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第84章 砥礪到如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文豪 >>大宋文豪最新章節列表 >> 第84章 砥礪到如今

第84章 砥礪到如今


更新時間:2025年07月30日  作者:西湖遇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西湖遇雨 | 大宋文豪 
不得不說,縣試墨義跟旬測墨義果然不一樣。

一方面是難度本身就被調高了一些,另一方面是心態也不一樣,考旬測錯了也就錯了無所謂緊張不緊張,而在這種大考里,一旦緊張,就會覺得記憶如同漏水的竹籃,越是著急,流失得越快。

這次陸北顧并沒有提前答完太久,當他反復檢查了幾遍考卷之后,銅鑼就再次敲響了。

而就當收卷的銅鑼響起時,旁邊不遠處的考棚里突然傳來“咚”的一聲悶響。

沒過一會兒,透過竹簾縫隙,陸北顧就看見兩個衙役架著個面色慘白的考生往外走,那人袖口還沾著未干的墨跡。

“這是給難暈了?”

不過只要不是作弊,問題都不大,拉出去讓現場的醫師稍微扎兩針估計還能趕得及回來繼續考。

“休息兩刻。”

“回”字型考場的中間傳來了聲音。

帖經和墨義兩門是連續考的,考生這時候已經很緊繃了,給點休息時間緩緩腦子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更何況,有人也是需要上廁所的。

透過竹簾看了看日頭。

陸北顧估摸著雖然還不到中午,但應該也不會特別遠了。

他活動了下僵硬的脖頸,思考起了他之前的答題。

按理來講,帖經應該是全對的,拿甲下不成問題,而墨義不好說,這個不完全取決于他怎么答,有時候也得看閱卷官的看法但乙上左右的成績是有保證的。

接下來,只需要詩賦穩扎穩打,然后策論好好發揮一下,這次縣試應該是沒問題的。

不過變數肯定還是有的。

畢竟,詩賦和策論,都是得看具體是什么題目的。

兩刻的休息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銅鑼再響,題紙傳至。

正常順序都是先詩后賦,陸北顧展卷視之,詩的題目還挺有說法。

——賦得“金在镕”,限“侵”韻。

之所以說有說法,是因為范仲淹就寫過一篇《金在镕賦》。

也就是“天生至寶,時貴良金。在镕之姿可睹,從革之用將臨。熠燿騰精,乍躍洪爐之內;縱橫成器,當隨哲匠之心”

而范仲淹本人所推行的“慶歷興學”,對于如今“縣學州學”二級教育體系的建立有著直接影響,所以各地州學、縣學,很多老師都非常推崇范仲淹,出這種題目也算是致敬了。

同樣地,這其實相當于在隱性提示,考生是可以從范仲淹的《金在镕賦》里面引用典故的,這就相當于變相降低了題目難度。

陸北顧想了想,賦得體的試帖詩是要求采用仄起格的,首句前兩字為仄聲,次句前兩字為平聲,循環往復,最好避免掉孤平,確保平仄交替。

除此之外,就是押韻要求一韻到底,不可換韻,需嚴格遵循官韻,不可出韻、倒韻、重韻。

而“侵”字韻腳屬于是很易轉圜的韻腳,押韻不難。

至于除首尾聯外,中間各聯均需對仗工整,內容需切題,多用典故,文風莊重這些就不用多說了。

他略定心神,提筆先破“金在镕”之題旨。

“良冶功方熾,洪爐勢可欽。

范模資大化,精金契天心。”

首聯以“良冶”“洪爐”破題,次聯引《尚書》“惟精惟一”扣圣賢修德。

中二聯就需要鋪陳典故了,陸北顧筆走龍蛇繼續寫道。

“躍冶驚歐冶,呈祥憶傅霖。

千錘光愈粹,百煉質彌深。

豈逐鉛華染,寧隨瓦礫沉?

陶鈞憑圣手,砥礪到如今。”

三聯用《莊子·大宗師》“大冶鑄金”典,四聯化用《荀子》“百煉不輕”句,五聯反襯“真金不染”,六聯歸至“圣王教化”,可以說在層層遞進上面完成度還是足夠的。

至于試帖詩作為科舉考試專用詩體,以五言八韻十六句為常式。

最后兩聯結尾就得慎重一些,得符合試帖詩“起承轉合”中“合”的要求,給全詩做升華。

考慮一下平仄和對仗以后,陸北顧寫道。

“愿進《洪范》頌(仄仄平仄仄),鏗鏘協八音(平平仄仄平)。

圣朝重器識(仄平平仄仄),萬世永傳吟(仄仄仄平平)。”

“圣朝”對“萬世”,“重器識”對“永傳吟”,對仗很是工整。

而全詩韻腳“欽、心、霖、深、沉、今、音、吟”同韻,確保一韻到底。

而以此收束全篇,也算是升華“金在镕”的象征意義范仲淹的《金在镕賦》就喻指人才經淬煉終成國之重器。

畢竟,范仲淹都明確在賦的結尾寫了“士有鍛煉誠明,范圍仁義。俟明君之大用,感良金而自試。居圣人天地之爐,亦庶幾于國器”了,要是不按這個自己發揮,反而會被扣分。

那么這詩寫的怎么樣呢?

從文學角度來講,其實很一般。

但是考試還真不是考文學,也正因如此,試帖詩這種詩體,除了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沒什么能傳世的好詩了。

但是,寫的確實是符合科舉考試要求,契合科舉詩頌圣主題。

總而言之,能破題有典故有升華,平仄和押韻都沒問題,從科舉考試臨場發揮的角度已經算是不錯的應試詩了。

銅鑼又響,詩卷收訖。

陸北顧擱筆時,指尖已微微發僵,他活動了下手腕,目光掃過竹簾外逐漸到了中天的日影,心中估算著時辰。

賦題應該馬上就要來了,簡單吃個飯休息一會兒應該就是最后一門策論,大概考到下午就能出去了,然后就是閱卷官判卷子、排成績。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可能在今天黃昏之前,就能出結果了。

前面考的都不錯,剩下的不能陰溝里翻船。

所以,余下的時間他需慎之又慎。

等了片刻,賦題的題目發了下來。

——千里馬賦。

陸北顧盯著題紙,眉梢微挑。

此題看似尋常,卻暗藏機鋒。

千里馬之典,自《戰國策》伯樂相馬始,至韓愈《馬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早已被歷代文人嚼爛。

若只泛泛而論“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未免落入俗套,而若借題諷喻政,又恐鋒芒太露。

他指節輕叩案沿,思緒翻涌。

“此題當以‘才’與‘遇’為骨……”

畢竟千里馬之喻,向來是寒門士子自況。

大宋科舉雖廣開仕途,但門蔭、薦舉猶在,多少才士困于場屋,白首不得一第?


上一章  |  大宋文豪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