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岐留下了這句話之后,少微原以為他該從這間屋子里出去,暫時不再管她了。
但過了會兒,卻聽腳步聲對不上,躺著的少微遂轉頭看向榻外,只見他竟又重新在那張矮案后坐了回去。
少微皺了下眉,沒說話,繼續躺平等飯。
衣物比飯菜更先一步到來。
鄧護帶著一雙少年仆婢折返。
那一雙少年一男一女,是為尋常下人打扮,皆是十七八歲模樣,長相也很有幾分神似,一看便知是血緣近到不可開交的一家人,就是一眼不好分辨是兄妹還是姐弟。
少女手中捧著少微的殘破衣裳,以及從少微身上取下來的一些小東西,那少年男子則提著一只醫箱。
二人向劉岐無聲行禮罷,那名喚阿婭的少女將手里捧著的東西放下,即在榻沿處跪坐下去,將床帳打起掛在兩側銀鉤之上,傾身伸手要試探少微的額溫。
少微扭頭避開了那只手,言簡意賅:“我要先用飯。”
阿婭收回手,轉頭請示著看向劉岐。
劉岐正在執筆寫信,此刻并未抬頭,聽到少微那句話,便隨口道:“她的事皆由她自己做主。”
不止是先吃飯后看病這件事,是連其它的事也一并吩咐清楚了。
阿婭躬身頓首應下,而后正色看向少微,雙手很用力地比劃了一陣。
依舊躺著的少微意識到什么,面上無有異色,只如實道:“我看不懂。”
阿婭擰眉,一旁的鄧護為她翻譯:“阿婭在問你,解藥的方子是什么?要快些告知說明才好。”
少微已是有氣無力,這件事她已和劉岐說罷,此刻便望著床頂不再多說。
“等她想說時再說不遲,讓她先用飯吧。”劉岐依舊在執筆書寫,語氣隨意到好似身中致命劇毒的另有其人。
熟知毒理的阿婭眉間卻頗為焦灼,她仰頭沖著鄧護打了一陣手語,鄧護只沖她無奈搖搖頭。
主人發了話,身為下人的他們也無計可施。
阿婭看向少微的神態愈發嚴肅不滿,她生得面貌清冷,如此板著一張臉,更是冷上加冷。
不多時,飯菜送到,少微無法下榻,便靠坐在床頭,鄧護搬了小案幾上榻,飯菜擺在上面,由阿婭照顧少微進食。
少微很不習慣被人喂飯,但此刻渾身無一處不痛,又因高熱而開始畏寒發顫,實在很難馴服雙箸。
而雙箸喂飯,卻也多有不便,二人磨合了幾個來回,飯菜灑漏,一個喂不進去多少,一個拼力張嘴配合也吃不進去幾口,二者眼看都有些脾氣要上來了。
鄧護在旁看著,心理壓力頗大。
劉岐示意看向一旁掛著的長柄酒勺。
時下湯匙進食不常見,勺類多拿來斟酒、舀粉。
鄧護會意取過那只酒勺,連忙捧給阿婭。
阿婭舀了半勺飯遞到少微面前,這酒勺不小,她本以為對方未必好下口,卻見少微啊嗚一大口全部吃了進去。
阿婭愕然,隨后故意舀了滿滿一勺,少微仍一口吞吃干凈,兩腮撐得滾圓,嚼得十分認真努力,是將為數不多的力氣全用在這上頭了。
即便阿婭始終冷著一張臉,少微也無暇顧及,只當吃了頓冰霜拌飯,反正她此時也吃不出味道來。
少微將全部的飯菜吃了個干干凈凈,阿婭從未見過如此能吃的重傷者,況且還發著高燒,本該很難提得起胃口才對,不嘔吐就很好了。
偏生對方看著空了的碗碟,竟問:“還有嗎?我尚未吃飽。”
劉岐不知何時擱下了筆,此刻背靠憑幾坐在那里,看著榻上的少微,與她搖頭:“沒有了,吃得太多會讓人生疑的。”
少微聞聲轉頭看他:“你連飯也不能吃得盡興?”
劉岐看向她面前的碗碟:“往常我吃得還挺盡興的。”少微這才反應過來自己吃的正是他平日里的那一份,而他這武陵郡王府里,大約有著不少兵法中常提及的奸細眼線之類,會盯著他的日常舉動。
見她思索之后不滿皺眉看過來,劉岐下意識并饒有興致地以為她會說些諷刺他的話,譬如“連飯都不能叫我吃飽,還敢妄言自己很好用”此類埋怨之言。
卻聽她不滿道:“既如此你怎不早說?我也好分一碗給你。”
劉岐微微一怔,這怔然倒非偽裝。
他看著那個十分鋒利卻毫不尖酸的少女,她似在不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搶光了別人的飯,這行徑并非她本意。
當然,她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有錯,她不滿的是“怎不早說”的他。
劉岐回過神,剛要說句無妨,卻見她根本不在這無用的情緒里停留爭辯,已轉而道:“吃好了,可以看傷換藥了。”
劉岐難得又怔了一下,才跟上她的話,自覺好笑地點點頭,識趣地自案后起身,帶著鄧護避去了隔間書房中。
那個提著藥箱的少年留了下來幫忙。
少年名喚阿鶴,與阿婭乃是同日出生的孿生兄妹。
兄妹二人出生在南疆一個小部落中,南地諸多部落之間斗爭頻繁,是皇權難以抵達之地,阿婭和阿鶴的父母族人在兩年前遭到其他部落屠殺,是劉岐將兄妹二人救下。
二人平日里便如尋常的仆從婢女一樣跟隨劉岐,劉岐性情古怪不喜下人多嘴,在旁人看來,這雙啞巴兄妹倒確實合他這怪人心意。
卻不知兄妹二人自幼被族中選中修習醫毒之術,據阿鶴回憶,他與阿婭的啞疾是修習族中秘術的代價。
阿婭擅毒術,也包括驅使毒蟲,性格內斂溫馴的阿鶴更擅醫理,但少微畢竟是女子,此刻還是由阿婭為她看傷換藥,床帳之上又蒙覆了一層不透光的棉布,阿婭跪坐在帳中,阿鶴在帳外打下手。
這間寢房與隔壁書房是連通的,兩室皆寬敞,以竹簾為門,又多見錯落屏風。
平日里劉岐多在書房中見府中官吏或是前來拜訪之人,但眾人皆知武陵郡王孤僻乖戾,這書房的門多半時候便都是關著的。
此刻等待少微換藥的間隙,卻聽門外傳來一陣腳步聲和侍從的阻攔聲。
來人正是長史湯嘉,他在門外施禮求見。
鄧護不禁瞪眼,小聲道:“湯大人怎么又來了,他不是……”
昨日不是還說心灰意冷要收拾行囊走人了嗎?
湯嘉近日確實徹底心灰意冷了一番——自重九日起,六殿下一連飲酒爛醉三日,在房中大發酒瘋,第二日里他聞訊即趕忙過來勸阻,卻見那放浪仰躺在屏風后的少年抓起一只酒壇便沖他砸來!
濺了一身酒水的湯大人氣得發抖,回去之后撲在案上大哭了一場,越哭越悲憤,于是寫下一封血淚書,向天子奏明了六殿下的種種墮落惡習,重點在于敘述自己的無能,哭訴自己無法擔任教化六殿下之責,懇求陛下準允自己回京請罪,再另擇高明前來教化挽救殿下。
湯嘉使人將此書快馬送回京師。
隔日,聽青衣僧阿彌陀佛地稱六殿下仍閉門酗酒,湯大人閉了閉眼,喃喃道:就如此吧。
今日,青衣僧復又尋來,阿彌陀佛地說六殿下此日未再飲酒,讓人正常送了飯食,湯大人猛然張開眼睛,喃喃道:迷途知返了么。
青衣僧欲言又止,近乎欽佩地對湯大人念出一句:這……阿彌陀佛啊。
湯大人左思右想,到底還是尋了過來。
他隔門行禮,但劉岐未曾讓人開門相迎。
劉岐坐在書案后,姿態閑懶地撐著太陽穴,看了一眼隔間內室方向,拿漫不經心的語氣道:“我待養神,無心聽長史教誨,長史請回吧。”
湯嘉聞言面色一沉,悲憤再次涌上心頭,擲地有聲地道:“六殿下無需嫌湯嘉聒噪,也不必再以長史相稱!”
他說著,抬手沖著長安城的方向高高揖手,道:“只待陛下準允下官歸京的旨意抵達,湯嘉便即刻離去,從此這郡王府上下,也就再無人徒惹六殿下煩心了!”
話尾處,悲已遠遠勝過憤,而湯大人站在門前寬大衣袖將拂未拂,未急著完成拂袖而去這一流程動作。
直到屋內傳出少年揚起的聲音:“好,待到那日,我必親自擺酒恭賀湯大人脫離這窮山苦水之喜!”
湯大人聞言眼睛一顫,袍袖終究狠狠拂下,轉身步下石階而去。
然而行了十數步,湯大人腳下忽然一頓,等等……他回過頭去,望向那兩扇緊閉的房門,再細思里頭方才傳出的那句話,擺酒趕人固然叫人氣憤,可“脫離窮山苦水”……六殿下也知此地是窮山苦水?是啊,誰又豈會不知呢!
再次抬腳,湯嘉的腳步變得沉重而緩慢。
拋開種種惡習不提,六殿下心里還是盼著他好的,亦不想他留在此地跟著吃苦。
至于酗酒,確實不對……可卻是在重九日啊,必然是因心中百般思念痛楚,卻無法祭拜,唯有借酒消愁罷了。
一顆心很擅長死去又活來的湯大人走出一段路,望著滿目秋色,深深嘆了口氣,懊悔無比。
若連他都走了,還有誰會真心守著六殿下?到那時這孩子只怕更要一發不可收拾,要里里外外毀個徹底,就此發臭發爛了。
哎,實在不該一時沖動遞書信回京中的。
湯嘉忽然焦慮無比。
不過……陛下日理萬機,操勞于國事,費心于匈奴,又忙著求長生,想來也未必顧得上看他的書信吧?即便看了,許也無暇理會,只丟在一旁便罷了?
湯嘉自行安撫開解著焦慮之情,一手握拳,一手托掌,拳頭輕砸掌心,不停在心中默念:“沒事的,沒事的……沒事的!”
劉岐渾然不知這廂湯長史又自行將自己哄好了。
已過了兩刻鐘余,內室中阿婭為少微清理換藥的差事仍未能結束。
開口便是激怒湯長史離開的話,劉岐原是擔心內室中的動靜會讓湯長史起疑。
那個還不知姓名的她傷得很重,必然要先清理傷口再行重新上藥包扎,這過程萬分折磨,比之繡衣衛中的諸般熬刑手段也不差多少。
她生性異常戒備,聽到外面有人說話,定然會強忍著不出聲,這無疑加倍難捱,故而盡快將湯長史打發離開才是正事。
然而人打發走了,內室中卻仍無一點痛苦聲音傳出,始終安靜著。
劉岐轉頭看著內室方向。
他這才意識到,她之所以要先用飯,大約便是為了有力氣熬這苦刑。
她很擅長安排自己的身體,卻又這樣的不要命,竟膽敢孤身一人刺殺祝執。
醒來之后,也沒有一點后怕,聽到祝執還活著,那一剎那好似已經在思索著下次要怎么殺了。
又待一刻鐘過去,阿婭兄妹終于出來了。
阿鶴捧著一只銅盆,盆中堆滿了拆換下來的血跡斑斑的傷布。
鄧護接過,親自拿去燒掉。
阿婭指了指內間,沖著劉岐簡單比劃了三個動作,先是纏繞手臂,而后捏指送物到嘴邊,最后雙手合掌湊在臉側,示意里面的人換完藥也吞了藥,現下昏睡過去了。
劉岐點頭,未有再進去,只讓阿婭留意照料。
少微如今的情況能昏睡過去,倒也有利于恢復傷勢。
只是她實在虛弱,加上起了高熱,便引得體內殘留的那一絲寒毒伺機發作,也湊起了這熱鬧。
換作平日里,這余下一點寒毒發作時,少微已可以很輕松地忍受過去,但此時命都去了半條,便可謂雪上加霜,昏迷中痛上加痛,如墜冰窟,以致噩夢連連。
阿母痛苦的臉,冰冷顫抖的手扼住了她的喉嚨;
馮家兄弟姊妹間的奚落,馮序無可奈何的嘆息;
天狼山下冰冷的河水,纏裹得她透不過氣;
寒毒發作時,突然闖進來的馮羨……
胡巫握著的匕首,秦輔端起血碗的大手……
無數畫面如絲網般纏繞,少微即將窒息之際,大喊一聲:“……滾開,全都滾開!”
噩夢瞬息潰散,少微喘息著張開眼睛,只見黑暗中懸著一盞燭燈,那燭燈被人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