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真正的經歷過混亂,才知安定的生活到底有多么難得;
——現在的大漢正是如此。
顧琛的傳說實在太多。
口口相傳之下,面對他如今的身死,給大漢所帶來的影響實在是過于致命。
諸葛亮察覺到了這點。
在深思熟慮之下,諸葛亮上奏劉禪奏請劉禪改元。
在當前的這種時代。
改元就代表著萬象更新。
無論如何,他都必須要解決掉當前大漢百姓們的悲傷之情。
如今大漢正是冉冉升起之時,絕對不能出現任何動亂。
在聽到此事的嚴重性后。
饒是劉禪再怎么不愿意徹底抹去劉備與顧琛所打下的章武盛世,也不得不為天下選擇改元。
其實在顧易看起來如今的劉禪相比于原本歷史之中還是有一些變化的。
這或許是因為局勢變了,劉禪無需面對那么多的危機,他整個人看上去更加的重感情了一些。
章武十六三,七月;
劉禪于洛陽祭祀大漢先帝及顧熙顧琛。
隨后正式宣布改元“炎興”。
寓意——
大漢當興!
并且大赦天下。
此舉確實是沖散了一些因顧琛身死而帶來的悲傷。
畢竟哪怕百姓們再怎么不愿接受顧琛身死。
但斯人已逝;
——留給他們的也唯有繼續前行。
顧易并未選擇急著操控。
于他而言,為天下的話現在操控確實是一個最為合適的時機。
都不用去管別的。
利用現代人的視野來提高大漢的生產力與整體水平,這一點顧易還是能夠做到的。
——但于顧氏而言。
此時操控卻并不是什么好的時機。
畢竟如今的顧氏本就是鼎盛之時,縱觀整個天下都不會有任何人能夠威脅到顧氏,而大漢又在蒸蒸日上。
這種時候操控只是能夠讓顧氏錦上添花。
但真正的意義并不大。
而且有著諸葛亮張華等人在世。
他就算親自操控,真的就能比得過他們嗎?
足足三十萬的成就點消耗可是能讓顧易極為肉痛的。
他需要找一個最為合適的時機。‘
而顧易也在不斷地觀察著整個天下的局勢。
三興大漢所帶來的影響太大了,而隨著顧琛這個可以抵抗歷史修正的人已死,顧易并不認為這天下會如此平靜下去。
時間匆匆而過。
顧琛于大漢朝堂內部的安頓實在是過于周全。
且還有著諸葛亮這個擎天之柱在。
整個大漢內部并沒有出現任何的動亂,一切都在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
諸葛亮于內政上的本事自世無需多言。
尤其是在經過顧氏的教育之后,如今的諸葛亮本事更甚當初。
至少在水利方面;
諸葛亮可以說是完全繼承了顧康當初的才能;
隨著大漢國力逐漸恢復,諸葛亮便開始了于水利上的第二次大規模該改革。
他定下了幾年的計劃。
——由京畿一點點向著天下各地蔓延。
這種思路就已經極為領先了。
顧氏的出現,終究是加速了人們與思想上的解放,這對于整個九州的發展而言,可謂是影響極大。
——真正讓天下人驚訝的是鄧艾。
自當初顧琛走遍蜀地,將治理蜀地的水利圖交給鄧艾之后。
鄧艾便馬不停蹄的在蜀地開啟了各種整頓。
他是一個極為渴望于立功的人;
雖然當前的局勢已經不能讓他在戰場上進行廝殺,但他也適合治理水利,鎮守一方。
顧琛早已看出了鄧艾的性格問題。
給他留下了諸多限制。
此舉也免于了鄧艾制造出了其他事端,于水利之上更加盡心。
而如今——
蜀地的安排便已經到了開花結果之時。
這仿佛就是一個信號。
代表著大漢的繁榮期已經徹底來了。
川蜀之地雖路途艱險,但自古以來皆被稱之為天府之國。
在免于叛亂;并解決了世族;同時還在修繕水利的情況之下,蜀地的發展更是極為迅速。
這給整個大漢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幫助。
大漢現在朝中的配置,絕對可以稱之為最巔峰。
諸葛亮、張華、羊祜、鐘會等等一眾在青史之中留名的存在,包括顧氏的第七代子弟。
這些人會將大漢的國力利用到巔峰。
在不影響大局穩定的情況之下,持續發展大漢的整體國力。
——直至炎興三年之時;
“初學”已經便已經徹底鋪滿了整個關中,包括冀州;
這或許就是你最好的時代。
劉禪這種性格的皇帝,配合上這群能力出眾的大臣。
在已經確定了正確方向的情況之下。
一個王朝就是會迅速發展。
諸葛亮與顧氏子弟都在緊緊抓著吏治不放,雖然他們的威懾力相比于當初的顧琛,實在是差了太多。
但有著這群人在。
大漢的吏治就不會出現什么太大的問題。
而顧琛臨終之前所征伐蠻夷的舉動,更是為整個大漢帶來了足夠就得發展時間。
短短數年時間,整個大漢可謂是煥然一新。
人頭稅的削減大大促進了人口的增加。
而人口的進步在這個年代,就是代表著生產力的進步。
開荒;水利;商路的穩定;.
在種種利于發展的制度之下。
短短數年時間,整個大漢便有了煥然一新的感覺。
直至炎興五年之時;
——整個大漢的人口已經逼近四千萬,距離后漢的巔峰已然不遠矣。
相比于原本歷史之中,經過了大亂世的九州人口,更是多了兩倍不止。
當然,造成如此原因的因素極多。
不僅僅是因為顧琛提前掃平了亂世,避免了人員的持續傷亡。
同樣也有著讓世家不能大規模藏匿人口的關系。
不過哪怕就算拋開一切。
也足以說明,當前大漢的發展速度到底有多么驚人。
顧易一直都在默默注視著這一切,心中并沒有多么驚訝,反倒是極為平靜。
其實這才是正常現象。
以大漢當前的朝堂配置,就連他都覺著有些過于強悍了一些。
有著這些人的竭力發光發熱。
大漢又豈能不強盛?
而且顧易能夠確定,這還不是大漢的巔峰。
等到大漢的國力真正達到巔峰之時。
逐漸脫離控制的西域;
包括如今未曾開發的南方都會進入到這些人的視野之中。
這就是人類性格之中難免的相爭;
——誰都不可能逃避的了。
這注定是一場磅礴發展的大世;
劉禪這種性格的皇帝,注定會讓群臣們敢于做事的心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
隨著國力持續發展;
就在炎興七年,在這一眾能人的商談之下,鼓勵生育之事亦是被提了出來。
生育子嗣則可免于當年一半賦稅。
這件事若是換做以往,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
畢竟大漢的國力不足以支撐這等開銷。
同樣也包括人頭稅實在過于沉重。
但如今則不同了。
多年未啟戰事,全力發展國力,包括人頭稅的削減,種種政策之下已經足以讓大漢開啟這項制度。
此事一出,天下皆震!
生育子嗣即可免于賦稅?
這對天下百姓們而言,絕對是一件以前從未想象過的好事。
同時間,顧氏第七代子弟亦是對吏治法度動手。
在后漢律法的基礎之上,并根據當前大漢的時局及發展背景,做出了不同的改革。
提出了“工役贖”、“義舉贖”等律。
以工折算刑期;
以舉報同樣犯律及屯兵土地的豪強可減刑;
其中最為核心的所在自是針對世族。
——簡單而言,便是給世族們套上了一層枷鎖。
其中并未詳細規定世族不可以吞并土地,畢竟朝廷不能阻攔百姓們的正常交易。
但這律法之中卻詳細制定了具體的稅收。
百畝之下,仍維持三十稅一;
但到了百畝之上,稅收便會越來越多。
其中亦是規定了商稅。
甚至就對各地官員也有著詳細的規定,其中更是包括了削官及罷免等等各種細節。
更是提出了要于洛陽建造一面大墻,將其稱之為“哭墻”。
墻下設“聽怨鼓”,擊鼓訴苦者由專門的官員記錄,精選百條納入《天聽錄》直呈御前。
雖然以現在的目光看起來,這一套全新的律法仍舊有著極多的不足之處。
但不可置疑的是——
這對于當前的大漢而言也是一種極大的進步。
此事注定驚天動地。
律法絕對是一個王朝的根本所在。
以諸葛亮的性格,自然不會直接定下此事,但他也明白此事到底有多么重要。
他召集群臣于洛陽之中討論數日。
如今的大漢。
群臣們徹夜商討國事已是尋常。
劉莊昔年與顧康的徹夜暢談,終究還是影響到了很多東西。
在這種關鍵的時候,這群人才的作用就完全體現了出來。
對于這一套要實行在大漢上的全新律法,每個人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并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此事足足辯論了數月之久。
直至炎興八年之時,此事才被徹底定下。
隨后諸葛亮更是敕令各地官員普及大漢的律法,并在越來越多的“藏書閣”之中留下律法,規定每個學子都要將律法牢記于心。
當聽聞此事之后。
已經漸漸忘卻顧琛的世族們,自是難以接受這種條例。
一個王朝注定不會僅有光明。
饒是當初顧琛在世之時,他都不能徹底掃清一切黑暗,更別說如今顧琛已經逝世多年了。
立刻便有人上奏劉禪,以篡改先漢律法違背孝禮之由彈劾諸葛亮以及一眾參與此事的大臣。
這些人還是十分聰明的。
知道劉禪對顧琛的感情,特意避開了顧氏子弟。
但讓他們沒料到的是——
一向都十分溫和的劉禪竟然因為此事震怒!
目標并不是他們所想象的那般對準諸葛亮以及那一眾大臣。
而是他們!
劉禪幾乎將參與此事之人全部誅殺,終是有了一些皇帝的感覺。
此事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根本就沒有人能料到劉禪這種皇帝竟然會有如此血腥。
而且劉禪是不孝順嗎?
以孝為名,何故遭至如此株連?
但隨后這些人便知道了原因。
他們所彈劾的這些官員,都在顧琛為劉禪留下的“名冊”之中。
當聽聞此事之后。
天下所有對此事有所不滿之人全部都沉默了。
饒是顧琛已經薨世多年;
——但至今卻仍是能夠壓到天下無人敢有異心。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大漢的《新律》也是迅速朝著整個天下散開。
此事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炎興十年;
大漢第四次官員考核再次開啟。
雖然大漢這些年來一直都在蓬勃發展,但官員考核之事仍是最為牽動天下人心之事。
“初學”及“藏書閣”的相繼散開。
也是注定讓此事的工作量變得越來越大。
但諸葛亮等人包括顧氏第七代子弟卻仍是選擇親自審查,對此事的態度都是極為的關注。
不僅僅是想要告慰顧琛;
同樣是想要探查在這各種制度之下,百姓們的整體水平到底到了何種地步。
時間是一柄無形的利刃,他們如今也不再是向當初那般年輕了。
相比于當初。
此次的考核結果要好的多。
從全天下進行選才,就是要比從世族之中選才要多的多。
其實第三次官員考核之時的百姓便已經多了不少。
隨著規模的增加。
這一次,更是足足有過百名百姓子嗣入圍。
雖然他們相比于那些世族子弟仍舊有著一些差距,但這種差距也注定會被時間所拉近。
當考核結果出來之后。
劉禪依舊是按照之前那般,攜此結果以及眾考生的答卷祭祀劉備與顧琛,隨后便將此事昭告天下。
——消息傳開,四方云動!
在這一次次的官員考核之下,這種行為已經深入到了天下百姓人們的心中。
而隨著這種念頭徹底生根發芽。
那歷史便注定只能向前。
若是有人想要徹底恢復到當初那種被世家大族們所壟斷一切官職的時代,這些百姓們的怒火便足以摧毀一切。
炎興十三年;
大漢的人口正式突破五千萬大關,達到了后漢的巔峰。
而事情也并未出乎顧易的預料;
當大漢國力徹底恢復過來后,便有人將目光重新放到了西域。
其實西域現在仍有一些國家與大漢保持著商路的暢通。
但卻已經完全脫離了大漢的控制。
這件事顧氏亦是有心無力,在當初的那種情況之下,桓候一脈不可能鎮守的住整個西域。
如今大漢國力已經恢復。
朝中的這群能人自是會將目光放在西域身上。
先追上后漢;直至超越后漢。
這已經成為了這群家伙的崇高理想之一。
諸葛亮對此極為謹慎。
雖然他也知道當前的大漢是有能力收復西域的,但他也不得不謹慎起來。
這就是諸葛亮的性格。
在經過數日的探討之后,諸葛亮先是遣使前往西域,意圖招降西域列國。
但事情的結果也不出他們的預料。
一些個西域小國自是愿意歸降。
但如今在西域已經成為了霸主的疏勒、焉耆等國自是不會愿意接受大漢的招降。
能夠自治稱王,又有誰會愿意稱臣呢?
當然,他們自然也不會蠢到主動做大漢的敵人。
顧琛為大漢打出來的威名,足以讓他們忌憚。
他們亦是派出了使臣前來大漢。
稱“愿與大漢通商,絕對不會為難大漢商販,但卻不愿意在成為大漢的藩屬。”
劉禪對此還不以為意。
但無論是諸葛亮等人也好,亦或是顧氏子弟們也罷。
他們對此的態度卻極為堅定。
諸葛亮性格雖然謹慎,但面對一個目標之時,他亦不是猶豫之人。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
——時隔多年,大漢再次舉刃。
對于這次漢軍出兵,諸葛亮更是極為的在意。
這一戰對于大漢的意義極大。
不僅僅涉及能否收回西域;
同樣也是要趁著這次機會,讓四方逐漸隨著時間而蠢蠢欲動的蠻夷們看到,大漢的實力到底是有多么恐怖!
諸葛亮并未調動鎮守四方的將軍。
而是以顧威為帥,魏延、以及當代桓候顧禹等一眾將領嗎,率軍五萬,直襲西域。
這一戰,結局自然早已注定。
西域列國這些年來雖然都有發展,但相比于如今的大漢而言確實還是差了太多太多。
而且最關鍵的是——
顧琛臨終之前,削弱四方蠻夷之舉,更是讓整個西域與原本歷史有了完全不同的轉變。
在原本的歷史之中。
焉耆、疏勒等西域強國都是與匈奴、鮮卑等有著聯姻的。
這自是會加大收復的難度。
但現在則不同。
匈奴、鮮卑、烏桓等蠻夷內部的矛盾已經隨著時間漸漸展開了,他們根本不可能動兵去幫助西域。
而且如今的大漢也不是歷史上的西晉。
哪怕就算有著他們的幫助,結局也注定無法扭轉。
炎興十五年;
西域戰事徹底落下。
顧威滅焉耆、疏勒國內反漢勢力,重立親漢之人為王,相繼收復西域列國。
引西域列國質子返京。
大漢從這一年起,終是徹底超越了后漢。
無論是國力,亦或是人口國土上,都超越了后漢的巔峰時期。
顧易一直都在注視著這一切,心中對此亦是有些吃驚。
雖然早已料想過有著這些能人的齊心治理,大漢的國力定會發展極為迅速。
但他卻也沒料到。
一切竟然會如此順遂。
但越是這樣,顧易只感心中愈發的不安。
歷史修正是無時無刻的。
顧氏的出現.炎漢的建立已經完全超出了原本的歷史。
無論是從王朝更迭,亦或是制度的出現等各種方面都已經出現了大變。
修正難不成就這樣消失了?
而且最關鍵的是——
顧易記得很清楚,在原本的歷史之中,三國時期以及西晉初期時,九州的災害并不在少數。
這也是當初人口大衰減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顧琛提前結束了亂世。
但王朝可變,天時天象又豈會生變?
大漢這些年來雖然經歷了一些災害,但相比于原本歷史之中所記載的災害,卻還是要差了許多。
顧易可不相信天象會毫無任何緣由的突然轉變。
雖然顧氏如今的影響力已經很大了,但要說足以改變天象。
那又怎么可能?
此事注定是出現了什么變化。
雖然顧易并不認為以當前大漢的底蘊,天災能夠奈何的了大漢。
但心中卻亦是有著濃濃的不安。
為此,顧易更是關注起了相繼出世的顧氏第八代子弟。
天下安定確實可以刺激人口。
甚至就連顧氏都在其中。
相比于之前顧氏在人口上的窘境,顧氏第八代子弟的數量大大超出了顧易的預料。
但才能出眾之人卻是不多。
唯一值得顧易關注的,便是一個名為“顧燁”的少年。
倒并不是因為他的屬性有多優秀。
相比于第七代子弟的屬性,他的屬性只能算是一般。
真正讓顧易關注到他——多是因為他的性格。
或許是因為天下大變所導致顧氏曾經所信奉的言傳身教有所衰減的緣故,第八代子弟們的性格要跳脫許多。
曾經所有家族子弟信奉遵循的祖訓,對這些子嗣們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這對于顧氏的萬世之計而言,絕對是一個風險。
無論如何,顧易都必須要出手了。
哪怕就是要改善顧氏內部的環境,他都必須要在這一代重新將顧氏的信仰給立起來!
“炎興之治作為整個天下由亂入治的轉折點,開創了我國中古時期首個全面發展的盛世格局。
在終結東漢末年割據動蕩后。
炎漢朝廷推行“以民為本“的治國方略,通過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等政策實現經濟復蘇,全國墾田面積較亂世時期增長三倍有余,人口數量更以年均千分之十二的增速持續攀升。
政治上確立察舉考核制度,首創以天下萬民為主的選拔機制,開后世科舉取士之先河;
期間所制定《炎興新律》,確立“德主刑輔“的立法原則,其“親親相隱““老幼減刑“等條款影響后世法典逾千年。
這一時期形成的“外儒內法“治國體系,奠定了后世法系的基本特征,其“寬刑簡政““重農興教“的治理經驗,為歷代盛世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