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一個字,可以打開的腦洞甚多。
但趙孝騫的這個腦回路無疑是最清新脫俗的。
魏節和趙信看著他,久久無語。
線索完全斷了,但好像又沒斷,劉姚臨死前留下的那個字,成了唯一的線索。
趙孝騫,魏節和趙信,三人坐在皇城司的正堂里猜字,畫面很友愛,像幼兒園小朋友認字似的,一個接一個地猜。
猜出來的字組成詞,再發揮聯想,用詞語造句……
“劉姚告老歸鄉后,馬上就舉家搬遷,說明他也意識到了危險,有人要殺他滅口……”魏節皺眉緩緩道。
“捧日營都指揮使靳西來的下場在前,劉姚察覺到不妙,甚至他和靳西來在辭官之前已感覺到危險了,危險是因,辭官才是果。”
趙孝騫嘆道:“為了十五具神臂弓,至于嗎?”
魏節點頭,認真地道:“至于,郡公天縱奇才,或許并不覺得,但在郡公造出燧發槍以前,神臂弓是我大宋最犀利的兵器,它射程遠,射速快,有穿墻透甲之威,而它的制作過程,是嚴格保密的。”
“這些年大宋對抗遼國重甲騎兵的戰場上,我大宋的步人甲和神臂弓組合上陣,方能勉強保持不敗,或者說,敗得沒那么慘,總歸會給遼騎帶去一些傷亡。”
“朝堂君臣對神臂弓分外重視,這也是為何每一具神臂弓的進出調用,軍器監都必須留下記錄存檔,因為它太厲害,若被心懷不軌之人得到,實在太危險了。”
趙孝騫了然,他雖沒親眼見過神臂弓,但這玩意兒他前世在史書上見過。
在他的固有認知里,能在史書上留名的,不管是人還是物,一定很牛逼。
現在事情有點撲朔迷離,趙孝騫都搞不清到底是線索徹底斷了,還是距離真相更近了。
劉姚臨死前留下的那個字很關鍵,接下來便是解謎的過程。
旁邊久不出聲的趙信突然一拍大腿:“‘隨’,其實是‘水’!劉姚臨死前喂了一顆山參丸,那玩意兒勁大,但燒心,劉姚想喝水!”
說完趙信目光灼灼,露出智慧的微笑。
趙孝騫瞥了他一眼,然后看著魏節道:“這貨差點就升官了?”
魏節苦笑點頭:“本來這次是打算抬舉他,給他一個機會,胥吏當了十多年,資歷攢足了,就差一樁功勞……”
趙孝騫嗯了一聲,道:“給他一套小學生語文試卷做做,咱們盡量選些智力正常的。”
說完趙孝騫起身離開了正堂。
正堂內,趙信一臉愕然:“郡公剛才那句話啥意思?”
魏節嘆了口氣道:“人家拐彎抹角罵你都沒聽出來,……老趙啊,升官的事不急,以后還有機會,咱先多讀點書吧。”
出了皇城司,趙孝騫的情緒很穩定。
線索斷了也不影響他的喜怒,有些事情不能著急,越急越錯。
反倒是置之不理,讓子彈飛一會兒,往往會有意外的驚喜。
陽春時節,草長鶯飛。
汴京城里多了一抹春色,路人行走在街上,沐浴明媚的陽光,為生計奔波的辛苦都輕松了幾分。
趙孝騫漫無目的地走在州橋,腦子里思緒紛亂。
不單單是案子的事,更多的是在思考大宋接下來的動作。
如今的朝堂是章惇當家,平心而論,章惇不算壞人,但他對舊黨的戾氣甚重,自他當上宰相后,不僅對舊黨大肆打壓,而且這種打壓不單單是貶謫或罷免,有的甚至問罪下獄了。
大宋立國以來的寬松政治氛圍,自章惇而始,已然漸漸消失殆盡,轉而變得人人自危。
這樣的情況下,趙煦若還想打燕云十六州的主意,恐怕天時不合。
自己家里的事還沒理清楚,內部轟轟烈烈搞變法,推新政,內耗仍然在繼續,這樣的情況下,大宋圖謀燕云十六州未免操之過急了。
但如今的趙煦已熱血上頭,趙孝騫不知如何給他降溫。
芳林園,趙孝騫的母親馮氏的宅院。
從西夏凱旋歸來后,趙孝騫攜妻妾與母親團聚過幾日,還給宅子添了幾個伶俐的丫鬟。
今日案子的線索已斷,趙孝騫索性擺爛了,去特么的愛誰誰,我是國家棟梁,又不是衙門捕快。
既然擺爛,不如去芳林園看看母親。
寬敞奢華的大宅院內,馮氏坐在后院臺階上,笑吟吟地看著趙孝騫忙活。
狄瑩和姜妙仙一左一右攙著馮氏,一邊殷勤地給她喂零嘴兒,婆媳一邊說著悄悄話,偶爾引得一陣陣開懷的笑聲,畫面很和諧。
院子中央架起了一口大鐵鍋,趙孝騫手執一柄大鐵鏟,滿頭大汗地翻炒。
鍋里不是美食菜肴,而是嫩綠的茶葉。
已是陽春,新茶上市,正是消費……嗯,正是采摘的好時節。
狄瑩兩眼亮晶晶地盯著趙孝騫的舉動,不解地道:“官人到底在做什么?茶葉為何要在鍋里翻炒?它也能做成菜嗎?”
姜妙仙手里潔白的手絹掩住小嘴兒,笑道:“興許官人又想出什么好東西了,官人聰慧,總能給人驚喜呢。”
馮氏笑呵呵的,滿眼寵溺地看著趙孝騫。
“我兒確實有本事,最近我在街上閑逛,處處都聽到市井百姓對他的夸贊之聲,我都感覺最近街上百姓的氣色都不一樣了……”
“當年倒不覺得,就是不知為何,從去年開始,我兒便莫名開竅了,清明將至,倒是要給祖宗多敬幾炷香,感謝祖宗保佑我兒。”
半晌后,滿頭大汗的趙孝騫終于完工,鍋里的茶葉已從嫩綠變成了暗綠色,滿院子彌漫著一股濃濃的茶葉清香。
馮氏和二女吸了吸鼻子,驚道:“好香!從未聞過如此清香的味道。”
馮氏好奇地道:“騫兒,你弄的這個究竟是何物?是用來吃的嗎?”
趙孝騫擦了把汗,笑道:“娘,孩兒這叫炒茶,是一種新的喝茶方式,過程也簡單,比咱大宋目前的點茶分茶方便多了,而且味道更清雅。”
“娘獨居宅院,閑暇時不妨坐在花園院子里的喝喝茶,品味一下人生。”
大宋的茶文化在華夏歷史上算是到達了巔峰,跟唐朝不同的是,大宋的點茶過程簡化了許多,不像唐朝那樣往里面放各種調料香料牛油什么的,明明是茶,煮出來的卻是一鍋菜湯。
大宋的點茶,其實就是后世抹茶的雛形,一千年后,在沿海潮汕地區仍存在點茶文化。
而趙孝騫則是將后世的炒茶拿出來了。
炒茶味道清香,過程更簡單,開水一沖泡就完事,如果想玩點花樣,可以弄一套茶具,韓信點兵,關公巡城什么的,愛怎么玩就怎么玩,適合馮氏這樣的中老年婦女在家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