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崛起
大秦帝國風云錄第一卷崛起
大秦帝國風云錄第一卷崛起。
當咸陽風起云涌之時,中土局勢也在急劇變化之中。
趙國茍延殘喘于中山,趙王遷誅殺了李牧,終于如愿以償穩定了朝堂,與此同時也順利地把代郡割付給了秦國,換回來兩國和約,贏得了一段寶貴的喘息時間。
趙國還需要代北軍,割讓代郡的消息瞞不了多久,就算趙王不惜代價封鎖消息,秦國也會利用各種辦法把此消息傳遞到代北軍中,以便擾亂趙心,所以趙王遷和相國郭開請來了代北軍副統率司馬尚,好言安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司馬尚能從大局出發,放棄前嫌,繼續統領代北軍戍守國祚。
司馬尚答應了。他沒有選擇,他要是拒絕必死無疑,代北軍將士也必定是死傷殆盡。李牧已經死了,如果他再死了,代北軍肯定崩潰。代北軍現在之所以還在維持,就是因為趙王隱瞞了誅殺李牧的消息,隱瞞了割讓代郡的消息,這兩個消息一旦在軍中傳開,代北軍馬上就會成為歷史,那些樓煩等北虜將士絕不會為一個出賣自己家園的大王賣命。
司馬尚火速趕到前線,先與趙蔥一起釋放了被禁的各軍統率。司馬尚實話實說,擺在大家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不是生就是死,若想活下去,尤其那些北虜將士,若想活著回代北,就必須與趙王合作,必須遵從趙王的命令。這些高級軍官心領神會,現在不管是嘩變還是崩潰,大家都是死路一條,唯一的辦法就是與趙王虛于委蛇,先把軍隊穩住,把防線穩住,然后再想活路。
各級統率的情緒穩定了,思路明確了,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
趙王遷穩住了代北軍,隨即尋求燕國的支援。此刻巨鹿郡已經被秦國占據,趙燕兩國與齊國的陸路往來被切斷,只剩下海路可通,所以現在趙燕齊三國合縱已經名存實亡,實際上就剩下趙燕兩國這對難兄難弟攜手抗秦了。
趙王遷絕口不提太子丹有意幫助公子嘉謀反一事,而是繼續請太子丹從中斡旋。燕王喜雖然人老成精,但此時此刻他也沒有選擇,他只能竭盡全力支援趙國,否則趙國亡了,燕國的日子也就到頭了。
趙國把代郡割讓給秦國后,秦燕兩國邊境已經接壤,秦國可以從代郡直接殺進燕國,但因為陰山一帶的匈奴人時刻覬覦(ji/玉)代北,有力牽制了秦軍,再加上有太行山天然險阻,因此秦軍在這條路線上的攻擊暫時還不會給燕國造成威脅,秦軍對燕國的威脅主要還是來自河北一線。
燕國在易水一線筑有長城,另外還有大河之險(這個時代黃河從今日天津方向入海),但燕國國力有限,軍隊數量有限,長城和大河擋不住秦軍的腳步,只能寄希望于趙國堅守中山,繼而形成一道堅固屏障。
初夏時節,趙王遷和燕王喜相會于易水,兩國君王坐在一起,第一次徹底放下了仇怨,也不再算計對方,老老實實地精誠合作,再不合作,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然而,秦國攻克邯鄲,拿下河北大部,已經強大到一個可怕的地步,偏偏趙燕齊楚四國又被秦軍分割,實力孱弱的趙燕兩國在中土之東北,實力較強的齊楚在中土之東南,無法形成合縱,趙燕兩國可以說是生死懸于一線。
兩國君主和兩國中樞大臣經過商議,決定派太子丹沿海路趕赴齊楚兩國求援,希望依靠他們兩國在東南方向的牽制給自己爭取足夠多的時間。另外燕國的太傅鞠武獻策,北聯匈奴,唆使匈奴人攻打代北,從而有效牽制秦軍北疆兵力。
但遠水救不了近火,不出意外的話,秦軍在秋后十有要發動攻擊,所以兩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即將來臨的大戰上,就在兩國為生存而殫精竭慮的時候,從中原傳來一個讓他們振奮不已的消息,齊人徐福刺秦,趙太后暴斃,秦國政局因此大亂,秦王政更是下令,滅齊,以血屠臨淄來報仇雪恨。
秦國要打齊國了,不管秦軍是不是馬上攻打齊國,秦齊兩國是絕無可能重建盟約了,如此一來,齊國為了防御秦國,必定全力備戰,這樣假如秦國打趙燕,則中原面臨齊國的攻擊,而秦國如果馬上打齊國,則將給趙燕兩國贏得喘息的時間和反擊的機會。
形勢扭轉了,機會出現了。
齊國聽到這個驚人的消息后,齊王建和朝中大臣們極度震驚。
冤枉啊天大的冤枉啊但到哪喊冤?徐福是齊國的大名人,是齊國稷下學宮神仙家的宗師級人物,是經常出入王宮與齊王建談論道法的大客卿,再加上齊國自君王后薨亡后屢屢合縱抗秦,就憑這幾個證據足以證明徐福刺秦的策劃者就是齊國。
齊國的氣氛驟然緊張,齊王建和國相后勝被逼上了絕路,不得不接受臨淄主戰派的建議,全力備戰。
趙國的災民正好逃到齊國求生,這下正好,兵源不用愁了,從十五歲到六十歲,統統征募,瘋狂擴軍。五都大軍全部進入戰備狀態,隨時準備趕赴長城作戰。
韓魏兩國的殘存軍隊也齊聚薛郡,齊國給予全力支持,指望他們在秦齊大戰中發揮作用。
齊王建又急派使者趕赴趙燕兩國,繼續保持合縱,一旦秦齊開戰,則希望趙燕兩國向邯鄲方向展開攻擊,以牽制秦軍兵力。
齊王建又派使者趕赴楚國壽春商談合縱事宜。
這位使者尚未離開臨淄,楚國的使者到了。壽春政局發生巨變,公子負芻聯合楚國貴族發動了政變,殺了楚王猶,囚了李太后,自立為王了。
公子負芻本來還在耐心地尋找機會,哪料咸陽政局突變,中原秦軍絕無可能在此刻攻打楚國,這真乃天賜良機。
公子負芻毫不猶豫,果斷發動了兵變,篡位成功。
公子負芻做了楚王,馬上派使者趕赴中原,同時以最快速度合縱齊國。
楚國的使者到了中原,正值武烈侯為中土局勢的一連串變化而憂心忡忡之刻。
咸陽政局的變化源自寶鼎對歷史的了解,正是因為他知道趙太后死亡的大概時間,才提前布局,制造了一個“徐福刺秦”的大陰謀,但他始料不及的事,“徐福刺秦”的后果就像歷史上“荊軻刺秦”的后果一樣,給了秦國攻打齊國的絕佳借口。
秦王政為了泄憤,下令滅齊,要血屠臨淄做為報復,那么很顯然,寶鼎再想按照歷史上的統一軌跡發展,打完趙國調頭就去打楚國已經非常困難了,如此一來,中原戰場風云再起,秦國必將迎來與齊楚聯軍的一場惡戰。
但此事還不足以困擾寶鼎,畢竟趙國還沒有滅,中山一戰還要打,另外河北還沒有從大饑荒中擺脫出來,秦國接下來不管是打齊國還是打楚國,首要之務是穩定河北,這需要時間,有這段時間做緩沖,寶鼎認為還是有辦法說服秦王政和中樞先打楚國。
當前最讓寶鼎擔心的就是咸陽政局的失控。
徐福刺秦,趙太后暴斃,秦王政負有一定的責任,即使他殺了尉僚,驅趕了部分關東系官員,也無力阻止自身威信的下降。更為嚴重的是,老秦人和楚系熊氏勢力對咸陽宮的舊怨新仇一起爆發,趁此機會向咸陽宮發動了猛烈“攻擊”。此刻各種不利于咸陽宮的謠言滿天飛,這對咸陽宮的權威是個打擊,對秦王政本人的威信也是個打擊,老嬴家更是因此顏面大失,聲望暴跌。
嫪毐(lao/ai)之禍源自趙太后yin亂后宮,今日徐福刺秦又是源自秦王政崇信神仙術,秦王政這對母子在咸陽宮接二連三地上演了一幕幕丑劇,這令王族蒙羞,讓老嬴家成為天下笑柄。
大王和太后先后爆出丑聞,受到打擊的不僅僅是咸陽宮的權威,更可怕的是中央的信任出現了嚴重危機。在目前這種局面下,地方郡縣,各軍將士,包括大秦士庶對王族和中央的信任度必然下降,如果不馬上予以挽救,將對大秦的統一大業,對大秦的未來造成無法預料的后果。
寶鼎之所以一直保持沉默,就是因為他遠在中原,無法第一時間掌握政局的發展,結果在他意識到局勢正在失控后,再想出面挽救已經來不及了。
在他所在的利益集團里,老秦人是絕對主力,其后熊氏外戚因為華陽太后的辭世不得不與寶鼎結盟,熊氏外戚隨即也成了這個利益集團的主導力量。今天這兩股力量放棄仇怨,攜手合作,其爆發的力量非常恐怖,再加上宗室和楚系巴蜀人在一邊推波助瀾,咸陽宮根本招架不住。
秦王政在他們的逼迫下,賜死了尉僚,但老秦人和楚系熊氏要利用這次機會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于是要求秦王政“逐客”,要求秦王政把關東系全部逐出京城。
關東系在咸陽朝堂上的存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大秦長久堅持和實施“以法治國”的保障,這些寒門軍功貴族與咸陽宮的王權相結合,牢牢把持著對大秦權力和財富的分配權,繼而遏制和打擊豪門世家貴族對大秦權力和財富的無止盡的占有和掠奪。正是因為大秦朝堂上有了關東系的力量,大秦的變革之路才延續至今,大秦的強國之夢才得以實現。
昭襄王后期熊氏外戚的沒落和以武安君白起為首的本土老秦人的凋落就是因為關東人范睢的“固干削枝”之策,而“固干削枝”之策說白了就是打擊豪門貴族對權力和財富的侵占,以維持符合大秦王國利益的權力和財富的分配原則。
秦王政時代,咸陽的政治風暴一個接一個,夏太后和長安君被打倒,趙太后和呂不韋被打倒,接著武烈侯和老秦人崛起,熊氏外戚隨著華陽太后的辭世而沒落,直到今天的徐福刺秦,所有這些政治風暴的背后都是寒門軍功貴族和豪門世家貴族對大秦權力和財富的爭奪,雙方都想控制大秦權力和財富的控制權。
這種對峙雖然讓咸陽風暴不斷,讓咸陽政局動蕩不安,但它對大秦維持“法治”這個基本國策還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如果沒有這種血腥爭斗,不管是哪一方勝出,“法治”必然會走向兩條路,一條是走向“法治”的極端,比如大秦統一之后的高度中央集權,秦王政和法家大臣們把“法治”推向了巔峰;還有一條是走向“法治”的毀滅,一旦豪門世家貴族獨攬權柄,他們對權力和財富的無止盡掠奪將讓大秦“法治”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大秦的強國之夢可能會因此破滅。
所以這種血腥斗爭對大秦“法治”的持續、長期和良性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老秦人和楚系勢力對此非常清楚,因此不惜代價逼迫秦王政下令“逐客”,只要把關東系趕離朝堂,那么大秦的這些豪門世家貴族馬上就能掌控王國權力和財富的分配權,如此大秦即便還是堅持“法治”這個基本國策,那也是一種有利于豪門世家貴族利益的變革之后的“法治”了。
寶鼎對此也是非常清楚,但他阻止不了,隨著老秦人完全崛起,隨著楚系力量在熊氏外戚的沒落后頑強堅持下來,寶鼎對本利益集團已經逐漸失去控制。
其實他早在咸陽組建這個利益集團的時候,他就無力控制這個利益集團的決策,只不過當時幾個勢力都需要武烈侯的迅速崛起,都需要通過他來緩和與其他勢力的矛盾,所以很多時候幾個勢力都圍繞著武烈侯的決策而推動局勢發展。等到武烈侯崛起了,局勢也完全變了,這個利益集團的松散性也就暴露無疑。如今幾個勢力雖然還是尊重武烈侯的決策,但很多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畢竟這個集團當初之所以能組建,是因為各勢力有共同的利益需求,有合作的基礎,如今這個基礎動搖了,合作也就困難了,武烈侯若想協調一致,更是難上加難。
寶鼎自知無法說服老秦人和楚系熊氏放棄對咸陽宮的持續“攻擊”,那么他只能保持沉默。
老秦人需要什么?需要掌控朝政。大秦是老秦人的大秦,老秦人當然要控制朝政。當年武安君白起就想做到這一步,所以他不遺余力打擊關東系,甚至不惜與昭襄王決裂,結果武安君輸了,老秦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如今終于翻身了,找到摧毀關東系的機會,他們豈肯放棄?
上將軍王翦至今沒有說話,一旦他說話了,咸陽宮將面臨空前壓力。
楚系熊氏需要什么?需要掌控王統。老秦人和熊氏外戚有過美好的合作期。當年大秦在宣太后的掌控下,熊氏外戚和老秦人通力合作,內外攜手,橫掃天下。那個時候,關東系被壓制到了極致,但隨著范睢的到來,隨著宣太后的薨亡,咸陽政局突然就變了,熊氏外戚和老秦人先后被昭襄王和關東系血腥鎮制,于是大秦戰無不克的神話瞬間破裂。
現在熊氏外戚和老秦人再度合作,雙方各取所需。熊氏外戚幫助老秦人進一步擴大在朝堂上的掌控權,老秦人則幫助熊氏外戚取得王統的控制權,試想此刻熊氏外戚怎么會放棄眼前的大好時機?
然而,秦王政的性格非常倔犟,他不會屈服。從歷史角度來審視秦王政的一生,不難發現他和昭襄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人的身體里都流淌著寧死不屈的血液。秦王政寧死不屈,那么即使君臣之間斗得兩敗俱傷,即使大秦國力因此受損,即使統一大業因此再遭重挫,他也絕不會退讓一步。
繼續這樣斗下去,咸陽政局還會再掀血腥,秦王政一怒之下,必然要利用手中至高無上的王權,再度殺人。
寶鼎是咸陽政局發展的關鍵,他挑起了這場風暴,并試圖置身事外,以免兄弟反目,自相殘殺,但形勢發展到這一步,他不得不出面力挽狂瀾,阻止這場風暴的蔓延了。
他該怎么做?如果在這個關鍵時刻幫助老秦人和熊氏外戚,咸陽宮和秦王政的威信會進一步受到打擊,而以秦王政的性格,必定是兩敗俱傷之局,大秦的統一大業必將受阻。
寶鼎無意和秦王政反目,更不想讓咸陽宮和秦王政的威信再受打擊,尤其重要的是,他不能讓豪門貴族把持朝政,那損失的不僅僅是統一大業,就連未來的帝國命運都無從掌控。
大秦因為“法治”而強大,因為“法治”而統一中土,未來大秦還要繼續走這條路,以便在未來的南北戰爭中贏得絕對優勢。“法治”這個基本國策不能變,寶鼎需要的是“法治”的變革,是阻止“法治”走向極度,以避免高度集權的“法治”摧毀未來的帝國。
從這一觀點出發,寶鼎必須幫助秦王政擺脫當前的危機,以維護老嬴家和大秦王國的利益。
但如此一來,寶鼎必然會走到老秦人和熊氏外戚的對立面,昔日的盟友變成了朝堂上的政敵,雖然短期內寶鼎可以幫助秦王政結束這場政治風暴,但未來的路卻更加難走了,未來帝國的命運也更加難以把握了。
寶鼎難以取舍,他一直在思考,一直想找到一條兩全其美的路。
這天,他接到了秦王政的書信,書信上只有短短四個字:速回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