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喜歡看這些權貴人家笑話,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小賊還在大聲嚷嚷,“幾位大人,小人聽得真真切切,就是那家大少夫人讓人縱火燒宅子,后來我聽那些說閑天的人說是晉家人不想回來,想要在王府享福才故意燒了自家宅子。”
“求大人明察秋毫,,容許小人將功折罪。”
“小人記清楚了那丫頭的容貌,若是見到定然能認出來。”
“住口。”
牽扯到了郡王府,兵馬司的人不敢大意,“有話留著回衙門再說,走。”
小賊是被帶走了,但身后那些議論聲更大了,有人說晉家人厚顏無恥不要臉,有人譏諷晉家人腦子好使,“你們記得吧,那宅子燒了沒兩天郡王府的姑娘就回來了,這就是故意的。”
“知道主家有人回來了,怕被趕出來干脆壯士斷腕將后路給斷了,如此不就能一直住在郡王府享福?”
有人嘆息,“說起來倒霉的還是晉家的那位老夫人。”
“你這話說的,說不定出主意的就是那位老夫人,人家現在住在郡王府當老夫人,可比在晉家住著強。”
這話眾人都贊同,說晉家那位少夫人給人當兒媳婦的,哪家兒媳婦敢把婆家宅子燒了?
“這你們就不知了,晉家那宅子根本就不是晉家的,那是人家晉家老夫人的陪嫁。”
眾人的眼睛一下就亮了,這里頭還有這事?
“你說的怕不是假的吧?”
“千真萬確,我認識原來在謝家當差的人,人家親口說的那宅子是人家謝家大姑娘的陪嫁,是晉家沒地方住才一家子住進了兒媳婦的陪嫁宅子里......”
一石激起千層浪,街上這些人是菜也不買了,生意也做了,路也不趕了,都忙著聽這霸占兒媳婦陪嫁的戲碼,又不知道是誰將話題引導了謝家身上,就有人說謝家當年冤枉,好在皇上圣明還了謝家公道,將謝家當年的事翻了出來,嘆息謝家人離京就只留下了一個閨女被這般欺負......
此事涉及晉文昌,兵馬司的人第一時間將此事告知給了他,“晉侍郎,此事涉及到晉家人下官也拿不定主意,您看該如何是好?”
晉文昌沒想到剛處理了柳家人,柳氏之前火燒宅子的事就被翻了出來,是巧合還是有人在背后操縱?
此時他還不知道此事已經鬧大,連御史都已經得知此事,摩拳擦掌的準備彈劾他,雖然此事看起來和他沒什么關系。
“多謝吳大人提前知會本官,想來這里頭定有誤會,晉家老宅失火原因早已查明,皆因白蟻蛀空梁木又遇星火,并非人為。”
“老宅已開始重建,不日就將動工,斷沒有蓄意縱火的可能。”
吳大人點了頭,“下官也不相信,但那小賊是當街宣揚的此事,百姓愚昧,人云亦云,晉侍郎還是要早做準備的好。“
“下官告辭。“
等人走后晉文昌變了臉色,吩咐人去查探今日之事,半個時辰后街上的那些傳言就到了他的耳中,“小賊也查了,就是偷雞摸狗的慣犯,沒有可疑之處。”
到了這個時候晉文昌才察覺到此事的嚴重性,和上峰知會了一聲就回了府,一路到了梨堂院,此時候的謝輕容正在見錦春帶來的人,都是謝家那些老人選出來的得用后輩,今日送來給謝輕容看看。
見到小二十號人站在院子里,晉文昌狐疑,“母親這是缺人手了?”
見到他回來謝輕容就曉得外面的事已經成了,樂游的人開了局,現在就該她來引導晉文昌的查探方向,笑道:“你不是說有宅子了嗎,我想著你舅舅他們要是回來也要人伺候,這些人都是當年在謝家伺候那些人的后輩,我也沒見過,今日得閑就見見他們。”
“這個時候你不是應該在當差?怎么回來了?”
觀她神色如常,并無半分不妥,晉文昌拱手,“發了一件事,兒子想和母親商議。”
謝輕容對錦春道:“今日人也見了,都不錯,回頭讓他們家里人都好好的教規矩,你看著賞點什么,莫要空手回去。”
錦春屈膝應下,很快將那些人都帶了出去,謝輕容起身進了正堂,坐下后看向晉文昌,“你向來穩重,能讓你丟下差事回來定是發生了大事。”
晉文昌將外頭發生的事說給了謝輕容聽,也一直關注謝輕容的神色變化,他有些懷疑是謝輕容的手筆,雖然覺得可能性極小。
謝輕容蹙了眉,“這是朝我來的還是朝你來的?”
“你告訴我,那宅子是不是柳氏縱火?”
“別說外面那些人有猜測,我也一直都這么認為,我不信什么巧合。”
她這個態度讓晉文昌打消了點懷疑,“是不是稍后再說,但今日此事著實蹊蹺,不過是小賊胡言亂語了幾句就引起路人說幾句也正常,但今日這般陣勢顯然是的人為。”
謝輕容很贊同,“自我進宮那里開始我就預料到不會太平,沒想到來的這么快,這是說我賴在郡王府打秋風,手段下作。”
晉文昌搖頭,“若是如此就不會有人將晉家牽扯進來,母親,老宅的歸屬有多少人知曉?”
謝輕容說不少人都知道,“畢竟當年謝家的事鬧的沸沸揚揚,盯著人不少,但知道的人現在年紀也不小了。”
“那些人貶低晉家,難不成還朝著你來?”
“這是想要將我們母子一起端了?”
謝輕容這個態度晉文昌便打消了心中的猜想,將目光放在了政敵身上,“此事兒子定要查個清楚明白。”
“是要查清,但此事的影響怕是遠不于此,柳氏是否縱火此事必須關起門來解決,你我二人必須有個人要站出來為她正名,你出面只怕讓人想到更多,就由我來吧。”
“我這個年紀了,沒什么可怕的。”
晉文昌想要點頭,謝輕容緊接著又是一句,“你盡快幫我找個宅子,我帶著你大嫂和兩個孩子搬出去,我們的身份住在郡王府本就不合適。”
如此一來晉文昌又猶豫了,他大孝子名聲在外,若是老母親這樣就搬出了郡王府,外面的人會如何議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