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尤為刺眼;
或許是因為太久沒有操控過的關系。
顧易足足適應了好一會兒,才漸漸習慣了這第一人稱視角。
他并沒有心急。
而是看著顧燁吃過了早膳,結束了一日的早修之后,這才心念一動操控者顧燁朝著丞相府而去。
如今大漢的政治中心正是在丞相府。
顧氏第七代子弟如今皆在外。
這自然而然讓冠軍侯府看上去有些冷清。
不過相比于顧氏的冠軍侯府,丞相府的所在距離皇宮也是要更遠一些,便足以說明顧氏于大漢的地位到底有多么超然。
顧易打算去見諸葛亮。
雖然顧琛在臨終之前曾再三說過,無需給與顧氏子弟什么優待。
但以劉禪的性格,對于顧氏子弟他就是有著天然的親近。
不僅僅讓顧氏子弟于皇子結交;
出入各地亦是特權之一。
對此,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之事。
一路上,顧易一直都在思索著其中的細節。
顧燁確實是當代顧氏子弟之中最為優秀的那一個,雖然還沒到參加政事的年紀,但對于大漢的整體局勢卻也是十分清楚。
當前大漢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四方的天災;
同樣也有四州漸漸升起的亂民。
這完全是時代的必然性。
哪怕朝廷再怎么竭力賑災,但也不可能顧及到所有人,總會有走投無路的難民選擇奮力一搏,成為了只知劫掠的災民。
除此之外,還有四方漸漸對大漢不滿的蠻夷。
顧琛已經逝去了太久。
他所帶來的威懾早已隨著時間而散。
若是大漢能一直強盛,這種危機并不會直接到來。
但現在則不同。
其實說白了,當前的四方蠻夷就是純粹的寄生在大漢的身上。
他們那更為落后的生產力不足以支撐他們自給自足,通過向大漢臣服來獲得想要的幫助,這才是他們的唯一活路。‘
但隨著大漢內部生亂。
這種制度也注定會受到影響,他們又怎么可能不會心生不滿?
顧易的思緒飛速運轉,思考著該如何迅速解決這一切。
雖然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
但中華上下數千年的歷史終是給了他太多太多可以借鑒的先例。
包括他現代人的絕對視野。
這是這個時代任何人都不可能超過的存在。
雖然顧易也明白,在細節上的調度以及治證上,自己肯定比不過諸葛亮等人。
但若只是單純制定出一個更為先進的賑災方略來說。
他確實可以做到。
無論如何,顧易都必須盡可能的快速解決天災,讓大漢從這次的泥沼之中掙脫出來。
以免四方的蠻夷實力強大到巔峰時期!
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無數的念頭不斷在顧易腦海之中閃過。
就這樣,顧燁也是在不覺之間便走到了丞相府前。
作為顧氏第八代之中性格最為沉穩的存在,顧燁自不是第一次前來丞相府。
顧氏的傳承確實有所中斷。
其中最大的差別,便是在教育方面。
相比于前幾代人對于后人的教育,第七代與第八代之間已經斷了這多年的傳承。
哪怕仍是會教育。
但也不像是當初那般時刻都在進行著言傳身教。
在天災未顯之前,顧燁便會時常來請教諸葛亮,兩人雖無師徒之名,但卻已經有了些許的師徒之實。
諸葛亮現在確實太忙了。
無論是朝堂內,還是四方的局勢。
他事必躬親的性格就已經注定了他現在過的到底有多累。
如今的他幾乎已經沒有了什么休息時間,甚至比當初的顧熙也不逞多讓。
可顧熙是有著長壽卡效果的加持。
而他沒有。
在常年累月的疲憊之下,諸葛亮的身體也是肉眼可見的迅速變差。
可他又怎能停下來呢?
或許唯有走到今天這種抗下一國重擔的地步,才能徹底的理解當初顧熙與顧琛晚年時的所作所為。
他們想做的東西有太多太多。
只嘆歲月不留情。
當聽聞有人來見之時,諸葛亮幾乎本能的便以為又是哪里出了災害。
直至聽到下人說是顧燁來了后。
他凝重的表情這才緩和了些許,猶豫了一下后這才點了點頭,讓人將顧燁領了進來。
“小子拜見丞相。”
顧燁還是十分有理解的。
對于諸葛亮,他亦是十分的尊敬。
這也是顧燁與第八代顧氏子弟根本的不同,除了他之外,顧氏的第八代子弟也免不了沾染上了世族子弟們自傲的本性。
“公子請起。”
諸葛亮點了點頭,看向了顧燁問道:“公子前來何事?”
說話間,他甚至都沒有放下手中的奏疏。
見狀,顧易內心也是不由得搖了搖頭。
也唯有親眼看到這一切,才能徹底的明白古人相比于現代大部分人而言的差別在哪里。
他們明明有著輕松愜意的生活,卻愿意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斗,哪怕是付出生命。
顧易自是不會看著,心念一動立刻便操控著顧燁到:“丞相。”
“小子這些天來想了許多,想與丞相談談賑災之事。”
顧燁的表情十分認真。
這就是操控的特點,只要顧易有所念頭,便會讓顧燁心中也會生出對應的想法。
顧易這一次并不打算如同上次操控一般藏著掖著。
之前顧氏才剛剛起家。
但現在顧氏無論是從權勢之上也好,亦或是聲望上也罷,都已經算是走到了天下的頂點。
顧易無需再掩蓋自己的鋒芒。
只需要全力出手,爭取盡快結束掉當前的亂局。
同時也要利用此次的機會,為后續的掌權奠定根基。
聞言,諸葛亮的表情頓時一變。
這若是換做其他家族的子嗣與他說這些話,他或許還會毫不在乎。
但顧氏子終究有所不同。
而且諸葛亮深知顧燁的性格,知道顧燁不是什么吹噓之人,絕對不會拿著這種事來和自己開玩笑。
雖然他也不覺著顧燁會說出什么驚天之言。
但他還是放下了手中的奏疏,輕聲道:“公子且說便是。”
說著,他指了指一旁的坐席,示意顧燁坐下。
顧易也并未猶豫,直接便操控著顧燁大大方方的走了過去。
“丞相。”
剛一坐下,他便操控著顧燁立刻開口,表情無比坦然:“丞相,當今天下災害。”
“在小子看來,絕對不會下于昔年和熹皇后之時所面臨的天災。”
顧易十分的直接。
其實這也是當前朝中大臣很多人的想法,只不過是都不愿意直接提出來罷了。
顧易就是要撕開他們這一層心理安慰。
讓他們以最嚴肅的態度,來處理此次的災害。
“小子曾仔細鉆研過高祖父昔年賑災時的各種制度,加之祖父當初祖父當初平定亂民時的制度。”
“想出了一些可以改良的方法”
借著顧燁的口,顧易直接便將自己這幾年來所想的方略說了來。
這是他這幾年來通過觀察諸葛亮賑災時所思考出來的方略。
其跨度沒有并沒有大到難以實現。
幾乎都是一些最為適用于現在的整體方略。
諸葛亮聽得十分仔細。
隨著顧易越說越深入,他整個人的眼神之中立刻便閃過了驚訝之色,似乎是有些難以相信這竟然是顧燁說出來的。
整個人的表情也是愈發的認真。
其實顧易所給出的方略,并不是什么高明的計策。
在現代的角度而言,這更像是一些個資本家公司的基礎操作,只不過顧易是將這些手段就用在了賑災上。
——比如先加載的以工代賑。
如今大漢以工代賑的舉措其實并不算順利。
因為災情不斷,看不到盡頭。
雖然能夠一直能夠保證活著,但在長時間的勞作之下,難民對此還是會有著積怨。
種種因素之下;
這就注定會導致賑災上的不順。
顧易所提出的便是在這其中使用一些手段,給與激勵。
只要完成了多少工作。
便可以在每日救濟的情況之下,多領出一些錢糧。
其實在有些時候,人性遠遠沒有那般復雜。
能夠保證活下去且還能賺取錢糧,這對于災民而言絕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定可以大大激發他們的潛力;
除此之外——
還有對于豪強沒可能的政策。
其實諸葛亮早已對豪強動手了,征集他們的糧草用來賑災。
但這種事注定不能做的太絕。
以如今的局勢,諸葛亮可不想想再次掀起豪強大規模的叛亂。
而顧易所提出的改善方法便是讓他們主動將糧草掏出來。
除卻給與百姓們的激勵之外,對于豪強顧易也用了相近的手段。
——他提出以兩種激勵方法刺激豪強主動參與賑災。
率人賑災最快者可獲朝廷嘉獎。
并賜下一面專屬的旗幟;
只要有這面旗幟,待天災過去,便可以用來免除掉一年時間內一定程度上的稅收。
而捐糧最多者亦有獎勵。
不僅僅有皇帝的嘉獎,還可讓家族子弟于下次選拔官員之時直接參加最后的京考。
從根本上將此次賑災轉變為豪強名利競賽。
將四方各地的豪強都綁定在大漢朝廷的戰車上。
雖然如今的大漢對于聲望要求并沒有之前那般在乎了,但對于豪強們而言這其中也有著根本性的差別。
而直通京考的福利,這絕對是會讓他們心中的福利。
如今天下豪強何其之多?
每一次的考核總有太多太多的豪強子嗣通過不了最基本的考核。
顧易抓住的就是他們的這個心理,反正能否當官最后看的還是真才實學。
除此之外——
還有針對瘟疫;針對蝗災的具體策略。
于瘟疫上;
顧易只是提出了更符合科學的策略,建立更為統一的隔離區,并根據不同顏色的木牌分出不同程度上的感染者。
通過此舉來進行不同程度的治理。
顧易不懂醫術,這種資料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在網上查出來的。
他只能提高消毒上的細節,減去其中的接觸。
而至于蝗災則是更為直接;
顧易利用著自己在網上學來的知識,建議在除蝗的同時,收集蝗蟲曬干成粉。
借顧氏傳承古籍之名,說出了它的價值與好處。
人畜皆可食用。
整個堂內徹底死寂。
緊緊的盯著顧燁,諸葛亮整個人都呆住了。
他的身體雖然大不如從前,但他的思緒可還是十分的清晰。
當聽到顧易所說出的方略之后。
無數的念頭便已經在他腦海之中閃了出來。
他在思考其中的可行性!
諸葛亮對于賑災的一切細節早已了如指掌,但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愈發心驚顧燁所說出的這些話。
這可是顧易深思熟慮后才給出的答案,又怎么可能出錯?
但以諸葛亮的性格,自是不會直接做出決定。
他需要仔細思考。
更是要將與朝堂眾人商談。
但當他生出這個念頭的同時,便足以說明了他對顧易這一些調整的認可。
他緊緊的盯著顧燁,沉默了良久,這才開口感嘆道:“公子真乃大才也。”
“丞相謬贊。”
顧燁性格沉穩,無需顧易操控便立刻行禮,起身便要離去。
諸葛亮也未攔著。
顧燁年紀還小,直接參與政事有違禮節。
不過就在顧燁離開之前,他還是認真的道了句:“屆時若是有所決定,定會告知公子。”
“謝丞相。”
顧燁連忙行禮,旋即轉身便走。
顧易并未有所干涉,他并不打算直接將四方蠻夷的威脅說出來。
畢竟這也只是他的猜測。
而且諸葛亮性格沉穩。
這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
哪怕諸葛亮能夠看出這其中的風險,但以當前大漢的局勢而言,他也絕對不會選擇動兵。
而且顧易也不著急,如今顧燁才不過十二歲,留給他的時間還有很多。
諸葛亮緊緊盯著顧燁的背影,整個人的表情愈發的復雜。
直至顧燁的身影完全消失之后他這才微微移開目光。
先是讓人去召集群臣前來。
而他自己則是走進了一個房間之中,看著房間內供奉的三人,整個人的眼神愈發的復雜。
那是劉備、顧琛、顧澤的畫像。
諸葛亮日日都要前來祭拜。
如今的他已經徹底達到了巔峰,但也唯有如此才能完全理解顧琛晚年時為何會那般拼命。
這已經成了諸葛亮的一塊心病。
他怕自己時間不夠,不能為大漢留下抗起重擔的人來。
但今日.
那個人似乎是出現了。
“先帝,先生,顧公.這是你們在幫助臣嗎?”
他輕聲開口,緩緩朝著三人的畫像直接跪拜了下去。
雖然并未直接做出決定。
但毫無疑問.諸葛亮在心中已經認可了顧易所提出的改良方略。.
Ps:月初了跪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