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轉眼到了三月,東萊郡的仲春時節格外春光明媚,到處是綻放的鮮花,自從年初天子把東萊郡的治權移交給了江南道總管府,來護兒便奉命率兩萬軍北上,出任東萊郡通守。
同時北上的還有房玄齡,他出任東萊郡長史,他的任務是修建碼頭倉庫,房玄齡到任后,便組織三萬民夫在龍頭灣修建了長達兩里的碼頭和數百座倉庫,同時修建了九條長達一里的棧橋碼頭。
碼頭所在地叫做龍頭灣,也就是今天的榮成灣,今天的榮成因為長年泥沙堆積的緣故,水比較淺,但隋朝的龍頭灣卻是一處天然深水良港,秦瓊在介紹山東半島時,極力向蕭夏推薦此處。
從這里跨過黃海就是高句麗都城平壤,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任何戰爭打得都是國力,都是后勤,絕不是五萬軍隊登陸后能打贏高句麗軍隊。
對于蕭夏而言,他首先要做的,是在高句麗建一個后勤基地,但后勤基地建在哪里,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得派斥候去探查、尋找,最后找一個安全穩定的落腳地。
但這樣一來一去就需要時間了,而天子是計劃五月份出兵,蕭夏實際上只有兩個月時間準備了。
朝廷也是一樣,從兩年前就開始著手準備,天下去年就下令,將天下各地糧草物資集聚洛陽和黎陽倉,同時對遼東之戰進行三次評估,一次是警告之戰,一次臣服之戰,一次是滅國之戰,最后楊廣選擇了臣服之戰。
那就意味著大隋至少要動用五十萬以上的軍隊,按照兩個民夫支持一個士兵的標準,那至少征用一百萬民夫。
如果選擇滅國之戰,那就要動員百萬兵力,兩百多萬民夫。
蕭夏建議動員二十萬民夫,實際上根本不夠,開皇十七年,隋文帝派三十萬大軍遠征高句麗,就只動員三十萬民夫,結果糧草根本供應不上,軍隊又遇到了瘟疫,最后只得半途放棄攻打高句麗。
雖然蕭夏建議從水路運輸糧草物資,但經過評估,朝廷發現完全靠水運也不現實,耗用時間太長,也沒有那么大的運力,必須得陸運配合,水陸并進才是正確的方式。
有了前車之鑒,加上楊廣又是一個不惜民力之人,所以他在三月下旨,征集河南道、河北道民夫一百一十萬人,趕赴涿郡集結。
但歷史上強征了三百萬民夫,因為現在有江南的船隊走海運,民夫才減少到一百一十萬人,可就是這樣,強征一百一十萬民夫也同樣讓國內民怨沸騰。
戰爭就是這樣殘酷,漢武帝攻打匈奴,也幾乎讓整個國家崩潰。
如果勝利了,還有戰爭紅利,可如果失敗,那就需要整個王朝一起來承擔,后果不堪設想,這就是一場賭國運的博弈,天子楊廣把整個大隋押上去了。
楊廣又將在家賦閑的老武將全部征用,包括楊雄、楊達、元壽、元旻、薛世雄、魚俱羅、麥鐵杖、于仲文、崔弘升、荊元恒、辛世雄等等,命令他們各率大軍前往涿郡集結。
同時在運河入漳水之地大量修建碼頭和倉庫,運送糧食三百萬石、草料百萬擔和不計其數的戰爭物資到漳口鎮,這是水運部分的糧草物資,另外還運送了大量糧草物資到涿郡,這是陸運部分的物資。
可以說,這次天子楊廣為攻打高句麗動用了舉國之力,表面上他是想打臣服之戰,但實際上,他是沖著滅國之戰進行準備的,如果攻打順利,他會繼續增兵以及增加糧草物資。
朝廷已經在全面動員,蕭夏也在同步行動,他派出了兩千艘各種船只趕赴東萊郡,一半是用來運送朝野物資,另一半是用來運載江南軍過海。
第一個出發卻是沈光,他作為斥候,率領十艘戰船和八百名士兵渡過了黃海,在海上航行十天后抵達了高句麗的外海。
沈光是與水軍兵曹參軍事何蠻一起出海探查,何蠻多次往返了大隋和高句麗,對海況很熟悉。
沈光見何蠻拿著千里眼一直在海面上張望,便笑道:“何參軍不是常來嗎?怎么現在感覺和我一樣?”
何蠻苦笑一聲道:“一般航線都是沿著海岸走,到了最北面的遼東,再沿著海岸一路南下,像這樣橫跨大海,我還真是第一次。”
“這難道將是我們創造的航線?”
何蠻搖搖頭,“當然不是,三國時代東吳和高句麗往來就是走我們這條航線,橫穿黃海,東晉和南朝前往高句麗也都是走我們目前這條航線,只是我沒有走過這條弓弦航線,我都是走弓背航線,先去遼東,因為生意需要。”
“原來如此,但肯定有一座島,對不對?”
“對!就在平壤外海,距離陸地五十里,島還不小,卻是一座無人島!”
“讓來我看看!”
沈光接過千里眼,向前方眺望,片刻他忽然道:“東北方向有個小黑點,不知是不是?”
何蠻連忙搶過千里眼細看,“還真是一座島,靠上去!”
十艘船只都是車船,輪槳翻滾,迅速向海島靠近。
當船只靠近了海島,何蠻激動道:“就是這座海島,距離高句麗陸地五十余里,天氣好時,站在島上就能隱隱看見陸地。”
海島其實不算大,外形像只螃蟹,兩支蟹足圍成了一個面積很大的天然海灣,島嶼陸地面積約五千畝,地勢還算平坦。
很快沈光就知道為什么這是一座無人島了,因為島上沒有淡水。
何蠻笑道:“沒有淡水其實沒關系,前方陸地就是一條大河的入海口,可以去那邊取淡水。”
“會不會被發現?”
“晚上去,不要上岸,幾里寬的入海口,不會有人發現。”
沈光取出晉王繪制的簡單地圖看了看,問道:“大河是大同江嗎?”
“高句麗叫做浿水,不過既然殿下叫它大同江,那就叫大同江。”
入夜,沈光帶著五艘船漸漸靠近入海口,這里白天會有商船,不過是向北走,但晚上就沒有任何船只了。
船只駛入了大同水,這里已經是淡水了,三艘船裝滿淡水,返回了海島。
沈光親自率領五百軍隊駐扎蟹島,夜晚在西面山崖下升起火堆,這樣海面就能看到這座島,但東面的陸地卻看不到火堆。
何蠻隨即率領五艘戰船出發返航了,接下來就開始向島上運送帳篷和糧食物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