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貴人沒有理由這么做。”
莊貴妃頓了頓,眼中精光閃爍:“那么后宮之中,還有誰有能力和動機,如此精準地設局,既除了春貴人腹中的皇子,又能一舉將本宮打入塵埃?”
答案呼之欲出。
小蔡子倒吸一口涼氣,這才恍然大悟,卻又不敢直言對方的名諱,只是壓低聲音道:“若真如此……那位心思也太過歹毒、縝密了!”
“可是娘娘,咱們無憑無據……”
莊貴妃聲音冷硬:“本宮知道無憑無據。”
“但只要是狐貍,總會露出尾巴!”
“小蔡子,你給本宮仔細去查!張公公和小六子,平日跟哪些人有過來往……一絲一毫的蛛絲馬跡,都不要放過!”
“本宮倒要看看,這背后究竟藏著多少魑魅魍魎!”
小蔡子立刻躬身領命,眼神頗為沉穩:“是,奴才明白了!定會暗中仔細查探,絕不敢有負娘娘所托!”
莊貴妃看著他,心中那口郁結的悶氣,總算稍稍疏解了一些。
失了一個若離,若能栽培起一個更得用的小蔡子,或許……也并非全是壞事。
這場仗,還沒完!
后宮皇嗣夭折,本就非同小可。
尤其跟大周歷代帝王枝繁葉茂的情形相比,當今陛下的子嗣,著實算得上單薄。
因此,即便春貴人腹中是個帶著異域血脈的皇子,那也依舊是金尊玉貴的龍種!
春貴人驟然小產掀起的波瀾,絕不僅限于宮墻之內。
這個消息迅速傳到了外面。
在這場風波里,除了不幸喪子的春貴人,和御下不力的莊貴妃。更引人矚目的卻是莊貴妃的父親,莊太傅!
原因無他。
莊太傅的聲望太隆了。
帝師還朝,天下文人士子景從。
他幾乎是清流領袖,道德標桿般的存在!
偏偏在此時,他的嫡女剛剛獲賜協理六宮之權,便鬧出如此不堪的紕漏,致使皇嗣夭折。
這簡直像是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扇在了莊太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金字招牌上!
一時間,朝野上下議論紛紛。
與莊家不睦的政敵,自是暗中竊喜,逮住機會便大肆攻訐。
即便是中立之輩,也不免心生疑慮。
一個連女兒都教導不好的人,真的能輔佐君王治理好天下嗎?
這股暗流,莊太傅豈會感知不到?
風波起的當夜,莊府書房的燈火徹夜未熄。
翌日早朝,氣氛格外凝重。
文武百官依序奏事。
莊太傅一步跨出文官隊列,手持玉笏,深深俯首,沉痛的聲音回蕩在大殿里:“……陛下,老臣教女無方,致使貴妃御下不嚴,釀成宮闈大禍,皇嗣夭折。”
“老臣愧對陛下信任,更無顏立于這朝堂之上……”
“懇請陛下嚴懲貴妃,以正宮規,以儆效尤!”
“老臣……亦甘領失察之罪!”
說罷,莊太傅撩袍便要跪下,花白的胡須因激動而微微顫抖。
這副痛心疾首、大義滅親的模樣,令人觀之動容。
然而他的膝蓋還沒觸地,龍椅上的帝王便已開口:“太傅不必如此。”
南宮玄羽的目光,掃過下方神色各異的群臣,緩緩道:“后宮之事,朕已查明,乃奴才貪瀆懈怠所致。”
“貴妃確有失察之責,朕已收回協理六宮之權,令其于宮中思過。”
“然,此事與太傅何干?豈有女兒行事不慎,反累及老父請罪之理?”
帝王看著莊太傅,語氣稍緩,甚至帶了一絲寬慰之意:“太傅乃國之柱石,朕之股肱。如今朝局初定,百廢待興,正需太傅這般老成之臣鼎力相助。”
“太傅豈可因后宮些許瑣事,便妄自菲薄,棄江山社稷于不顧?”
“此事不必再議,朕心意已決!”
這番話,既全了莊太傅的顏面,明確將罪責限定在后宮瑣事和奴才過失上,未波及前朝。又再次申明了帝王對莊太傅的倚重、信任。
徹底堵住了那些想借題發揮之人的嘴。
莊太傅聞言,深深一揖,聲音哽咽:“陛下……陛下寬宏,老臣……老臣慚愧!”
“老臣定當竭盡殘年,以報陛下天恩!”
禮部尚書低垂的眼簾下,是一片冰冷的清明。
陛下此刻的寬宏與維護,與其說是恩典,不如說是警告和平衡。
陛下需要兄長來穩定朝局,故而絕不會因此事徹底厭棄莊家。
但經此一事,莊家聲望受損已成定局。
不管是他,還是兄長,日后在朝中行事勢必變得艱難,更需謹小慎微。
陛下看似輕描淡寫的寬慰,實則比任何嚴厲的申斥,都更讓他們感到脊背發涼……
君恩似海,亦深不可測。
今日能捧你上天,明日便能踩你入泥。
莊家的所有官員,在波譎云詭的朝堂中,都愈發如履薄冰。
晉王垂手立于宗親隊列之中,眉眼溫潤,姿態謙和,未露絲毫異色。
然而,他低垂的眼簾下,一雙深邃的眸子里,掠過了一絲極難察覺的滿意光芒。
陛下果然如此處置了。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既懲戒了莊貴妃,全了宮規體統;又維護了莊太傅的顏面,穩住了前朝局勢。
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
但,這就夠了嗎?
晉王心中冷笑。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莊太傅那看似堅不可摧,如日中天的聲望,經此一事,已然被鑿開了一道細微卻致命的裂縫!
今日朝堂上,那些原本蠢蠢欲動,意圖攀附莊家這棵大樹的官員,此刻心中怕是都已打起了鼓,生了猶豫、觀望之心。
晉王的目光,狀似無意地掃過文官隊列中,幾個神色微妙,眼神閃爍的官員。
這些人,往日或許對莊家趨之若鶩。
如今見莊家的女兒,在后宮鬧出如此不堪之事,連帶莊太傅聲望受損。只怕他們那點投靠的心思,也要淡上幾分了……
而這,正是他的機會!
他未必不能從中運作,將這些搖擺不定的墻頭草,悄無聲息地拉攏到自己這邊來。
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這股力量不容小覷。
想到這里,晉王對水溪閣的那位功臣,倒是滿意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