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羅作為一個國度已經不存在,隋朝建立了金城大都督府,對新羅地區進行實際管轄,并下設七個縣,每個縣都配備了縣令、縣城和主薄。
倉庫內各種財富物資堆積如山,這些都將在滅亡其他兩國后一并運回洛陽。
除了財富物資外,還繳獲了大量不動產,光貴族的土地就繳獲了五百多萬畝。
按照之前的計劃,所有繳獲的土地,將分給兩萬余戶被新羅人騙來為奴的漢人百姓。
這些被欺騙來新羅的百姓固然不幸,但在另一方面,卻幫了朝廷的一個大忙,提前為大隋移民兩萬余戶。
朝廷當然不會再把這兩萬余戶百姓送回大隋,而是就地安置,分給他們土地和房屋,提高他們社會地位,尤其是能讀書識字的百姓,更是會提拔為縣吏,或者高薪聘為教書先生。
目前羅士信出任金城大都督之職,兵部郎中韓孝基出任長史,遼東都督府兵曹參軍事李況之出任司馬。
李況之長期在遼東都督府任職,能說一口流利的新羅語,對治理當地人有用。
在金城大都督府漸漸穩定下來后,羅士信的關注點已經轉向百濟。
滅百濟已經成了他的下一個目標。
但百濟也很清楚隋軍的意圖,知道自己必然是下一個目標,在新羅都城被攻陷后,百濟武王扶余璋立刻派使者前往高句麗,企圖和高句麗結盟,共同對付隋軍。
但高句麗北面有兩萬大隋遼東軍駐扎,高句麗不敢輕舉妄動,一旦它敢和百濟勾結,它必然會遭到隋軍的南北夾攻,率先被滅國。
相國淵太祚更是認為,這是百濟禍水北引之策,企圖讓高句麗給百濟做替死鬼,嬰陽王高元當即婉拒了百濟的結盟要求。
扶余璋也知道高句麗不會和自己結盟,所以他在派使者前往高句麗的同時,又派太子扶余義慈前往倭國求援。
百濟和倭國一直是十分親密的盟友,很多倭國皇族都來自百濟,目前倭國還是飛鳥時代,天皇為第一任女天皇推古天皇,由圣德太子進行輔助,不過實權卻掌握在權臣蘇我馬子手中。
雖然推古天皇和蘇我馬子權力斗爭激烈,但他們對入侵新羅上卻完全一致,開皇二十年,推古天皇以協助百濟為由,派三萬大軍入侵新羅,新羅最后不得不割地求和,把新羅以東的島嶼全部割讓給倭國。
推古天皇得知隋軍占領新羅,不由又蠢蠢欲動,她認為這是奪取新羅的機會,只要配合百濟的五萬大軍將隋軍趕出新羅,倭國就能在半島立足,更重要是,一旦戰勝隋軍,倭國就有資格和大隋平起平坐。
推古天皇遂和蘇我馬子達成一致,派田村皇子率大軍四萬、戰船一千余艘進駐對馬島,準備隨時向新羅發動進攻。
軍衙內,羅士信和幾名文武官員正在商議對策,另外,還有剛從朝廷過來的通川郡刺史裴世清也參加議事。
裴世清曾經在大業四年出使倭國,對倭國情況比較了解,天子便把他也派來安南半島助戰。
裴世清笑道:“倭國戰爭和我們完全不一樣,幾千人的戰爭就是大規模了,一般都是幾百人的戰爭,埋伏、偷襲各種手段,他們沒有像我們那樣大規模的排兵布陣,往往是一個貴族帶著自己的幾十名仆人為一隊,各種作戰,簡單說就是打贏了一擁而上,打輸了一哄而散。
沒有長兵器,都是用刀和弓箭,弓箭也是竹木弓,射程最多只有七八十步,倭國士兵也有優點,就是拼命,不怕死,所以他們能擊敗新羅軍隊,就是靠這一點。”
“水戰呢?”費青奴問道。
裴世清笑了笑,“水戰和陸戰其實是一回事,倭國特點就是各個小家族,小家族上面是大家族,大家族上面是領主,領主上面是國王,國王上面是天皇,一旦征兵打仗,都是小家族的長子或者次子,帶著幾十個仆人出征,一艘船上往往就是一個小家族的幾十口人,他們很喜歡對外征戰,可以搶掠到豐厚的戰利品,就像開皇二十年倭國攻打新羅,全民皆狂,來自倭國各地上千個家族出征,出征人家都發了大財,這次我估計會更加狂熱。”
“他們對隋軍出戰也會狂熱?”羅士信有些不敢相信倭國會這么狂妄。
裴世清微微笑道:“統治者是知道和隋軍作戰,但下面的各個家族不知道,他們還以為又是和新羅作戰,認為發大財的機會到了。”
“什么樣的戰船?”費青奴繼續問道。
“戰船都不大,一千石左右,船只很靈活,船上士兵密集,一艘船要擠三四十人,十六人劃船,其他人用弓箭,他們弓箭雖然射程不遠。只有七八十步遠,但從小訓練,箭法都很精準,不過我點擔心…..”
“裴使君擔心什么?”羅士信問道。
“當年我出使倭國,有一艘五千石的補給船因為意外損壞而留在倭國,我擔心倭國會仿造這座大船。”
費青奴笑道:“使君不用擔心,我們的斥候來報,他們看到的都是千石左右的戰船,不是五千石大船。”
裴世清松了口氣,“那我就放心了,其實我回來后請教造船署,造船署官員說那艘船不是用龍骨,而是用最新的水密隔艙技術,用了榫接、艌縫等難度非常高的技術,倭國人不可能學會。”
羅士信又向費青奴望去,“這一戰費將軍準備怎么打?”
費青奴淡淡道:“卑職不會給他們上岸的機會,也同樣不會給他們撤退的機會。”
羅士信點點頭,“倭國軍隊我就交給你了,”
這天清晨,隨著戰鼓聲敲響,從津島八十二浦中殺出了一千多艘倭國戰船,倭國戰船大概在一千石左右,船型狹長,兩邊檔板很高,就像一個長條木箱子,掛兩架風帆。
正如裴世清的描述,一艘船上擠了四五十人,其中十六人劃船,其他人拿著弓箭,海面上千船競發,十分壯觀,四萬大軍向三百里外的新羅國沖去。
倭國士兵的身高普遍很矮,一米四到一米五之間,看起來就像八九歲的孩童一般。
倭國人的身高也是由人種決定的,他們祖先是南洋島上的小黑人,長途跋涉來到倭國。
雖然中間又經過改良,像徐福帶去三千童男童女,還有大量新羅人、百濟人去倭國,最終形成了一千年前的倭國人,不過身材還是很矮,只是相貌、膚色已經和南洋島上的小黑人相差很大了,但骨子里那種殺虐和兇狠卻始終沒有改變。
戰鼓在海面的轟隆隆敲響,次日下午時分,距離新羅國海岸線還有百里左右,這時,海面上忽然出現數百艘戰船,每艘戰船都在萬石左右,體型龐大,每艘戰船都裝有輪槳,浪花飛濺,速度一點也不比對方慢。
兩萬隋軍手執弩箭,腰間背木柄火雷,每艘大船上都配備了四十名箭雷手,另外還有飛雷火砲也準備就緒了。
隋軍戰船龐大的體型讓沒有見過世面的倭國士兵們都嚇了一大跳,但隨著戰鼓聲越敲越響,他們骨子里殺戮之心被激發,紛紛舉起弓箭大喊大叫,紛紛張弓搭箭,還有不少士兵拿著繩索,準備爬船了。
一場激烈的大海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