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太醫,三個民間大夫一起給太子妃請脈!
聽聞這個消息的朝臣心思就活躍了:太子妃莫不是得了什么絕癥吧?
東宮,皇后讓所有人將自己寫下的結論展示出來。
“一起打開給本宮看看。”
她倒想看看,都是些什么情況。
“滑脈,日子尚淺,半個月后再探。”
三位民間大夫寫的都是同樣的話。
“喜脈。”
“喜脈”
“喜脈”
看著太醫寫的這兩個字,皇后是一個字都不相信了。
他們這是見風使舵呢,認定自己是在做局,是想遂了自己的意。
“于大夫、錢大夫、關大夫,你們確定嗎?”
“回娘娘,草民把脈確實是滑脈,只是日子尚淺,太子妃飲食上要注意一點,另外不宜勞累,不宜傷心……”
總而言之,就是不能再去哭靈了!
“三位大夫師從何人,醫術如此精湛!”
“回娘娘,草民祖上就是大夫,后來得肖太醫指點,醫術稱不上精湛,但從來不敢馬虎,事關人命一定得小心謹慎。”
“回娘娘,草民曾拜師在肖太醫門下……”
于大夫關大夫就看著他心里就罵開了:好你一個老錢,居然玩得這么陰!直接就拜在肖太醫門下了,特別是關大夫都不知道之后怎么回皇后了。
但是要為肖太醫說話是他們心照不宣的事兒。
果然,關大夫也說到了肖太醫。
“是啊,本宮也在想,如果肖太醫還在的話,就不用興師動眾請三位太醫進宮了。”皇后感慨道:“當年本宮懷上太子的時候,肖太醫也是一把脈就診出來了……”
這話,啪啪的打了一群太醫的臉!
但是,這群太醫半個字都不敢提!
因為,他們其實真的沒診出什么滑脈!
但是,聰明人就應該順勢而為,不管太子妃是真的有喜還是皇后要做局,他們都得順著才行。
現在說肖太醫……嗯,有些人見過,有些人沒見過,但是肖太醫的事兒不陌生,畢竟都給人警示。
伴君如伴虎從來不是幾個字,而是事實!
太后和皇上新喪,太子妃診出喜脈,得到消息的眾人各種心思都有。
太子得知診斷結果后也是五味雜陳。
“母后,您是怎么看這事兒的?”
“如果沒有盼盼的提醒,這一次的事兒會是大麻煩。”
時隔一兩個月太子妃診出喜脈,那就是孝期有的,對太子、太子妃甚至那個孩子都是一生的污點。如果是一個男孩也不能擋大任,不能承大統。
皇后是宮斗最后的勝利者,所有的細節她都想得周全,所以才有了親自坐鎮等結果的這一幕。
“兒臣感謝母后……”太子妃也是心思純善之人,但是經皇后這么一提醒,她回過神來,也是嚇得不輕。
“我們原本就是一家人,太子妃,你的任務就是護好你腹中的胎兒。”皇后道:“后宮,從來不是干凈之地。”
哪怕太子現在就只有太子妃一人,但是多的是人不想這個孩子出生,不管男孩女孩,她們都想動手的。
“是,母后。”
太子妃暗暗發誓,自己一定要小心。
太子……女人后宮也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太子還沒有從太子妃有喜的事兒回過味兒來,八百里加急傳來了邊關消息。
“蠻夷來犯,來勢洶洶!”
看到這個消息,太子立即召文武百官議事。
因為還沒有登基,所以朝臣三呼千歲千歲千千歲。
太子看著這黑壓壓的人頭,看著一片白的人群,心里感慨萬千:世間哪來千歲萬歲,誰都是來人世間走一遭,都不過是走一個過場,誰都免不了一死,只是活著的時候能做什么!
他即將為一國之君,他的任務是守護祖宗打下來的江山,是讓他的百姓能安居樂業。
而眼下,蠻夷打來了,也是考驗他的時候到了!
一聽說打仗了,一群文武百官就慌了。
最先慌的是戶部。
“殿下,先皇在世的時候多年未戰,后來三王爺作亂,國庫空虛,若要應戰,困難重重啊!”
兵部也表示,兵力不足,得征兵抽丁。
看著他們著急上火的樣子,太子突然間就挺同情父皇的:這個位置有那么多人肖想,只有站在這兒時候才知道有多大的壓力要扛!
從此以后,他就要面對這些人的慌,從他們的爭論中想辦法。
面對戰爭,有人說要求和;有人說要戰;有人保持中立。
“殿下,邊關現在是夏將軍在鎮守,夏將軍年少成名,戰功赫赫,我們勝算的可能性很大,萬萬不可議和,長他人之勢滅自己威風,不可取啊。”
此話一出,立即遭到了眾多朝臣的反對。
“宋大人,你以為打仗只是動動嘴的事兒?”
“是啊,宋大人,現在國庫空虛,夏將軍鎮守的是邊關,離蠻夷侵犯之地相隔幾百里,他縱然帶著千軍萬馬趕過去也來不及啊……”
一個個爭吵不休,一個個都覺得有理。
太子原本就是幾天不休不眠了,這會兒更是頭痛。
看樣子,他們是爭執不下去了。
太子也不想再他們身上浪費時間。
“退朝。”
轉身就離去。
眾人……好有個性的太子!
只是,這樣合適嗎?
這種事兒不應該是文武百官好好商議的嗎?
他這是不負責任,是不顧邊關安危!
更有甚者,就跑到先皇的靈前去哭了,什么此心可鑒真情不變孤臣可棄但絕不折節。
太子得到消息的時候冷笑:還真是一個忠臣啊。
“皇兒,你現在是太子,也是新君。”
哪怕沒登基也是新君:“不宜任性,遇事兒確實應該和朝臣商議。”
“母后,就他們那樣爭執不休,三天三夜都吵不出一個結果來。”太子道:“不如兒臣一個一個的叫來商議。”
“也罷,你有你的主意。”皇后道:“后宮不得干政,母后再著急也幫不上忙。”
“太子哥哥不用著急噠。”盼盼一邊喝著奶一邊道:“父親早就有準備,太子哥哥再拖上幾天就有捷報傳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