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第四十七章 長安亂(六)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 >>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七章 長安亂(六)

第四十七章 長安亂(六)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雪戀1988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雪戀1988 | 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 
八月上,長安。

成廉和皇甫鴻在新豐城堅持了三天,大軍抵擋不住,匆匆撤到距離長安城六十里的霸陵。

扶風郡的王宏和馮翊郡的宋翼先后率軍趕到長安支援。這是王允手上唯一的援軍了。

北疆援軍遲遲不至,王允無奈之下,只好用緩兵計,拖一時算一時。王允隨即奏請天子,下旨招撫,赦免西涼諸將。

圣旨送到李傕手上,李傕看都不看,命人殺了信使,指揮大軍猛攻。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什么圣旨都是假的。打下長安,大家都能封侯拜將,享盡榮華富貴,打敗了,大家都將死無葬身之地。

王允見赦免圣旨無法打動叛軍,于是再奏請天子下旨,給李傕、郭汜等人加官升爵。考慮到皇甫鴻和叛軍將領私交頗深,王允讓皇甫鴻帶著圣旨去招撫叛軍。

李傕看到皇甫鴻,高興地一把沖上去,把他抱了起來,“堅壽啊,我就盼你來了。你一來,我打長安就再也沒有顧忌了。”

西涼諸將也是個個喜笑顏開,簇擁著皇甫鴻走進大帳,開懷暢飲。

皇甫鴻勸他們還是受撫算了,長安不能待,可以到西涼去。象現在這樣公開叛亂,和天子為敵,將來能有什么好下場?

李傕笑著說:“你小子長這么大了,還象小時候一樣沒出息。這次我們商量好了,這天下是大漢皇帝的天下,但這朝廷卻是我們西涼人的朝廷。我們要請皇甫大人主掌國事,讓皇甫大人帶著我們拯救社稷,穩定社稷,振興社稷,讓王允、楊彪、黃琬這些士人統統見鬼去吧。”

皇甫鴻目瞪口呆。

在攻打長安的途中,李傕和眾將曾多次商量打下長安之后的事。

打下長安后,大家要想保住性命,要想擁有顯赫的權勢和榮華富貴,當然要挾持天子和朝廷,但曾炩和北疆軍不會棄天子于不顧。要是惹惱了曾炩,他率領北疆軍殺進長安,他們如何抵擋?畢竟,自己這些人的身份和實力無法與昔日的董卓相提并論,而且,大軍經過長安大戰后,已經不堪一擊。

曾炩是大漢的驃騎將軍,身份尊崇,還擁有北疆強悍的武力,他說什么也不能讓自己這些人公然挾持天子和朝廷。如果曾炩在天子蒙難的情況下還不殺進關中勤王,他的下場可想而知。他不但要遭到天下人的辱罵和指責,更會失去北疆上下的擁戴和信任。曾炩眾叛親離后,他可能死得比董卓還慘。此時曾炩不勤王,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漢賊。

西涼諸將對未來的命運憂心忡忡,唯獨李儒泰然自若,對前途充滿信心。

段煨倒戈后,再次和李傕、郭汜等人提到這個問題。大軍馬上就要打到長安了,如果還不能想到阻止曾炩和北疆軍殺進關中的辦法,大家趁早散伙,免得將來尸骨無存。

李儒這時說話了。阻止曾炩殺進關中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份天子圣旨足矣。曾炩對大漢忠心耿耿,他尊奉當今天子,尊奉朝廷,只要天子安全,只要朝廷尚在,只要關中穩定,他就不會殺進長安。

李傕和諸將嗤之以鼻。我們殺進長安,誅殺王允等朝中大臣,挾持天子,這就是造反,試想這時候的天子圣旨對曾炩有什么作用?曾炩尊奉天子是不假,但他也要看是誰主掌朝堂。當年董卓主政的時候,曾炩也不是事事都遵從圣旨,他也要看天子圣旨對自己是否有利。我們打下長安后,朝廷就是我們說了算,權柄都在我們手上,曾炩怎么可能遵從天子圣旨?

李儒笑道:“如果由皇甫嵩大人和朱俊大人主掌國事,曾炩會不會遵從天子圣旨?”

李傕等西涼諸將恍然大悟,齊聲喝采。

成廉兵敗霸陵,狼狽退回長安城。

八月初四,李傕指揮大軍包圍長安城,日夜猛攻。

八月初九,斥候在豐城附近截獲皇甫嵩急奏。皇甫嵩說服了韓遂和馬騰,正率兩萬西涼大軍向長安殺來。李傕和西涼諸將心急如焚,督軍狂攻。

八月十一,上午,長安。斥候急報,西涼前鋒鐵騎已經到達武功城,距離長安只有兩天的路程了。

李傕急告西涼諸將,如果今天不能拿下長安城,大家就等死吧。

在猛烈的戰鼓聲里,王方、樊稠等西涼悍將親自率軍攻城,激烈的廝殺聲響徹長安上空。

城內守軍大多是扶風和馮翊兩郡的郡國兵,沒有什么作戰經驗,士卒們死傷慘重,城池岌岌可危。

中午,樊稠率領親衛屯殺上南城門。成廉率軍反撲,雙方死戰。

這個關鍵時刻,防守南城內的部分西涼兵突然倒戈,打開了城門。

浴血奮戰了八天的攻城大軍呼嘯而入。

司徒王允、太常種拂、司隸校尉黃琬、城門校尉王欣等大臣率軍拼死抵擋,雙方展開了激烈巷戰。

長安城內霎時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司隸校尉黃琬、城門校尉王欣先后力戰而死。太仆魯馗、大鴻驢周奐在撤退途中被亂兵所殺。司徒王允和部分大臣退守皇宮。太常種拂拒不入宮,在未央宮外和敵人血戰,中箭而死。

成廉、楊奉等人率領本部人馬奮力殺出重圍,趕到未央宮,帶著天子,拼死殺出長安,往上郡方向而去。

下午,李傕命令大軍在長安城內血腥屠殺,王允、黃琬等諸多大臣和其門生弟子故吏,還有他們的家眷,盡數被殺。

長安城內血雨腥風,未央宮外的人頭堆積如山,一萬多人死于非命。

黃昏,宮門被毀,李傕、郭汜率軍殺進。但此時天子已經離開長安,王允和一幫大臣逃上宣平門,躲避亂兵的追殺。宣平門隨即被圍,李傕、郭汜等西涼諸將以為王允等人挾持了天子,在城下大禮參拜天子。

李傕高聲奏道:“太師董卓大人忠于大漢,忠于天子,但他卻被王允、黃琬、成廉等奸侫殺害了。今天我們興兵長安,是為了除奸侫,清君側,為太師董卓大人報仇。此事了結后,我們愿上廷尉府領受罪責。”

王允于城樓上大罵李傕等西涼諸將,然后向北方哭拜天子,跳樓而死。

李傕、郭汜等西涼諸將縱容手下將士在長安城內燒殺搶掠,并再次抓捕了大批公卿百官,其中包括太尉楊彪、司空淳于嘉等朝中大臣,參予誅殺董卓的尚書令士孫瑞,尚書楊瓚,侍中馬宇、種輯,扶風郡太守王宏,馮翊郡太守宋翼等十幾名大吏均被押入大牢,準備行刑處斬。

段煨和李儒急忙勸阻。此時殺得太多,必定會激怒皇甫嵩。這對穩定關中沒有半分好處。當務之急,是立刻督請皇甫嵩到長安主持國事,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現在,韓遂和馬騰的大軍已經逼近扶風郡的槐里城,距離長安只有一百里。兩路大軍如果攻擊長安,長安必將不保。”李儒急切說道,“大人,請立即奏請天子下旨,急速召回皇甫將軍。”

李傕此時卻猶豫了,他和郭汜、樊稠、王方等人商量許久,遲遲不敢召回皇甫嵩。

皇甫嵩是門閥出身,雖然也是武人,但他和董卓,和自己這些出身貧寒的低級軍吏有天壤之別。皇甫嵩首先考慮到的是社裸,是天子和朝廷,然后是門閥世族的利益,最后才會考慮到西涼諸將。也就是說,皇甫嵩如果主掌權柄,他肯定要尊奉天子,聯合關中、西涼的諸多門閥重建朝廷,力圖振興社稷。至于西涼諸將,最好的下場也就是帶著軍隊返回西涼,戍守邊疆,皇甫嵩不會讓西涼諸將入朝為卿,更不會讓西涼諸將參予國事。

西涼諸將一旦被屏棄于朝堂之外,他們就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他們將再次面臨生存的危機。

西涼諸將是被天子和朝廷逼上絕路的,他們為了生存,只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們是在完全絕望的情況下,以近乎瘋狂的勇氣奇跡般地占據了長安,挾持了天子,獲得了繼續生存下去的機會。這個生存的機會是用數萬將士的鮮血和生命換回來的,他們不愿失去,也沒有任何理由放棄。

“文優,如今韓遂、馬騰的西涼軍就在長安附近,如果皇甫嵩利用西涼軍的強悍武力,要把我們趕出長安,要殺我們,我們怎么辦?束手就縛嗎?”李傕無奈地問道。

“文優,大權一放,士人必定反抗,長安肯定還要亂。董大人是怎么死的,難道你忘了?”樊稠厲聲說道,“我們要想保住性命,就要牢牢抓住權柄。”

“但現在我們即使抓住了權柄,也保不住性命。再說,此時天子并不在我們手中,這個消息遲早會讓皇甫嵩、韓遂和馬騰知曉。”李儒皺眉說道,“韓遂和馬騰的兩路大軍,我們能擊敗誰?只有把這兩路大軍送出關中,我們的性命才算徹底保住了。要想送走這兩支大軍,目前只有皇甫嵩大人能做到。”

“權柄是要抓,但沒有強悍的武力做后盾,這個權柄有什么作用?現在朝廷的軍隊就是我們的軍隊,軍隊都在我們手上,我們怕什么?等韓遂和馬騰退出了關中,關中逐漸穩定下來,我們就可以找個借口把皇甫嵩大人的權柄剝奪了。相信這件事諸位大人都會做吧?”

西涼諸將互相看看,一個個面色凝重,心里陣陣發寒。皇甫嵩在關中、西疆的士人和軍隊中的威信如日中天,他既然能分裂董卓部下,誅殺董卓,當然也能分裂自己的部下,誅殺自已。在座諸將,誰有把握至始至終牢牢控制皇甫嵩,控制自己這位昔日戰無不勝的上官?

李傕沉思良久,緩緩說道:“文優,文約先生(韓遂)和壽成(馬騰)答應皇甫嵩到長安來保護天子,不可能沒有任何條件。”


上一章  |  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