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走偏鋒的大明第七百零六章 哦,是潘洪女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劍走偏鋒的大明 >>劍走偏鋒的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零六章 哦,是潘洪女

第七百零六章 哦,是潘洪女


更新時間:2025年05月17日  作者:郁雨竹  分類: 言情 | 歷史 | 兩宋元明 | 郁雨竹 | 劍走偏鋒的大明 


圣命一下,百官便知事已不可更改,當即略過此事,討論下一件。

江南的賑災問題,以及薛韶失職之罪。

雖然王振很想重重提一下薛韶失職之罪,但聽見皇帝仔細問起江南的災情,便知道在皇帝心中,處理江南的災情比處理薛韶要更重要,只能暫且按納住弄死薛韶的想法。

薛韶便細細地匯報起江南的災情來,并提出:“臣愿戴罪立功,前往江南賑災。”

王文最先反對:“都察院會另派官員前往,你便留在京中受罰吧。”

王振更是直接提議皇帝:“陛下,御史大夫王文曾在江南任職,也曾巡察過江南,又為官清廉,不如派他南下賑災。”

皇帝問陳循:“陳愛卿以為呢?”

陳循道:“臣倒覺得薛御史就很合適,但他官職微小,即便有圣命,怕是也難服眾,不如再從朝中派一官員,薛御史從旁協助。”

“朝中還有誰合適?”

陳循道:“兵部左侍郎于謙合適。”

于謙當即出列,也表示愿意前往。

皇帝問:“除于謙外,還有誰合適?”

陳循略一思索后道:“翰林學士徐埕也適合,此人擅治水,又知兵略,故可用其安民治災。”

王振就低聲在皇帝耳邊道:“陛下,于謙乃浙江錢塘人,徐埕是江蘇吳縣人,說來說去,陳閣老舉薦的一直是江南人。”

說是低聲,但滿朝堂都能聽見。

陳循氣得不輕,當即道:“陛下,臣用人不知其故鄉,只知人好不好用,能不能用,倒是王掌印對官員的籍貫來歷熟得很,不知王千之籍貫何處啊?”

王文,字千之。

當即有大臣笑著回道:“誰不知王大人出自北直隸?不僅正好和王掌印同鄉,還同姓,因而才認了王掌印做翁父。”

百官哈哈大笑起來。

就是王振一系的官員都沒忍住低頭掩笑,偶爾瞥向王文時,也忍不住流露出兩分鄙夷。

王文:……

皇帝見王文憋紅了臉,也不由樂了一下,但很快正經起來,心中那點因為王振點破而起的疑心消散,他真的憂慮起人選來。

他別的不怕,就怕他掏了錢,結果錢到不了百姓手上。

若用王文,情況便可控,他便是貪,那也是到王振手上,轉一圈便又能回到他手上。

正思量,薛韶叩首道:“陛下,災情如火情,風災水患已二十余日,各地百姓都到了極限,請陛下派出清廉剛正之臣南下督導救災!”

于謙目光一凜,膝行兩步上前:“臣請命!”

王文遲疑了一下方才上前一步:“臣亦請命。”

皇帝回神,目光從大殿中間跪著的幾人身上滑過,終于道:“命于謙為江南巡察御史,總督江南救災事宜。”

薛韶大松了一口氣,聽到側后方的于謙恭聲領命。

對這位兵部左侍郎,他亦久聞大名,他賑災,總比王文強。

念頭才閃過,有官員出列重提他的失職之罪,不等有人接話,薛韶連忙抬手道:“陛下,臣有倭國緊急事務回報,事關海關及海貿。”

“這是鴻臚寺和水師衙門的事,與你何干?”

“薛御史不管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對外事卻操心得很。”

“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謀其政,這是大腐之兆啊。”

薛韶淡然道:“巡察御史乃代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倭寇屠村事發江南道,民間抗倭情緒高漲,也是從江南集結渡海剿寇,臣身為江南巡察御史,自當巡察、督導。”

一直沉默的王驥將軍認為薛韶沒錯,難得出列:“陛下,東南沿海倭寇橫行,尤其自先帝之后,越發猖狂,正統四年,倭寇就敢駕船登岸,連破我臺州、桃渚、寧波二千戶沿所,官庾民舍,焚劫一空,去年,又敢私登上岸,屠我百姓,若不是被麓川牽制,臣定率兵打到對岸去!”

“就是,若我們騰出手來,哪需要一群江湖人出手?”

武將們鼓噪起來,都想去對岸打一場:“讓一群道士和江湖人出面,丟死人了,百姓們怕是以為我們當兵的都死絕了呢。”

“陛下,臣愿領兵剿盡海上匪寇!”

有文官忍不住吐槽:“正在談論江南救災之事呢,怎么又提到出兵之事?”

“西南未定,而江南又起叛亂,還有水災要賑,而國庫空虛,哪有錢再打仗?”

“依我看,麓川之戰也不該再打了。”

武將們一聽不高興了,嚷道:“麓川之戰已將思任法一家打出麓川,我大明大勝而歸,怎么不該打?”

“打了這一仗,緬甸尚且窺伺,若不打,西南一境怕是再難安寧,”王驥沉聲道:“而西南若不平,北地的瓦剌、韃靼定不臣服。”

皇帝深以為然:“蠻人不服德,唯服威。”

陳循抖了抖嘴唇,一肚子的話說不出口。

曹鼐則耿直得多,直接道:“可麓川之戰先后打了五年,至今未平,我大明已投入數十萬大軍,國庫虧空,大軍疲憊,甚至還抽調了北軍南下防備。

北軍撤防,瓦剌、韃靼又不是傻子,這兩年瓦剌、韃靼每到秋末就扮做馬匪南下,正統七年,瓦剌貢使京城,三百人更是增至千人,滯留京城時,直接與軍中人交易弓……”

皇帝斥責道:“愛卿是在說朕平西南平錯了嗎?”

曹鼐硬硬的道:“臣不敢。”

薛韶嘆息一聲,抬手繼續自己的稟報:“陛下,臣此次跟隨船只去往倭國,發現倭國正內亂不止,無力約束地方勢力和武士,這才造成我東南沿海倭寇橫行……”

薛韶細細地說起他們的倭國之行來,待提到龍虎山學宮一道士領著他們殺進一座城中,活捉地方大名,逼得對方割讓了一座港口和三條海船時,皇帝嘴巴微張,大臣們額頭微跳……

還沒來得及出聲,薛韶話鋒又一轉,提起這位道士又帶著他們和當地另一大名談好了合作,那大名不僅送她半座港口,還送她一塊山地,然后那位道士在那座山上發現了一座銀礦。

皇帝掏了掏耳朵,問道:“在山上發現了什么?”

“銀礦,”薛韶嚴肅的道:“一座富銀礦,這位道長通曉天文地理,帶著天師府學宮的諸位道長在山里探尋幾日后確定,那里一整片山都是銀礦,且含銀量高達八成,若人手充足,年可產銀百萬兩。”

大臣們也麻木了,失聲問道:“多少?”

薛韶面無表情地回道:“百萬兩!”

陳循就扭頭問曹鼐:“云南的銀礦開采量算我大明最大的了,現今年產多少?”

曹鼐沒好氣的道:“我是吏部侍郎,銀礦的事不當問你戶部嗎?”

但他還是沉默了一下后報了一個數字:“前年是四萬六千多兩。”

戶部尚書陳循沉默。

百官跟著沉默,都懷疑薛韶撒謊。

薛韶便道:“北鎮撫司錦衣衛陳留濤、曲知行隨臣而行,種種皆在眼中,陛下可派人詢問,臣還從山上取回三塊銀礦石,可請大匠探查真偽。”

于是,陳留濤和曲知行上大殿回話,他們一直隨身帶著的銀礦石也交了出來。

薛韶自己帶了三塊,陳留濤和曲知行也不是傻子,他們自己也各自藏匿了三塊。

一行人中,除了屈樂是老實的空手從銀山上回來,其他人,或多或少都藏匿了一些。

三人上報的九塊礦石全部上交,皇帝當即讓人帶兩塊給工匠查探,然后又當殿詢問了陳留濤和曲知行一番。

皇帝又聽了一遍他們的豐功偉績,他們口中的那個學宮道長出現的頻率太高,太引人注目,皇帝總覺得熟悉,就忍不住問:“天師府學宮那位道長叫什么名字?”

陳留濤:“回陛下,她名潘筠,號三竹。”

皇帝:……

部分官員:……

大部分官員不知潘筠,畢竟,她當初從出現就進詔獄,就沒當眾出現過。

除部分人外,其他人提起她都是潘氏女,潘洪女,根本沒幾人知道她的名字。

曹鼐就不知道,見陳循沉默,他就低聲問道:“她是誰?陛下識得?”

陳循聲音極低:“潘洪女,真正的玄門中人,與張真人一樣,有玄術。”

曹鼐就不說話了,但對這位道長并無惡感,是好奇居多。

但一抬頭見王振像吞了蒼蠅一樣,眼珠子便不由一轉。

私下一直有傳言,說王振被關在詔獄時被潘洪女折磨得不輕。

他一直認為是謠言。

王振怎么可能被一個小女孩折磨?

潘洪現在正在陜北吃風沙呢,但王振也只是讓他到艱苦的地方去巡察,沒做多余的事。

若潘洪女真的折磨他,他怎么可能讓潘洪活到現在?

可現在曹鼐信了。

若潘洪女真的如薛韶和兩個錦衣衛所言那么厲害,那王振忌憚之下不敢對潘洪動手,只敢把人排擠出京城倒正常了。

潘洪女還會玄術,那才是真正的殺人不見血,害人不留跡。

難怪有根基的薛瑄又被趕出京城,薛韶也被流放到江南,按上鍘刀,而無根無基的潘洪只是被排擠到風沙大的地方,卻沒有性命之憂。

原來如此!


上一章  |  劍走偏鋒的大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