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修真記影壁知識普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淘寶修真記 >>淘寶修真記最新章節列表 >> 影壁知識普及

影壁知識普及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拭劍  分類: 仙俠 | 現代修真 | 拭劍 | 淘寶修真記 
影壁又稱為照壁,建在四合院大門的對面或大門內對著門外,影壁是為了遮擋大門對面外的雜亂建筑物,使人們站在大門前感覺到寬闊、整潔,同時也表明了四合院的內、外有別。按古代風水學家講,門前的影壁,和院內的影壁,是為了使氣流繞影壁而行,聚氣則不散,另有《龍經中記載,直來直去損人丁的說法。起擋住沖煞殺氣的作用。但因四合院的大小不同,住宅內的主人身份不同和門的大小不同,所以影壁在建造上有一定的規矩。一般的是一字影壁,較多建在官宅或富商門前,影壁其建筑分為三部分,上裝筒瓦,中壁用長方磚砌出框架,框心及四角加上磚雕,中間刻有福、財、鴻的字樣,下砌須彌座,還有一種叫雁翅影壁,砌工精細,磨磚對縫,雕刻有花,影壁墻上邊角還雕有花、草等。整個雁翅影壁的建筑充分體現莊重、美觀。一般雁翅影壁多建在衙門、府策、豪宅,四合院常見的影壁有三種,第一種位于大門內側,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大門內的一字影壁有獨立于廂房山墻或隔墻之間的,稱為獨立影壁,如果在廂房的山墻上直接砌出小墻帽并做出影壁形狀,使影壁與山墻連為一體,則稱為座山影壁。

第二種是位于大門外面的影壁,這種影壁坐落在胡同對面,正對宅門,一般有兩種形狀,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成“冖”形的,稱雁翅影壁。這兩種影壁或單獨立于對面宅院墻壁之外,或倚砌于對面宅院墻壁,主要用于遮擋對面房屋和不甚整齊的房角檐頭,使經大門外出的人有整齊美觀愉悅的感受。

還有一種影壁,位于大門的的東西兩側,與大門檐口成120度或135度夾角,平面呈/\字形,稱做“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這種反八字影壁時,大門要向里退進24米,在門前形成一個小空間,可做為進出大門的緩沖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襯下,宅門顯得更加深邃、開闊、富麗。

四合院宅門的影壁,絕大部分為磚料砌成。影壁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下為基座,中間為影壁心部分,影壁上部為墻帽部分,仿佛一間房的屋頂和檐頭。

影壁與大門有互相陪襯,互相烘托的關系,二者密不可分,它雖然是一座墻壁,但由于設計巧妙,施工精細,在四合院入口處起著烘云托月,畫龍點睛的作用。

門前另外還有一種在大門的兩側,稱為八字影壁也叫八字粉墻,砌這八字影壁墻時要以大門的門樓、腿子、檐口成為130度左右的夾角,在大門兩側的影壁墻上,雕有對稱的圖案和大型磚雕,使大門前有一塊空地,原是安放上馬石和下馬石之用,現在用不著了。

從形式上分,影壁有五種,一種是琉璃影壁,主要用在皇宮和寺廟建筑,最具代表的是故宮的和北海公園的九龍壁。

第二種是磚雕影壁,大量出現在民間建筑中,是中國傳統影壁的最主要形式。其中一些影壁的須迷座采用石料雕制,但極其罕見。

第三種是石制影壁,移建到北海公園的鐵影壁就是完全用石頭雕制的,民間很少出現。

第四種是木制影壁,由于木制材料很難承受長久的風吹日曬,一般也比較少見。

還有第五種影壁,磚瓦結構或土坯結構,壁身完全披蓋麻灰,素面上色,有的還雕嵌磚材圖案或文字,這一類影壁也不在少數。

九龍壁位于北海公園五龍亭以北,天王殿西側。北京有二處九龍壁,一在故宮皇極門前,若就造作精工而論,則推北海九龍壁為最。

北海的九龍壁,高5米,厚12米、長27米,金碧輝煌,建造極為壯觀。據記載,此壁始建于遼,清乾隆二十一年重建。

重建后的九龍壁,較前壁更加雄渾壯觀,雖歷二百年風雨剝蝕,顏色不變,成為最有價值的古文物之一。

九龍壁用色分黃、紫、白、藍、紅、綠、青。南北兩壁,每壁用長方琉璃磚200塊拼組而成。二層40塊,計五層。若就龍的姿態而言,可以把它們分為兩類,躍身上騰者為升龍,俯身探海者為降龍。除壁前壁后各有九條蟠龍在戲珠外,壁的正脊、垂脊、筒瓦、隴垂等地方都有龍的蹤跡,據統計共有635條龍。

九龍壁是清乾隆時名匠“樣子雷”構思設計的。據說當雷氏把燙樣呈給乾隆審閱時,這個老師傅曾巧妙地解釋九龍壁的意義道:“數至九九,壁長為暗九,乃應中華國祚萬年”。乾隆大喜,厚賞“樣子雷”,即降旨命工部依樣建造。

仔細觀賞北海九龍壁,才知道除了壁前壁后各有9條醒目的戲珠蟠龍外,壁的正脊、垂脊和其他一些建筑構件等地方都有龍的蹤跡。九龍壁頂呈“廡殿式”,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正脊前后各有9條龍,垂脊左右各有一條龍,正脊兩側有兩只吞脊獸,它的身上前后也各有一條龍,這樣五條脊上就有30條龍。

往下每塊瓦當下面鑲嵌的琉璃磚上,也各有一條龍,壁四周共有筒瓦252塊,隴垂251塊,龍磚82塊,加上躍于云霧之中的18條蛟龍,就有633條龍了。

再仔細看,在正脊兩側“吞獸脊”下,東、西還各有一塊“燒餅形”的瓦當,上面也各有一條龍。這樣算來,北海九龍壁上總共有635條龍。

北海的九龍壁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56年。建后的九龍壁雄渾壯觀,雖歷經200多年風雨侵蝕,顏色依然十分鮮艷。《前清舊王孫南北看一書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北海九龍壁的龍是有靈性的,第九條龍曾經動了起來。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魯孫在《前清舊王孫南北看一書中提到,乾隆二十一年的一天,北海九龍壁前佛光普照,空場上擺放著香案、香爐,香案前有一黃色的蒲團,一高僧端坐在蒲團之上,數百人在虔誠觀看,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

原來,西藏密宗高僧正在給九龍壁開光。當滿天祥云繚繞、晚霞映紅了半邊天際時,奇跡出現了。有人把手帕丟到第九條龍的頭部,就見此龍通了靈性,龍眼、龍須都動了起來,把手帕吸著不放,仿佛要從壁上騰飛到天空。

書中記載的當然只是一個傳說,但是卻反映了中國人希望龍具有靈性,能夠保佑大地風調雨順的良好愿望,同時也說明北海的九龍壁做工是何等的精湛。

其實九龍壁的龍并不會動,但是它還真的能給人飛動的感覺。每當正午陽光掠過,光影縱橫、龍騰海上,九條龍就仿佛動起來一樣,栩栩如生。這種現象的產生,還要歸功于琉璃磚。九龍壁運用當時中國獨一無二的七彩琉璃磚,它顏色鮮艷,經久不退,加上光的反射作用,還真能讓觀者覺得龍好像活了起來。


上一章  |  淘寶修真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