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寶葫蘆第三百八十章 傳說別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黑寶葫蘆 >>黑寶葫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八十章 傳說別看

第三百八十章 傳說別看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悲痛麼名  分類: 都市 | 鄉土 | 悲痛麼名 | 黑寶葫蘆 
品書網

真正的玉有軟、硬兩種,平常說的玉多指軟玉,硬玉另有一個流行的名字——翡翠。軟玉e),是含水的鈣鎂硅酸鹽,硬度6.5,韌性極佳,半透明到不透明,纖維狀晶體集合體。硬玉(jdeite),為鈉鋁硅酸鹽,硬度6.5-7,半透明到不透明,粒狀到纖維狀集合體,致密塊狀。兩種玉外型很相似,硬玉的比重(3.25-3.4)大于軟玉(2.9-3.1)。

玉石是礦石中比較高貴的一種。中國古人認為玉是光榮和幸福的化身,剛毅和仁慈的象征。一些外國學者也把玉作為中國的“國石”。

中國是世界上開采和使用玉最早、最廣泛的國家。古書上記載很多,名稱也很雜,如水玉、遺玉、佩玉、香玉、軟玉、漢白玉等。遼寧阜新市查海遺址出土的透閃石軟玉玉塊,距今約8ooo年(新石器時代早期),是全世界到目前為止所知道的最早的真玉器。傳說遠古時代黃帝分封諸侯的時候,就以玉作為他們享有權力的標志,以后,許多帝玉的“傳國璽”也都是玉做的。商朝就已經使用墨玉牙璋來傳達國王的命令,在有文字記載的周朝(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開始用玉做工具。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國王得到一塊非常珍貴的玉石“和氏璧”,秦王知道后,許諾以十五座城池來交換,雖然最后被識破只是一個陰謀,但也可見當時寶玉的價值。

古人為什么把玉看得那么珍貴呢?先,玉的模樣好看,色彩豐富。古書《說文》記載,所謂玉,就是“石之美者”。玉的顏色有草綠、蔥綠、墨綠、灰白、乳白色,色調深沉柔和,形成一種特有的溫潤光滑的色彩。中國人喜歡一種半透明的白色以至黃白色的‘羊脂玉”—和田玉,還有白色中雜有綠色的條帶的玉——“雪里苔蘚玉”。

其次,古代人迷信,認為玉有防妖避邪的作用。用玉做杯、碗、碟等祭祀用具和玉鐲、玉簪、指環、煙嘴等裝飾品。

第三,玉的韌性強,受得住鐵錘擊打,這一特性連金剛石也無法與之相比。利用玉的色彩和這一優點可以雕成形態各異的動物、ua草、樓閣、寶塔等精致的工藝品和裝飾品。

1935年,一次大地震襲擊了南加里福尼亞,桑塔巴巴拉的一個小工藝品店里收藏的中國工藝品都掉到地上。但令店主欣慰的是,最值錢的玉制品雖然放在架子的最上層,但一件也沒有損壞。很顯然,玉非常堅韌。

清末慈禧太后貪婪玉石一生。據說,有一名進貢者奉獻一枚大金剛石頭飾,她沒有接受,反而歡迎送給她的小而精美的“帝目”綠玉制品。她有一只寶貴的戒指,形狀像一只小黃瓜,是用高品質的玉雕刻成的。她手腕上戴玉手鐲,幾個手指上戴有上等的碧玉指環和三寸長的玉制指甲套,吃飯喝水用精雕細刻的玉盤、玉筷和玉茶碗。她死后殉葬品有大量的玉制珍品。

世界上最大的玉石是197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蕓特雷附近的海底開采出來的,重5噸,被命名為‘玉石之王”。1977年在加拿大沃森湖現一塊重達28噸的軟玉石。1978年在緬甸地區現了一塊更大的玉石,重達9o噸。但早在196o年,在我國遼寧省岫巖縣采掘出一塊特大玉石,體積為1o6.8m3,重達267.76噸,比國外三大玉石總重量還多2o4.o5噸,質地細膩,透明度好,是世界上真正的“玉石之王”。

不是有那么一句成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嗎?北朝東魏的孝靜帝被迫將帝位讓給丞相高洋。高洋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及其三個兒子。高洋當皇帝第1o年出現了日食。他擔心這是一個不祥之兆。把一個親信召來問:“西漢末年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么后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來?”那親信隨便回答說:“陛下,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員斬盡殺絕。”

高洋竟相信了那親信的話,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宗室全部處死,連嬰兒也無一幸免。消息傳開后,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時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他們頭上。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氣憤地說:“怎么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寧愿死而保持氣節,不愿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話報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將他處死。

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并且升了官。但是,殘酷的屠殺不能挽救北齊搖搖欲墜的政權。三個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再過18年,北齊王朝也壽終正寢了。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寧愿保持高尚的氣節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著。

至于另外一種玉石的故事,相信任何人都知曉。趙國有一塊美玉,叫做和氏璧,秦國想得到它,要用十五城池來交換,不然就出兵攻打趙國。當時秦國很強大,但趙國就是不愿意寶貝落到別人手里,好在藺相如能夠完璧歸趙。這說明“玉”是國寶,非常值錢的,用十五個城池都不換,成語“價值連城”便由此而來。玉實際上是無價的,所以有金有價玉無價的說法。

大家肯定也聽說過和氏璧的來歷,跟一個叫做卞和的人有關。故事記錄在《韓非子》里。說在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得到了一塊含有寶石的石頭。他捧著寶石去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讓王宮里的玉石匠鑒別,玉石匠粗略地看了一下便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厲王認為卞和有意欺騙他,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腳。厲王去世,武王登基,卞和再次捧著玉石去獻給武王。武王又命令玉石匠鑒別,玉石匠還是說:“就是一塊石頭啊”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腳。武王去世,文王登基。卞和聽說以后,便抱著那塊玉石,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聽說了這件事,便派遣使者趕到楚山腳下,問卞和為什么哭得這樣悲傷。卞和回答:“我不是為了被砍去的雙腳而悲傷,我是痛心寶玉被人當成了石頭,坦誠忠貞的人被當成了騙子。”文王聽了使者的匯報,便命令玉石匠將那塊石頭剖開,果然得到了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于是文王便將那塊寶玉命名為“和氏之璧”。

還有就是血玉,它的傳說有些恐怖。血玉一種是指在西藏的雪域高原出產有一種紅色的玉石,叫貢覺瑪之歌,俗稱高原血玉,因其色彩殷紅而得名。這種石頭的記載極少,在史料中,只在吐蕃時代,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時的禮單中有過它的紀錄與介紹。”

這種玉十分難得;傳說中的貢覺瑪是當惹雍湖的女神,她住在當惹雍湖心底四四方方的綠寶石宮殿里,宮殿的四面墻有不同的顏色;紅色是歌唱.貢覺瑪之歌,也就是當惹雍女神歌唱的意思。

另一種血玉則讓人感到有一點恐怖,它指的不是單單那一種玉,而是指透了血進去的玉石,不管是翡翠,和闐,還是黃玉等諸類,只要是真的透了血的,就是血玉,血玉的形成,和尸體有關,當人落葬的時候,作為銜玉的玉器,被強行塞入人口,若人剛死,一口氣咽下的當時玉被塞入,便會隨氣落入咽喉,進入血管密布之中,久置千年,死血透漬,血絲直達玉心,便會形成華麗的血玉。這種東西往往落在骷髏的咽下,是所有尸體玉塞中最寶貴的一個。

按品質定價,少則幾千,多則達到百萬。于是偽商也用一種相似自然的手段來造血玉。將玉塞入狗嘴之中,再封其嘴,狗被活活噫死之后,尸骨埋入地下。幾十年后再掘,就可以得到血玉。當然,不管是人血還是狗血,都比較通靈(人的更好),狗血玉有怨氣凝在此中,對佩戴者并沒好處。

當代血玉之所以會那么多,是因為用人工染色而得來的,這樣的玉,就不是血玉了,一點靈性也沒有了。現在還有一種血玉是上等的新疆白玉,埋放在小羊的皮膚下,讓血深透到玉里,幾年之后再取出來,這一種玉是很貴的,而且市面上也很少見。

無論是富有神秘色彩的高原血紅還是染了人或動物血的血玉,見過這種玉的人是很少的,我們更多的是在小說中讀到的關于血玉更為神秘的傳奇故事。

至于玉中的貴族藍田玉,也有那么一個傳說。傳很久很久以前,藍田這塊地方還沒有縣治相大的市鎮,當然也還沒有藍田這個美名了。那時當地終南山的古驛道旁有一座小小的山莊,山莊里有一位名叫楊伯雍的年輕書生,他家境欠佳,只得一面種點薄地,一面讀書自娛,雖清貧淡泊,倒也自得其樂。

在種地和讀書吟詩之余,他還好游歷,家鄉周圍美麗的山川、古老的驛道是他經常涉足的去處。他看到烈日下風塵仆仆的旅人、商賈、驛卒、工匠和僧侶等汗流滿面、焦渴難忍的樣子,心中十分不忍,而山頭之上的長長驛道卻沒有一處泉水可飲。

于是他在山頭驛道旁搭了一間草蓬涼亭,供來往的路人們歇息,又從山間遠處擔來甘泉之水供人們解渴。有人不習慣飲生冷之水,他又在草亭旁盤起了土灶,安上了大鍋,砍柴燒水供路人們飲用。后來,他覺得自己來回跑路耽誤功夫,便干脆搬到山頭草亭內居住,每日天剛亮便擔水、燒湯,以待路人。

當他看到路人們喝了甘泉水,解了焦渴之苦時,便揩著汗滿意地笑了。寒冬臘月,他也擔雪燒湯不輟,帶給了路人象陽春一般的暖意。

冬去春來,寒暑易節,楊伯雍在終南山上供人飲水已經三年了。三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他沒睡過一個囫圇覺,沒有收過路人一分一文的酬勞,遇到饑寒潦倒于途的路人,他還慷慨相助呢,因此,家中的一點點薄產也已貼賠殆盡。有人譏他為“書癡”、“積小善而無遠志”。

他卻豁達大度地說:“財帛者,過眼之煙云也;以之濟人,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眼看已到三十而立之年,他卻一不著意于仕途,二不急于娶親成家,仍然助人如故。

一天,有一位貧苦潦倒的老人,在草亭前摔倒在地,口吐白沫,伯雍見了,急忙將他扶入草亭,給他洗臉、擦身、打扇、喂水,把老人救活過來。他又端出自己的中飯讓老人吃,自己則咽唾忍饑。

老人狼吞虎咽地吃完,又連飲了三碗湯水后,不知從哪兒拿來一斗碎石子兒來,遞給伯雍說:“把這些石子種到地里,能夠生長寶玉,你還能因此而娶得一位好媳fù,快收下吧”伯雍正待推讓,忽然老人不見了,只留下自己腳前的那斗石子。

楊伯雍依老人所言,把那斗石子種子山間田地中,果然得到不少巨大而晶瑩的玉石。他同樣不把它們全部視為已有,經常用來周濟貧困,解人危難。

這時期內,他聽路人們紛紛傳說右北平徐公有位待嫁的女兒,十分美麗端莊,聰穎賢慧,許多人上門求婚,徐公皆不應允,楊伯雍聽說有這么好位姑娘,心中非常愛慕,便抱著試一試的愿望,上門求婚。徐公說,如果他能拿出一雙白壁來作聘禮,可以立即把女兒嫁給他。楊伯雍從種玉的田里取了五雙白壁,作為聘禮送與徐公,這樣就得到了稱心如意的妻子。

小倆口成婚后,異常恩愛,且心性一樣,都豁達大度,樂善好施,不幾年,便把一斗石子所生的美玉用完了。

一晃又過了三年,一天,那位贈玉種的老人又出現在楊伯雍的而前,說:“我知道你們所產的美玉已因助人用盡,這里我再贈你們玉種三石六斗,你們這回要珍惜它,不可再輕易贈人,可留給子孫后代,讓他們永享富貴于萬世吧。”說完,老人又不見了。

夫妻倆商量了一通后,認為子孫之福要靠子孫們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父母所遺,仙人之贈,不但不是長策,還會養成他們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惡習,這樣的人不是凍餓而亡,就是以盤剝他人汗血而生于是,他們決定,把這神仙所贈之物,還與普天百姓。

他倆每天在這一帶終南山上種玉母石,種呀,種呀,終于把三石六斗全部種完,但他們自己卻不再去收取所生之玉,而靠自家耕織生活。他倆還在驛路邊貼出告示,告訴人們,凡窮人都可自行去山中采玉。于是,世上無地少業的人,都紛紛到山中采玉,凡去的人都能滿載而歸。

后來,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也派人入山大肆采玉。許多年后,表層的玉石便被他們掠搶一空。這樣,窮人入山便很難采到玉了,于是楊伯雍便向上天禱告。一天,那位贈玉母石的老人——太白金星在夢中對他說:“可讓采玉者在晴天日出時入山,若見那處山中有若隱若觀的輕煙升起,其中必有玉石。”

楊伯爽醒后立即把這個方法告訴百姓。于是,窮人入山,便能見到有些地方升起輕炳,依跡挖掘果然得玉。帝王將相、達官貴人聽說此法,便又遣人蜂擁而來劫奪五石,但說也奇怪,他們的眼睛睜得再圓再大,也看不見日暖生煙的奇觀,也就得不到挖玉之所了

他們惱羞成怒,便遣更多的人漫山遍野亂挖一通,有的深層玉還沒有完全生長成,便被他們挖出來。這種沒有長成之玉略呈藍色,被稱作“藍”,又因為楊伯雍最早是在良田里種石得玉的,因此,此地便被稱為“藍田”了。

從此開始,以后凡產玉石的地方都稱為“某田”,如“和田”等等。而玉豁生(李商隱)《錦瑟》詩中的名句“藍田日暖玉生煙”便以上面的傳說為典了。再一方面,因楊伯雍種玉得妻遂成千古佳話,于是,后來遂稱兩家通婚為“種玉之緣”。或簡稱為“玉成”二字,但此詞的詞義已引伸擴大了。

而翡翠是種硬玉,硬度大概在6.o——7.o左右,僅次于鉆石。翡翠一詞來源于翡翠鳥,這種鳥雄性呈艷紅色,稱為翡鳥,雌性呈艷綠色,稱為翠鳥。由于自然界產出的翡翠多為綠色和紅色,漸漸‘翡翠‘這一名詞由鳥禽轉為玉石的名稱了。

翡翠的顏色自然而富于變化,與自然界極為協調,代表著萬物生機勃勃與青春活力,深受東方民族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喜愛。古人視翡翠如寶,作為珍飾佩用,古人醫書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認為玉是人體蓄養元氣最充沛的物質。因而玉石不僅作為玉鎖、玉板指、手鐲、腳鐲、掛鏈、鼻煙壺以及擺飾、裝飾之用,還用來養生健體。

現代科技表明,玉石含有鋅、鎂、銅、鉻、錳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常佩戴玉石可使其中的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有助于人體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有的玉石具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物理特性,當玉石光點對準人體某個穴位時,可刺激經絡、疏通臟腑,有明顯的保健功能。老人手腕背側有“養老穴”,佩戴玉手鐲,可起到按摩保健功效,不但能改善老人視力模糊癥狀還可蓄元氣、養精神。嘴含玉石,可借助唾液中所含營養成分與溶菌酶的協同作用,生津止渴、除胃熱、平煩懣、滋心肺、潤聲喉、養毛、蓄元氣、養精神。


上一章  |  黑寶葫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