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偵察兵第三百四十二章 和親之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半江>> 大唐偵察兵 >>大唐偵察兵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四十二章 和親之論

第三百四十二章 和親之論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半江  分類: 歷史穿越 | 張允文 | 偵察兵 | 李世民 | 特種偵察 | 半江 | 大唐偵察兵 
屈指算算,自己已經有三年沒上過戰場了,嗯,還是挺懷念在戰場上搏殺的感覺。

張允文背靠著太師椅,一雙腳擱在面前的書桌之上,雙手抱于后腦,一臉的悠閑自得。

這就是他在調查院辦公時的樣子。

每日張允文一大早就出了家門,先挨著在北衙的憲兵營、炮兵營和偵察營訓練營轉了一圈,然后來到位于南衙的調查院,坐等消息傳來。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這段時間內,東宮和魏王的爭斗也暫時偃旗息鼓,畢竟這征戰之事乃是國之大事,整個國家的重心應該偏向那里。若是因爭斗而惹起了李世民的不快,這是十分不明智的。

而閑得無聊的李治也是時常帶著晉陽公主一道到張允文家中做客,名義上是看望二姐和張繼,實際上是圖個好玩。因為在張允文家里,專門拿出一個庭院來,做了一個游樂場,將后世游樂場里能搬進來的東西全部搬進來,從吃到玩,樣樣都有。這對于李治和晉陽公主這樣的十來歲的小孩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所以每隔上幾日,張允文回家的時候,便會看見一群孩子的身影。

征討高昌的大軍是在三月出發的,行軍一個月,到達隴右,與右衛大軍會合。至于這種行軍速度的原因,卻是因為炮兵的拖累。迫擊炮還好,一匹馬便可以拉走了,但那數千斤的大炮就不好辦了。由于沒有專門供火炮行軍的裝備,只好將火炮放于馬車之上。然而,車轱轆卻支撐不起這樣重的火炮,只好行上一段路便更換一次車轱轆。到達沙地之后,車輪深陷沙地,不得不花上時間來講車輪移出。

雙方合兵之時,阿史那社爾等新投的突厥將領好奇的看著這一個個大小不一的黑色鐵筒子。這些火炮在滅突厥和攻吐谷渾一戰中出現過,他們已經有所耳聞。如今見到實物,紛紛湊上前去撫摸著。

從隴右的賀蘭山大營出發,十萬唐軍如同潮水一樣往西域殺去。

最先出發的是李揚帶領的偵察兵。這些尖兵沖在最前面,準備遇上高昌斥候,便來個順手解決。\結果撒下了三百多人,先行了百余里,卻是連個毛也沒看見。

這卻是那高昌根本就沒有派什么斥候游騎出來。

一路上越過茫茫大漠,千里流沙,時而雨落如刀,時而炙陽如火。為了讓后面的后勤補給能跟得上,大軍行進的速度并不快。

從隴右到高昌,這段漫長的路途中,幾乎沒隔上兩三日便會有情報從軍中傳來。有軍中例行的報告文件,有憲兵營處理士卒違紀的處理意見,有寫往家中的家信。裝在一起,厚厚的一大包,通過快馬驛站系統送回長安。

很多的文件,如憲兵營的違紀情況處理,便是直接送到張允文手里。

當然,南邊抵御吐蕃的大軍亦是一樣,情報不斷。

雖然征伐高昌的大軍先行出發,然而首先打起來的卻是南邊的松州城。

在積石山屯兵半月之后,松贊干布終于出手了。這一出手便是雷霆之勢。

吐蕃大軍越過積石山,橫掃了河曲十六州。\這些羌人在和吐蕃打了一仗之后,便立刻投降于吐蕃,抱全自身實力。向東,吐蕃大軍越過沼澤,占領了嶂、序、臺、橋諸州。這些羈縻州的刺史們同樣沒有做抵抗,便投降了。

于是整個松州西部盡入吐蕃之手。

這時候,二十萬吐蕃大軍兵鋒已經直指諾、闊二州。

諾、闊二州里松州較近,其州城如松州城一般,擁有一道丈余高的城墻,采用了石頭、木材構建,非常的牢固。這二州城內漢人約占三成,漢羌雜居,漢人教授了這些羌人先進的耕作方法,使得這二城少有饑饉,糧食豐足。所以這二州的刺史也倒是心向大唐。

可是,當吐蕃大軍壓境,其余羈縻州盡皆開城投降時,這二州的刺史也開始動搖起來。

就著這時候,松州都督韓威,領東拼西湊的八千大軍來到了寧遠鎮,一個諾、闊二州以南的小鎮上,準備在這里和吐蕃大戰一場。

偵察到唐軍動向的吐蕃軍隊焉能不有所動作?于是一支一萬多人的吐蕃軍隊脫離大軍,繞過諾、闊二州,直往寧遠鎮撲來。\

韓威領兵與之戰于寧遠鎮西北。雙發大戰半日,不分勝負。最后,吐蕃將領派出一支千人隊伍繞到唐軍后面,終于將唐軍打敗。

此戰,唐軍重傷陣亡八百二十人,輕傷一千六百多人。而吐蕃,傷亡數目更多。

韓威帶著剩余士卒狼狽往南逃竄時,那吐蕃將領也不追趕,再后面用漢話大聲吼道:“我家贊普向大唐求親來了,迎娶大唐公主!韓都督趕快去向長安報告吧!”

韓威逃回松州城,即刻派出快馬前往長安。而就在他返回松州之后,那諾、闊二州相繼投降吐蕃。

而此時,牛進達的五千先鋒離松州還有五天的路程。

諾州、闊州二州投降之后,吐蕃大軍也沒有趁勢進攻,而是在喏、闊二州駐扎下來,擺出一副嚴防死守的樣子,只是派出游騎四下偵察,并未有什么進攻的意圖。

看來他們是在等著長安的反應。\韓威心想道。

當松州城的快馬將吐蕃人猖狂的話語送到長安的時候,李世民又驚又怒。

“混賬,這些吐蕃人真以為憑他那二十萬殘軍就能逼朕嫁公主?朕偏偏不答應!”李世民氣急敗壞的在大殿內踱著步子。

此時雖不是朝會,但是一干重臣皆在此處。

“陛下放心,我大唐軍隊威如猛虎,吐蕃那群只知道玩泥巴,還在用石頭兵器的士卒怎么可能是唐軍的對手!”程咬金拍著胸脯說道,“若是陛下不放心,可以將老程派過去,老程領一萬兵馬,定能殺得這些吐蕃蠻子屁滾尿流!”

程咬金的話音剛落,眾人便不由發出一陣輕笑聲來。而在這笑聲之中,李世民的火氣也消了不少!

張允文頓時恍悟,難怪程咬金如此得李世民寵愛,原來還有這般作用!

長孫無忌道:“吐蕃來勢洶洶,然而卻根本不了解我大唐軍隊戰斗力。同樣,我大唐亦不了解彼戰斗力。\然而大唐卻是有一項吐蕃沒有的優勢!”

“哦!”聽長孫無忌開始分析,李世民凝神傾聽起來。

“這所謂的優勢還得歸功于張允文,張將軍!”長孫無忌笑道。

李世民先是一愣,接著恍悟道:“輔機說的是那些調查院的探員吧!”

長孫無忌點點頭:“不錯!”貞觀八年的時候,吐蕃第一次遣使團來我大唐時,張允文便說防微杜漸,吐蕃不得不防,如今看來當時允文之言果然沒錯啊!“

李世民忙道:“允文,你過來,給朕說說當初派到吐蕃的那些人如今是什么狀況?”

張允文上前兩步:“當初共計派出了二百零七人進入吐蕃,死亡三十二人剩余的探員盡皆留在吐蕃。有些是大夫,有些事和尚,還有些人投身吐蕃王族,成了親信。不過遺憾的是,能混進吐蕃皇族的,卻一個沒有!如今很多的情報都是他們傳出來的!”

張允文此言一出,眾人頓時點點頭,原來如此。

不過那長孫無忌又隨即道:“不過允文啊,萬一這些人在吐蕃受到重用之后,背叛大唐,該如何是好?”

張允文道:“凡入吐蕃者,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其老母妻兒皆留于長安。\且末將曾對他們許下諾言來,十年之后,回歸大唐之時,賜錢三千貫,良田十頃!”

長孫無忌聽罷,這才不說話。

接著,眾人又開始討論著南北兩大戰事。

就在眾人討論之時,忽然聽見殿外傳來一名內侍的聲音:“啟稟陛下,宮外來了位壯士,說是張允文張將軍的人,他說他負責監視吐蕃使團,那祿東贊讓他來傳話,說是想見陛下!”

李世民一聽,不由皺起眉頭來,這祿東贊到底是什么意思,現在想要見自己。沉吟一下,說道:“你去帶兩名侍衛,將那祿東贊接過來!”

“喏!”

殿內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不知這祿東贊求見是何意思。

多了近半個時辰,那內侍便帶著祿東贊來到了大殿。\

“你要見朕?”李世民目光如刀,看著祿東贊。一股威儀從身上不自覺的散發出來,大殿之中,空氣頓時一滯。

祿東贊微微一笑:“是的,大唐皇帝陛下,外臣之所以來見陛下,乃是為我家贊普求親來的!”

此言一出,李世民平息沒多久的怒氣再次涌了上來。只見他冷冷的看著祿東贊:“大相,你三番兩次的來為你家贊普求親,可是朕憑什么將女兒嫁給你家贊普?就憑那區區的二十萬吐蕃軍隊?”

聽出了李世民口中濃濃的不屑之意,祿東贊眼中閃過一絲陰霾,正要說話的時候,李世民又接著道:“大相啊,你可知道,就在幾天前,你家贊普兵鋒直指諾州,與我松州都督韓威大戰于寧遠鎮。我唐軍雖退,但損失不過八百人,而你吐蕃卻損失了近兩千人啦!就是此戰之后,你家吐蕃揚言要來娶朕的公主!哼,真當朕怕了那二十萬人不成?”

祿東贊一滯,隨即說道:“外臣并不是這個意思!想我吐蕃大唐,乃是友鄰之邦,自當和睦相處,焉能互相攻伐!我家贊普與外臣真是不愿意看到兩國互相攻伐,這才向大唐皇帝陛下求親,請將公主嫁于我家贊普。\如此一來,贊普即陛下之婿,陛下即贊普之翁,兩國為翁婿之國,世代友好,永不攻伐,豈不妙哉?猶如漢時昭君嫁于匈奴,五十年間,邊境再無狼煙升起,百姓安居,天下太平啊!”

祿東贊一搬出這國家大義,李世民還有那些文官重臣不由沉思起來。畢竟這吐蕃所居之處,地勢高峻,氣候惡劣,若是攻之,恐怕損失巨大,能睦鄰友好當然最好。

看著李世民等人面色漸漸溫和下來,張允文卻是有些急了,此事萬萬不成,若是成了,將為大唐之禍!

聽到這祿東贊說起王昭君來,張允文忽地腦筋一轉,仰頭大笑三聲,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中朗聲說道:“陛下,末將忽來靈感,做出詩一首,還請陛下許末將當庭念誦!”

眾人聞言,心頭頓時埋怨張允文不和時宜。李世民呵呵笑了兩聲:“好久沒有聽允文作詩,今日既然作了出來,那好好念誦出來便是!”

張允文輕咳一聲,朗聲道:“環佩魂歸青冢月,琵琶聲斷黑山秋。\漢家多少征西將,泉下相逢也合羞。”

四句詩一出,李世民和眾臣頓時面色一變。

而那祿東贊猛地轉過身來,目光復雜的看著張允文。

“大相,你所說的事朕已經知曉,你先回去吧!”說完,不待祿東贊出言,便接著道,“來人啊,送大相回驛館!”

祿東贊走了之后,李世民忽的朗聲大笑,聲音久久回蕩在大殿之中。

“好你個祿東贊,朕還差點被你的言語迷惑啊!哼,什么百姓安定天下太平,若是我大唐孱弱,他吐蕃又豈會前來求親?如今我大唐兵強馬壯,武將如云,滅吐蕃都易如反掌,還要什么以嫁公主而喚和平!他吐蕃還真以為他能像幾十年前的突厥一般威脅我大唐不成!”

張允文一聽這話,心頭頓時暗贊一聲。李世民不愧是行伍出生,性格強硬,不會向那些威脅大唐安全的人服軟的!當即上前一步,抱拳道:“微臣愿為陛下訓練十萬精兵,可適應高原氣候,能在高原地形之中作戰!”

而其余尉遲敬德、程咬金等將領見狀,也齊齊上前一步:“臣等愿為陛下滅了吐蕃!”

李世民先是一愣,旋即指著張允文笑道:“哈哈,允文啊,你倒是好打算啊,一句‘泉下相逢應合羞’讓這些武將們全都跟著你反對和親了!不過允文你剛才說訓練十萬精兵是怎么回事,難道如今大唐兵力還不夠?”

張允文趕忙解釋了一番高原反應之類的東西。李世民聽罷,當即恍然點點頭:“難怪這些吐蕃人敢如此囂張,便是斷定我大唐軍隊不能到高原上去,就算上去了,戰力也要減掉大半!”沉吟了一下,李世民點點頭,“此事定然要辦,但恐怕要過上一段時間。”

張允文抱拳道:“微臣不急,只要能滅吐蕃,費上十年之功也成!”

就在這個時候,殿外又傳來了內侍的聲音:“陛下,陛下,大喜啊!大喜啊!”

李世民本要發怒,但聽見這內侍喊道“大喜”,心頭也好奇起來,對著大門邊喊道:“什么大喜的,進來說!”

大殿的門緩緩推開,兩道身影出現在大殿門口。

一人是那內侍,另一人卻是陳全康。

二人見禮之后,李世民問道:“什么喜事啊?”

內侍輕輕推了陳全康一下,后者看了看張允文,上前一步道:“回陛下的話,今日收到西域傳來的消息,麴文泰死了!”

(郁悶啊,今天玩金庸群俠傳去了,沒啥狀態,只寫了一章!悔過中……)

本書。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其他書友正在讀

新書日點擊榜


上一章  |  大唐偵察兵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