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秦記之完美風流篇一本中國人的書 造就了日本的崛起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同人>> 尋秦記之完美風流篇 >>尋秦記之完美風流篇最新章節列表 >> 一本中國人的書 造就了日本的崛起

一本中國人的書 造就了日本的崛起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慕容書畫  分類: 同人 | 同人 | 慕容書畫 | 尋秦記之完美風流篇 
提起日本的明治維新,人們大多不會覺得陌生,這場發生在100多年前的著名改革,讓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從此走上了富強的道路。然而人們可能不知道,這場改變日本歷史和命運的改革運動,卻與一位中國思想家和他的一部著作有著很大的關系。

《海國圖志:中國認知海外第一書

1840年,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轟開了封閉的大門。這場戰爭引起了許多仁人志士的反思,他們認為是清政府對世界局勢的無知造成了慘敗的惡果。著名思想家魏源(17941857)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魏源是林則徐的好友,曾先后任江蘇布政使和巡撫的幕僚,也是當時堅決主張“睜眼看世界”的著名文人。

在鴉片戰爭中,魏源是主戰派,親自參加了這場戰爭。在戰爭期間,他曾到寧波親自審問英國戰俘,并根據戰俘所述,寫出《英吉利小記一書。魏源將這本書廣泛散發,希望國人可以通過它來了解英國。鴉片戰爭的失敗,使魏源悲憤至極,也使他認識到“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更重要的是,外國的先進技術也打開了他的眼界,讓他跳出了儒學經世的小圈子。1841年6月,已被革職的林則徐在鎮江與魏源見面,兩人“萬感蒼茫”,徹夜長談。林則徐將自己組織人手翻譯的《四洲志、《澳門月報和《粵東奏稿等資料交給魏源,讓他編纂《海國圖志,以喚醒國人,放開眼界,了解世情,挽救危亡。魏源編書的舉動得到了當時開明人士的支持,他們認為“知西洋之強,察西洋之癥,此為濟國強國之舉”,于是紛紛出手相助。有的人將復制的有關資料送給他,有的人將被俘英軍所畫的英國地圖寄給他……為使內容更為真實,魏源還親自向曾到過海外的人請教各國的情況。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國圖志的撰述。1843年,《海國圖志正式出版,成為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介紹世界各國情況的巨著。魏源在書中寫道,編撰《海國圖志的目的是“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

1847年,魏源又將《海國圖志增補為100卷本。《海國圖志先后征引了歷代史志14種,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種,還有各種奏折十多件和魏源的一些親身經歷。《海國圖志全書分六個部分,每一部分側重各有不同。如《世界地圖及各國分地圖篇,向人們提供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國地圖;《世界各國史地篇中,魏源通過征引《地球圖說、《外國史略和《瀛環志略等書中的材料,詳細地介紹了美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美國的聯邦制度、選舉制度、議會制度等。可以說,《海國圖志涵蓋了當時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內容。

日本官員偶獲《海國圖志

魏源對自己的這部作品寄托了極大的希望,他希望人們會如饑似渴地讀它,研究它,通過這部書找到讓國家富強的辦法。讓他意想不到的是,《海國圖志問世后卻很少有人問津。據統計,當時國內有紳士百萬余人,有能力讀此書的也多達300多萬人,然而卻很少有人認真地閱讀和領會書中的深刻內涵。相反,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卻撲面而來,他們無法接受書中對西方蠻夷的“贊美”之詞,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在腐敗守舊的清政府眼中,《海國圖志無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書籍。遭到無端非議的《海國圖志最終在國內的印刷數僅有千冊左右。

由于《海國圖志在國內沒有銷路,于是,一些商人便打起了到日本擴大市場的主意。1851年,一艘中國商船駛入日本長崎港,日本海關官員在對這艘船例行檢查時,從船上翻出三部《海國圖志。在日本人看來,這三本書簡直就是天照大神送給他們的禮物,因為此書令他們大開眼界,使他們第一次如此詳盡地了解了西洋各國。很快,這些書便被如獲至寶的日本官員和學者買去。此后的幾年里,《海國圖志仍不斷“偷渡”日本。由于《海國圖志極受歡迎,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國內翻印了《海國圖志,引起了更大規模的閱讀熱潮。此后,《海國圖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價錢一路走高。到1859年,這部書的價格竟然比最初時飆升了3倍之多。

《海國圖志完善了日本維新派的思想體系

1854年2月,美國將軍佩里率艦隊抵達日本,逼迫日本德川幕府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此后,西方列強蜂擁而至,日本被迫簽署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一步步向半殖民地國家滑去。

國難當頭,日本的有識之士苦苦探尋著解救國家的良方。《海國圖志的出現,為日本維新變革人士擦亮了眼睛。當時著名的維新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在讀到《海國圖志“以夷制夷”的主張后,不禁拍案感慨:“嗚呼!我和魏源真可謂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導下,佐久間象山在思想上實現了從排斥西方人到發展與西方的關系的重大變化,他主張從全球的形勢出發思考日本的方略。另一位維新志士橫井小楠,也是在讀了《海國圖志后得到了啟發,與佐久間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開國論”的思想。他們在吸收歸納《海國圖志的精髓后指出,日本發展之路必是“東洋道德與西洋技術的結合”。

日本的維新派人士認為,《海國圖志的核心內容是“制夷”,“制夷”的核心思想是“調夷之仇國以攻夷,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唯有“師夷之長技”才能抵制其殖民擴張。要做到“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就不僅要發展本國的工業,開展對等的對外貿易,更重要的是推行民主制度,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1868年1月,日本的維新派勢力在“王政復古”口號下,發動了對德川幕府的戰爭,由于裝備了大量西洋新式武器,維新軍隊雖然人數遠遠少于幕府軍隊,但依靠武器優勢連戰連捷,最終包圍了德川幕府的老巢江戶。1868年4月,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任將軍德川慶喜見大勢已去,被迫向兵臨城下的維新派軍隊投降,德川幕府對日本長達200多年的統治畫上了句號。

1868年7月,日本新政府宣布將江戶改稱東京,并定為日本首都。此后,以天皇睦仁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的明治政府,開始著手實行維新,推進變革,日本逐漸擺脫了西方列強的肆意欺辱,并一躍成為東亞第一強國。半個世紀后,梁啟超先生在回顧這段明治維新的歷史時,曾這樣評價說,日本維新派前輩“皆為此書(《海國圖志)所刺激”,最終完成了改革圖新大業。

魏源對自己的這部作品寄托了極大的希望,他希望人們會如饑似渴地讀它,研究它,通過這部書找到讓國家富強的辦法。讓他意想不到的是,《海國圖志問世后卻很少有人問津。據統計,當時國內有紳士百萬余人,有能力讀此書的也多達300多萬人,然而卻很少有人認真地閱讀和領會書中的深刻內涵。相反,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卻撲面而來,他們無法接受書中對西方蠻夷的“贊美”之詞,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在腐敗守舊的清政府眼中,《海國圖志無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書籍。遭到無端非議的《海國圖志最終在國內的印刷數僅有千冊左右。


上一章  |  尋秦記之完美風流篇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