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爺您看,鴛鴦簪、醉仙釀,還有這錦繡坊,都是魏大公子昨日才折價轉讓給小人的。您看這過戶文書,京兆府的官印還鮮亮著呢!”
葛旭接過文書,瞇著眼逐行掃過那些工整的館閣體,突然冷笑:“好個‘紋銀八千兩’。這錦繡坊一月的流水都不止這個數。帶走!”
“軍爺,軍爺。”林遠山被兩名士兵架著往外拖,掙扎間,發髻散亂得像團枯草,“小人是真金白銀買的鋪面啊!那魏公子說急用錢……”
“你既然有文書,”葛旭也不為難他,只是大手一揮說道:“那就跟本將去京兆府對質,辨認清楚。走!”
林遠山被帶去了京兆府,而此時的原景繡坊掌柜唐小童和楊海波一家,正坐著馬車悠哉悠哉的行走在京城北郊通往蒼州的官道上。
冬日的暖陽懶洋洋地掛在天空,將柔和的光芒灑在積雪覆蓋的官道上,積雪在陽光下閃爍著細碎的金光,宛如鋪了一層碎銀。
馬車行進得很緩慢,車輪碾過積雪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唐小童掀開車簾,呼出的白氣在冷空氣中凝結成霜。
他望著遠處連綿的群山,感嘆道:“幸虧昨日大九他們的消息傳遞及時,咱們才能這么順利地脫身。要是再晚半日,怕是就要被堵在城里了。”
楊海波搓了搓凍得發紅的手,笑著接話:“還是王妃的對講機好使啊。那么遠的距離,消息眨眼間就到了。要擱以前,要是等消息送到,怕是黃花菜都涼了。”
他說著從懷里掏出那個精巧的黑色對講機,小心翼翼地摩挲著。
坐在對面的楊小妹聞言眼睛一亮,轉頭看向唐小童:“就是就是,王妃可真是個奇女子。王妃讓你去北關當那個‘對外貿易協會會長’的命令前腳剛到,后腳京城就出事了。”
她裹緊了身上的薄襖,搓了搓手,“就好像……就好像王妃能未卜先知似的。”
一直沉默的楊母突然抬起頭,眉間的皺紋更深了幾分:“可咱們就這么走了,大九他們怎么辦?”
她不安地蹙眉,“還有那個林遠山……他會不會出什么事?”
唐小童放下車簾,轉過身來露出一個胸有成竹的笑容:“娘,您別擔心。王妃早就安排妥當了,林掌柜一定會有驚無險,大九他們手中有神兵利器,更用不著擔心了。”
楊海波點點頭,接過話茬:“是啊娘,王妃做事向來周全。您就放寬心,咱們這一路都有接應。”
唐小童也安慰楊母:“楊哥說的對。王爺和王妃將通信站已經修建到了荊州。到了荊州后,每個通信站都備有熱茶接應咱們。”
馬車繼續在雪地上緩緩前行,留下一串深深的車轍。
遠處的山巒在陽光下泛著淡淡的藍色,幾只麻雀從路邊的枯樹上飛起,撲棱著翅膀掠過馬車頂棚,又消失在茫茫雪原之中……
半個月后,唐小童一行風塵仆仆地抵達了拖木溝棱堡。
遠遠望去,那座水泥棱堡如一頭巨獸般盤踞在官道要沖,灰白色的墻體在陽光下泛著冷硬的光澤。
“這……這就是水泥棱堡?“唐小童勒住韁繩,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他記得幾個月前來,請求王爺和王妃與突厥通商,從滄州返回京城時,這里還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工地,如今卻已巍然矗立。
棱堡呈多角星形,每個凸出的棱角上都有攻擊點,黑洞洞的槍口讓人不寒而栗。
楊海波扶著楊母從馬車上下來,楊小妹已經蹦跳著跑到城墻下。
“哥!娘!這墻好涼啊!“她踮起腳,好奇地摩挲著青灰色的墻面。
楊母也忍不住伸手觸碰:“總聽你們提起拖木溝的棱堡讓朝廷大軍都無可奈何,如今見到真是不同凡響,這墻面竟這般光滑,連條縫隙都摸不到。”
唐小童仰頭望著足有三丈高的城墻,忽然注意到墻角處刻著細小的銘文——“景和六年秋,滄州營造司監造”。
棱堡入口處人聲鼎沸。
幾個挑著新鮮蔬菜的農婦正和守門士兵說笑:“王大哥,今早剛摘的菘菜,給您留了兩捆!”
“使不得使不得……”那絡腮胡士兵連連擺手,卻見農婦已將菜塞進崗亭。
旁邊賣炊餅的老漢插話道:“軍爺別客氣,有你們在這里守著。咱們這些小老百姓。才能安安穩穩的做買賣。”
“唐公子!”熟悉的聲音傳來。
唐小童轉頭看見棱堡里一個認識的兵卒大步走來,鎧甲鏗鏘作響。
“上次見您時,這堡壘才打了地基呢!“那兵卒拍著城墻向唐小童炫耀,“現在別說朝廷大軍,就是天雷劈下來也紋絲不動!“
“是啊!這棱堡可真堅固。”唐小童嘆道。
這棱堡修建在這里,不僅堅固,還為這里的百姓創造了做小買賣的環境。
唐小童望著城墻上巡邏的士兵,他們的鎧甲在陽光中如同燃燒的炭火。
賣糖人的小販敲著銅鑼走過,清脆的聲響混著孩童的笑鬧,在這座鋼鐵堡壘下竟顯出幾分人間煙火氣。
唐小童一行人風塵仆仆,身上的行囊還帶著旅途的塵土,幾個眼尖來事的小販圍了上來。
“客官遠道而來,嘗嘗咱們拖木溝特產的蜜餞果子吧!“一個扎著頭巾的婦人挎著竹籃,熱情地招呼道。
旁邊賣布匹的老漢也不甘示弱:“這位公子,上好的冀州絲綢,給您家夫人帶一匹?”
唐小童正要婉拒,忽然聽見一個粗獷的聲音從餛飩攤那邊傳來:“都讓讓,都讓讓!這是我家貴客!”
只見一個滿臉麻子的魁梧軍官推開人群大步走來,腰間佩刀隨著步伐叮當作響。
他走到唐小童面前,突然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唐老弟,楊老弟。可把你們盼來了!”
唐小童先是一愣,隨即認出來人正是這棱堡的守將麻子。
唐小童抱拳笑道:“麻子。幾月不見,您現在可都當將軍了。恭喜啊!”
“嗨!這都是承蒙王爺器重。“麻子大大咧咧的拍著唐小童的肩膀,“王妃三日前就傳信說你們要來,我天天在這餛飩攤守著。來來來,先吃碗熱乎的!“
餛飩攤老板是個精瘦的老頭,聞言連忙往鍋里下餛飩:“麻將軍的貴客就是小老兒的貴客,這餛飩皮薄餡大,保準各位滿意!”
這里距離清水縣城只有十里左右,因為時辰還早,因為時辰還早,麻子決定親自送他們去清水縣王府面見韓蕾。
到清水縣時,已經是暮色時分。
夕陽的余暉為古老的城墻鍍上一層金邊,城門處進出的行人絡繹不絕,幾個穿著制服的衙役正在維持秩序,見到他們的馬車便主動讓開了一條道。
“到了。“麻子勒住韁繩,回頭對車廂里說道。
唐小童掀起車簾,眼前豁然一亮。只見城內燈火通明,寬闊的街道上人來人往,竟比白晝還要熱鬧幾分。
他不禁“咦”了一聲,引得車廂里的楊海波一家也好奇地湊了過來。
“這……這是縣城?”楊小妹瞪大了眼睛,手中的帕子不自覺地攥緊了。
唐小童跳下車轅,轉身對車內說:“娘,不如我們下車走走?這清水縣的夜景倒是別致。”
楊母在兒子的攙扶下顫巍巍地下了馬車,剛站穩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
她揉了揉眼睛,喃喃道:“老天爺,這里怎么比京城還漂亮?”
只見清水縣的大街全是水泥路,道路兩旁整齊排列的太陽能燈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將整條街道照得如同白晝。
他們在京城也用過還沒給的太陽能燈,可那都只是在家里或者店鋪里,而且也只有幾個太陽能燈而已。
他們完全沒想到,太陽能燈在路邊連成一條線,看上去竟是如此的壯觀。
這個時間段,京城的店鋪早已開始打烊了,可這里的店鋪卻還在營業。
路邊的小販吆喝聲此起彼伏,有賣糖人的、賣烤紅薯的……
一個挑著擔子的貨郎從他們身邊經過,擔子里裝著各式各樣的玻璃器皿,在燈光下閃閃發亮。
“哇!那是什么?”楊小妹驚訝的指責小便擔子上的貨物。
唐小童道:“那是玻璃,現在在蒼州已不算稀罕物。上次我來滄州求見王爺和王妃時,聽說他們就已經在籌建玻璃廠。”
唐小童又轉向楊海波解釋道:“當時我來時還沒這么熱鬧繁榮,沒想到幾個月變化不小。”
正說著,一輛三蹦子“突突”地從他們身旁駛過,嚇得楊母往后一退,差點踩到自己的裙角。
“這就是你們常說的三蹦子嗎?跑起來可真靈活。“楊母驚魂未定地問道。
旁邊一個賣糖炒栗子的大嬸聽了笑道:“老嫂子是頭回來我們清水縣吧?這是我們王妃弄來的三輪車,王妃說它吃的是油,跑起來可比馬車快多了。”
楊海波望著遠處正在修建的三層磚樓,不禁感嘆:“這路面平整得跟鏡子似的,樓宇又如此高大,這哪像別人說的窮鄉僻壤,分明就是世外桃源。”
“可不是嘛。”唐小童指著路邊一家掛著“新華書店“匾額的店鋪說,“這里的變化簡直翻天覆地,要是再過幾年,都不知道會發展成什么樣。王爺和王妃實在是太偉大了。“
楊母聽著聽著,突然抹起眼淚來:“我家老頭子要是能活到現在,看到這樣的好光景該多高興啊!”
楊海波連忙安慰母親,楊小妹卻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看什么都稀奇。
她已經跑到一個賣的攤子前,眼巴巴地望著那蓬松的糖絮。
攤主是個慈眉善目的老頭,笑呵呵地扯下一朵“白云”遞給她:“姑娘第一次來清水縣吧?送你了!”
楊海波急忙要掏錢,那老頭擺擺手:“使不得使不得,我們王爺說了,對待外鄉客人要熱情。再說了,這白糖是咱們自己縣里產的,不值幾個錢。”
這時,一輛裝飾樸素的馬車在他們旁邊停下,車簾一掀,露出個穿著官服的中年人。
麻子立刻行禮:“見過縣丞大人。”
縣丞和藹地點頭:“是唐公子回來了啊。這幾位位是……”他的目光落在楊海波等人身上。
麻子連忙介紹:“他們幾位都是王妃的人,末將正要帶他們去王府,以后也會在咱們蒼州住下。”
“好啊好啊!“縣丞笑得見牙不見眼,“我們清水縣正大量缺人,歡迎你們啊……“
目送縣丞的馬車遠去,楊母還有些恍惚。“這地方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連縣太爺都這么和氣,咱大景除了蒼州,上哪兒找這樣的好去處?”
眾人聞言都笑了起來。正巧路過的一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聽見了,插話道:“老太太說得極是。咱們清水縣現在可是‘小京城’,比真正的京城還要便利幾分呢!”
夜幕完全降臨,但清水縣的街道反而更加熱鬧了。
酒樓的燈籠高高掛起,茶肆里傳來說書人響亮的聲音,遠處廣場上似乎有人在表演雜耍,喝彩聲一陣高過一陣。
唐小童等人一路走來就像在逛現代的夜市一般。
麻子見他們對這里的什么都好奇,便勒住韁繩,粗糙的手指指向街邊掛著牌匾的建筑。
麻子自豪的介紹道:“王妃最先在清水縣搞了養殖試點和醫館試點,還組織開荒種地,剛開始,荊州那些因為洪災逃難的難民來到這里時,還每日靠著官府施粥過日子,可現在清水縣百姓的日子忒好過了。”
“咦?那個會喘氣的鐵家伙是啥?“
麻子見他們對這里的什么都好奇,便勒住韁繩,粗糙的手指指向街邊掛著牌匾的建筑。
麻子自豪的介紹道:“王妃最先在清水縣搞了養殖試點和醫館試點,還組織開荒種地,剛開始,荊州那些因為洪災逃難的難民來到這里時,還每日靠著官府施粥過日子,可現在清水縣百姓的日子忒好過了。”
“咦?那個會喘氣的鐵家伙是啥?“
楊小妹指著醫館廊檐下立著個膝蓋高的圓柱鐵爐,頂上的藥罐正噴吐著白霧,在燈籠映照下恍若仙境。
“那是蜂窩煤爐子,是個稀罕物!”麻子介紹著走上前掀開爐門,赤紅的火光頓時舔上他黝黑的臉龐。
“是由王妃畫的圖樣,胖頭公子帶著匠人打造出來的。你們瞧這蜂窩似的眼兒,一塊煤餅能燒三個時辰,可以做飯、燒水,天冷時還能當炭火取暖。”
“哇!三個時辰?這么好?”楊小妹等人像在聽天方夜譚。
麻子呵呵一笑,繼續介紹:“這爐子畢竟是手工打造,入冬倉促,雖然不還能做到每戶一個爐子,但卻可以幾戶共用。今年冬天,蒼州也幾乎沒有聽到凍死的百姓了。”
大家一路參觀說著話,很快便到了蒼州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