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寶葫蘆第三百九十七章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黑寶葫蘆 >>黑寶葫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九十七章

第三百九十七章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悲痛麼名  分類: 都市 | 鄉土 | 悲痛麼名 | 黑寶葫蘆 
有這么一則新聞,說是一個23歲神志正常的小伙子,居然活活餓死在自己家里。()“那么大的人了,你給他飯吃,他都想讓你直接喂到他的嘴里。”當地一位曾經幫過這個小伙子的村民說。追根溯源,正是因為父母的過分溺愛,讓一個聰明的孩子成了“天下第一懶人”,最終走向了死亡。

同樣地,古代有個笑話,說一家大人要出門,給自己的孩子烙了一張大餅掛在脖子上,估計孩子絕不會餓著,然后就出門了。而當這家大人返回家中的時候,這個孩子卻被活活餓死了。原因其實很簡單,不是餅不大,而是這個孩子根本就懶得轉動一下脖子上的大餅。笑話歸笑話,而現實中果然有這樣的真實笑話,就是一種極度的悲劇了。而“罪愛”中的這個真實男主角,其實比這個“脖子上的大餅”故事中的主人公還要懶,懶到“連大便都懶得出門”,真不愧為“天下第一懶人”。

雖然兩者十分相似,不過論起教育方式,現代人似乎比不上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四大賢母,正是因為她們教育的好,才培養了四位名人。

陶侃之母(湛氏):令人潸然淚下的賢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8226;小雅&8226;蓼莪》。

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氏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與孟母、歐陽母、岳母一起被尊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其出色的言傳身教常使人感動得潸然淚下。《幼學》云:“侃母截發以筵賓。村媼殺ji而謝客。此女之賢者。”這“侃母”,指的就是這位偉大的母親。

湛氏出生于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縣金川鎮)。16歲那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嫁給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為妾。生下陶侃沒幾年,丈夫陶丹便病逝。從此,家道中落,一蹶不振。由于孤苦無依,湛氏只好攜帶幼小的侃兒由潯陽〈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紡織為生,供陶侃讀書。

湛氏小時候受過一點啟蒙教育,是個有少許文化的女子。她深知讀書的重要,因而省吃儉用,以自己紡紗織布的微薄收入供兒子讀書。可是,小陶侃生性貪玩,讀書不用心,這讓望子成龍的母親十分焦急。

湛氏懂得,孩子的心靈是純潔而天真的,要讓他懂得道理必須從小的時候就開始。而人生的許多道理其實就在生活中,只是你要想法讓他明白才行。于是湛氏總想在生活中給孩子以啟發。

有一個下雨天,由于家無斗笠、雨傘,陶侃沒法上學,便蹲在地上看母親織布。他的兩只眼睛好奇地盯著織布機上穿來穿去的梭子。湛氏突然停下織布機,把小陶侃拉到身邊,問道:“侃兒,這些天老師教了你什么課文呀?”

“娘,老師最近教我們讀《賢文》。”

這篇文章湛氏小時候也讀過,她接著問道:“《賢文》很有意思,你背得出來嗎?”

小陶侃馬上流暢地背誦課文。當背到“光yin似箭,日月如梭”時,母親叫小陶侃停下,問道:“光yin似箭,日月如梭。你知道這兩句說的是什么意思嗎?”

“呃,說的是……說的是……光yin……日月……說的就是……”小陶侃愣愣地說了半天,也說不出個頭緒來。母親因勢利導,指著手里的織布梭子問:“侃兒,這是什么?”

“娘織布用的梭子。”

湛氏接著邊織布邊指著手中來來去去的梭子問:“你看這梭子來回穿梭,快不快呀?”

“快,真快”

“對,這日子呀,就像媽媽織布的梭子一樣,飛得很快。還有啊,箭射出去也是很快的,眨眼的工夫,就不見了。所以時間就像那射出的箭和織布的梭子一般快呀。”

“哦,原來日月如梭、光yin似箭,講的就是日子過得真快啊”小陶侃抓抓頭,豁然開朗。

“是呀侃兒,像你這樣讀書不用心,日子一天天過去,可惜不可惜呢?”

“可惜”

“既然可惜,該怎么辦?”

“娘,兒懂了。兒要去珍惜光yin,用功讀書”

“這就對了。從現在起,你定要用功讀書,切莫浪費光yin。”

小陶侃望著慈母那溫和而期待的目光,頓然好像懂事了許多。從此,他發奮苦讀,結果不負母望,一舉成才。陶侃為官以后,也常告誡部下:“大禹圣者,乃惜寸yin,至于眾人,當惜分yin。”

后人為紀念陶母教子惜yin苦讀的精神,在湛氏故宅旁(今新干縣皮革廠)筑有陶侃讀書臺,其下為洗墨池。爾后,又在讀書臺附近興建了“惜yin書院”和“金川望江樓”。

通過這件事,母親知道了教子不能光說教,要身體力行,從生活的細節中給孩子以啟發。

陶侃家境貧困,盡管如此,陶母仍是寬厚待人,保持了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和禮節。

有一天,陶侃父親的好友范逵等數人途經陶侃的家鄉新淦,見冰雪封道,且又天色將晚,特來陶侃家借宿。陶侃有心待客,可是家中室如懸磬,著實沒有招待客人的東西,一時不知如何是好。范逵似乎也看出了陶侃的尷尬,便覺自己的行為頗為冒失。

這一切都被湛氏看在眼里。她覺得家中雖然貧寒,但做人不可失禮。于是她連忙上前熱情招呼客人,并要侃兒和客人聊聊天,敘敘舊。然后,她便轉過身去安排食宿問題。

家中早已無錢買米,怎么辦呢?湛氏習慣性地用手捋了一下鬢角,頓時想出了辦法。她趁客人們閑做交談之際,毫不猶豫地拿出剪刀,將長發剪下,編成假發,旋即出門賣與鄰人,換回了米油酒菜,又撬下家中幾塊舊樓板當柴燒,把墊在床上的禾草席子拿出來切碎喂客人的馬。這就是作為母親的湛氏“截發筵賓”的動人故事。

范逵等人被陶母的情誼深深感動,連聲贊道:“沒有這樣的母親教育是出不了陶侃這樣的人啊”母親“截發筵賓”的待人美德,深深銘刻在陶侃心上。故陶侃為官以后,始終保持著“恭而好禮”,“引接疏遠,門無停客”的待人作風。

由于陶侃讀書萬卷,精通兵法,后被太守范逵薦為縣令。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際,湛氏把兒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侃兒,為娘苦了一世,總算看到你有了出頭之日。但望我兒做一個清正之人,不可誤國害民。”

“放心吧,母親,陶侃記住了。”

“為娘拿不出什么東西為兒餞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

“三件土物?”陶侃頗為不解,“娘,你——”

“是的,三件土物,”湛氏拿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包袱遞給陶侃說,“帶上它吧,到時你自會明白的。”

來到官府后,陶侃打開包袱一看,只見里面包著一坯土塊,一只土碗和一塊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過了一會兒,才慢慢領悟到母親的用意。原來一坯土塊是教兒永記家鄉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兒莫貪圖榮華富貴,要保持自家本色;這一塊白色土布,更是教兒為官要盡心恤民,廉潔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母親的箴告,深深打動了陶侃的心。后來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湛氏所望,正直為人,清白做官。

陶侃在海陽做縣吏的時候,恰好監管漁業。孝順的陶侃念及一生貧居鄉間的慈母,心中總覺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屬出差順路之便,囑托他帶了一壇腌魚送交母親。

誰知湛氏卻原封不動地將這一壇魚_退了回來,并在信中寫道:“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

陶侃收到母親退回的魚和回信,大為震動,愧疚萬分。他決心遵循母親的教導,清白做人,廉潔為宮,勤于政事,多為國家做有益的工作。

后人贊曰:“世之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則國何患無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惡有不理哉?”(明&8226;張九韶《重修陶母基記》;康熙《新淦縣志》卷十四《藝文志&8226;記》)

陶侃學富五車,為人正直,秉公守法,因而他的仕途十分順利。他從長吏、太尉、都督大將軍一直做到封長沙郡公,成為中國古人治學和為官的表率。而這一切都與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歐陽修之母(鄭氏):畫荻教子。虎瘦雄心在,人貧志氣存。——萬松老人。

歐陽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親歐陽觀是一個小吏。在歐陽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親就離開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身上。

為了生計,母親不得不帶著剛4歲的歐陽修從廬陵(今江西永豐)來到隨州(今湖北隨縣),以便孤兒寡婦能得到在隨州的歐陽修叔父的些許照顧。

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出生于一個貧苦的家庭,只讀過幾天書,但卻是一位有毅力、有見識、又肯吃苦的婦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養子女的重擔。

歐陽修很小的時候,鄭氏不斷給他講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講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個總結,讓歐陽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導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隨聲附和,不要隨波逐流。

歐陽修稍大些,鄭氏想方設法教他認字寫字,先是教他讀唐代詩人周樸、鄭谷及當時的九僧詩。盡管歐陽修對這些詩一知半解,卻增強了他對讀書的興趣。

眼看歐陽修就到上學的年齡了,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里窮,買不起紙筆。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嗎?

于是她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復復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茍。這就是后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

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快愛上了詩書。每天寫讀,積累越來越多,很小時就已能過目成誦。歐陽修10歲的時候,經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讀,有時候還把借來的書抄錄下來。

一天,他從李家舊紙筐里,發現一本六卷本《韓昌黎文集》,經主人允許,帶回家里。打開一看,大開眼界,便廢寢忘食、日以繼夜地閱讀。宋朝初年,社會上多流行華麗浮躁、內容空洞的文風。而韓愈的文風與之完全不一樣。歐陽修被韓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動。他高興地說,世上竟有這么好的文章。

盡管歐陽修年紀尚小,對韓愈文學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卻為他以后革除華而不實的文風打下了基礎。而正是在這種思想啟迪下,一個學習韓愈、革除當時文壇上壞風氣的念頭,在他的腦海里油然升起。

歐陽修長大以后,到東京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場,都得到第一名。當歐陽修20歲的時候,已是當時文學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親為歐陽修的出眾才學而高興,但她希望兒子不僅文學成就出眾,為人做事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歐陽修的父親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過管理行政事務和司法的小官。他關心民間疾苦,正直廉潔,為百姓所愛戴。歐陽修長大做了官以后,母親還經常不斷地將他父親為官的事績講給他聽。

她對兒子說:你父親做司法官的時候,常在夜間處理案件,對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來覆去地看。凡是能夠從輕的,都從輕判處;而對于那些實在不能從輕的,往往深表同情,嘆息不止。她還說:你父親做官,廉潔奉公,不謀私利,而且經常以財物接濟別人,喜歡交結賓朋。他的官俸雖然不多,卻常常不讓有剩余。他常常說不要把金錢變成累贅。所以他去世后,沒有留下一間房,沒有留下一壟地。

她告誡兒子說:對于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十分豐盛,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孝心。自己的財物雖然不能布施到窮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義。我沒有能力教導你,只要你能記住你父親的教誨,我就放心了。

母親的這些語重心長的教誨,深深地印在歐陽修腦海里。

其時歐陽修官職并不高,但是十分關心朝政,正直敢諫。當范仲淹得罪呂夷簡,被貶謫到南方去的時候,許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諫官高若訥認為范仲淹應該被貶。歐陽修十分氣憤,寫信責備高若訥不知道人間有羞恥二字。為了這件事,他被降職到外地,過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歐陽修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來說話,使朝廷一些權貴大為惱火。他們捕風捉影,強加給歐陽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歐陽修貶謫到滁州(今安徽滁縣)。

滁州四面環山,風景優美。歐陽修到滁州后,在處理政事之余,常常在山水間寄托幽情。當地有個和尚在滁州瑯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歐陽修登山游覽的時候,常在這座亭上喝酒。他自稱“醉翁”,給亭子起個名字叫醉翁亭。他著名的作品《醉翁亭記》,就是這個時候寫成的。

“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文中以精練的語言,描述了自己與賓客在醉翁亭中開懷暢飲的歡快情景以及亭外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表達了“與民同樂”的思想情懷。

正如李白所言:天才我材必有用。身懷八斗之才的歐陽修當了十多年地方官后,終于被宋仁宗想起。宋仁宗為歐陽修的才氣所打動,把他調回了京城,擔任翰林學士。

歐陽修上任伊始,便積極提倡改革文風。有一年,京城舉行進士考試,恰好由他擔任主考官。他認為這正是他選拔人才、改革文風的好機會,便要求閱卷者以一種全新的眼光來審視考生,如發現故弄玄虛、華而不實的文章,一概不錄取。

歐陽修的錄榜標準,開了一代文風,招納了大批人才,自然也得罪了那些華而不實的考生。頒榜的那天,有不少考生見自己落選了,對歐陽修十分不滿,吵吵嚷嚷地辱罵他。有些人甚至把騎馬出門的歐陽修攔住,向他討說法。

經過這場風波,歐陽修雖然受到了一些壓力,但是考場的文風從此發生了變化,大家開始摒棄那些不痛不癢、嘩眾取龐的文章,繼而形成了樸素而自由、嚴謹而高雅的文風。

歐陽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風,還十分注意發現和提拔人才。許多原來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經過他的賞識和提拔推薦,一個個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鞏、王安石、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在文學史上,人們把歐陽修等六個人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合起來,稱為“唐宋八大家”。

歐陽修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為自己備嘗艱辛的母親。皇祜五年,歐陽修的母親以73歲的高齡病逝于南京,歐陽修將母親遺體運送。故鄉安葬。母親慈祥的面容,勞碌奔波的身影,時時出現在眼前,母親的諄諄教導激勵他成就了一生的功業。為追悼母親,他寫下《先妣事略》,字里行間無不透出母子的綿綿深情


上一章  |  黑寶葫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