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第三十七章 文化衛生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七章 文化衛生

第三十七章 文化衛生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老酒里的熊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老酒里的熊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大元新村學校”的建設是建設“大元文化”的核心內容,一種文化沒有文字做載體,就會很快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新石器時代中期就發生了很多有重大意義的社會變革,但由于沒有文字記載,只能從后世的神話中找到一點影子。

既然老天讓我回到了這個世界,并且能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候往滾滾的車輪推上一把,我就有義務把這段發展記錄下來,而不只是在后世的記載中只留下一個“有陶氏”之類的傳說——而且說不定記載下來的會是土土。

歷史上的確可能產生過很多種文字的雛形,但后來都由于沒有合適的載體而湮滅了。

這個載體除了有記錄的物質載體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使用人群——民族、種族或者國家。

一個有文字的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總是要占一些優勢的,比如信息的傳遞,比如歷史、技術的傳承記載與完善發展,都離不開文字。

大元族要成為草原南部各族的真正首領,并帶領這些部族走向更高層次的文明,就必須將“大元字”進行推廣,確立“大元文化”的領先地位,并發揮重要的帶動作用。

在分配土地的過程中,各族已經開始認識到文字的重要性,這為進一步推廣“大元字”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我必須抓住這個契機。

為此我和木青夜以繼日地辛苦“造字”,力求在正式開始推廣前,有足夠的大元字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以免以后在使用中各族為了滿足需要,不斷去自行“創新”花樣百出的“文字”來。

后世秦始皇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就被視為對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貢獻。

在建成教學機構之前,我和木青辛苦了大約一個月。

主要是我來提供方案,由木青進行方案選擇,一方面要滿足使用所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有足夠好的認同度——象形文字畢竟是文字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隨意邁過的階段,再說創造文字的主要用途是表達和傳播,只要能達到這個目標,寫成什么樣有什么區別呢?

所以我最看重的“造字”原則有兩條:第一條是好認,第二條是好寫!

梅梅和梓燁在這段時間對我的意見最大——我實在抽不出時間陪她們。盡管梅梅的肚子已經很大了。

春耕開始兩個月以后,我和木青終于基本完成了共有2600個左右文字的“基礎大元字”,雖然原來大元族語言中能經常用到的也過就500個左右的字,但“造字”的時候得有一點前瞻性,為將來作一點準備。

這時開學的黃金時間到了。

我和騎兵隊一起,到了近50個部族,一路宣布我們的“招生方案”:

每族可派遣10名六歲以上十歲以下的孩子參加“大元小學班”,學習大元文字,我們還將教授大元數學和大元歷法,在數學中我們還將加入度量的教學,像長度、面積、重量、時間長短等單位的知識。

所有參加學習的孩子一律由大元族提供食宿,學成后負責各族與大元族之間的信息傳遞,糧食結算等工作。學習好的學生,還將優先學習大元族的陶器、建筑、木工等技術,不用交任何學費。

在分頭前往這些部族的過程中,我親自走訪了11個部族,看到多數部族都已經在普及使用魚網、弓箭等工具進行狩獵,生活水平比以前我去相親時看到的“同齊族”和大方、大夏等族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其中7個部族由于在洞外有大片的平地,已經建起了圍墻和土坯房,生活質量比那些現在還在山洞里的部族又要好上一截。

看到我的到來,多數部族的長老、村長和族人都跪伏在地——我在這一片已經成為一種等同于“神”的存在。

但粟的種植仍只在大元族存在,其他的部族只有在今年秋收后才有可能在自己的部族所在地進行類似的生產。

但最南邊的部族——距離大元新村大約70公里——里面有一位長老告訴我,再往南很遠,越過一大片沒有一個部族的丘陵地帶,有一個看不到邊際,也沒有一座山的大草原。這是我在“招生”工作中聽到的最好的消息。

如果沒有猜錯的話,那應該就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等這段時間忙完了,我一定要去看個究竟!

“大元新村學校”終于開學了。

我帶著原大元村小學的第一批近40名學員,以及新入學的近700名各族孩子,前往“大元宗廟”,向大元先祖禱告,從此大元的文字將散布到方圓近1萬平方公里的地方了。

開學后,我和木青、土土主要負責“教師培訓”——向大元村小第一期學員傳授已經加以完善的“大元文字”,以及大元歷法。

新入學的孩子由這些“一期學員”負責教學,為此我分了共20個班。

上午是“教學時間”,下午是“教師培訓”時間,孩子們則參加對本族土地的管理工作,并輪流地前往陶器、木器、武器、磚等物品的生產地去參觀。

不過這些小家伙最喜歡的是到騎兵營去看騎馬——木駝偶爾也讓孩子們騎一下。

現在騎兵已經有近250匹馬和200名戰士,對馬的操控也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鯊魚”帶著一幫婦女同志不斷在完善騎兵的藤甲防護工作,簡單的拋石已經很難對馬上的戰士造成太大的傷害,甚至對馬的防護也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土魯為騎兵戰士們制作了大量的雙曲復合弓,目前已經成為騎兵們的標準配置,騎兵沖擊用的專用長矛也在我的建議下,在中后部裝上了木質的護手,大大減小了騎兵戰士們出擊時傷到手的可能。

當然我用的弓與其他戰士不一樣——是我親自做的,由于我的臂長和力量都遠大于其他戰士,所用的弓從長度上就大了一半,有效射程也達到了80米以上,但目前僅限于我能用,因為其他戰士拉不開。

戰士們經過訓練,目前射箭的頻率已經可以過到十秒左右發一支。

這已經是極高的水平了。

同時我們大元族的戰士在受傷治療的水平方面也是其他各族所望塵莫及的。

“大元醫館”與大元學校是同步進行的,首批“大夫”全是各族中對草藥最熟悉的“漢土”族長老。但我要求木青和馬齊在我們的戰士中選擇相對機敏一點的進入醫館學習,首先就從處理戰士們在狩獵和訓練中受的傷開始。

另外,我還給“大元醫館”布置了一個重要的任務:收集草藥標本,并用獸皮造冊。

神農氏,李時珍,對不起了,主要怪你們生得太晚,這樁生意我搶先做了!

但有一天,有位“大夫”給我看了一株“藥”,讓我看了欣喜若狂!

3Z全站文字,極致閱讀體驗,免費為您呈現。


上一章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