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阿波羅科技登月后,知乎上圍繞阿波羅科技和林燃的問題呈指數級增長。
尤其是在航天板塊,大把的網友拿阿波羅科技和SpaceX對比。
雙方各有擁躉。
其中SpaceX的支持者們的核心論調就是,獵鷹九號開創了歷史,可回收火箭全球就只有SpaceX能搞定。
阿波羅科技固然很牛,但那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屬于原創性工作。
這類山寨式科技發展在過去數十年,華國涌現了太多。
阿波羅科技的擁躉們則會抓住登月不放,說登月是21世紀第一次,如果山寨真的有那么容易的話?世界上那么多其他航天機構為什么不做?SpaceX為什么不把宇航員送上月球?是不想嗎?
雙方在知乎的航天板塊吵的不可開交。
但雙方都不否認的一點是,阿波羅科技早晚能搞定可回收火箭,無非是時間問題。
一年三年還是五年。
SpaceX最忠實的支持者都認為阿波羅科技在林燃的帶領下,最多五年就能搞定華國版的可回收火箭。
至于在百度貼吧的航空母艦吧,阿波羅科技到底多久能把可回收火箭給搓出來更是成為了日經話題。
每天都能看到從各個角度圍繞其展開的帖子。
“你們說功成名就之后會不會喪失奮斗的動力?我看很多成功人士在取得難以想象成功之后,就沒有之前的那種動力了,燃神會不會也一樣?
我感覺以燃神的長相和名氣,他面臨的誘惑應該遠超其他同級別富豪。”
“SpaceX的燃燒一號改有沒有誰知道最近進展如何?怎么沒有消息了?”
“b站的紀錄片團隊呢?拍完登月就不拍了是吧,還想了解一下阿波羅科技的可回收火箭研發進度呢!”
“老實講可回收火箭是不是比土星五號還要更難?”
“其實大家關注一個指標就行,那就是國內這些商業航天機構的背后投資方撤資情況,尤其是深創投、國開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長江航天產業基金這些頭部的國有投資基金。他們的消息是最靈通的,也是這幾年民營航天領域的主要玩家。
要是阿波羅科技的可回收火箭有進展,這幫基金肯定是第一個跑路的,他們本身就是國資,肯定最先得到消息好吧。”
華國民眾對贏學同樣有需求,大家也希望華國能夠一直贏,贏麻最好。
因此在登月之后,大家得隴望蜀,希望可回收火箭能盡快搞定,畢竟這也不是多新鮮的玩意,獵鷹九號的1.0版本在2010年就成功了。
大家對阿波羅科技也有十足的信心,在有技術路線和成功案例在先的情況下,阿波羅科技絕對能給你復刻出來。
不過大家都沒想到,不是五年也不是三年,而是一年,今年阿波羅科技就會搞定可回收火箭。
阿波羅科技在火箭測試中心的臨時辦公地點,大家在整理剛才接收的七臺YF102發動機所產生的海量信息。
整個數據收集過程相對復雜,不僅僅要通過安裝在測試臺上的力傳感器去測量火箭發動機產生的總推力,同時還需要有一整套數據采集系統去實時記錄每個發動機的推力隨時間變化曲線,確保推力分布均勻。
測量遠不止推力,還包括了燃燒室的壓力、推進劑的劑量、各組件的溫度情況、火箭震動和噪聲水平等等。
巨大的屏幕上,數據流如瀑布般滾動。
上面提到的都是結構化數據,也就是可以用程序去處理的數據。
現代火箭測試中,還包括了視頻數據,沒錯,火箭研發方還會使用高速攝像機去捕捉測試過程的視覺信息,包括火焰噴射、發動機工作狀態和任何異常現象。
這些視頻都有助于后續分析與數據交叉驗證。
所以和六十年代比起來,現在的工作機制要更加復雜,更加完善。
這背后所體現的是技術的進步,同時也是理念的進步。
房間里充滿了低語和鍵盤敲擊的聲音。
“好了,大家,”林燃聲音沉穩,穿透了房間的喧囂,“我們開始吧,李工,先給我們總結一下測試情況。”
李工不是李瑞,李瑞是做軌道計算的,這里的李工全名叫李斌,和蔚來的李斌同名,他是前華國航天的工程師,后來在某民營航天機構當總工程師,最近主動找到阿波羅科技,在經過了三輪審查后才入職阿波羅科技的。
入職之后,很快因為其經驗豐富,很快就成為了推進系統的首席工程師。
李斌四十出頭,眼中透著對技術的執著:“從實時監控來看,七臺發動機點火順利,燃燒穩定。
總推力達到了預期,沒有明顯異常。”
林燃點點頭,但他的目光轉向了數據分析師王磊。
王磊正埋頭于電腦前,手指在鍵盤上飛舞,屏幕上不斷切換著各種圖表。
“王工,推力數據準備好了嗎?”
“馬上就好,教授。”王磊回答道。
主屏幕切換到推力曲線圖,七條線條幾乎完美重迭,每臺發動機推力穩定在835千牛左右,總推力達到5845千牛。
“看起來不錯。”李斌輕聲說,但他隨即皺眉,仔細審視曲線,“有沒有任何波動?”
王磊放大圖表,“波動都在容差范圍內,最大偏差不到0.5。”
林燃問:“燃燒室壓力呢?”
王磊切換到壓力數據,“每臺發動機壓力穩定在12.5MPa,沒有異常波動。”
終于從英制單位切換到了公制單位,林燃倒沒覺得有什么不一樣,但團隊的其他成員們覺得習慣多了。
會議室的人群中傳來一陣低聲的松氣聲。
因為壓力穩定意味著燃燒過程高效且安全,這是他們最關心的指標之一,壓力波動可能表明燃燒不穩定或推進劑供應問題,這是其他國家研發可回收火箭最常遇到的問題類型之一。
“溫度數據怎么樣?”林燃繼續追問,他知道,任何過熱都可能導致材料損傷,推遲整個計劃。
王磊調出溫度曲線,“噴嘴溫度最高達到1200攝氏度,遠低于材料極限,熱保護系統表現良好,結構溫度也在安全范圍內。”
確認關鍵組件的溫度是否在安全范圍內的目的是避免過熱或材料損傷,像噴管溫度過高可能表明冷卻系統失效。
“推進劑流量呢?混合比是否符合設計?”林燃問。
“液氧和煤油混合比為2.6:1,流量穩定,無阻塞或氣蝕現象。”王磊回答,語氣中帶著自信。
就在此時,年輕的工程師劉海波舉起手,聲音略帶猶豫,“教授,我注意到第四號發動機在60秒左右時推力略有下降,很短暫,但我想提一下。”
房間瞬間安靜,所有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林燃當機立斷:“王工,放大那段數據。”
王磊迅速操作,屏幕顯示第四號發動機的推力曲線。
果然,在60秒處,推力下降了約2,持續兩秒后恢復正常。
李斌皺眉走近屏幕,“這可能是燃料管路中的短暫擾動。讓我們看看對應的壓力和流量數據。”
王磊調出相關數據,“壓力和流量在這段時間內沒有異常。”
林燃腦海中閃過無數可能性:傳感器故障?燃料氣泡?還是設計缺陷?
這種時候經驗就能發揮作用,有視頻在能夠迅速確定問題所在,那么就一定有解法,林燃深信。
“有沒有視頻記錄?讓我們看看當時的情況。”林燃問。
技術員小陳迅速播放高速攝像機的錄像,屏幕上,第四號發動機的火焰穩定,沒有任何異常噴射或顏色變化。
“看起來不像硬件問題。”李斌松了一口氣,“可能是燃料流動的瞬態波動,這種情況在單臺發動機測試中也偶爾出現,通常無害。”
林燃果斷道:“與仿真模型對比一下,看看是否預測了這種現象。”
王磊打開仿真結果,“模型顯示,燃料管路中可能出現微小氣泡導致的短暫推力波動,但都在安全范圍內。”
林燃點頭道:“好,記錄下來。如果后續測試中再次出現,我們再深入調查。”
團隊繼續分析剩余數據,包括振動水平和結構應力。
振動數據表明,火箭結構在點火期間保持穩定,沒有共振現象。
振動數據有助于識別潛在的結構疲勞或發動機不穩定問題。
星艦為什么老是爆炸,發動機太多導致的共振現象解決不了。
著陸腿和格柵鰭的部署機制也通過了測試,盡管它們在靜態點火中未實際使用。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分析,林燃終于開口,“我認為這次測試圓滿成功,所有參數都在設計范圍內,我們可以進入下一階段了。”
“現在,各位,我們可以開始準備亞軌道測試了。”林燃總結道。
控制室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緊張的氣氛被喜悅取代。
工程師們互相擊掌,分享著這一里程碑的成就感,對于深入參與此次燃燒一號改的工程師來說,又一個華國第一次即將在他們手上誕生。
從最開始第一架華國民營航天中型火箭燃燒一號到華國第一架土星五號再到現在的華國第一架可回收火箭,第一前面的定語一次比一次更少。
時間進入到4月之后,燃燒一號改要進行首次亞軌道發射,林燃在自己辦公室對李瑞說道:“李工,這次亞軌道發射就交給你了,不可能每次的火箭發射我都要親自跑到文昌去。”
李瑞內心既興奮又緊張,興奮是因為這擺明了就是鍛煉的好機會。
阿波羅科技作為一家在迅速擴張階段的企業,李瑞幾乎每天都能在公司大群看到兩位數的新員工入職。
這是一家蓬勃發展,充滿希望,前景無限光明的企業。
同時這家企業從高管到中層在到基層管理人員,都有無數空缺。
因為阿波羅科技的科技屬性太強,這些空缺不是說隨便能有人來空降的。
你就算背景通天,你來空降,你不懂也呆不下去,隨便一個員工的問題你都解決不了,你當什么管理?
所以大家都干勁十足,李瑞也不例外,想要抓住這次機會。
緊張的是,這還是他第一次主持火箭發射,林燃從來沒有失敗,這不僅僅是林燃的口號,更是無數人見證的事實。
無論是燃燒一號還是土星五號,都沒有失敗過哪怕一次。
要是自己去,頭次就失敗,先不談失敗要不要背鍋,光是你去一次就失敗,沒有討得好彩頭,以后你想再獲得機會難上加難。
別說什么科技企業就不迷信了。
科技企業照樣迷信,君不見4V的科技企業在大型生產前都要在設備上擺上“乖乖”。
這是一種膨化玉米食品,他們擺還必須擺綠色包裝的,奶油椰子口味的。
任何電子設備,包括電腦、生產儀器甚至是實驗室儀器,只要是電子設備,他們就要放一包乖乖鎮守,號稱“你一包,我一包,機臺乖乖不出包。”
2016年的時候臺積電在南部科學園區的14A廠受地震重創,但在短時間內就恢復產能,廠長專誠特制5000包的綠色乖乖,送給員工作為鼓勵。
(臺積電限定版乖乖)
這都成習俗了。
所以在科技行業迷信可能更加嚴重。
如果你發射一次就失敗,就算和你無關,你也許會丟掉未來所有參與的可能性。
不緊張不行啊。
文昌發射場籠罩在薄霧中,陽光透過云層灑在屹立于發射臺上的火箭上,反射出金屬的光澤。
文昌的控制室里,屏幕的光芒照亮了工程師們的臉龐,每個人都全神貫注。
這是第一次林燃不在的發射。
此次他們要進行燃燒一號改的首次進行亞軌道測試,目標是讓火箭第一級升空至10公里后安全返回,驗證其可回收性能。
b站全程直播,盡管今天是工作日,但直播間依然涌入了大批觀眾,可回收火箭在此時的華國還是非常稀奇的。
“打卡!”
“燃神不在真的能行嗎?”
“不是,燃神不在就沒有解說是吧?搞的和SpaceX一樣沒有解說是吧!你不會以為我真的能看懂吧”
“我缺的解說呢?沒解說誰告訴我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啊!”
視頻畫面就只有火箭,加上今天是工作日的上午,即便如此,直播間人數還是破了百萬,網友們自己在直播間都聊的很開心。
“只有一個訴求,那就是別和星艦原型機一樣爆炸,能不能順順利利完成可回收過程!”
星艦正式發射是在2023年,但在2020年就開始有原型機發射測試了,2020年12月的SN8亞軌道飛行12.5公里后爆炸,2021年2月的SN9發射后再返回地面的時候發動機故障墜地爆炸。
燃燒一號改的規模自然不如星艦,但這畢竟也是華國的第一次,直播間的民眾還是很緊張的。
李瑞站在控制室中央,目光掃過一排排屏幕,他的襯衫袖子卷起,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盡管空調正全力運轉。
他深知,這次測試結果影響不了公司未來發展,但對他個人而言至關重要。
成功將意味著他能向高管序列邁出堅實一步。
“各組報告狀態。”李瑞的聲音打破了控制室的寂靜。
“推進系統正常,七臺YF102發動機待命。”李斌說道,語氣中透著自信。
他站在李瑞身旁,盯著顯示發動機參數的屏幕。
他們前不久在靜態點火測試中確定了第四號發動機的短暫波動問題在可接受范圍內,今天他格外關注這臺發動機的表現。
“燃料加注完成,液氧和煤油滿載,混合比2.6:1。”燃料組的工程師回應。
“格柵鰭和著陸腿系統檢查完畢,隨時可部署。”年輕的工程師肖章推了推眼鏡,聲音略帶緊張。
作為一名交大航天專業剛畢業的博士,這是他第一次負責如此重要的測試,格柵鰭的控制算法是在林燃指導下,他和團隊熬夜優化的成果。
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屬于林燃的直系師兄,林燃本科就是交大航天學院的,但現在卻是林燃指導他。
肖章一開始內心還會有不適應,現在那是沒有林燃指導,他反而會慌,在他心目中,教授簡直就是哆啦A夢里的萬能分析機。
他心中忐忑,擔心任何微小的偏差會影響著陸精度。
李瑞點點頭,目光轉向窗外。
火箭在發射臺上巍然屹立,七臺YF102發動機的噴嘴在晨光中閃耀。
他深吸一口氣:“開始倒計時。”
“倒計時開始,T減60秒。”播報員的聲音通過揚聲器回蕩在控制室。
屏幕上,火箭的實時影像和數據流開始同步更新。
團隊成員屏住呼吸,手指懸在鍵盤上方,準備應對任何突發情況。
“T減10,9,8……”播報員的聲音平穩而清晰。
肖章緊盯著格柵鰭的控制面板,心跳加速。
屏幕上就是格柵鰭的算法,他的注意力完全沒有在筆記本電腦的顯示屏上,他在腦海中反復檢查算法,祈禱一切順利。
“5,4,3,2,1——點火!”播報員喊道。
七臺YF102發動機同時點火,火焰從噴嘴噴涌而出,巨大的轟鳴聲震撼著控制室。
屏幕顯示總推力迅速攀升至5845千牛,火箭緩緩離開發射臺,沖破薄霧,直刺天空。
“火箭已離塔!”控制員高聲報告。
李瑞的目光鎖定在主屏幕上,推力曲線平穩,七臺發動機協同工作,推力分布均勻。
“推力矢量控制正常,所有發動機參數在預期范圍內。”李斌低聲說,嘴角微微上揚。
“高度2公里,速度200米/秒。”控制員繼續報告。
火箭繼續攀升,穿過云層,速度逐漸增加。
控制室內的氣氛緊張而有序,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忙碌,監控著火箭的每一個動作。
“高度5公里,速度500米/秒,接近最大動態壓力。”控制員的聲音略帶緊迫。
“通過MaxQ。”李斌確認,松了一口氣。
最大動態壓力是火箭結構承受的最大考驗,順利通過意味著設計可靠。
“高度10公里,速度1.2公里/秒,準備第一級分離。”控制員的聲音響亮而清晰。
李瑞緊握拳頭,內心既期待又緊張。
這是關鍵時刻,第一級的分離和返回將決定測試的成敗。
“執行分離。”他下令。
“第一級關閉,分離確認!”控制員報告。
屏幕顯示第一級與第二級分離,第二級繼續上升,但這次測試的重點是第一級的返回,第二級僅攜帶模擬載荷,任務是驗證分離機制。
“第一級達到頂點,開始下降。”控制員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興奮。
“格柵鰭展開!”肖章喊道,手指在鍵盤上飛速操作。
屏幕顯示格柵鰭從折迭狀態展開,調整角度以應對橫風。
肖章緊盯著控制數據,格柵鰭的響應時間在毫秒級,算法正在實時調整火箭的姿態。
“格柵鰭響應正常,調整風切變。”肖章的聲音中透著專注。
他的心跳幾乎與數據刷新同步,他知道,格柵鰭的精確控制是著陸成功的關鍵。
“高度5公里,速度800米/秒。”控制員繼續報告。
李瑞的目光在屏幕間切換,推力、壓力、溫度數據都在正常范圍內。他低聲對李斌說:“特別注意第四號發動機,上次靜態測試有波動。”
“明白。”李斌回應,眼睛緊盯著發動機數據。第四號發動機的推力曲線平穩,沒有異常跡象。
“高度1公里,速度300米/秒,準備著陸燒結。”控制員的聲音提高了音量。
“啟動著陸燒結,使用第一和第七號發動機,節流閥調至70。”李斌下令。
YF102發動機的節流能力允許精確控制推力,兩臺發動機足以減緩下降速度,確保軟著陸。
“著陸燒結開始!”控制員喊道。
屏幕顯示兩臺發動機點火,火焰再次噴出,火箭速度迅速下降。
“高度500米,速度100米/秒。”控制員的聲音幾乎被控制室的緊張氣氛淹沒。
“格柵鰭調整至最大控制角。”肖章報告,汗水從額頭滑落。
他的算法正在應對一陣突如其來的側風,格柵鰭迅速調整,確保火箭保持垂直,不過好在側風屬于最常見的突發狀況,他們的算法肯定得把這種情況考慮到。
“高度100米,50米,10米……”控制員的聲音越來越急促。
李瑞屏住呼吸,雙手緊握在控制臺邊緣。
他的腦海中閃過無數畫面:團隊的努力、自己之前所在民營航天機構的倒閉、阿波羅科技過去所創造的登月奇跡。
“著陸!”控制員喊道。
屏幕顯示第一級穩穩落在發射臺中央,著陸腿牢牢支撐住火箭。
控制室沉默了一瞬,隨即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
肖章癱坐在椅子上,長舒一口氣,臉上露出難以抑制的笑容。
“著陸成功!火箭穩定!”播報員確認。
李瑞笑道“檢查著陸精度和結構狀態。”
他表面冷靜試圖掩蓋內心的激動。
“著陸精度在目標點37厘米以內!”王磊,數據分析師,興奮地報告。
他調出著陸數據,顯示火箭幾乎完美落在預定位置。
“發動機狀態呢?”李瑞追問。
“所有發動機正常運行,無異常波動。第四號發動機表現穩定。”李斌回答,語氣中帶著驕傲。
李瑞點點頭,轉向團隊:“干得好,但這只是開始,準備現場檢查,我這就向教授報告!”
發射場被太陽染成金色。
李斌帶領一小隊工程師走向著陸的火箭第一級。
火箭屹立在發射臺上,表面有些許燒痕,但整體結構完好。
著陸腿穩穩支撐著火箭,格柵鰭仍保持展開狀態,顯示出它們在降落中的出色表現。
肖章小心翼翼地檢查格柵鰭,發現一側有輕微燒蝕,但仍在設計容差內。
“格柵鰭承受了風切變,表現超出預期。”他低聲說,眼中閃著自豪的光芒。
李斌蹲下檢查發動機噴嘴,發現一些熱保護涂層剝落,但無結構性損傷。
“發動機狀態良好,可以翻新后重復使用。”他笑著說道。
b站直播間里當回到地球結構完好、表面有燃燒痕跡的燃燒一號改出現在視頻畫面中的時候,彈幕瞬間爆炸,大家等在直播間等這么久不就是為了這一刻么?
就跟看足球比賽,看90分鐘,算上中場休息和加時得往兩個小時去了,為的不就是那幾個精彩片段么?
“見證歷史!”
“又是別人沒做到的我們做到了!”
“歐洲和霓虹搞可回收火箭的企業估計人都麻了”
“不止他們人麻,我估計國內這幫民航航天機構的投資方也麻了。”
“不愧是阿波羅科技,這進度條跟開了三倍速一樣。”
“這回馬斯克該緊張了,星艦再不成的話,阿波羅科技在SpaceX最優勢的領域也要趕上了!”
“感謝阿波羅科技,期待下次、下下次見證更多的奇跡!”
“看。”林燃把手機遞到Pony面前,Pony接過手機,看著照片里的中年男子站在火箭旁,抬頭凝視著火箭,他能從中感受出對方內心所飽含的情感。
這種感覺很奇妙,當年他們把qq打造成全國第一的社交軟件,他們騰訊五虎在賽格科技園的時候,拍出的照片就是這種感覺。
現在,企業越來越大,但這種感覺回不來了。
不僅他身上回不來,騰訊的員工也很難再有這種創業的激情。
大企業病幾乎是每一個企業逃不過的宿命。
各個時代浪潮中崛起的巨企們都無法避免。
“成功了?”Pony問道。
林燃點頭然后補充道:“整個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當然亞軌道測試的成功只是起點,后續我們在申海的團隊還需要對飛行數據進行分析,像推力曲線、格柵鰭響應、著陸腿受力等數據都要做一一核對,從數據的角度確認測試完全成功。
我看了下他們傳遞回來的報告,里面顯示著陸精度為37厘米,熱保護系統和發動機狀態良好。
但眼睛會騙人,數據不會。
我們還需要后續數據來確保這次測試的成功。
同時后面還有軌道測試和商業化運營在等著我們,那會是更大的考驗。”
Pony感慨道:“不,林生,對你來說,無論是軌道測試還是商業化運營都不過是小菜一碟,我已經看到了阿波羅科技在航天領域即將秦王掃六合的場景了。
就像你在接受采訪時說的那樣,在火箭發射領域其他企業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Pony身經百戰,從無數次互聯網大戰中殺出來,騰訊作為唯一橫跨了PC和移動端的廠商,他自然不會覺得林燃的行為殘酷。
恰恰相反,他很欣賞這樣的做法。
從商人的角度,有什么比壟斷更好的生意嗎?
也罷,本質上不也是做的壟斷生意嗎?
“還好我們本身投資商業航天公司在2020年投了一些,20年之后就一家都沒有投了。
其中有一家你應該聽說過,叫月球快車。”Pony調侃道:“我身邊投資了火箭類商業航天公司的投資人,現在清一色的愁眉苦臉,天天想著怎么退出。”
林燃好奇道:“MoonExpress?”
Pony點頭:“是的,我們A輪的時候投了點,然后17年B輪的時候又投了點,最近他們不是喊要五年內復刻阿波羅登月嗎?我們就一鍵清倉了,把手里的股份全部都轉給高盛了,正好高盛想接盤。”
林燃問道:“高盛?高盛真的信他們能五年內登月?”
Pony連連擺手道:“五年內能不能完成不重要,重要的是擊鼓傳花的游戲要能玩下去。
背靠高盛和彼得·蒂爾,不管能不能完成,他們都會盡快推動上市,本身月球快車也是一家成立了很久的公司,有一定的技術積累。
復刻過程中不斷放出點消息,比如今天F1發動機搞定了,明天登月艙復刻做的不錯,后天再找一些航天領域大咖來站臺,順便再和NASA簽訂一些合同。
單論資本運作,美股是世界上最好的市場,尤其對于阿美利肯本土資本來說。”
至于月球快車背靠高盛還不能上市就更是笑話,賈會計的法拉第未來一輛車沒賣就上市了,靠PPT都能上市,然后還能一直在納斯達克賴著,月球快車就更不用說了。
林燃聽完后了然,“高盛之前投了嗎?”
“沒有。”Pony回答道:“估計是因為你們登月,嗅到了商業航天時代到來的信號,春江水暖鴨先知,高盛這幫做鴨的嗅覺太敏銳了,聞著味就來了。
他們想著先用月球快車練練手。
當然我本來不想賣,但高盛開的價格比較合適,加上他們要登月,準確來說,是喊登月口號,背后有華國資本就不合適了,所以我就順勢退出。”
Pony不想跟著一起玩這個資本游戲嗎?當然想,他不用親自玩,手下大把的人幫他去玩。
可問題就在于騰訊是一家華國企業,你再怎么強調自己背后資本的多元化,你還是一家華國企業。
所以Pony選擇小賺離場,哪怕知道這是一個好生意,也下桌走人。
而這只是林燃登月帶來連鎖反應中的一個漣漪。
整個世界是復雜系統,很多事情和以前一樣,又和一起不一樣了。
Pony此行主要目的就是按照事先說好的那樣,把自己手里30阿波羅科技的股份全部轉移給了林燃。
他拿出股權轉讓協議遞到林燃面前:“林生,這是騰訊手上30的阿波羅科技股權,后續我們會配合你完成股權轉讓流程。”
在最開始的時候,阿波羅科技初始股份是申海科投和奧爾德林的股份各持有49,林燃手持2。
后來奧爾德林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賣了30給騰訊。
當前,隨著燃燒一號改的亞軌道測試完成,阿波羅科技在資本市場的估值,最少是1000億rmb。
這還是建立在阿波羅科技不可能在納斯達克或者港股上市的前提下。
而Pony這行為相當于輕飄飄把300億給送出去了。
Pony表面上云淡風輕,林燃深知,在騰訊董事會說服董事代表,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奧爾德林手上的股份也轉移給了林燃。
奧爾德林在成功回到地球之后,他子女還特意跑到香江,試圖從香江入境當面勸奧爾德林別轉讓手里的股份。
就算要轉讓,也得讓華國人買。
不過他們一沒能到申海來,二也沒能說服奧爾德林。
Pony手里這份,加上奧爾德林手里的,現在相當于林燃手握阿波羅科技51的股份,同時申海科投還有一份投票權給林燃的協議。
也就是說,林燃實現了對阿波羅科技的完全控制。
百分百的控制權。
林燃從Pony手中接過股份轉讓協議,笑道:“Pony,后續阿波羅科技肯定會進行融資,我保證騰訊一定擁有優先投資權。”
騰訊虧嗎?從長期運營的角度出發絕對是不虧的。
邏輯很簡單,Pony完全可以不認賬,但不認賬的后果就是,林燃也有可能拋棄掉阿波羅科技這個殼,畢竟這個殼的資產有限,然后另起爐灶。
這對雙方而言,就是一個兩敗俱傷的結果。
而現在,騰訊相當于花了五千萬美元買了個林燃這艘大船的提前入場券。
沒錯,是林燃,不是阿波羅科技。
Pony同樣笑了笑:“林生,你放心,我對本省后輩有出息的后輩扶持那絕對是不遺余力。
更何況,你都不是有出息,用人類的希望來形容都算不上夸張。
我做成騰訊之后,投資過很多企業,深知一個道理,投企業就是投人,而你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標的物。
從能力層面,我相信你遠超同年齡任何人。”
林燃沒有接話,而是轉而談起阿波羅科技的未來計劃:
“Pony,后續我們融資起碼是一百億起步,要做的事情很多,千絲萬縷,想請教一下你這位行業前輩。”
Pony喝了口茶之后:“直言不諱。”
“首先是辦公園區,其實我的想法是不用建樓,但問題是現成的商業地產很多,適合我們這種業態的很少。
尤其我自己是希望能夠把火箭生產基地、火箭測試中心、控制中心、宇航員訓練基地等等都建在一起。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確實還是有必要建一個園區。
然后當然申海方面也希望我們能夠帶動寶山整個區域的發展,那么建園區肯定是最快的方式。
只是說先建最迫切的,然后從中心向四周慢慢擴散。
其次就是我們的組織結構,我的計劃是今年要擴張到一萬個人,這么快的擴張,整個組織架構梳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要采取什么樣的管理方式,整個組織的薪酬體系怎么設定,升職體系怎么搭建,怎么樣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
這些,我光是想想就覺得頭大,尤其我認為我們不能全盤照搬SpaceX的模式。
因為畢竟國內和國外不一樣,然后我們要干的事情和SpaceX也有所不同。”
林燃當然想繼續采取蜂群管理模式,就兩層,他能夠直接聯系到每一個員工,一對一安排工作。
他有信心,哪怕員工增加到十萬人,他也能管理得過來。
可問題在于時間,時間是最殘酷的東西,哪怕是擁有頂級大腦,問題是其他人沒有,林燃一個月30天,一共是43200分鐘。
也就是說,他給每個員工五分鐘,他一對一的話,也只能連接8640人。
這種時候一個好的組織架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林燃接著說道:“最后就是我們要營收,不能一直靠融資,這只是今年要做的事情中的一件。
我感覺每個位置上都缺合適的人,我需要盡快把整個管理層的班子給搭起來。
Pony,我目前大致面臨的問題就這些。”
Pony聽完后內心非常有成就感,好為人師是人的天性,指點林燃,那這成就感就更爆棚了。
別說這有助于雙方增進感情,就算沒有任何幫助,Pony也覺得自己得使出畢生絕學,讓對方對自己高看一眼:
“我聽下來,你剛剛所有的煩惱歸結于一個點:缺乏一個足夠有能力的CEO幫你把所有事情都給管起來。”
如有侵權,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