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該存在的人?
江星野說的是“不應該存在”,那意思就是,這個人實際上是存在的?
但既然他存在,又怎么能說“不應該”?
林序看著江星野,開口問道:
“什么叫‘不應該存在的人’?他的存在不符合邏輯,還是說他已經因為某種力量而消失了?”
這句話問出口,林序都覺得邏輯有點混亂。
事實上,從四維視角來看,當時間不再是“線性行進”時,沒有任何一種東西的存在是受限于因果規律的。
只要這種概念存在,實體就存在。
只不過有可能,在存在的形式上,會有一定的特殊性罷了。
所以,自己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但,江星野對此似乎并不意外。
她略微停頓了片刻,隨后回答道:
“就是字面意義上的‘不應該存在’。”
“由于這2.6的文明完整性提升,我們獲得了一定的‘檢索世界殘骸’的能力。”
“我們對散落在文明中心邊緣上的一些世界殘骸進行了檢索,并且順利找到了你所提到的那個‘人格’。”
“但,我們看到的并不是同一個人格。”
“他的大部分信息符合你的描述,他也確實處于一個‘完成升維’的世界。”
“他原本所處的世界理論上應該可以有無數個,但完成升維的,顯然只會有一個。”
“而我們可以確定,他的人格特征并不符合升維后的特征,意思就是,他并沒有完成升維。”
“但同時,他又沒有在更下一層的三維世界留下殘骸。”
“這就意味著,他既不在四維,也不在三維。”
“所以我說,他是個不應該存在的人。”
既不在四維,也不在三維.
林序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這確實是一個很強的證據。
唯一的問題在于.
江星野自己獲取的信息也并不完整。
她所在的這個“四維文明”,也就是剛剛從零開始邁向“完整”罷了。
他們能力有限,信息的準確度也并沒有那么高。
“你們能完全保證當前信息的準確性嗎?”
“不能。”
江星野果然搖頭,隨后回答道:
“大概有80的準確性,但有許多意外情況不能排除。”
“比如,他可能在二維、或者五維的其他維度。”
“比如,他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并未在三維留下‘遺體’。”
“又比如,他可能卡在了某一條邊界上。”
“這都是有可能導致我們無法發現他的原因,我們不可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因為我們掌握的信息有限。”
“但如果我們能進一步提升文明的完整性,或許下一次,在能夠獲得更強大的能力之后,我們就能找到答案了。”
“明白。”
林序再次點頭。
繞到最后,還是要繞回“文明完整性”這個話題上。
現在自己在手環里的這個“躍升時代”的世界,就像是一個無比強大的外掛,但這個外掛是未激活的。
自己只能通過一次一次的推進,來嘗試激活這個外掛。
但這個外掛激活之后,真的能解決自己的所有問題嗎?
或者說,這個外掛真的有可能完全被激活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林序自己也不知道。
但他只能試一試。
想到這里,他再次開口說道:
“回到原來的話題吧。”
“這一次的咒語,出了什么問題?”
話音落下,江星野輕輕擺動手臂。
下一秒,一張巨型屏幕出現在林序的面前。
1900年12月14日,已經并不年輕的普朗克站在柏林物理學會的主席臺上,提出了自己關于能量量子化的假說。
他對自己的理論充滿著一種近乎于“盲目”的自信,但同時,他卻又因為對經典物理學的敬畏,而長期陷入自我懷疑中。
這樣矛盾的心理已經讓他的精神瀕臨崩潰,他狂躁陰郁,神經質又易怒,甚至他的家人都因此而離他遠去,他近乎失去了一切,而這場會議,就是他的最后一搏。
他需要通過這一場會議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支持。
不僅僅是資金上、學術上的支持。
哪怕是最簡單的“認同”,對他而言,也是如同救命稻草一般足以將他從深淵中挽救出來的機會。
但很顯然,此時的他并沒有收獲這樣的機會。
臺下的眾人眼神里仍然充滿著懷疑,對于他“純數學”的表述,絕大部分的學者都認為,那有可能只是一場數字游戲引發的“自洽但卻不真實”的意外。
沒有人能真正認同能量量子化假說,即便這個理論看上去那么合理,但眾人在對待這種“動搖物理學大廈地基”的行為,卻仍然保持著最高級別的警惕。
看著臺下眾人的表情,普朗克幾乎已經預見到了這次演講的失敗。
他的聲音越來越小,注意力也開始分散。
他的靈魂仿佛已經脫離軀體,向著遠離這間房間的方向越飄越遠.——
但,也就在他的靈魂飄到極遠處,幾乎不再與軀體發生聯系的瞬間,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他的腦海里,突然出現了一行文字。
“諧振子能級離散性可解低溫比熱疑難。”
一瞬間,普朗克的精神如同被一列裝滿了貨物的列車碾過一般,瞬間被碾壓得粉碎。
但下一秒,這些粉碎的粒子又立刻完成了重組,變得堅不可摧。
他的眼神瞬間一變。
他就像是抓到了世界的真理,打算用這樣“神賜”一般的靈感,將眼前仍然在質疑他的理論的眾人一一駁斥。
但,也就在他即將開口的瞬間,他突然發現,自己眼前的眾人,神情也在發生著變化。
震驚,疑惑,不解
普朗克立刻意識到,聽到那個聲音的人.
不止自己一個。
“你們也聽到了那句話?”
沉默的會場中,有人緩緩點頭。
隨后,那人開口說道:
“是的.”
“諧振子能級離散性可解低溫比熱疑難。”
“我們也聽到了這句話。”
在“靈感”出現后的第二年,整個世界物理學的發展,開始走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方向。
1900年,普朗克放棄將量子視為“數學技巧”,轉而與實驗物理學家能斯特合作,在柏林大學低溫實驗室驗證固體比熱
1903年,液氦溫區實驗數據清晰顯示,比熱隨溫度降低而驟減,經典均分定律徹底崩塌,量子化成為無可辯駁的物理實在
1905年,在瑞士專利局工作的26歲愛因斯坦讀到普朗克實驗報告,靈感迸發。他意識到:“若能量在輻射中量子化,光本身也該是量子。”
同年,他發表《關于光的產生與轉化的啟發性觀點》,提出“光量子”概念,并用其解釋光電效應——光的粒子性首次被揭示。
至此,量子孤立期被普朗克、愛因斯坦聯手打破,物理年鑒》上連續刊發的實驗與理論論文,讓整個學界開始意識到,自然本質,或許就是離散的。
1913年,波爾在盧瑟福實驗室目睹α粒子散射,隨后,他發表《論原子構造與分子構造》,將氫原子電子躍遷與光譜線精準對應,量子力學理論首次將觸角伸向微觀世界。
1915年,哥廷根大學的青年數學家埃米·諾特受邀參與玻爾研討會,并提出了“量子條件本質是對稱性破缺”的猜想。
同年,她發表《量子系統中的守恒律與微分不變量》,為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埋下代數基礎。
1917年,阿坦納索夫因處理量子方程計算量爆炸,設計出首臺使用二進制邏輯與再生存儲器的電子計算機ABC原型。
1925年索爾維會議,愛因斯坦與玻爾關于“上帝是否擲骰子”的爭論進入白熱化。
1926年,薛定諤推導出波動方程。
1928年,25歲的馮·諾依曼參加柏林量子研討會,他意識到,量子門同樣可以構建通用計算邏輯。
1939年,21歲的費曼直接給出量子并行計算的自然框架。
1940年,圖靈手寫完成《論量子可計算函數》,他提出,“量子迭加態可同時處理指數級信息,其本質是概率幅干涉”。
次年,首臺量子圖靈機模型正式誕生。
至此,人類徹底進入真正意義上的“量子時代”。
一個一個熟悉的名字給林序帶來了強烈的震撼,那些曾經在歷史上閃爍出無盡光芒的人,在新的“靈感”的推動下,爆發出了更熾烈的閃光。
畫面上的展示基本結束,繼續向后,就是林序早就已經熟悉的劇情。
基于量子理論,繼續開發出新的技術。
同時,發現“限制器”,發現“高維”的秘密,緊接著,一步一步走向升維。
不過,略微不同的是,這個世界帶來了新的線索。
有關高維適應性的線索。
林序轉向江星野,開口問道:
“你們獲取了有關跨越‘高維適應性’問題的方案?”
“這是一個并不完善的方案。”
江星野回答道:
“如果說此前我們認為,對抗高維空間的信息擾動,是要依靠極致的‘低熵’規則的話,那這次他們提出的方案,方向就正好相反。”
“他們追求高度的復雜性,嘗試用超高的容錯率,來對抗信息擾動。”
“很顯然,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確實取得了成功。”
“不過,這樣的成功,并不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