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五個大美妞穿越到北宋第三百一十四章 三國巔峰之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和五個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我和五個大美妞穿越到北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一十四章 三國巔峰之戰

第三百一十四章 三國巔峰之戰


更新時間:2025年08月10日  作者:任鳥飛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任鳥飛 | 我和五個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十幾天后,烏歇和高慶裔再度到了平州,榆關守將楊志傳來報告說,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遣使副訪問。

宋江一邊派人去燕京通知趙俁、一邊派人將烏歇和高慶裔接到了平州。

不久之后,行營安排趙良嗣和馬擴,擔任館伴負責接待,前去平州見烏歇和高慶裔。

烏歇和高慶裔將完顏阿骨打的戰書交給趙良嗣和馬擴,戰書上說:

“大金皇帝致書于大宋皇帝閣下:

既憑來信,復沐使音,未孚結納之誠,難避重煩之議。兩朝之事,若不互相容會,須至爭戰。夫如是,則豈惟菑危轉甚,更恐生靈枉罹涂炭,是用遣人,以俟雅報。蓋以大宋皇帝收容契丹皇帝,又助契丹更換皇帝,欲聯契丹以抗我大金,況承來文,若謂更有可議,務在通融商量,卻不知悔改……”

完顏阿骨打這就是在說:你和我要是誰都說服不了誰,大金和大宋就得干這一架,咱們誰贏聽誰的。我完顏阿骨打可是文明人,揍你之前,先派人跟你說一聲。還有,我之所以要揍你,就是因為,你護著殘遼不讓我消滅,我都已經派人警告你了,可你卻死不知悔改。本來呢,我看在你愿意跟我交易的份上,想好好跟你說這件事的,可你不識抬舉,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我最后再問你一遍,你到底交不交出耶律延禧父子和殘遼之人?如果還不識好歹,可別怪我手下無情了。

這是一封很明確的戰書。

按說,趙良嗣和馬擴應該在第一時間回燕京城,將完顏阿骨打的戰書交給趙俁。

可趙良嗣和馬擴卻當著烏歇和高慶裔的面拆開了完顏阿骨打給趙俁的戰書。

這當然是趙俁事先吩咐的。

實際上,趙俁君臣已經料到了,宋金之間必有這一戰,并且都已經調兵遣將備戰了。

對此,肯定有大宋保守派大臣勸過趙俁不要跟金國打這一仗,他們甚至說出這是遼金之間的戰爭與大宋無關這樣的話。

還有人說,大宋之所以能收復燕平地區也是借著金國的勢,而且完顏阿骨打對趙俁又尊敬又好,不僅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全都嫁給了趙俁,還將三百個金國的貴族之女嫁給了趙俁,并且送了三百多個遼國美人給趙俁,話里話外都是勸趙俁不要恩將仇報,得罪金國這個新鄰居。

其實,趙俁很清楚,勸趙俁不要跟金國交戰的大臣,一方面是,保守,不愿意大宋打仗;另一方面是,金國占據了北方,是大宋重要的貿易伙伴,跟金國貿易,能讓大宋,也讓他們賺到不少錢。

趙俁沒理這些短視的人,他十分清楚,女真人有多狡詐,有多兇狠,有多貪婪,不狠狠地打疼他們,他們絕對會永遠惦記大宋的財富和女人,甚至比遼、夏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于是,趙俁力排眾議,決定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基于此,趙良嗣和馬擴來見烏歇和高慶裔之前,趙俁就讓他們全權處理金國的挑戰,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來回遣使通信上了。

看過完顏阿骨打的戰書后,趙良嗣說:“兩大國之間事,且須商量,何故如此?”

烏歇說:“軍馬已起,商量甚?”

高慶裔把話拉回來了一些,說:“若是急著手腳也好商量,只是須貴朝算計一下,將自阿果以下遼人皆交出來,再輸些歲幣,也能存取大宋宗廟社稷。”

趙良嗣說:“貴國皇帝輒言舉兵,其意何也?”

烏歇回答說:“兵已起,已不須商量,我大金今兵分兩路南下,不許殺戮人民,只是傳檄撫定,你朝準備應戰即可。”

趙良嗣說:“兩朝許多事講好,今卻連招呼也不打便起兵,是甚道理?”

高慶裔回答說:“只因貴朝失道理,所以才導致如此。”

馬擴悠悠地說:“兵者兇器也,天道厭之。貴朝吞了契丹許多國土,亦是借本朝聲勢及幫助。今一旦不顧以前契義誓好,便先舉兵,已有取死之道,且不知一旦開戰,日后干戈幾時定得!”

烏歇說:“我大金皇帝陛下若怕貴朝事力,便不敢來戰也。”

高慶裔說:“事已如此,自家這里斗口做甚?貴國不交出所有遼人,輸我大金歲幣,你我兩家已無法避免這一戰也。”

馬擴淡淡地說:“看來貴朝聽狂悖之言,卻把本朝作破落契丹看待,但恐后來自取禍患不小耳!”

烏歇微微一笑,臉上有自得之色。

趙良嗣和馬擴見已無法交談下去,金國這是鐵了心要跟大宋一戰,便拿出趙俁給完顏阿骨打的戰書:

“戰書:

以兵戈相脅,實非兩國和好之道。昔者,遼金之爭,本與大宋無涉,許通互市,交易有無,蓋念邊民相安,不欲干戈妄起。然朕念及人道,不忍見生靈涂炭,故出手斡旋,欲使三國共享和平,各自生活,非圖他利也。

今爾以朕助遼為辭,欲興兵戈,欺朕不敢戰耶?

昔漢武帝逐匈奴于漠北,唐太宗平突厥于萬里,我大宋雖以仁厚治世,然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之志,未嘗稍減。爾若執迷不悟,朕必御駕親征,犁庭掃穴,以清妖孽!

不必多言,爾要戰,便戰!

大宋皇帝御筆。”

烏歇和高慶裔真沒想到,趙俁不僅不考慮他們大金國提出來的“議和”條件,還早就準備好了戰書,這明顯是,早就準備要跟金國一戰了。

烏歇感覺,趙俁根本就沒看得起他們大金國,很憤怒,發誓要給趙俁點顏色看看。

高慶裔則感覺有些不對。據他所知,趙俁并不是一個沖動的人。退一步說,趙俁沖動,大宋的那些大臣也都比較畏戰保守,大宋怎么會如此輕易便做出開戰之決定?這其中定有蹊蹺。高慶裔眉頭緊鎖,心中暗自思忖,‘莫不是大宋有什么倚仗,才如此有恃無恐?’

烏歇卻不管這些,他當即就跟趙良嗣和馬擴定下了開戰的時間和地點。

宋金雙方商定的決戰的戰場是灤河河谷。

此地由燕山山脈北麓的多條支流沖積而成,地勢相對平坦,河谷地帶開闊,能容納上百萬人馬規模的軍團展開、布陣和機動,符合大兵團野戰的需求。

此地是松亭關、古北口等關隘北上的必經通道,北接遼中京,南通燕京,既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也是從燕地北上進入東北的核心走廊。

灤河河谷一直都是遼軍南下和宋軍北伐的關鍵戰場。例如,北宋雍熙北伐時,東路軍曾試圖經此通道北上,目標直指遼中京;遼軍南下也常在此區域集結,依托河谷地形展開攻防。

該區域既避開了居庸關外的山地阻隔,又比古北口更靠北,處于燕京與中京道的過渡地帶。

將戰場選在這里,宋金兩國誰都不吃虧。

提前七天,宋遼聯軍就離開松亭關,直抵灤河南畔。

而在這之前,趙俁就已經命令劉法、韓世忠、吳玠、蕭干、耶律大石等人前往灤河河谷勘探過地形。

劉法等人回來后,眾人商定了此戰宋軍方面的戰陣——鶴翼陣。

鶴翼陣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形成的攻守兼備野戰陣法,主將居中后位置指揮,兩翼如鶴翅展開,通過左右包抄實現夾擊或反制突入敵軍。其戰術核心要求中軍嚴密防守,兩翼靈活協同遠程牽制與近戰合圍,依賴旗鼓信號實現進退配合。

大體是這樣的:

中路是由神機軍和其他步軍組成的中軍——神機軍居中,兩邊是步軍。

鶴翼陣的兩翼,則是騎兵。

值得一提的是,趙俁的御營就在此陣的正中間,吸引金軍的主力攻擊,然后逐漸后退,誘敵深入,再然后通過兩翼騎兵的向心攻擊收攏口袋,從側面給予敵人決定性的打擊。

老實說,如此布陣,趙俁多少是要冒一點風險的,哪怕大宋這邊,已經給趙俁做足了防御和逃跑的錯失。

事實上,不少人都反對趙俁親自參與此戰,他們認為,派一員統帥,代替趙俁居中指揮就行。

可夢想金戈鐵馬的李琳,很想指揮這種雙方都投入了幾十萬人馬的大決戰,所以,她就攛掇趙俁說,如果趙俁親自指揮此戰,哪怕只是掛名,只要戰勝了金軍,趙俁的聲望必將再創新高,更無人可撼動。

而且,只要趙俁親自出戰,宋遼兩軍的士氣肯定高漲。

為了說服趙俁,李琳還舉了《澶淵之盟》的例子,說寇準請求宋真宗御駕親征,鑾輿渡河之后,宋軍士氣大振,敵將撻攬即被射殺,遼軍士氣大喪,遂遣使請和,河北于是得以收復。今日之事與之相同,請陛下仿效真宗皇帝御駕親征,此事宜速,不可緩也。

對于李琳的心思,趙俁心里跟明鏡似的。

趙俁可以讓李琳參與到此戰的指揮當中,畢竟,她更了解火器,但肯定不能讓她來指揮這場戰役。

最終,趙俁認命老將劉法擔任都元帥,擔任此戰的總指揮,童貫、何灌和宋江為副元帥,種師道,種師中,王稟,韓世忠、吳玠、張俊、翟興為高參,再加上李琳,這些人組成個參謀團,輔佐趙俁指揮這場戰役。

而遼軍則以與宋軍互為犄角之勢駐扎在灤河南畔的下游。

遼軍的陣勢呈現一個大大的“∧”型,正是有名的攻擊陣形——錐行陣。

這也是游牧民族最擅長的陣型。

一到灤河南畔,宋軍和遼軍就各自安營扎寨,做好大戰的準備。

次日,金軍也陸續到了灤河北岸,與宋軍和遼軍隔河對峙。

而金軍方面,出動了大概四十萬人馬,與宋遼聯軍差不多,也分左右兩軍,左路軍與宋軍對峙,右路軍與遼軍對峙。

金軍的左右兩路軍隊都是,以最精銳的重騎兵列于前鋒,輕騎兵分居兩翼,采用了類似楔形陣的陣型,試圖憑借騎兵的沖擊力分別沖垮宋遼聯軍的防線。

完顏阿骨打親率中軍居中,率領部分精銳騎兵和大量步軍居中,企圖以騎兵的機動性,策應左右兩路金軍,且在必要時進行迂回、分割、包抄,對宋軍和遼軍反復沖擊。

金軍的步兵,則分成小隊,散布在騎兵周圍的村莊和田壟邊上,形成犄角之勢,以散兵的方式襲擾靠近的敵人,配合騎兵作戰。

雙方都投入了近四十萬人馬,對外都宣稱百萬大軍,軍陣都是十分綿長,此地又是一馬平川,要在這么多雙眼睛的監視下使用甚么陰謀詭計,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這注定了是一場堂堂正正的大決戰。

這么大規模的大戰,自然是不可能由一兩個人指揮的,它需要一個龐大的指揮團隊,否則非亂套不可。

這關鍵的一戰,趙俁絲毫不敢大意,在張純的建議下,趙俁在關鍵之處放得全都是能征善戰之將。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鍛煉自己的兒子,趙俁的不少兒子,像趙衍、趙修、趙達、趙棣、趙威、趙進、趙擎、趙樘全都參加了這一戰,而且他們中的不少人都匿名進了一線部隊,甚至就是最前線的小卒。

由此可見,趙俁這把賭得也不小,他也輸不起。

金軍一到灤河北岸,就派出一支精騎沿著河岸巡視,一點都不給宋遼聯軍偷襲他們的機會。

灤河,深處兩三米,淺處尺許。

深處幾乎不用考慮,開戰時,應該沒人能在近百萬人馬的眼皮子底下渡過這幾十丈寬的灤河。

所以只有那幾處淺處才是過河的通道。

而金軍一到灤河畔就將那幾處淺處全都占了,并派游騎從這幾處過河,在屬于宋軍的河岸建起了堡壘。

總之,金軍一開始打的就是主動進攻的主意,跟遼軍差不多。

這也符合游牧民族的特點,他們向來是主動進攻的一方。

而宋軍這邊,以步軍為主,自然是以守為主,這也符合農耕民族的特點。

三方擺開陣型了之后,便開始試探性的攻擊。

在這個過程當中,三方的布局基本上完全形成。

金軍守住了他們的攻擊陣型和灤河以北,而在灤河以南的上百平方里地區,則到處都是宋軍和遼軍的兵馬……


上一章  |  我和五個大美妞穿越到北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