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包下樓里房間的都是非富即貴,按理說賢王妃過來,不能不讓,可這掌柜人微言輕,他一個也不敢得罪,只得為難的看著宋九。
府衛怒了,抽出佩劍,掌柜的嚇得跪了下來。
此時后頭也來了人,來的人正是魏家大公子魏墨生,此人官不大,吏部郎中之職,但他是魏相之子,又是西宮皇后之兄長。
這魏相大子過來,樓里的伙計直接將人往上帶,更是激怒了王府府衛。
那掌柜快哭了,外頭都說護國夫人深得民心,也最是憐愛百姓,王府上下更不會亂殺無辜,所以百姓遇上,不會懼怕。
但相府不同,尤其是相府的公子,在京都是出了名的暴虐,誰敢得罪,不只自己得死,家里人也護不住。
所以兩害取其輕,這掌柜的帶著一眾伙計,皆是向宋九跪下了。
宋九深深地嘆了口氣,的確被掌柜猜中了,她不會為了這點兒小事而欺負小百姓,她也是小百姓過來的,深知百姓生活艱難。
在府衛們準備動手時,宋九叫住了他們。
不能坐樓上去,那就另尋一處等著消息吧,總歸還是會知道的,不過是早晚的事。
宋九帶府衛離開時,那上樓去的相府大公子回頭看了一眼,唇角帶著輕蔑的笑,護國夫人又如何,到底是女流之輩,扮成男子,也沒有男子漢的氣魄,竟被小百姓拿捏,當真是可笑。
上不了茶樓的二樓,就看不到城隍廟的情況。
宋九一行人只得在廳里尋了一處角落坐下。
大廳里的人也有不少,好在都是些貧民百姓,見到護國夫人受欺負,無不紛紛起身讓座,并對那茶樓掌柜怒目而視。
宋九才坐下,外頭便傳來喧嘩聲,有人喊著:“挖出來了,挖出來了,竟然是前朝康建六年埋下的石碑。”
康建這個年號是前朝太祖皇在位時的年號,前朝太祖皇上位六年,便預測到數百年之后的事,簡直是不可思議。
隨著外頭斷斷續續傳來的聲音,宋九一行人也是十分緊張。
只顧著城外的奇跡而忘了城內有人動手,是宋九的疏忽,但愿不會給孩子們帶來麻煩。
這些京城的權貴世族善用謀術,在朝中興風作浪,用這種荒謬的所謂奇跡來糊弄百姓,迫害皇權。
宋九沒心情吃茶,府衛亦是如此,一個個的尖著耳朵聽著。
石碑被官兵擦拭,大概是已經露出了上面的字跡,倘若他們此刻坐在茶樓的二樓,定能看出那石碑上的字是什么。
有府衛按捺不住起了身,他想跳上屋頂去打探一番,被宋九叫住。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早一點知道和晚一點知道已經不重要了,且等著吧。
這城內有奇跡,城外也有奇跡,或許那城外的奇跡正是小圓子設下,再說跟著一同去的是南宮先生,他定是知道分寸的,倒也不怕這奇跡荒謬。
茶樓內外議論紛紛,由于聲音太大,宋九一行人根本聽不到具體的消息,著實急煞人。
此時,有道聲音從茶樓外傳來,隨著聲音的到來,一位寒門書生氣喘吁吁開口:“有人看到了那上頭的字。”
茶樓一樓大廳的客人紛紛起身,一個個激動不已,巴巴地望著那寒門書生。
那寒門書生的臉上露出一抹微笑,也顧不上讀書人的斯文,直接爬上正中間的八仙桌,一只手背于身后,一只手在前方激動的比劃,嘴中說道:“逆天改命無所從,雷霆震怒懲萬民;子嗣薄,德行散,榮字不改江山破。”
這不是詩詞,而是對榮氏一族的批語。
而這批語是在數百年前,前朝太祖皇當政六年時預言的。
也就是說前朝太祖皇登基才六年,就已經預知子孫守不住江山,數代之后必是要被人取代,而取代的人正是榮姓人。
“子嗣薄,德行散,榮字不改江山破。”
二樓下來一位青衣幕僚,不知是哪位府上的,他一步一臺階,隨著這重復的話語更像是落地有聲似的。
那青衣幕僚下了樓,看向大廳眾人,沉痛說道:“這話句句預測的都是榮家人的現
狀,榮姓乃皇姓,皇家子嗣單薄應了驗,又在前兩日惹得雷霆震怒,雖然沒有禍及京都,但這九州之內必有災禍降臨。”
“而這一切的歸因,竟然是榮家人在逆天改命,這是要用逆天改命之術,將九州百姓祭送么?”
“都說當今圣上愛民如子,可圣上祭送了九州百姓的運道,只為了他榮氏一族的繁榮,那傳聞之言可還能當真?九州百姓的運道又向誰來討回公道?”
這青衣幕僚一番話說得是慷慨淋漓,竟然將廳中百姓說動,一個個的目光看向了角落坐著的護國夫人。
榮氏一族子嗣單薄,為了皇位傳承,難免尋些天下異士為自己逆天改命。
數百年前對榮家人的批命,便是最好的見證。
那青衣幕僚此刻也朝角落里的護國夫人看來,他帶領著廳中的百姓逼問她:“護國夫人愛民如子,又有當今圣上的封分封,是百姓口中最尊貴之人。”
“而今我代表天下百姓反問夫人,那日雷霆震怒,可是榮家人在逆天改命所出現的異象?”
“京都國師府柳仲,欽天監監正南宮陽,他們可是圣上的爪牙?”
青衣幕僚目光惡狠狠地盯著宋九,一步一步的朝他們走來,而跟在那青衣幕僚身后的,卻是滿廳的百姓。
且不說這廳中的百姓有多少是受人指使,但城隍廟里挖出數百年前的石碑,并三言兩語對榮姓做下批示預言,再由這些讀書人一鼓動,燕國內外必定大亂,便是玄陽城,也將是一個大麻煩。
城內出現奇跡,當真是好手段。
這些人很快將宋九一行人圍困,而王府府衛一個個的不得不拔劍以立,擋在了宋九的前方。
青衣幕僚眼簾微垂,唇角露出一抹若有若無的笑意來。
茶樓外,還有不少人的喧嘩,聽不清都說些什么,但京都百姓都信了這石碑上的預言。
宋九坐在角落里,她看著眼前這一伙人,不知不覺笑了。
宋九雖不記得往事,但榮家男兒的事跡在她入京后便知道了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