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金盆洗手,我又不是龍頭大佬第414章 丁權風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什么金盆洗手,我又不是龍頭大佬 >>什么金盆洗手,我又不是龍頭大佬最新章節列表 >> 第414章 丁權風暴

第414章 丁權風暴


更新時間:2025年03月27日  作者:凌晨吃早茶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凌晨吃早茶 | 什么金盆洗手 | 我又不是龍頭大佬 
霍正霆急匆匆來到書房,見老豆正在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腳步放緩,守在桌旁。

霍管泰吐氣勁,擱置筆墨,出聲問道:“乜事?”

“老豆,我見到賬目,公司剛抽兩千萬到新界收地。”霍正霆語氣有點沖,焦灼不安道:“全港地產都在跌,港九樓市受挫,還到新界去收爛地,小心打水漂呀。”

霍管泰竟嗤笑一聲,回頭看向長子:“是收丁權,不是收地。”

霍正霆楞了楞神,疑惑道:“丁權就是土地,還有不同?”

霍生轉頭盯著他道:“好好看著,丁權跟土地有何不同,看清楚了,跟在阿棠背后學一學。”

這一戰若是得勝,霍氏萎靡不振的地產業,也將迎來轉機,有機會重回大地產商的行列。

雖然,靠著砂石特許經營,航運公司,霍氏也能積累百億家財,但是,國內只要還在發展,港島的樓價早晚再創新高。

新界收購丁權項目,推進的非常激烈,各大氏族阿公,召開宗祠大會,強行推動收購事宜。

在港島,可以隨便質疑總督的權力,但絕不要質疑新界鄉紳們的權力,清朝到現在,皇權都未插手過新界。

當鄉民們走入宗祠的那一刻,不管愿不愿意,都只有簽字交出丁權一條路。

霍氏地產派出的財務,現場收合同,現場給鈔票,收購丁權以民眾運動的形勢展開,轟轟烈烈。

同時,廖閏琛向鄉議局上交《丁權修建高層樓宇》提案,鄉議局全票通過,批準地產商可將收購丁權,修建相同面積的高層住宅。

“丁權風暴”開始登上商報頭版,許久沒大動作的霍興堂置業,忽然成為樓市明星。

華資四大地產商,簡稱為“恒地”,“新地”,“長實”,“新世界”的四個大集團,目光都焦距向霍氏。

其中“長實”,“新地”無意插手新界,“恒地”卻是做拆遷舊樓,小型單位起家,連半個單位都收購。

有價格低廉的丁權面世,自是大為心動,而鄭裕同的新世界發展,起步較晚,缺少地儲,起了心思。

同時,還有很多中小型華資地產,聞風而動,紛紛派出收地經理,前往新界掃貨丁權。

英資財團嗅見機會,立刻有所動作。

怡和大廈。

董事局主席“西門·凱瑟克”,正伏案閱讀著一份有關丁權收購的報告。

1975年起,怡和集團丟失戰略地位的貨物倉儲公司九龍倉,前主席“紐璧堅”為保證怡和地產龍頭地位,采取“連環船”策略,使得母公司怡和跟置業公司,互相控股四成。

怡和集團主席便兼任置業公司總裁,而后紐璧堅還大舉收購港話,港燈股票,購買中環土地,試圖重建怡和的領導地位。

82年中英談判后,港島地位暴跌,股市震蕩,席紐璧堅投入重金的振興計劃,使怡和損失慘重。

年初,集團董事局便撤換紐璧堅,派來怡和股東“凱瑟克家族”的代表,西門.凱瑟克掌舵怡和。

來自蘇格蘭的凱瑟克家族,曾有祖上三代在上海公租界出任洋行董事的經理,是根植在亞洲地區的吸血家族。

受困于政治影響,西門·凱瑟克原已放棄擴張策略,采取收縮布局,但丁權的出現似乎帶來一次轉機。

怡和董事東尼抽著雪茄,西裝筆挺,靠著沙發,緩緩吐著白霧:“主席,太古集團,希慎置業都已出手。”

“怡和再不前往收購,再下一輪的新界開發中,恐會落人身后。”

82年是英資地產開始落后的關鍵節點,主要是中英談判的結果,致使英資丟城失地,僅剩“中環地王”怡和,“金鐘地王”太古,和“銅鑼灣地王”利家。

缺少政治保護后,英資開始戰略收縮,漸漸被華資地產超越。鬼佬們很明白保守是等死,但政治都一敗涂地,經濟上可不得保守些嗎?

要是談判失敗,戰火燃起,在港投資全都會打水漂。但84年的談判協定還沒簽訂,許多鬼佬心存幻想,還想著抄底。

太古集團財大氣粗,敢于出手,利氏買辦,見利忘義,怎甘于人后。

唯獨西門·凱瑟克非常謹慎,站起身道:“丁權歷來是新界土著的命根子,港府幾次試圖叫他們交出來開發都無果。”

“這次新界土著出售丁權,跟華資地產合作,背后若有隱情,小心釀成大禍。怡和已經禁不起再來一次割肉求活了。”

東尼蹙著眉頭,似有些不滿:“主席,英資財團買的只是少數,華資地產商才是大買家。”

“那些華商鎮不住新界土著,怎么敢投入重金?我都打聽好了,是霍官泰跟五大姓的族長達成協議,當中似乎有中方的影子。”

西門·凱瑟克揚起眉毛:“中方想開發新界?”

東尼道:“說的好聽,收完丁權,再蓋成樓賣給新界人,照樣賺新界人的錢。綿羊換了主人,依舊是綿羊。”

西門·凱瑟克緩緩點頭:“再看看吧。”

一個月的時間,全港有名有姓的地產商,幾乎都在新界掃貨。大舉資金入市,甚至有《新界大開發》計劃傳出,號稱港府將投入百億開發新界。

仲有《中英協定》細節條款流出,其中規定荃灣港島為保稅區,整個新界設置為深城同等的經貿特區。

無數利好條款登上報紙,全港人竟然都形成共識,那就是新界將被大開發!

一個巨大的地產泡沫,正越吹越大。

一個丁權的價格,從五萬漲到六萬,七萬,八萬。

在村民們暗暗叫苦賣便宜時,尹照棠光靠轉賣丁權,便已掙到數百萬,霍生更是掙過千萬,跟炒期貨差了。

預計兩百億的盤口,水漲船高,各方資本涌入超百億后,還未收到十萬個丁權。

上水鄉,廖氏宗祠門前,數百名身穿汗衫,高舉抗議紙牌的鄉民,正在高呼:“還我丁權,還我丁權!”

一排手持鋼叉,拎著糞水的村婦走在最前,許多人還帶著小孩。

不少青壯手持鋼管,藏在背后,大聲喊道:“保護環境,禁止開發!”

“還我丁權,還我丁權!”

口號喊的震天響,傳入祠堂中,令尹照棠不禁微微皺眉,正在待客的廖閏琛揮起袖袍:“把門口的人清理干凈,帶頭的幾個抓緊祠堂,當著祖宗牌位,挑斷手腳。”

次子廖志興主管鄉事,聞言立刻抱拳:“是,老豆。”

廖閏琛品著茶,風輕云淡的道:“唔好意思,阿棠,叫你見笑了。”

有很多首批把丁權賣出的鄉民們,見到價格上漲,感到巨大不滿,自稱是受到家族蒙騙。

開始在一些地產公司的躥唆下,聚集抗議,鬧事生非。

尹照棠飲著茶,緩緩笑道:“有些公司,明著不敢攔我,私下搞小聰明,希望我收一點丁權。”

“少我一家,價格就能降一些。”

在華資地產商眼中,他是霍生的經理人,專程幫忙在新界收丁權。

廖閏琛厭煩道:“那些人真是嫌著沒事,讓他們少收一點,是叫他們少虧一點嘛。外邊的撲街仔也是,為幾個錢,鬧到祠堂來,真丟臉。”

“丁權價格暴跌后,高價買他們丁權的投機客,有幾個會真正的破土施工?想等房子住,等到死啦!”

“但賣給霍生的人,拿到手五萬塊不多,卻一定有房子住,好說歹說,說破口舌都不通。”

上百名手持棍棒,體格健壯,面色兇悍的鄉勇,突然在道旁沖出,朝著抗議人群揮棍就打。

廝打中,女人與小孩的嗷嚎,男人憤怒的驚叫,仲有中刀挨劈的慘叫,轉眼間便推倒打翻十幾人,場面非常混亂。

宗族作為最原始的組織,既會幫鄉民伸張利益,亦有《家規》作準繩,鄉勇作拳頭,該狠下手時,不會顧忌人命。

尹照棠對外頭的聲音充耳不聞,為乜地產商要開發新界,一定要五大姓點頭?因為,五大姓不僅能搞事,還能成事。

跟個人對接,一年半載都收不上幾個丁權,跟宗族對接,一次合同幾千個,幾萬個隨便買。

上百億資金涌入新界后,鄉民鬧一點小事,簡直微不足道。

金錢可以重塑一個人的三觀,當身邊每個人都有錢后,社會一定會掀起股金錢至上,互相攀比的風氣。

這個月新界的地下賭檔,洗腳房,按摩店生意可是爆紅,酒樓辦婚禮的都比往常多。

也許在泡沫戳破后,新界會一地雞毛,但是,涌入的資金,始終會留在新界,能創造出更多的工廠。

至于個人際遇,得看個人頭腦。有人發家,有人會跳樓,都是發展的結果。參與炒高丁權的華資地產商們,有種在新界蓋樓的人,等84年之后,也會賺取到收益。資金不足的投機客,就看鬼佬入市后的那一波,誰跑的更快了。

敢于投機,肯定要承擔漲跌。

不過,到達百億后,不管是華資地產,還是英資地產,都已經慢慢收手。他們豐富的收地經驗,已經斷定價格見頂。

令人意外的是,直到此時,置地公司都沒入場。

看來在丟失九龍倉后,怡和對華資的警惕心,已經達到頂點。

尹照棠把玩著茶杯,緩緩說道:“麻煩廖叔跟鄉民們通個氣,霍生的證券發行已經拿到批文。”

“這口棺材是給鬼佬打的,叫鄉民們不要入場。”

如果鄉民們把丁權賣掉后,直接揮霍一空都還好,最后起碼還有地方住,錢也是花在新界。

可要是有聰明人,把賣掉丁權的錢,拿去認購證券,等到泡沫戳破,錢就可能打水漂。

指望鄉民們在下跌周期里,拿穩證券,等待長周期的反彈,最終獲得收益。不如勸告鄉民們放棄,省得頭腦發熱,搭上全套身家。

廖閏琛理解他的好意,頷首答道:“放心,我會嚴格約束。”

“盡力就好。”

尹照棠道。

丁權風暴熱度退潮,地產們手中攥著近十萬個丁權,其中霍生三千個,恒地四千個,新世界八千個。

利氏家族五千個,太古集團一萬個,余下分散在數百家地產公司手中,其中還有趕來的國際游資。

平均每一千個丁權,便足以蓋一個高層住宅小區,十萬個丁權真進行開發,新界將豎起一座座高樓。

但以新界山村兼工業區的面貌,資本不可能真把十萬個丁權都開發。

霍興堂置業在拿到批文后,正式在荃灣區立項,并開始發售證券,以荃灣丁權項目擔保,認購證券者,可獲得年百分之十的高額利息。

在經濟發展浪潮中,地產行業,可帶動百業,向來是經濟強心劑,再配合證券融資,樓花等金融工具。

將迅速推快金錢的流速,每個人的預期收益都變高,每個人環節似乎都錢掙,連消費者都覺得掙到了。

構成一片欣欣向榮,百業昌盛的奇景。

隨著霍氏的證券被投資機構搶口一空后,余下的地產公司陸續上馬項目,發售證券,以恒地、新世界、太古集團、利氏家族的實力。

拿到批文,發售證券,簡直不用太輕松。

證券籌集到的資金,再拿來收丁權,開發新項目,而蓋項目的錢,則靠兜售樓花,由炒房客們買單。

作為地產金融鏈的最后一條,炒房客只有接盤俠的身份,仲有人以為自己也是投資者呢!

地產老板們則利用上下游公司,把錢套出去,享受著公司股票上漲的收入,打著融資的旗號搶錢。

1982年,丁權風暴的出現,令全港經濟由陰轉晴。

雖然,港府收不到丁權的差餉,但是帶動的產業,亦令港府稅收看漲,新任總督政績斐然。

賽馬會,沙田馬場,俱樂部餐廳。

匯豐洋行總裁沈弼,穿著綠色的針織毛衫,將一件白色衛衣,綁在脖子上,正滿臉笑容,跟太古洋行總裁柏利德聊天。

皇家馬會十二人董事局,每個月都要對執行層開一次監管會議。會后,董事局成員會在專屬餐廳聚會,聯絡感情。

兩個洋行總裁碰面,不是聊女人,便是聊金錢,話題很快來到丁權證券。

只見柏利德叼著雪茄,手腕戴著百達翡麗鉆表,十分自信問道:“沈總,匯豐在市場上掃了多少貨?”


上一章  |  什么金盆洗手,我又不是龍頭大佬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