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北顧仔細看了一遍草稿。
這首《豐年有高廩詩》,十二句押韻精準,全部押平聲“先”韻。
同時平仄無誤,對仗工穩,如“泰稷”對“倉箱”、“盈”對“積”、“千頃”對“萬廛”、“如云”對“比櫛”、“登”對“隱”、“隴畝”對“郊阡”,可以說是完全符合科舉詩的要求。
而在內容上,鋪陳“泰稷盈千頃”、“倉箱積萬廛”的豐收盛景;以“如云”、“比櫛”的比喻狀物之豐;“登隴畝”、“隱郊阡”的空間轉換顯出層次;“符周頌”、“紀舜篇”的用典將眼前景象與古圣先賢的治世祥瑞相連;“神倉”、“清廟”點出倉儲與國家祭祀,歸于“虔”敬;“擊壤歌堯”的典故,最終巧妙地將豐年之功歸于圣君和天命。
可以說這首《豐年有高廩詩》雖立意無奇,但勝在穩妥、工整、氣象堂皇,是標準的省試合格之作,其用典的準確和結構的嚴謹足以在眾多頌詩中脫穎而出。
復又檢查了一遍,他才將其謄寫到了詩題卷子上。
放下筆,陸北顧輕輕舒了一口氣。
精神上的消耗感仍在,但年輕的軀體并未感到難以支撐,他再次裹緊被子,將帶著暖意的手爐攏在袖中。
他閉上眼,試圖讓思緒沉靜下來,為即將到來的賦題積蓄心力。
賦,乃科舉重器,體大思精,非詩之短章可比。
它要求更宏闊的視野、更嚴密的邏輯、更華麗的辭藻,以及,對那八字限韻精準到苛刻的把控。
陸北顧深知,一篇上乘的賦作,足以讓他在萬千舉子中脫穎而出,但若是出了差錯,也能讓他所有的努力在瞬間化為泡影。
“當——!”
鑼聲再次撕裂寂靜,帶著一種宣告命運降臨的肅殺。
“諸生肅靜——!”
“嘉祐二年禮部省試,賦題發卷——!”
陸北顧接過卷紙,看到了今年的賦題。
——《通其變使民不倦賦》,以“通物之變,民用無倦”為韻。
題目映入眼簾的剎那,陸北顧的心臟猛地一跳,隨即一股暖流瞬間沖散了四肢百骸的寒意,甚至驅散了連軸考試帶來的疲憊!
雖然陸北顧不太清楚,這道賦題是不是歷史上嘉祐二年的原題,但毫無疑問,這題目,太適合他了!
天下英才如過江之鯽,茫茫多矣,但論寫“通變”,又真有誰敢說能勝他陸北顧半籌呢?
陸北顧深吸一口氣,壓下幾乎要溢出胸膛的激動,努力讓神情恢復平靜.不能得意忘形,更不能有絲毫輕忽。
題目雖適合他,但考場如戰場,一絲一毫的差錯都可能前功盡棄。
他必須確保這篇賦的每一個字都準確無誤,每一處對仗都工整無瑕,每一處用典都精當貼切。
在構思之后,陸北顧寫下。
“《通其變使民不倦賦》
道有常而法無常,民趨利以忘倦。圣王觀象以裁成,因時而通變。蓋器窮于久敝,則巧生于自然;利導于日新,故歡興于胥見。昔者茹毛飲血,巢居穴處。燧人鉆木,啟炎上之明;有巢構廬,祛風雨之懼。斯皆窮則思通,變而能慮。非神化之獨運,實民生之有豫。
觀夫上古之民,樸略未析。網罟未施,則禽魚或逸;耒耜未作,則稼穡難植。圣人通其智慮,物乃效其功用。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濟川之利始宏;服牛乘馬,引重致遠,筋骸之勞始息。日中為市,致天下之貨財;弧矢威行,懾四方之反側。此皆變隨勢易,功與世極,使蠢蠢者樂其利而不知,熙熙者安其業而弗用。
若夫時移世異,法久弊滋。結繩之政既厭,書契之文是垂。穴處病其卑濕,宮室以之巍巍;污樽恥其簡陋,籩豆以之離離。民知草昧之難久,故趨文采之可怡。無非圣人通權達變,順其所欲;百姓日就月將,樂于有為。觀《易》之‘革’言去故,‘鼎’取新焉;察《書》之‘疇’陳常道,用敷錫之。倦怠不生,胥此道基。
至如三代迭興,損益殊軌。夏尚忠而商尚質,周尚文而各臻美。或乘軒而化被,或鑄鼎而象紀。其器雖異,便民則同;其法不同,適時則偉。故大輅椎輪,非謂今不如古;昆池劫火,焉知后不邁前?泥古者昧時宜,如王莽之復井田,徒滋擾攘;趨新者貴適用,若蔡倫之易簡牘,遂廣流傳。是知制治貴乎達權,利民期于盡善。
嗟乎!天行不息,地道無疆。寒暑推遷而成歲,江河奔注以朝洋。圣人法天,故通變而不滯;百姓樂化,故趨事而如狂。器惟求乎利用,法必協乎時康。變茍宜乎今俗,雖異古而奚傷?神而化之,鼓舞盡神之妙;推而行之,勉勵不倦之方。永綏兆姓,咸仰耿光!”
陸北顧思緒如江河奔涌,筆端似有神助。
在他的筆下,燧人鉆木、有巢構廬的遠古圖景重現;刳木為舟、服牛乘馬的文明創舉躍然紙上;三代尚忠、尚質、尚文的歷史變遷;王莽泥古的徒勞、蔡倫創新的功績一個個典故,在限韻的框架下,被精準地安放在它們應有的位置,構成一幅宏大的“通變便民”歷史畫卷。
當最后四個字“咸仰耿光”在草稿紙上落定,陸北顧只覺得強大的掌控感充盈心間。
整篇賦文,六百余字,從破題到收束,一氣呵成,毫厘不爽!
更是緊扣“通變便民”核心,層層遞進,首段總論“變”之必要,二段鋪陳上古圣人制器利民的“通變”實例,三段論述“變”乃順應民心、時代所需,四段以歷史典故正反論證“通變”與“泥古”之得失,末段升華,以天道運行不息類比圣人通變不息,點明“通變”是使民“勉勵不倦”的根本,呼應開頭,收束全篇。
通篇以四六駢文為主,句式工整,其用韻之精準、對仗之精嚴、用典之貼切、義理之層層遞進,皆是他此刻所能達到的極致。
陸北顧放下筆,活動了一下因專注而有些僵硬的指關節,將草稿紙從頭至尾,逐字逐句、逐韻逐典地仔細核對。
確認無誤后,這才重新拿起筆,蘸滿新墨,神色肅然地開始往正式的考卷上謄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