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沒聽見聲音,抬起頭來,蹙眉:“嗯?”
王振笑吟吟地給皇帝遞上試好溫度的茶,笑著頷首:“是,臣這就命人擬旨發到內閣。”
皇帝見他一臉高興,沒有任何異樣,也高興起來:“先生,薛瑄脾氣或許不好,能力卻不錯,品德亦出眾,先生以后要好好和他相處。”
王振笑著點頭:“只要他一心為陛下辦事,便是讓臣給他擦靴奉茶,臣亦甘之如飴。”
皇帝:“朕就知道,先生最識大體了。”
王振微笑。
走出大殿的王振暗暗咬著牙齒,他們叔侄兩個還真是陰魂不散,走一個,來一個!
內閣也沒想到。
想到薛韶通過曹吉祥剛遞上的折子,陳循率先道:“薛瑄的確合適。”
一個閣老表態,而作為首輔的楊傅又和薛瑄關系不錯,更不會反對,其他閣老也就答應了。
于是大章一蓋,完事。
陳循是個很有趣的人,他現在正要用薛韶和潘筠。
尤其是潘筠,這次她的海船出行,他一直派人關注,雖然人在京城,對泉州的事卻了如指掌。
所以他將蓋好的圣旨放到吏部尚書曹鼐案上,順口就問道:“潘洪還在大同巡邊嗎?”
曹鼐接過圣旨,順口應了一句。
陳循道:“潘洪能力出眾,自他出巡,解決了邊軍好幾個問題,且冬天快到了,不如召他回京詳述北邊事宜?”
曹鼐:“潘洪是都察院的人,這事得和王文提,不過王文這人小肚雞腸,他一直記恨潘洪,尤其現在薛瑄又要回來了,只怕更不愿將潘洪調回來了。”
陳循笑了笑道:“他不調,吏部給潘洪換個官職就是了。”
曹鼐:“……陳尚書是在給潘洪徇私嗎?”
陳循:“陛下已經命鴻臚寺楊善使倭,不日就要從天津衛出發,開海禁一事已有七成的可能,只要潘筠的海船能拉回第一船白銀,這事就鐵板釘釘了。”
“此事為何要交給潘筠?”
曹鼐更想由朝廷主辦此事,他道:“潘筠乃民間之人,將國之重器交給她……”
“此事不宜推遲,交給她是最好的,除了她,誰還能在朝廷未與倭國定下國書前開采銀礦?又有誰肯將這潑天的富貴拱手讓給朝廷?”
曹鼐一想還真是。
除了她,誰發現了銀山不是藏著掖著自己開采,竟會上貢給朝廷,甚至為了解決海禁之策廣而告之,吸引無數的人去挖礦?
曹鼐垂眸思索:“你說,她是大忠,還是藏奸?”
陳循不在意道:“我不管她心中是奸是忠,論跡不論心,我只看她怎么做。”
他道:“此次江南大災大禍,她可拿出了不少錢糧賑災。”
曹鼐卻搖了搖頭道:“如此高調,分明是在求名,有大奸之兆。”
陳循摸了摸胡子,左右看了看,發現無人留意他們這邊,就低聲和曹鼐道:“楊首輔生前曾交待過我。”
曹鼐抬頭:“嗯?”
“潘筠這人心中無君父,卻有百姓,尤重義氣,這樣的人不是大奸之相,至于你說她貪名……”陳循頓了頓后小聲道:“我曾去幾座寺廟打聽過,她修的可能是功德。”
“什么玩意?”曹鼐失聲,意識到自己失態,立即穩重起來:“你向和尚打聽道士的修煉方法?”
陳循瞥了他一眼:“少見多怪,他們修煉之人消息靈通,最了解道士的只能是和尚,我不去寺廟打聽,難道去欽天監打聽嗎?
欽天監的尹松是潘筠的師兄,我只要過去,他就能收到消息,我還能打聽出什么來?”
陳循小聲道:“這個方法還是徐御史教我的,果然,那些和尚只是聽了她的行事作風,便猜出她是在修功德,且在利用山神的聲望修功德。”
曹鼐的關注點總與人不同,他眉頭一跳,問道:“哪個徐御史?”
“都察院的徐埕,他在治水上有些天賦,尤擅天文地理,所以知道的多些。”
一生剛正的曹鼐:“……我知道他,聽聞他常給人相面,以求錢財,陳尚書,你該不會也找他算過吧?”
陳循沖他不好意思的笑,用手擋住嘴巴小聲道:“曹兄,你別不相信,玄學是有些說法的,不然欽天監因何存在?皇宮深處那張家人又為何在此?年初那會兒你不在,當時京城就有妖怪來襲。”
曹鼐一臉黑,低聲訓斥道:“你糊涂,即便這世上有些異事在,身為朝廷命官也當遠離,我們可敬之畏之,但不能親之信之,你竟然還找徐埕算命!”
曹鼐覺得徐埕為人不好,像奸詐小人。
他沉聲道:“即便要算,你也該找欽天監的人,這才名正言順,那徐埕不過是個御史,學了些皮毛就到處炫耀,此人品性不佳,你以后遠著點他。”
陳循覺得他想多了,笑道:“不過是閑暇時聊聊罷了,話說回來,你知道我為何要把潘洪召回京城了吧?要想讓海禁之策更快開解,潘筠的助力必不可少。”
“既然你說潘筠不是大奸之人,四處揚名也是為了修行,為何不直接與她提?我想,她若知道此舉利于百姓,想來也是愿意幫助朝廷的。”
“但也不好空口白牙就讓人相助,”陳循道:“一邊用著人家,一邊把人家爹排擠在外,大同環境惡劣,潘洪流放幾年,身體本來就不好,他已經在外面吃了這么久的風沙,也該把人召回來了。”
曹鼐皺眉。
陳循低聲道:“潘筠的兄長本來在國子監讀書的,前段時間,國子監考學,他也被排擠出去游學,聽說就去的大同,如此一來,她兩個兄長都跟著被排擠到大同去了,若是叫她知道,先不說她會不會心無芥蒂的幫朝廷,便是朝廷也不好開口啊。”
總不能讓人出力出錢,還流淚吧?
陳循想想就臊得慌。
曹鼐這才松口,問道:“依你看,潘洪在哪個位置合適?”
陳循既然要求人,自然是把人都調查清楚了,他笑道:“潘洪這人清廉且正直,于刑名上極為擅長,要么調到刑部、大理寺,要么就送去鴻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