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品典當師瓷都景德鎮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金品典當師 >>金品典當師最新章節列表 >> 瓷都景德鎮

瓷都景德鎮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秋雨無痕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秋雨無痕 | 金品典當師 
中華譽為陶瓷之國,景德鎮歷稱陶瓷之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外國人的瓷器稱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

景德鎮名稱的由來

對景德鎮來說,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鎮曾有過好幾個名稱:新平鎮、昌南鎮、陶陽鎮。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窒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而當時的景德鎮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唐末、五代就有相當規模的青白瓷(影青瓷)這時更成為全國的代表產地。由于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質薄膩,色滋潤",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皇帝趙恒派人到景德鎮,要這里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于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從此以后,這里就叫"景德鎮",名稱延用至今,到現在已有近一千年的歷史。這件事在藍浦所著的《景德鎮陶系中說得很清楚。

如果說,唐朝之前的景瓷生產情況還只限于文字記載,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鎮瓷器生產就有充足的瓷器實物證明了。本世紀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鎮市區的黃泥頭、白虎灣、勝梅亭、盈田等地發現了很多的五代窯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這些瓷器碎片確切地證明了那個時期這里燒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為多。這個時候生產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盤、碗、壺、水盂、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稱為"蟹殼青"的青釉,近似越窯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帶綠色,與玉器很象,被稱為"假玉器"是很貼切的。唐末,五代時,這里除燒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燒造白瓷最早規模最大的窯場,僅白虎灣一處就有30多座。從現存的大量出土資料看,白瓷色調純正,潔白度高達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達到現代瓷的標準,瓷質超過越窯,冠于當世。

公元十一世紀末到十二世紀初,由于戰事頻起,北方諸名窯相繼陷落宋室南遷之后,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制瓷技藝更向景德鎮集中,在瓷業生產上集南北名窯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業陶都會"。據蔣祈所著的《陶記稱,當時的景德鎮有窯300余座,形成全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的勝景。祖籍今樂平市的南宋文學家洪邁,在他的《齋隋筆中就有"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的記載。當時景德鎮所產的青白瓷潔白細膩,體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顯光,所以有"瓊玖"、"饒玉"的美稱。在品種方面,有日用瓷、化裝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紋生動清晰,質量很高。

元代統治中國時間并不長,但從景德鎮的制瓷歷史看,元代卻是一個創新時期,因為這個時期景瓷生產除在宋代基礎上繼續大量燒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是創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譽的青花瓷。

元以前,瓷器裝飾比較單調,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釉色裝飾貧乏,因此青花瓷的燒制成功,開創了白瓷彩繪新時代,成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它一出現,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使景瓷生產出現空前繁榮局面。從各博物館現存的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看,制瓷工藝相當成熟,質量已達很高水平。

與青花同時,元代的景德鎮瓷工還發明了釉里紅瓷,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項目。釉里紅瓷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紋飾在釉下呈現紅色,燒制難度較大。此外,元代景瓷生產的另一創新是在工藝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過去,瓷土原料配方單一,可塑性低,變形率高。元時,在景德鎮東北部高岑村的山上發現了新瓷土,將這種瓷土與過去的瓷土配合,變一元配方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降低了瓷器燒成中的變型率,使瓷器質量有顯著提高,并且為制造大型器創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由于土出高岑,世界上就把這種瓷土統稱作"高土岑"。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278年)朝庭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專門為皇家燒造瓷器。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機構樞密院所管,許多瓷器上標有"樞府"兩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稱為卵白釉樞府器。這種瓷器胎體厚重,色白微青,光澤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質量又有很大提高。

在元代的基礎上,明代的景德鎮瓷業有更快的發展。這時的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所產瓷器不僅數量大,質量好,而且品種多,銷路也很廣。明時的科學家宋應星在他著名的《天工開物上就寫道:合并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另一明代的官員王世懋,在他的《二酉委譚中也說:"在另一段記述中則顯得更加形象和幽默。他說,景德鎮"為天下窯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嘗分守督運至其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戲目之曰:四時雷電鎮"。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明確認識到明代景德鎮瓷業生產之輝煌。

由于明末的戰亂,清朝初期景德鎮瓷業生產曾一度受到影響,處于停滯狀態。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僅恢復過來,而且在明代的基礎上飛快發展。經過當時廣大瓷工和藝人們的不懈努力,景瓷生產突飛猛進,以其取得的光輝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業生產的鼎盛時期,躍上了歷史的巔峰。瓷器"品質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豐富,無不登峰造極"。產品暢銷國內外。清初的沈懷清說:"昌南鎮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動以數萬計"。當時有一個叫"殷弘諸"的法國傳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饒洲發出的一封信中說:"昔日景德鎮只有三百座窯,而現在窯數已達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著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

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明代的工藝和品種應有盡有,而且還有許多發明創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凈,別具風格;釉上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新,著色鮮明;斗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制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制了以"玻璃白"為填料,使畫面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粉彩;引進國外彩料,專作宮廷御器的彩;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彩;在單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燒煉中流淌變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爛絢麗的"窯變"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胭脂紅等等也都應運而生。此外,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缸豆紅最為著名。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鎮鎮陶時所燒制的瓷器世稱"唐窯"。唐窯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的瓷器一書中就說:"中國瓷器,到了唐窯,確實集過去所有制作之大成。這表現在瓷器裝飾方法,造型設計以及制瓷技術方面"。瓷器裝飾僅高、低溫顏色釉就有57種;彩繪方面"山水人物花鳥寫意之筆,青綠渲染之制,四時遠近之景"無所不有,而且"規撫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設計上,則從"古札器尊鼎鹵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應有盡有。


上一章  |  金品典當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