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第十二章 艱難的抉擇(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軍事>>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二章 艱難的抉擇(下)

第十二章 艱難的抉擇(下)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常樂無言  分類: 軍事 | 抗戰烽火 | 常樂無言 |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 
第二部:歷史洪流卷

第二部:歷史洪流卷

空中的電波伴隨著擊鍵的嘀嘀聲在傳遞著消息,很快通過八路軍總部電臺的中轉,傳遞到了延安。

這封由八路軍總部標明主席及中央軍委圈閱的電報很快送到了主席的案頭。

“這個潘楊的戰略眼光十分的獨到,情報的收集也很有一套,可是他不是晉察冀的部隊,怎么到了晉冀魯豫的邊緣去了?連一個地方上的同志都能夠看出來事情的緊迫和情況的危急,他項ying難道就真的是不明白嗎?還要再度商議?”帶著濃重湖南鄉音的中年男人仔細的看過了電文之后,抬起頭來對著拿著同樣內容的電文正在閱讀的洛fu說道。

“新四軍軍部今天的聯絡已經接通,他們今天會專門就轉移路線進行討論,畢竟將在外啊!”

“新四軍向北發展的方針,六中全會早已共同確定,后來en同志來到新四軍時,又商得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一致意見。華中是我們目前在全國最好發展的區域,在華中可以發展,而大江以南新四軍受到友軍十余師的威脅和限制的時候,我們曾主張從江南再調一個到二個團來江北,以便大大的發展華中力量。”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這位蔣委員長現在已經是磨刀霍霍啊!很快就要動手了!”

“你看看這是前日給項、葉的電文”

以下內容為《軍事文集》第2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00頁。

————你們在困難面前屢次來電請示方針,但中央還在一年以前即將方針給了你們,即向北發展,向敵后發展,你們卻始終借故不執行。最近決定全部北移,至如何北移,如何克服移動中的困難,要你們自己想辦法,有決心。現雖一面向國民黨抗議,并要求寬展期限,發給餉彈,但你們不要對國民黨存任何幻想,不要國民黨幫助你們任何東西,把可能幫助的東西只當作意外之事。你們要有決心有辦法沖破最黑暗最不利的環境,達到北移之目的。如有這種決心、辦法,則雖受損失,基本骨干仍可保存,發展前途仍是光明的;如果動搖猶豫,自己無辦法無決心,則在敵頑夾擊下,你們是很危險的。全國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有你們這樣遲疑猶豫無辦法無決心的。在移動中如遇國民黨向你們攻擊,你們要有自衛的準備與決心,這個方針也早已指示你們了————

“這個潘楊的情報進一步證實了我們的推斷,那么新四軍軍部勢必不能通過南進轉移,那么路線的選擇就要再進行商榷!看來老將是真的準備動手了!”

“馬上給新四軍軍部發電,向他們指出,向南的路線,從國民黨的防區經過是及其不安全的,讓他們在選擇行軍路線的時候謹慎從事,但是北移的行動刻不容緩,必須馬上進行!將這封潘楊的電報同時轉發給新四軍軍部!”

與此同時,主席為新四軍軍部的安全轉移做著最后的努力。十二月二十七日,主席一面請周enlai繼續向蔣介石交涉,要他命令李品仙不得妨礙新四軍北移;一面以朱de、葉挺的名義急電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和副長官李品仙,懇請他們從抗戰的利益出發,不要妨礙新四軍的北移。

新四軍選擇南下皖南事變前,皖南新四軍各部北移有三條路線可以選擇,這就是向東、向南和向北:向北是由云嶺、蕭村、北貢里、土塘等皖南新四軍各部駐地向北,經銅陵、繁昌之間的渡過長江至江北無為一帶。這條路線基本上是敵占區。

向東是由我軍駐地向東開拔,由蘇南北渡,其具體路線是,從駐地經涇縣的馬頭鎮、宣城縣的楊柳鋪、孫家埠、畢家橋、郎溪、梅渚鎮、南渡鎮至簣橋、水西地區,然后進入蘇南之敵占區,從鎮江附近渡江。這條路線所經之地是敵、頑的交錯防區。

向南是皖南新四軍最后所選擇的路線,這就是從駐地向南開拔,經茂林、三溪、旌德、沿天目山腳附近的寧國、郎溪,繞道蘇南的溧陽,然后待機北渡。這條路線所經過的地區,不僅行程最遠,而且全是國民黨軍隊的防區,沿途有國民黨駐軍的幾個師。新四軍最終所選擇的路線是向南的路線……

但是從最后的結果看來,新四軍的行動最終是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很多年之后都有人討論,要是當年走的不是當時的那條路線,而是向北,向東又會怎么樣呢?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話,一樣會遭受滅頂之災,但是這終究是對歷史事件的某種可能進行著猜測,歷史終究是歷史。

可是現在潘楊的這封電報,就給了參與這段歷史的這些當事人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一個可能會避免全軍覆沒的下場的機會……

畢竟原來的那條路已經是全軍覆沒,難道其他的方向還會有更壞的結果?

12月27日收到中央的電報之前,新四軍軍部就已經在召開了一次會議,開始研究北移路線的選擇,其實在此之前,關于這個問題已經在各種會議上被提起討論,但是基本的調子已經早就由當時的主持新四軍工作的中央東南局書記項ying給定了下來。

實際上對于軍部北移的問題,以及路線上的考慮,多次有過爭論,就連路線都拿出了三套方案。可是項ying也多次在會議上提及“向南,為黃山、天目山、純石山,人少糧缺;江,則須經過敵友之間,極不利;渡江,絕對不可能,敵在長江封鎖更嚴,江北桂軍已密布江邊。”“向東,某方已有布置,須沖過兩道封鎖,經過幾次戰斗,才能與陳支會合。到蘇南,地區不利,處在敵友夾擊,地區狹小。只有在廣德、寧國一帶堅持,繼續戰斗。”(《新四軍·;文獻》)

從這里看出來項的意見是傾向于向南轉移,最后一旦不利,還可將部隊拉上山,發揮新四軍部隊善于山地行軍作戰的長處,在原來紅軍時期的老游擊區進行堅持的。但是就是這樣的選擇毀掉了整個新四軍的軍部。

葉挺在這個問題上反而比較的清醒,曾經多次在會議上建議直接從日軍控制的敵占區突圍,也就是北進的路線。但是因為項ying是一把手,中央東南局書記,在紅軍時期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和組建新四軍的工作中是有著功績的。又在主持新四軍的工作。而葉挺現在是黨外人士,雖然參加過南昌起義,但是脫黨多年,在項ying的心目中不過屬于可以團結的對象,并且在性格還有平時的生活習慣上兩人又都有著極大的不同。久而久之就導致新四軍軍部的工作十分的不協調……

開始開會的時候,爭論就十分的激烈,在到底是向南還是向北轉移的問題上葉項兩人針鋒相對,幾乎開始爭吵起來。正在這個時候,通信參謀送來了剛剛收到的電報,葉項兩人同時向參謀伸出了右手,參謀猶豫再三之后,還是將電報交給了坐在正中位置上的項ying。

項的臉色在閱讀過電文之后變得極為難看,嘴里輕輕的念著“潘楊,潘楊!”同時將電文交給了通信參謀,示意他送給正揚著頭看著窗外,文明杖在手心中轉動的葉挺……

十余分鐘之后……與會的眾人傳閱了中央的電報還有中央轉發而來的署名為晉察冀軍區新編第五團團長潘楊的電文。(老潘的新編第五團團長的職務始終沒有解除)。氣氛變得十分的凝重,因為在場的兩大巨頭,全都沒有發言,只是大家都記住了同一個名字,那就是————潘楊。


上一章  |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