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1276一百章 得道與失道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風1276 >>漢風1276最新章節列表 >> 一百章 得道與失道

一百章 得道與失道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貓跳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貓跳 | 漢風1276 
琉球楚風終不負我!看著遠處海面上與中原與南洋諸國大為不同的帆影,望樓上望眼欲穿的陳宜中長出了一口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推遲出兵半個月,就是為《孟子公孫丑下白紙黑字寫的這句話。

蒙古韃子早已征服了西域無數的小國,每次出兵,都有這上百小國的色目人參戰,名為“探馬赤軍”,高麗國也出兵助戰,加上投降漢奸組成的新附軍、蒙古各部兵馬,出戰時實實在在是各形各色的兵丁,頗有點得道多助的味道。

大宋朝廷呢,到現在還奉它為正朔的只有安南、占城等南方幾個小國,要他們出兵助戰是老貓嗅咸魚——休想休想。每戰全是朝廷的漢家兒郎,獨力抵擋韃子的各兵,難免有些失道寡助的喪氣。

單是士氣低落倒也罷了,就怕有人反過去想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蒙元多助則必然有道,大宋寡助豈不是已經失了道?天下十成江山,蒙元占了九成,國事如此糜爛,是不是大宋經三百年,天道已改、天命已移,蒙元真的“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這花花江山要換一個主人了?

大宋朝能在臨安陷落后苦苦支撐到今天,賴著上下用命,甚至有了一絲兩毫中興的氣象,憑的全是“漢人正朔”這四個深入人心的字,戰局如此不堪,若是再失掉人心,大宋朝便再無翻身的機會了!

所以,陳宜中陳相爺把扭轉局勢的希望寄托在楚風的身上,接到琉球報告陳懿等人興兵作亂的報告,他立刻決定無條件支持楚風,派兵緝拿陳懿,又讓官家下旨請琉球助戰——為琉球“擅斬朝廷命官”,張世杰和他在朝堂上爭了三天。終究沒有拗得過陳宜中,憋了一肚子氣回帥船去了,好幾天沒上朝,陳相爺也不催他,一將一相近在咫尺,每天卻以書信往來。

現在琉球人終于來了!上次。是他們裝點出了“四夷來朝”的氣象,證明了朝廷的正朔;這一次,他們又趕來了,加上許夫人、陳吊眼畬漢義軍中的畬人,這次出兵除了朝廷軍馬,又有國中化外民、又有境外藩國兵,真真是得道多助了!

不虧了我將雪瑤送出啊!為了雪瑤,老妻哭了多少次,卻不知你在海對岸過得好么?

陳宜中一時激動。想了很多。

陸秀夫也非常激動,丞相座船上的兵丁,驚訝地看著這位講究“緩步以趨”的大宋朝頭一號正人君子。邁開大步急匆匆的跑向望樓。

是地。得到琉球船來援地消息。陸秀夫同樣欣喜若狂。自小熟讀儒家經義地他。非常清楚這意味著什么。剛才一路過來。耳中聽得兵丁們議論紛紛。琉球船一到。士氣就高了幾分!

“丞相。琉球船到。是否?”

聽得背后陸秀夫地聲音。陳宜中才把目光從越來越近地琉球船上收回。捻著頷下長須。呵呵笑道:“傳公文給張樞密。明晨兵發泉州!”

清晨。太陽從海平面上冉冉升起。萬道金光撒向人間。楚風站在船首。西側。海岸線變濃、變粗、逐漸升高。那是泉州灣西側。后世地晉江石獅一帶。著名地世界工廠、小商品集散地。此時還是一片荒蕪地亂石山。只要略微平一點地地方。都被人種上了莊稼。

距離遙遠。耕地地人小得如同螞蟻。從船上看去。他們地身體一下高一下低。動作非常奇怪。楚風納悶了好一陣。才明白他們是在磕頭——遺民淚盡。南望王師!

楚風地眼角。就有了酸酸地感覺。許應龍地《東澗集說:“閩浙之邦。土狹人稠。田無不耕”。漢民們在如此狹窄地土地上辛苦耕作。春種秋收維系著一家人地生存。蒙元韃子卻要搶走他們賴以生存地糧食、凌辱他們朝夕相處地妻女姐妹。怎不叫人切齒痛恨。日日夜夜盼望著王師南來!

琉球漢軍此次隨朝廷水師作戰,出動敏號、虎號、祿號三條剪式船運兵,搭載炮兵隊和錢小毛、張魁兩個步兵隊,攻城戰中以騎兵偵察為主的尖兵隊沒什么大用,和許鐵柱的步兵隊共同留守琉球,大宋的海上力量目前還沒有對手,釣魚島號炮船也就沒跟著來。

不同于這個時代的封建軍隊,琉球全職業化的近代民族軍隊動員速度非常快,楚風回到琉球的第二天,裝上給養、彈藥地軍隊就出發了。但侯德祿從琉球出發到呂宋來通知楚風,再從呂宋回琉球,一來一回耽擱了十來天的時間。

好在朝廷不怎么計較,陳宜中奏請小官家,又是好大一通不要錢的褒獎,連續兩個晚上宴請琉球諸位,熱情得非同一般,還搬了不少箱籠,全是金銀珠寶、綾羅綢緞,說是老夫人給雪瑤的東西。

只是統兵的樞密副使張世杰,面孔黑如鍋底,一直沒個好臉色,楚風就奇怪了,這位宋末三杰之一,“將軍屢敗猶能戰”的張樞密張相公,和自己往日無怨近日無仇,為何這般作派?

“叮叮叮叮”,早飯的銅鈴聲響起,打斷了楚風的思緒,他緩步踱回官廳,享用自己的早餐。

兩只小細瓷碗,一個盛著銀耳湯,一個是醪糟小元宵,四個細瓷碟子,蒸蝦餃、鴨子肉燒麥、云片糕、蔥油千層酥,另有切好地糖水泡雪梨、鹽橄欖。船上炊事員是臨安匠戶子弟,做的小吃全是江南風味,楚風一笑,依稀記得那年在上海城隍廟,吃的也是這些東西,只少一個南翔小籠包子。

官廳中吃飯的就楚風一人,軍官們在駕駛艙吃飯,士兵則統一在船尾平甲板,遇風雨、太陽大就改到二層艙內。

軍官伙食比總督略次一等,有雞蛋面、蝦羹、炸花生米和油煎饅頭片;士兵們更次一等,切片的腌鯨肉有巴掌大、大餡兒肉饅頭、梅干菜、白稀飯。

清晨還不怎么熱,海風吹在身上分外清爽,士兵們自然不會憋到船艙中去。就在尾甲板、舷甲板上席地而坐,一手拿個大饅頭,一手端著大海碗,咬一口肉饅頭,吸溜一口熱稀飯。腌鯨肉、梅干菜都有點咸,少人問津。有無聊的人把自己那份鯨肉掰碎了,一點點扔到海里逗魚。

如今的琉球,鯨肉最便宜,比米價還低。鯨是哺乳動物而不是魚,它的肉吃起來和豬肉差不多,略微帶點腥味,經過腌制味道還是很不錯的,只是琉球軍隊供應向來超過正常人能吃下地,有鮮肉餡兒饅頭。士兵們就不愿意吃腌肉了。若是在陸上,他們會留下這份帶給家人,但現在天氣這么大。煮過地腌肉一天就壞,吃不下就只能扔掉了。

天吶,琉球人富得拿上好地肉逗魚!剪式船船身狹長而低矮,朝廷水師地樓船比它高一截兒,兵丁們在樓船上看見琉球兵的伙食,只覺得喉嚨里饞蟲往外跑,清口水滴滴的。

潮汕到泉州,六百里海路,合一百六十海里。剪式船十節平均航速,上午出發半夜就到。但朝廷的樓船、福船、廣船,平均速度只有五節,上千只船的超級大船隊,為了避免事故只能白天航行晚上下錨停泊,所以這是第二天晚上才走到泉州外海,晚上船只用大索連在一起,密密麻麻地一大片。

兩天里,朝廷兵將早知道琉球小兵吃得比朝廷的七品官還好。肉、魚、飯菜,根本吃不完,可是直到今天看見琉球兵拿吃不了的腌肉喂魚,他們才知道雙方后勤差距有多大。

便是朝廷的低品武官,承信郎、保義郎們,也是逢二、五日吃肉打牙祭,小兵則只有逢五才有幾根指頭大的肉吃,可琉球人都在拿肉喂魚了。

雙方船并船前進,互相聊天接觸。兵丁們早就知道琉球人和自己同文同種。也是漢人一脈,同人不同命。怎的差距就這么大呢?

就有人忍不住饞蟲作怪,朝下面喊:“喂,琉球的弟兄們,你們的肉多了吃不完,給我們嘛!大家兄弟,有福同享嘛!”

蕭平正在喂魚,聽了這話眼珠一轉:“好啊,不過我們不能白給吧,你們船上有蔬菜,拿菜來換。”

早在宋初,中國人就發現了蔬菜和壞血癥的關系,海船往往攜帶黃豆綠豆,用水發豆芽吃,來補充維生素。不像歐洲人,要到18世紀末,由庫克船長發現了這個秘密,在此之前,遠航中壞血癥給他們造成極大地困擾,哥倫布、麥哲倫的遠航中,往往有超過一半的船員死壞血癥上。

如果宋朝人像他們那么傻,行朝出海將近一年了,人早該全死光了。行朝在海上漂泊,在大船甲板上鋪泥土,自己種菜來吃,每次靠岸也到海邊村落買菜,這才保證數十萬軍民地健康。靠著敏號的這艘大船,上面就有菜地種著黃瓜。

蔬菜換肉,這生意劃算!宋軍士兵摘下黃瓜,朝琉球船拋去,正好琉球方面缺少蔬菜,人人吃肉吃得膩歪,于是一邊搶黃瓜,一邊將腌鯨肉向樓船上拋。

雙方互通有無,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只有最早提議交換的蕭平郁悶了:他的腌肉已丟到海里喂魚,此時沒得交換,只能眼睜睜看著戰友們啃著香脆的黃

唉,為他人作嫁衣裳啊!


上一章  |  漢風1276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