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鋪子之余,顧文萱也沒忘了繼續通過釀酒吸金。
除了已經出現一家競爭對手的葡萄酒,顧文萱還另外帶人釀了其它種類的果酒,比如桑葚酒、杏子酒、桃子酒、山楂酒、櫻桃酒、草莓酒。
自家不斷積聚財富的同時,顧文萱也在幫扶兩家親戚。
除了鋪子、作坊招人做工,有計劃的分發新作物的種子、秧苗給親戚鄉鄰,通過學塾為孩子們提供各種福利、獎勵,顧文萱還在和白景洲通過氣后,租了一間他們在縣城購置的鋪面給寧啟瑞。
寧啟瑞一直想要自己做生意,正好顧文萱他們那個紡織作坊的絲綢和棉花制品也需要售賣出去,顧文萱于是就騰出一間鋪子,讓寧啟瑞自己張羅著開個布莊,主要售賣作坊出品的絲綢和棉花制品。
他們的絲綢不如江南、蜀地的好,但卻因為價格便宜一直供不應求。
棉花制品就更不用說了,棉布柔軟親膚,比麻布更受小富之家歡迎,彈好的棉花和做好的棉衣、棉鞋、棉帽子、棉手套、棉被、褥子等,也因為保暖性能絕佳,價格比皮毛便宜很多而大受歡迎。
有這兩類貨品撐著,寧啟瑞的鋪子就算賺不到大錢,起碼也不會虧本。
至于他怎么裝潢店面、招聘掌柜賬房和伙計、尋找其他進貨渠道豐富貨品種類、和各色人等打交道,顧文萱就沒管了。
孩子嘛,多摔打摔打,多吃幾次虧,自然而然就會變聰明、變堅強了。
寧啟瑞和他爹娘都沒想到顧文萱會把這樣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交給寧啟瑞做,畢竟顧文萱自己也有很多需要她照拂的親戚。
寧家人因此十分感激顧文萱,被娘家人找上門感謝的寧翠芝則是愈發堅定了她之前的想法——她兒媳婦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兒媳婦,沒有之一。
這會兒的寧翠芝還不知道,因為她總在親戚們面前夸獎顧文萱心善、顧念親戚,以后會有更多人在遇到難處時求上門。
當然,就算寧翠芝知道,她也還是要繼續夸獎自家兒媳。
至于那些找上門尋求幫助的人,如果他們真有困難,而他們家也確實有余力幫襯,寧翠芝相信,顧文萱一定會酌情幫襯。
比起心里沒數兒,掙倆銅板能分一個半出去接濟別人,總讓她提心吊膽的白崇,她更喜歡有善心,但卻不會因為行善讓自家陷入窘境的顧文萱。
事情的后續發展也確實如寧翠芝預料的那樣,顧文萱不僅震懾住了那些心思不正、奸懶饞滑的,讓他們再不敢動不勞而獲的歪心思,而且還酌情幫了不少確實需要他們拉一把的親戚鄉鄰。
借錢、找活兒的就不說了,只說白氏族里一位嫁出去的姑奶奶。
這婦人按輩分是白景洲出了五服的堂姑,她丈夫因為家里出不起心儀姑娘爹娘開出的高額聘金,沒能娶到心儀的姑娘,最終遵從父母之命,“將就”著娶了白氏這個樣貌一般、家境也一般的。
婚后他不僅對不知情的妻子白氏百般嫌棄,而且還總是借酒澆愁,一副他受了天大委屈的架勢。
他爹娘偏袒兒子,兒子每次喝的爛醉,他們不舍得責罵兒子,就拿兒媳出氣,罵她沒用,攏不住自家男人的心。
總是被丈夫搶走私房錢的白氏不敢頂撞公婆,只能忍氣吞聲,結果就是那男人越喝越兇,在幾年時間里漸漸成了個廢物酒鬼,而她和她兩個孩子的處境也越來越糟糕,總是挨打不說,吃穿上也總是因為公婆的不待見吃虧。
前兩天那男人喝醉酒,跌進水溝淹死了,她公婆不反思自己和自己兒子的問題,反倒怪她管不好男人,硬是扣了頂克夫的帽子在她頭上。
然后,她和她五歲的兒子、兩歲的女兒就一起被她婆家趕了出來。
她爹娘已經過世,兩個娘家哥哥、一個已經出嫁的姐姐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臨時救急還行,日子長了,誰家也養不起突然多出來的這三張嘴。
她走投無路,厚著臉皮求到白家,希望他家能夠雇她幫忙做工。
寧翠芝是和白氏打過交道的,對方被趕回娘家,她氣得直罵白氏夫家黑心爛肝。
顧文萱聽她說了白氏的婚后生活如何凄慘,又聽她夸獎白氏人勤快,品性也好。
末了寧翠芝忍不住嘆氣,“就是命不好,她爹娘瞎了眼,給她尋了那么一個黑心爛肝的婆家。”
自家日子好過,之前白氏又和她關系不錯,寧翠芝聽說她帶著孩子回了娘家,遂就帶了一些銀錢、糧食、點心、紅糖過去看她。
白氏的哥嫂正犯愁該如何安置這母子三人,見到寧翠芝和跟她前后腳進門的里正老妻,白氏兩個嫂子頓時有種“救星自己走進家門了”的如釋重負之感。
兩人拉著里正老妻和寧翠芝就是一頓哭訴,白氏則腫著一雙血絲遍布的眼睛,一臉木然的攬著哇哇大哭的兩個孩子。
里正老妻耐心聽完事情始末,然后拍著白氏的肩溫聲對她道:“你別想不開,也別犯愁,你還有兩個孩子,你也還有娘家人撐腰。”
寧翠芝也道:“就是。咱們白家村的姑娘,可不是他們隨隨便便就能毆打辱罵、趕出家門的。斷絕關系的文書,該給的銀錢補償,他們一樣都不能少了你們娘仨的。”
白氏一臉的難以置信,她走投無路回到娘家,哥嫂雖然接納了她,愿意給她和兩個孩子一口飯吃,但卻也沒少唉聲嘆氣,更是從未說過要為她討回公道的話。
娘家日子不好過,養不起他們娘仨,且她哥嫂也都不是那種能夠為她主持公道的厲害人物,這些情況白氏心里是很清楚的。
她還以為自己和倆孩子前途渺茫,卻不料里正老妻竟愿意為她出頭。
白氏痛哭流涕,一邊哭一邊哽咽著向里正老妻道謝。
里正老妻安慰她幾句,等到她情緒穩定下來,里正老妻就說要回家去跟白里正說這事兒。
調遣白氏一族的青壯年男子去為自家姑奶奶討公道,這事兒得白里正親自出馬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