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寨鄉。
隨著城王路改擴建工程公開招標的結束,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工作,也正式提上日程。
在中標公告發布前夕,宋思銘特意組織了一次專題會議,有針對性地對道路占地,補償等事項,進行布置。
并確定負責人為副鄉長杜如松。
杜如松這個人最擅長搞群眾工作,王寨鄉下面這些村,就沒有杜如松不熟的,而其搞群眾工作有一個秘訣,那就是真誠。
所以,老百姓對于杜如松都非常信任。
在農村,占地是天大的事,涉及占地,也是最容易出亂子的,讓別人主導這件事,宋思銘還真就不放心。
而杜如松也向宋思銘立下了軍令狀,保證半個月之內,結束戰斗,不留一點兒尾巴。
宋思銘算了一下,半個月應該沒什么問題。
畢竟,中標之后,還有一系列手續要走,同元路橋的設備,人員入場,怎么著也得半個月以后了。
只是,他這邊剛和杜如松敲定了時限,縣交通局局長李金水就打來了電話。
“宋書記,出了點兒問題。”
李金水在電話里,吞吞吐吐地說道。
“問題?”
“什么問題?”
宋思銘懷疑地問道。
“剛剛,市交通局的黃局長,給我打電話,說讓我先別急著對外公布城王路工程的中標結果。”
李金水回答道。
“為什么?”
宋思銘皺了皺眉,滿是不解。
“我也問黃局長原因了,黃局長的意思是見面再說。”
李金水說道。
“見面再說?”
“他要來瀾滄嗎?”
宋思銘問道。
“對,說已經在路上了。”
“兩個小時之后到。”
李金水回答道。
“李局,你覺得是什么原因。”
宋思銘問李金水。
“肯定是對中標結果有異議,沒有異議的話,不可能不讓公布結果。”
李金水按照基本邏輯推斷道。
“有異議……市交通局倒是有資格有異議。”
宋思銘喃喃自語。
這次修路,七成以上的資金是市財政撥付的,市交通局作為全市的道路主管部門,雖說沒有主導工程招標,但卻有監督之責。
“不過,咱們選同元路橋,應該也沒什么問題吧!”
李金水試探著問宋思銘。
他特意用了咱們這個詞,意思很明確,就是宋思銘參與了評標,是評標委員會的成員之一,真出了事情,大家得一起擔著。
“都是按流程走的,沒有問題。”
“換誰誰也得選同元路橋。”
“黃局長需要復核的話,就把所有原始資料都給他,實在不行,我親自過去,跟黃局長解釋。”
宋思銘也不是那種怕事的人。
當即就對李金水說道。
“好,好。”
有宋思銘做后盾,李金水的心,算是徹底放下了。
“宋書記,我看看黃局長到底是什么意思,咱們隨時保持聯系。”
李金水說完,便掛了電話。
宋思銘則是放下手機,陷入沉思。
“難道是網上的信息滯后,同元路橋經營上出了問題?”
宋思銘只能從同元路橋本身去考慮。
突然,他想到上大學時,校學生會文藝部的部長,就是建工學院的,畢業后,去了一個國字號的工程公司。
作為行內人,他應該更清楚一些內幕消息。
重新拿起手機,宋思銘在手機上一頓翻找,終于找到了那個同學的手機號碼。
電話很快就通了。
“宋副主席?”
對面的人也存著宋思銘的電話號碼,上來就問道。
宋思銘當年是學校的學生會副主席,他一直這么稱呼宋思銘。
“于部長,多年沒見,沒想到你還記得我。”
宋思銘呵呵笑道。
“忘了誰也不能忘了宋副主席啊!要不是宋副主席當年的關鍵一票,我也當不上文藝部的部長,我當不上文藝部的部長,也不可能有今天。”
對面的于永康煞有介事地說道。
“有這么夸張嗎?”
宋思銘覺得對方在開玩笑。
“就在這么夸張。”
“畢業的時候,我能進七局,文藝部部長的頭銜,可是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七局的一個大領導喜歡唱歌,人事招人的時候,就瞄著文藝特長招,我要不是文藝部部長,就憑我那個成績,連面試都進不去。”
于永康介紹當年自己應聘時的情況。
他屬于那種學習很一般,但愛玩玩鬧鬧的人,大學沒怎么學習,各科成績勉強就是及格水平。
能進被譽為行業黃埔軍校的七局,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沒想到還有這么曲折的一段歷史。”
對于這種投其所好的招聘,宋思銘見過許多。
比如青山市某銀行的行長,喜歡打乒乓球,去年招聘的時候,這家銀行直接就招來了一個省隊的隊員。
“對了,跟你打聽個事。”
閑聊完畢,宋思銘轉入正題。
“我就知道你沒事不會給我打電話,說吧。”
于永康回道。
“江南省的同元路橋集團,你了解嗎?”
宋思銘問于永康。
于永康沒有直接回答宋思銘的問題,而是反問宋思銘,“宋副主席,你是不是在暗中調查我啊?”
“調查?沒有啊!”
宋思銘懵了一下。
“那你怎么知道,我在同元路橋?”
于永康問道。
“你不是在七局嗎?”
宋思銘懷疑道。
“跳槽了,剛跳的。”
于永康解釋道。
“為什么?”
宋思銘詢問原因。
據他所知,七局的待遇可是非常不錯。
“因為喜歡唱歌的那位領導退休了,新換的領導看不上我,非要讓我常駐國外,正好我爸媽年紀大了,我想離他們近點,就從七局辭職了。”
于永康講述自己跳槽的原因。
“我忘了你是江南人了。”
對于于永康的辭職原因,宋思銘完全理解,七局是央企,央企的管理模式和政府機關沒什么區別。
有賞識自己的領導,前途無量,沒有,就得在邊邊角角的地方蹲著。
不過,算起來于永康,也是享受了五六年的紅利,而以土木行業前幾年的紅火狀態,于永康估計也沒少賺。
如今,相當于回家養老。
“那我更是問對人了。”
于永康就在同元路橋,肯定了解同元路橋的真實情況,宋思銘馬上問于永康,“同元路橋經營上是不是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