寞中度過一生,卻受到世人的敬慕,清代大鹽商汪之珩為冒辟疆建‘水明樓’就是明證,當代有不少作家為冒辟疆和董小宛寫了許多懷念的作品,足見他倆人品之高。董小宛嫁到如皋蒙受一系列苦難,確實不幸,但這些不幸是社會大變動造成的,是國破家亡帶來的不幸,董小宛也不能避免。在秦淮八艷中,就數董小宛的命好,比陳圓圓、李香君、柳如是、寇白門要好得多。”

在“秦淮八艷”中,董小宛作為一個青樓女子能得到夫家接納,不僅不受歧視,不受排擠,而且敬重有加,僅此一點就很幸運了。在封建社會里,妓女的地位卑微而低賤,妓女從良也不可能為禮法森嚴的大家庭所接受。“秦淮八艷”之一的李香君隨丈夫回到商丘就遭到侯家拒絕,侯朝宗和李香君在南京愛得死去活來,一回家鄉就無力保護李香君。董小宛就不同,其婆婆對她很喜歡,冒辟疆的正妻蘇元芳對她的美艷不妒忌,對她的青樓出身不輕視,能和諧相處,互相敬重。冒辟疆對董小宛沒有始亂終棄,感情始終如一,這在他寫的《梅影庵憶語中已表現得很充分,對她的賢慧與美德大加贊揚,說他的一生清福在與董小宛九年生活中全部享盡,董小宛得到名士的立傳褒揚,美名流傳下來,也是幸運的。

如今如皋人還在懷念董小宛,餐廳里推出一種“虎皮肉”,如皋人稱之為“董肉”,是董小宛發明的美食,街頭出售一種酥糖,如皋人稱為“董糖”,也是董小宛的發明。

故事越編越神奇

有些作家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把董小宛的故事一再戲說,越編越神奇,最后成了順治皇帝的寵妃,叫董鄂妃,又和順治皇帝演出了一出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徐琛說:“這是作家戲說,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沒有任何依據,董小宛和董鄂妃是互不搭界的兩個女人。董鄂妃是滿族人,是內大臣鄂碩之女,生于1638年,后來成為順治皇帝的妃子,倆人愛得死去活來,順治皇帝演出了不要江山要美人的活劇。董鄂妃死于1660年,《清史稿后妃傳有明確記載。董小宛是生于蘇州長于南京的漢人,生于1624年,死于1651年,冒辟疆在回憶錄中,對與董小宛相識相愛、完婚、蒙難,最后到董小宛病死,都作了比較詳盡的記錄,這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鹽商王之珩為冒辟疆建的水繪園,“瞻古”兩字意瞻仰冒辟疆的氣節。水繪園前院長徐琛是南通市政協委員、地方史專家,對冒辟疆與董小宛研究了30年,他說:“現在看到的水繪園占地70多畝,


上一章  |  明血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