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卷
第一會議室是王寨鄉最早的會議室,會議室里一共坐了十四個人。
其中,省文旅廳五個人,江北電視臺兩個人,江北日報陣容最為強大,七個人,一個領隊,兩個攝像,另外四個人是后期制作。
靠著宋鄉長這個IP,江北日報只用了短短六天時間,就在各大短視頻平臺,斬獲了超百萬粉絲。
嘗到甜頭的他們,自然要再接再厲。
負責運營短視頻賬號的團隊,決定不再通過駐青山的記者獲取素材,而是整個團隊親赴王寨鄉,自己拍攝,自己剪輯。
省文旅廳亦是如此。
五個人里面,有三個是后期制作人員。
筆記本電腦往會議室一擺,各種剪輯,配音,加字幕,更過分的是,直接合成視頻。
這幾天宋思銘不在,不是沒有拍到宋思銘嗎?他們干脆把之前視頻里的宋思銘,P到新拍的視頻里,作為新作品發布。
這樣的操作模式,驚呆了江北電視臺兩名工作人員。
因為,他們的新媒體運營,還停留在傳統時代。
新聞記者兼職拍攝素材,把相關視頻發回去,后期團隊制作,制作完畢,交審核部門審核,審核通過之后,再交給新媒體部,新媒體部覺得可以,再在短視頻賬號上發布,這一套流程走下來,最快最快也得兩天時間。
兩天時間,新聞也變舊聞了。
除了時效性不行,內容更不行。
江北電視臺短視頻賬號下的作品,相當于濃縮版的江北新聞聯播。
就是一本正經地播新聞。
他們自己看了都犯困。
直接結果就是,江北電視臺在各短視頻平臺的賬號關注人數,總計都沒有超過十萬,其中八萬,還是領導覺得數字太少,太難看,找人刷的。
痛定思痛,他們決定向領導諫言,改變當下的新媒體運營模式。
為了讓領導明白成功的新媒體運營模式是什么樣的,江北電視臺的兩名工作人員,干脆拿著手機,偷拍起文旅廳和江北日報團隊的工作狀態,兩人分工合作,一人負責一邊。
正拍得起勁,宋思銘進到了會議室。
由于三方人馬都過于專注,竟然都沒有注意到宋思銘。
直到宋思銘大聲地咳嗽了一聲。
會議室里的十幾個人,才齊刷刷望向門口的方向。
“宋鄉長!”
認出宋思銘,三個團隊的攝像,立刻扛著機器沖向宋思銘,搶占有利地勢,對著宋思銘就是一頓拍。
宋思銘雖然預想到大家會比較熱情,但沒想到大家會這么熱情。
但問題是,這么拍沒有意義。
畢竟,他出圈,靠的并不是這張臉。
單獨把他的臉放在網上,估計沒幾個會看,真正起決定性作用還是內容。
就比如那個連華新社都轉發的拜年視頻,樸實的老百姓,成群結隊地給務實的基層干部拜年,才是核心中的核心。
“等會再拍,我們先和宋鄉長溝通一下。”
三個團隊的領隊,很快就意識到,這種懟臉式的拍攝,完全是浪費內存。
攝像機撤下。
三個領隊來到宋思銘近前。
“宋鄉長,我是江北文旅廳宣傳推廣處的副處長于偉旗,江北文旅的短視頻賬號,就是我負責。”
省文旅廳的領隊,先進行自我介紹。
“于處,您好,歡迎您和省文旅廳的同志們來到王寨鄉,江北文旅短視頻賬號對江北旅游事業的促進作用,有目共睹,您居功至偉。”
宋思銘對于偉旗說道。
他這番話,可不是拍馬屁。
江北省雖然旅游資源豐富,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聲名不顯,甚至很多本省人都不知道江北省還有那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
直到江北文旅在短視頻平臺發力。
特別是那句“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江北”,讓江北省成功出圈,而這些,都出自于偉旗之手。
“宋鄉長,您可別高抬我,我就是給同志們做好后勤,主要還是零零后的小同志,奇思妙想,給團隊注入了活力。”
于偉旗連連擺手,謙虛地解釋道。
但心里肯定還是美滋滋的。
“宋鄉長,我江北日報新媒體運營部主任申子辰,我得先跟宋鄉長道個歉,沒有經過宋鄉長的允許,我們就把您的視頻做成了鬼畜視頻。”
隨后是江北日報的領隊。
“申主任千萬別這么說,您是我的貴人,要不是您的藝術加工,這間會議室里也不可能有這么多人等著我。”
宋思銘回應申子辰。
“藝術加工……”
聽聞宋思銘把鬼畜視頻描述成藝術加工,申子辰為宋思銘的胸懷豎起大拇指,要知道很多當事人,還接受不了那種無厘頭的視頻剪輯手段的。
還有明星將視頻網站視頻制作者,告上法庭的先例。
他當初敢這么干,一方面是領導給的任務目標太高,只能出奇制勝,另一方面還仗著江北日報的金字招牌,就算再過分,也沒有哪個體制內的人,敢告本省的省直機關報。
但事實證明,他想多了,宋思銘沒有任何不滿。
“宋鄉長,我是江北電視臺的主持人程剛。”
最后是江北電視臺的領隊程剛。
程剛的自我介紹明顯簡短了一些,因為,他實在沒有和王寨鄉,和宋思銘相關的內容可以說。
但宋思銘知道程剛。
“程剛老師,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您主持的中華好詩詞,當時,我還參加過節目海選,可惜只到第二輪就被刷下來了。”
宋思銘笑著對程剛。
“是嗎?”
“沒想到咱們十幾年前就有交集了。”
程剛瞬間沒有“低人一等”的感覺了。
相互介紹完,宋思銘挨著三位領隊坐下來。
省文旅廳和江北日報目的明確,就是趁著宋思銘的熱度,多多宣傳江北,為此他們已經提前寫好了文案,劃定了場景,宋思銘只需配合拍攝出一些視頻素材即可。
省電視臺的準備,則沒有那么充分。
他們是受新媒體部的委托,過來采訪宋思銘,原定的就是按照新聞采訪的模式,問問宋思銘火了之后的心理歷程,讓宋思銘談談怎么借助網絡,宣傳江北,帶動江北發展,可這種類型的采訪,相比于活潑生動,不拘一格的江北文旅,江北日報,還沒開始,就先落了下乘。
程奎不想大老遠跑一趟,做的都是沒意義的事。
可是,脫離傳統模式,他又不知道該怎么弄。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郵件至:admin@shuquta,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