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官商風流資料四:關于1993年的一些東西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重生之官商風流 >>重生之官商風流最新章節列表 >> 資料四:關于1993年的一些東西

資料四:關于1993年的一些東西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常官落葉  分類: 都市重生 | 常官落葉 | 重生之官商風流 
93年大事記:

1月22日鄧公同上海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節。他充分肯定了上海的工作,同時指出:走一步,回頭看一下是必要的。要注意穩妥,避免損失,特別要避免大的損失。回頭總結經驗,改正缺點就是了。他還說,實踐證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工作做得是好的,是可以信任的。

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到本世紀末,我國要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這是指導我國90年代乃至下世紀初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月14日國務院作出《關于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的決定》,要求把加快發展鄉鎮企業作為中西部地區經濟工作的一個戰略重點來抓。同時指出,這項決定也適用于東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

2月15日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指出要把握時機,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積極穩步地放開價格和經營,增強糧食企業的活力,減輕國家財政負擔,進一步向糧食商品化、經營市場化方向推進。

3月5日-7日中國共插n黨十四屆二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調整“八五”計劃若干指標的建議》和《關于黨政機構改革的方案》等。按調整后的“八五”計劃,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由原定平均每年6調高到8至9。全會認為黨政機構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重要條件,必須抓緊進行,改革的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

3月8日國務院批轉國家體改委《關于1993年經濟體制改革要點》。《要點》提出,本年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繼續貫徹落實《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為重點,圍繞把企業推向市場這一中心環節,加快企業改革;以加快價格改革為契機,配套推進財稅、金融和計劃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市場體系,加快以改革進口管理體制為重點的外貿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和住房、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高綜合改革試點水平,切實做好新體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

3月12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王,震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八十五歲。

3月14日-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李瑞,環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

3月15日-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李鵬代表國務院作《政府工作報告》。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修改后的憲法,肯定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根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肯定了農村中的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肯定了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等。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包括三個附件和區旗區徽圖案,關于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決定,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決定,關于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立法會和司法機關產生辦法的決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自1999年12月20日起實施。會議還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會議選舉江澤,民為國家主席,榮毅仁為國家副主席;喬石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江澤,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決定李鵬為國務院總理;選舉任建,新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思卿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4月1日中共,中央召開經濟情況通報會,江澤,民發表對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意見。他說:當前,國內形勢和國際環境為加快改革和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必須從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力求做到既加快發展,盡力而為,又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在發展速度上,不搞一刀切,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有條件的能搞多快就搞多快,暫時沒有條件加快發展的不要勉強。要防止經濟過熱。

4月19日國務院作出有關機構改革的決定,決定國務院的直屬機構由19個調整為13個,辦事機構由9個調整為5個,國務院不再設置部委歸口管理的國家局。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也作了調整。

4月27日-29日經過半年多的醞釀和準備,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汪道涵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雙方就兩岸經濟合作、兩岸科技文化交流、海協與海基會的會務等問題交換了意見,并簽署了《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等有關兩岸關系的四份協議。汪辜會談是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的最高負責人之間首次進行的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會談。

6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文件指出,我國經濟在繼續大步前進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某些方面的情況還比較嚴峻。在解決問題時,要切實貫徹在經濟工作中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同時要注意穩妥,避免損失,特別要避免大的損失的指導思想,把加快發展的注意力集中到深化改革、轉換機制、優化結構、提高效益上來。文件提出了嚴格控制貨幣發行,穩定金融形勢等十六條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措施。

7月2日喬石在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作《努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講話。他指出,建立和健全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是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要抓緊時機,努力做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立法工作,認真解決市場經濟立法中遇到的問題。會議通過了關于設立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的決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預委會主任由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部長錢qi琛擔任。會議還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自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科學技術基本法。

7月5日-7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朱總理在會上強調,金融改革的重點是:強化中央銀行的職能,加快形成統一有效的宏觀調控機制。通過改革,建立一個在國務院領導下的獨立執行統一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體系;建立一個中央銀行監管下的國家政策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各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組織體系;建立一個統一、開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場體系。

7月20日-23日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和全國稅務工作會議在北京同時召開。朱總理在會上指出,財稅工作的當務之急是整頓財稅秩序,加快財稅改革,用改革的辦法進行整頓,在整頓的基礎上加快改革。

8月20日國務院第七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九十年代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綱要指出,堅持把加強農業放在首位,是事關全局的頭等大事。到2000年,糧食產量要達到5000億公斤,農業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格)達到12100億元,年均增長4左右。農民生活要達到小康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0元,年均增長5.8。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步子要加快,到本世紀末,確保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11月4日,國務院印發這個綱要。

8月20日-25日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會在北京舉行。江澤,民在會上講話指出,反腐敗是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必然要求,是集中力量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的重要保證。既要看到反腐敗斗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又要有現實的緊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堅決制止腐敗現象蔓延的勢頭,把突出問題解決好。

8月22日-28日江澤,民考察東北部分大中型國有企業。考察期間,江澤,民提出,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重點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第一,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第二,加快金融體制、投資體制、財稅體制改革等配套改革,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第三,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8月31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白皮書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臺灣問題的由來及現狀,闡明了政府關于臺灣問題的原則立場和基本方針。

10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反腐敗斗爭近期抓好幾項工作的決定》,要求在近期內著重抓好以下三項工作:一、黨政機關領導干部要帶頭廉潔自律。二、查辦一批大案要案。三、狠剎幾股群眾反映強烈的不正之風。

10月18日-2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農村工作會議。18日,江澤,民在《要始終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講話中指出,從長遠來看,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農業和農村始終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深化農村改革,也應以培育市場主體、健全市場體系、加強宏觀指導和對農業的保護為主要內容,加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

11月2日《鄧公文選》第三卷出版發行。文選匯集了鄧公從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到1992年春視察南方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同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學習〈鄧公文選〉第三卷的決定》并舉行學習《鄧公文選》第三卷報告會。江澤,民在報告會上指出:鄧公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插n黨成立之初,就鄭重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經過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又鄭重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寫到自己的旗幟上。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經過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們黨又鄭重地把鄧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

11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指出,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經濟的一項基本制度,要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為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鼓勵農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長30年不變。

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在京舉行,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些主要環節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1月20日江澤,民出席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發表講話,提出要把一個和平與繁榮的世界帶入21世紀。會議的前一天,江澤,民主席和克林,頓總統舉行正式會晤,這是兩國最高領導人自1989年2月以來的首次正式會晤。

12月15日國務院作出《關于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從1994年1月1日起改革現行地方財政包干體制,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計劃單列市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

12月20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公司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公司法。

12月25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在國務院領導下,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建立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組織體系;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競爭、嚴格管理的金融市場體系。

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舉行。江澤,民在會上發表講話指出:毛澤,東思想永遠是中國共插n黨人的理論寶庫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永遠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行動指南。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

全年國內生產總值34634.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第一產業增長4.7,第二產業增長19.9%,第三產業增長1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072.3億元,其中國有單位完成基本建設投資4615.50億元。全國財政收入4348.95億元,比上年增長24.8%;財政支出4642.3億元,比上年增長24.1%。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62.1億元,全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比上年增長13.2%。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11271.0億元,其中出口5284.8億元,進口5968.2億元,入超701.4億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577.40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921.62元。

關于93年的一些數字統計:

1993年,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黨的十四大精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出新步伐,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取得積極成效,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初步統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31380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6245億元,增長20.4%;第三產業8485億元,增長9.3%。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是:市場價格漲幅高;固定資產投資在建規模過大;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發展還不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

一、農業

農業生產獲得好收成,農林牧漁業持續發展。全年農業增加值6650億元,比上年增長4%。

主要農產品產量中,糧食、油料產量創歷史最好紀錄,蔬菜、水果生產再獲豐收,但棉花、糖料產量下降。

主要農產品產量如下:

糧食45644萬噸31

其中:谷物40956萬噸20

油料1761萬噸73

其中:花生801萬噸346

油菜籽695萬噸92

棉花376萬噸166

黃紅麻65萬噸45

甘蔗6413萬噸122

甜菜1210萬噸197

烤煙308萬噸12

蠶繭76萬噸96

茶葉60萬噸68

水果2988萬噸225

林業建設取得新成就。1993年,全國完成造林面積8833萬畝。造林質量提高,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顯著,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進一步加強,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雙增長的目標,森林覆蓋率繼續提高。

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肉、禽、蛋、奶等畜產品和牲畜存欄數繼續增加。

主要畜產品產量和牲畜存欄頭數如下:

肉類3780萬噸102

其中:豬牛羊肉3224萬噸97

禽肉516萬噸137

牛奶498萬噸10

綿羊毛24萬噸持平

豬年末存欄數39087萬頭17

羊年末存欄數21832萬只53

大牲畜年末存欄數13803萬頭24

漁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水產品產量1785萬噸,比上年增長146%。其中,淡水產品產量741萬噸,增長18.9%;海水產品產量1044萬噸,增長119%。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1993年末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318億千瓦,比上年末增長48%;大中型拖拉機72萬臺,下降53%;小型和手扶拖拉機784萬臺,增長4.4%;農用載重汽車68萬輛,增長63%;排灌動力機械7545萬千瓦,增長28%;農村用電量1253億千瓦小時,增長132%。農田水利建設繼續加強,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387萬畝。但濫占耕地現象依然突出,不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增長。

二、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繼續高速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4140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在全部工業中,國有企業增長6,4%;集體企業增長286%,其中鄉辦工業增長413%;中外合資、合作經營和外資企業增長462%。大中型企業增長141%,保持了穩定增長的勢頭。

輕重工業全面發展。全年輕工業完成增加值6690億元,比上年增長199%;重工業完成增加值7450億元,比上年增長222%。受市場需求變動影響,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升有降。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

化學纖維2215萬噸39

紗502萬噸01

布191億米02

機制紙及紙板1820萬噸55

糖7446萬噸104

原鹽2953萬噸41

卷煙3367萬箱25

合成洗滌劑1765萬噸59

彩色電視機1387萬部41

家用洗衣機8763萬臺238

家用電冰箱622萬臺280

能源生產總量(折標準燃料)1061億噸22

原煤1141億噸22

原油144億噸13

發電量8200億千瓦時88

鋼8868萬噸96

鋼材7600萬噸135

十種有色金屬3298萬噸102

水泥36億噸168

木材6100萬立方米12

硫酸1314萬噸67

純堿530萬噸165

化肥(折100%)2016萬噸16

化學農藥(折100%)249萬噸、113

發電設備1534萬千瓦183

金屬切削機床262萬臺145

汽車131萬輛228

拖拉機37萬臺353

工業經濟效益有所提高。1993年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由上年的895提高到966。其中工業產品銷售率由95.5%提高到96,4%;資金利稅率由101%提高到106%;成本費用利潤率由42%提高到4.7%;流動資金周轉次數由1.66次加快到171次;按增加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198%。但工業增加值率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國有企業虧損面由26,4%上升到303%,虧損額增加。

建筑業生產經營繼續快速發展。全年建筑業增加值為2105億元,比上年增長15%。國有建筑施工企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為305億平方米,增長178%;房屋建筑竣工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全員勞動生產率比上年提高8.5%;人均創利稅達到900元,增長4%。

地質勘查取得新成果。1993年新發現或新證實為工業礦床的主要礦產地166處;取得重大新發現的勘查礦區90處;有30種礦產新增加了探明儲量,其中煤礦763億噸,鐵礦1.45億噸,銅礦258萬噸(金屬量),鋁土礦7586萬噸。地質勘查行業完成機械巖心鉆探工作量750萬米。

三、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829億元,比上年增長50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工作量增長22%)。其中國有單位投資8321億元,增長57.8%;集體所有制單位投資2092億元,增長539%;城鄉居民個人投資1416億元,增長15.8%。在國有單位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4647億元,增長542%;更新改造投資2192億元,增長501%;商品房建設投資1138億元,增長1249%;其他投資344億元,增長17%。但固定資產投資在建總規模過大,投資結構不盡合理。年末國有單位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項目的計劃總投資達2327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15%;扣除已完工程,年末未完工程工作量達13200億元,增長60%。

國有單位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158億元,比上年增長196%,投資比重由28%下降到2.2%;第二產業投資3850億元,增長371%,投資比重由589%下降到53.6%,其中能源、原材料工業投資比重由395%下降到35.6%;第三產業投資3175億元,增長737%,投資比重由383%上升為442%,其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投資增加較多,所占比重由14.7%上升為202%。但高消費的樓堂館所、高級別墅、度假村、游樂場項目上得過多。

全年全部建成投產的大中型基本建設項目133個,限額以上更新改造項目128個。建成投產的重大工程主要有:發電機組容量100萬千瓦的山西神頭二電廠,發電機組容量70萬千瓦的無錫利港電力有限公司,蘭新鐵路復線新增正線鋪軌里程309.7公里,浙贛鐵路復線新增正線鋪軌里程143.9公里,吞吐能力1500萬噸的青島前灣港區一期工程,上海30萬噸乙烯工程,年加工原油500萬噸的洛陽石油化工總廠,年產水泥66萬噸的長春雙陽,水泥廠。

1993年,全國通過基本建設新增加的主要生產能力有:煤炭開采800萬噸,發電機組容量1438萬千瓦,石油開采1542萬噸,天然氣開采10億立方米(石油開采和天然氣開采含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資增加的能力),煉鐵100萬噸,木材采運235萬立方米,水泥192萬噸,新建鐵路交付運營里程274公里,增建鐵路復線交付運營里程553公里,電氣化鐵路交付運營里程192公里,新擴建港口吞吐能力3752萬噸,新建公路35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93公里。

四、交通和郵電

交通運輸生產穩步發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661億元,比上年增長75%。但鐵路運輸“瓶頸”制約矛盾依然突出,車皮保證率進一步下降。

貨物周轉量30405億噸公里41

鐵路11936億噸公里31

公路4175億噸公里112

水運13672億噸公里31

其中:遠洋9324億噸公里32

民航16億噸公里224

管道606億噸公里18

旅客周轉量7807億人公里124

鐵路3505億人公里112

公路3582億人公里122

水運205億人公里35

民航515億人公里269

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67億噸101

郵電通信業迅速發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40億元,比上年增長55%。郵電業務總量461億元,比上年增長589%。無線尋呼、移動電話增幅均在1倍以上。電話已成為一些居民家庭新的消費對象。到1993年末,住宅電話用戶達782.6萬戶,比上年末增加3672萬戶。

五、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國內消費品市場繁榮。199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37億元,比上年增長26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6%)。其中城市7176億元,增長312%;農村5061億元,增長195%。

各類消費品銷量中,吃的商品有增有減,其中食用植物油增長7.1%,水產品增長5%,酒增長4%,糧食、豬肉、鮮蛋、食糖等銷量有不同程度的減少;穿的商品中,棉布銷量與上年持平,各種服裝銷量增長161%,呢絨、綢緞分別下降36%和4.4%;耐用消費品中,除電風扇、黑白電視機、自行車銷量比上年減少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彩色電視機增長174%,錄音機增長89%,錄像機增長6%,照相機增長6.5%,洗衣機增長221%,電冰箱增長239%。

生產資料市場活躍。1993年全國縣及縣以上物資供銷企業購進生產資料7423億元,比上年增長34.6%;銷售7796億元,增長323%。但全年農業生產資料零售額1356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78%。

價格改革進一步深化。1993年國家加大了價格改革力度,放開了大部分鋼材及部分統配煤炭的出廠價格;提高了鐵路貨運價格和電力價格;放開了統配水泥的出廠價格;提高了原油價格;繼續放開了糧食購銷價格。這些價格調整措施,對改變基礎產品價格和基礎設施收費標準長期偏低狀況,促進市場機制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市場價格總水平漲幅高,特別是大中城市漲幅更高,服務項目價格漲勢較猛。

1993年各類價格比上年上漲幅度(%)

1、居民生活費用價格147

其中:城鎮161

35個大中城市196

農村137

2、零售物價130

其中:食品類143

糧食277

食用植物油162

衣著類62

日用品類79

文化娛樂用品類16

書報雜志類71

藥及醫療用品類92

建筑裝璜材料類288

燃料類350

3、服務項目價格279

其中:城鎮308

35個大中城市386

農村257

4、工業品出廠價格240

5、農業生產資料零售價格141

6、農副產品收購價格138

六、對外經濟

進出口規模擴大。據海關統計,1993年出口總額9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進口總額1040億美元,增長29%。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改善,出口中機電產品比重由上年的23%上升到247%,傳統初級產品減少較多;進口中國內緊缺的原材料及機械運輸設備類明顯增加。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繼續大幅度上升,全年出口額252.4億美元,增長454%,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204%提高到275%。扣除不收付外匯的貨物,全年出口大于進口46億美元。

利用外資繼續高速增長。1993年新簽利用外資協議金額12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6.7%;實際使用外資3677億美元,增長915%。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協議金額1109億美元,實際投資2576億美元,分別增長90.7%和13倍,到1993年末,已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達1675萬戶,比上年末增加831萬戶。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取得較大發展。1993年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新簽合同67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完成營業額452億美元,增長482%。

國際旅游業取得好成績。1993年來我國旅游、訪問、從事商務以及各項活動的外國、臺灣、港澳和華僑旅游者達415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旅游外匯收入468億美元,增長18.7%。

七、金融和保險業

1993年,金融系統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精神,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及時糾正金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在抑制過高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較高的貨幣投放以及保持幣值穩定的基礎上,大力組織存款,及時增加信貸投入,調整結構,保證了國家重點建設和工農業生產以及農副產品收購等合理資金需要,緩解了一些重點企業的流動資金緊張狀況,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1993年末,國家銀行各項存款余額為2324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339億元,增長23%,其中:企業存款余額為767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8559億元,增長126%,城鄉儲蓄存款余額達1476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219億元,增長279%;銀行各項貸款余額為2646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846億元,增長224%,其中流動資金貸款余額為18689億元,增長195%;固定資產貸款余額為5171億元,增長31.7%。到1993年末,市場現金流通量為5865億元,比上年增長353%,當年現金發行量為1529億元;廣義貨幣M2比上年增長24%。

國家外匯儲備增加。1993年末國家現匯結存為212億美元(不包括中國銀行外匯存款),比年初增加176億美元。

保險事業進一步發展。1993年全國財產險承保總額51372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全國有776萬戶企業參加了企業財產保險,1.3億戶居民參加了家庭財產保險,有25億人次參加了人身保險。保險公司共處理國內財產險賠案6903萬件,支付賠款137億元,為664萬人次支付人身保險金91億元。

八、科學、教育、文化和衛生、體育

科技隊伍擴大。1993年末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551萬人,比上年末增長23%。全國縣級以上國有獨立研究開發機構5852個,高等院校辦科研機構3000個,大中型工業企業辦科研機構10200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2345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373萬人。

科技經費投入增加。1993年,全國科技機構、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業企業等單位用于科技活動的經費支出為563億元,比上年增長337%。其中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196億元,增長16%,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062%。

科技事業蓬勃發展。1993年,全國共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3萬項;獲國家獎勵的成果781項,其中國家發明獎175項,國家自然科學獎5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41項,國家星火獎113項。受理國內外專利申請77萬件,授權專利62萬件,分別比上年增長15%和97%。1993年新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到1993年末,我國批準設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2個,有高新技術企業14萬家。

質量檢測、標準化建設和天氣預報服務進一步完善。1993年,全國共有產品質量監測機構1500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233個。全年制定、修訂各類國家標準1411個。全國共建立了超短波天氣警報服務系統發射臺1874個。

技術市場更加活躍。全年全國共簽訂技術合同246萬份,成交金額207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4%和374%。

各類教育事業取得新的進展。普通高等教育規模繼續擴大。1993年全國招收研究生42萬人,比上年增加09萬人;在學研究生107萬人,增加13萬人。普通高等學校招收本、專科學生92.4萬人,增長225%;在校學生2536萬人,增加351萬人。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不斷發展。1993年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學生7623萬人(含技工學校學生1739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總數1419萬人的537%。

基礎教育穩步發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新進展。1993年全國初中在校學生4082萬人,小學在校學生124億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77%;小學畢業生升學率由上年的797%提高到818%。普通初中和小學學生輟學率分別為71%和23%。

成人學歷教育招生迅速增加,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蓬勃開展。1993年成人高等學校招收本、專科學生(包括電大、函授及夜大招生的普通班學員)863萬人,比上年增長458%;在校學生1863萬人,增長26%;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2068萬人,增加324萬人;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培訓學員5342萬人次;成人中、小學在校學生8563萬人;全年共掃除文盲5482萬人。

文化事業穩步發展。1993年末全國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723個,文化館2897個,公共圖書館2585個;博物館1116個,檔案館3585個,廣播電臺983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725座,電視臺683座,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085座,各類電影放映單位113萬個。1993年生產電影故事片154部,發行各種新片(長片)222部,有30部(次)影片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全國性和省級報紙全年出版199億份,各類雜志出版243億冊,圖書出版641億冊(張)。

衛生事業繼續發展。1993年末全國醫院共有病床2795萬張,比上年末增長19%。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117萬人,增長11%;其中醫生1832萬人(含中、西醫師1373萬人),增長13%;護師、護士1056萬人,增長16%。

體育事業取得優異成績。在1993年國內外重大比賽中,我國運動員在18個項目中獲得103個世界冠軍,38人7隊124次創57項世界紀錄,81人3隊242次創81項亞洲紀錄,176人16隊368次創173項全國紀錄。群眾體育事業蓬勃發展,近89%的學校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86%的學生達到合格標準。

九、人口與人民生活

1993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1809‰,死亡率為6.64‰,自然增長率為1145‰。1993年末全國人口為11851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346萬人。

居民收入繼續增加。1993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為2337元,比上年增長2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1無,比上年增長17.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2%。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勞動領域的改革步伐加快,勞動就業服務體系進一步發展。1993年各級職業介紹所發展到13萬個,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05萬人,年末城鎮失業率為2.6%,國家還為12.8萬失業職工提供了生活救濟。勞動合同制有了較大進展,國有單位合同制職工達2330萬人,占城鎮國有單位全部職工的21%。年末全國職工人數為1504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48萬人。城鎮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1116萬人,增加278萬人。

職工工資水平進一步提高。1993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4770億元,比上年增長211%;職工平均工資3236元,增長194%。

城鄉居住條件繼續改善。1993年城鎮新建住宅266億平方米,農村新建住宅5.7億平方米。

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1993年全國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達954萬張,收養706萬人;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國家救濟的達4051萬人次。全國已有315%的鄉鎮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障網絡,城鎮社會服務網絡也有較快發展,已建立起各種社區服務設施97萬個。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面繼續擴大。

環境保護事業進一步加快發展。1993年末全國環境保護系統人員共有8.1萬人,各級環境監測站2290個,環境監測人員3.3萬人。全國自然保護區中有10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了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7個。到1993年末,制定的各類環境保護標準已達313項,在全國472個城市中建成了2935個煙塵控制區,面積達10492平方公里,在363個城市中建成了1774個環境噪聲達標區,面積達3689平方公里。1993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5737個,總投資254億元。

①本公報各項統計數據未包括臺灣省和香港、澳門地區。

②公報牛國內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指標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上一章  |  重生之官商風流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