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聯盟采取的新管制機制,到底有多少弊端,但總的來說,其最需要達到的一個目標,是能夠達到的:穩定聯盟的基本盤。
甚至更進一步的,可以擴大聯盟的基本盤。
麥格雷宙域以及其他的新占區域,都在應用這套管制方案,從宗教到言行再到居民的一舉一動,切實的遏制混沌腐化,并盡快的恢復生產,建立自己的防衛軍。這樣一來,他們也就成為了支撐暗面遠征的基本盤,可以為聯盟的暗面遠征提供資源,提供兵源,乃至于提供武器裝備補給。有些條件特別優秀的地方,還可以建造造船廠,引入雷炬塔制造線……
這就是暗面遠征要執行的以戰養戰。
不擴大支撐遠征的基本盤、不能將占領區化為支持戰爭的資源產出地,那暗面遠征光靠聯盟本土的支持,肯定是進行不下去的。
這是必然之路。
實際上,三條線的遠征司令部,都有相應的責任,在戰爭的過程中,要在有可能的前提下,保留星球的元氣,滅絕令是盡量少用。
聯盟政府的職能,則也跟管制委員會結合在了一起,去治理那些新占領的區域。
許多的政策和戰爭計劃,都是配套的。
不過,這里面有一個特殊的存在,是需要特別對待的。
那一個個的星際戰士戰團的母星。
星際戰士,總是跟其他東西不一樣的。在帝國之中,星際戰士戰團具備特別的政治地位。哪怕是在聯盟之中,這種地位被改變了很多,但他們仍舊是特別的。
他們跟常人就是不同的。這些改造過后的超級戰士,擁有太關鍵、太強力的軍事作用和暴力優勢了。
科技,在有些時候不止沒有減少凡人面對星際戰士時候的劣勢,反而加大了這種劣勢。
一個星際戰士,不穿甲只用熱武器的前提下,或許十來個T1級別的凡人精銳士兵,就能讓其飲恨當場。無甲狀態下的星際戰士,或許能夠肉體扛子彈,可是卻扛不了激光槍、高斯步槍、爆彈槍的打擊。被射多了,或者被射到關鍵部位,該死還是得死。
T1級凡人最強的精銳戰士,會比星際戰士差很多沒錯,但十來把槍,打一把,或許還真能贏。
萬一是伏擊戰,那搞不好都能無損搞死一個星際戰士。
但當雙方再都穿上動力甲呢?這個差距會被急劇拉開。T1級別的士兵全員裝備上反饋動力甲,恐怕也要三五十個,才能夠對抗星際戰士。
這中間的差別,最主要的就是在于,星際戰士在身體各方面對普通人的優勢,會在技術裝備的幫助下得到更進一步的放大。強力的身體優勢,能夠讓裝備在設計、使用的時候,更加肆無忌憚,更加大膽。
就拿最經典的動力甲來舉例。
反饋式動力甲的造價搞不好要比星際戰士的動力甲造價還要更貴呢。但是貴出來的地方,主要是在操控系統的高度復雜,需要投入更多的制造成本。向操控妥協之后,明明花了更高的制作成本之后,裝甲的性能仍舊受限。無論是鎧甲的強度,還是靈活性,還是鎧甲可裝配的武器,全面弱于星際戰士動力甲。
這就是凡人因為孱弱的身體,在使用科技裝備時受限制的典型案例。而星際戰士,有直接的‘黑色甲殼’作為直連大腦、脊椎的天生器官,就是與戰甲適配的。對于星際戰士來說,動力甲就像是他們外接的新一套器官一樣,那利用效率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
而到了裝甲載具階段,星際戰士操控的犀牛戰車也好,掠食者坦克也罷,亦或者空中戰機,都能點爆同規格的二十臺以上的凡人載具。
道理跟星際戰士戰甲是差不多的。星際戰士專屬的載具,都有神經鞘索,與星際戰士相連,將這個載具,都化為星際戰士的‘身外化身’,這個優勢又是凡人在操作載具的時候無法比擬的。這讓星際戰士載具的靈活性和打擊精度,都遠超凡人載具。
哪怕就是同樣的載具,在空軍方面,星際戰士那非凡的身軀,能夠承受更大的G力,能達到凡人的幾十倍。這個問題,瞬間就解放了因為飛行員的身體限制,從而導致的戰機設計限制。
說這些,都還只是兩者在戰術意義上的差距。從戰略意義上,精銳的星際戰士小隊,可以執行各類多樣化的任務,從整個戰役層面,星際戰士往往能夠完成凡人部隊再怎么精銳,都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任務,從而瞬間奠定戰役的勝局。
斬首行動、突襲關鍵據點、摧毀戰略級敵方單位、利用各種手段突擊艦船在海戰中起到作用……這些工作,往往軍隊是沒有用的,有幾十萬人幾千萬人都沒有用,非得是個幾十幾百人規模的隊伍,才能執行的任務,那凡人精銳小隊能夠做到的事情,就比星際戰士連隊差太多了。
他們如此之特殊的作用,以及‘自我繁殖’的特性,再加上曾經帝國在建立時賦予給星際戰士的歷史緣故,以及在萬年漫長的宣傳中,對于星際戰士的地位鞏固……這些全部加起來,形成了他們在帝國環境下獨特的政治生態。
而這種政治生態,用顧航自己的概念總結起來,那就是超凡軍閥。
顧航自己肯定是不希望如此的。星際戰士如此重要的一股力量,他當然是想要將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能讓他們在外面太過于獨立,乃至于失控。
但實際上,星際戰士擁有的力量就結結實實的擺在這里。哪怕在聯盟中,顧航對他們擁有特別強的控制力,也很難避免,他們就是擁有特別的身份。
只不過沒有在帝國時那么強。
在聯盟中,現在聯盟的這十來個戰團,是完全獨立于聯盟軍方的暴力組織單位。他們并不聽命于聯盟軍方的指揮,而只聽命于來自于顧航親自的命令。
顧航的命令,有時候是從他的總督辦公室發出來的,有時候干脆就是他的靈能力量,直接傳達給對應的星際戰士戰團的指揮層。
當然了,給戰團的命令,不可能是一條條細致的戰斗指令,顧航哪兒有那么多的閑工夫?
他給的指令,一般都是要求某個戰團,整體或者局部的,將自己的一部分兵力,按照需要,加入到某場具體的戰役之中。
有的時候,他們要在這場戰役之中,作為配合方,無條件聽從戰役指揮官的命令和要求;有時候,顧航也會讓戰團長,甚至是一個連長,直接來擔當指揮官。具體情況,就要具體分析了。
而現在聯盟的暗面遠征三條主方向上,三個遠征司令部都配屬了星際戰士戰團。這些戰團都要聽從遠征司令部的命令,并執行具體戰役。
現在,暗面遠征的過程中,拿下了那么多的世界,那么大的地盤,其中當然存在星際戰士戰團的母星了。
實際上,還不只是有母星的戰團,艦基戰團也不少呢。
在北線,聯盟聯系上了四個戰團,其中有一個是艦基戰團。那個艦基戰團,已經成功南下,跟聯盟北線大軍匯合,并宣誓加入了聯盟的暗面遠征中。剩下三個,則是擁有母星的戰團。
聯盟希望他們離開母星,過來匯合,但是被拒絕了。他們在這個方面態度倒是挺一致的,都不想離開自己的母星,要守衛母星死戰到底。
其實也不是不行,聯盟對他們進行了增援,但很可惜,其中有一個沒能等到聯盟增援之前,就被一支入侵的魔軍消滅了。另外兩個,則在得到聯盟增援后,成為北線防線外部的兩個支點。
除了這四個團之外,聯盟還發現了兩個戰團最后的痕跡。根據推測,他們搞不好是在當年誓盟星戰役的時候,由于太靠北邊的猩紅瘢痕了,連訊息都沒有發出來,就在孤島狀態下,被當時那支強大的魔軍給消滅了。
只能說可惜。
如果講北線發現的這四個戰團,因為現實的困境,讓他們無從選擇,只能跟聯盟站在一起。無論他們早先聽到顧航的《告災難同胞書》的時候到底是什么反應,現在都得老老實實的閉嘴聽話。
那么,在西線、南線碰到的戰團,態度就很不一樣了。
在這兩條戰線上,聯盟總計遇到了13個戰團。其中8個,是正常的戰團,另外5個是艦基戰團。
對于聯盟要求他們加入到暗面遠征,乃至于完全像是‘聯盟戰團’那樣,聽從聯盟的指令,他們的態度可就沒有那么順利了。
有的,稱顧航為僭主,稱顧航為竊國者,稱他沒有權力統治帝國暗面,稱暗面委員會是非法的組織,強烈反對聯盟。
有的,則對于這些態度很曖昧,沒有罵顧航、罵聯盟,但也不答應什么暗面遠征,更不要說加入聯盟了。他們表達自己在過去損失慘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只想安守老家,舔舐傷口,恢復元氣。等到未來,實力恢復一些了,他們會開始考慮為帝國、為其他世界而戰,但也不一定非要加入到聯盟的暗面遠征當中。他們會按照戰團的傳統,自行決定自己要怎么打仗。
抱有這類態度的戰團,數量是最多的。
一向以來,星際戰士在帝國的政治生態和傳統,就是這樣子的。驟然讓他們轉變想法,聽從聯盟的命令而戰,是對他們的傳統的挑戰,不愿意很正常。
至于第三種,則是表態愿意加入到暗面遠征當中,但是不接受聽從聯盟的指揮。最多就是聯盟給指個大方向,他們自己打自己的就行了,至于怎么打,你別管我。
對于這三種心態,顧航——
全都不接受!
星際戰士戰團對他最大的意義,還是在能夠對他、對聯盟效忠,進而被系統承認,進而在戰團界面里面,可以兌換他們的基因種子。
只有這樣,星際戰士戰團才能夠在顧航的手里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頂級消耗品。
又好用,又強,補起來又快。
現在阻止顧航爆兵速度的,就是戰團名額。這些外面的戰團,最大的價值,自然就是提供戰團名額。
如果他們不答應,那么最大的價值就沒了。哪怕之前諸多選項之中,愿意加入到暗面遠征之中的,對于顧航來說意義也不大——無非就是多了幾百個不能補充的昂貴耗材,用嘛,不舍得,死絕了還斷了未來增加一個戰團名額的機會;不用,那就真的屁用沒有。
在這些戰團的身上,顧航表現出了非常強硬的態度:
服從,或者,毀滅。
當然,態度強硬歸強硬,在執行方面,倒是有很多值得變通的地方。
不然真就不管不顧的,聽到人家不合作,就下個最后通牒,按照星際戰士們那種普遍相當執拗的脾氣,怕不是一個個都跳起來說殺光我也不合作了。
聯盟派出了很多的大使,甚至有些‘血脈相同’的情況下,派遣自家戰團里,跟對方用相同的基因種子,是血脈兄弟的戰團特使,過去拉拉關系,現身說法。
這些外交使者們,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顧航高領主的身份、聯盟所擁有的合法性,打消顧慮,不要覺得自己是跟著顧航搞叛亂了;
再說一說,帝國暗面目前所面臨的糟糕大環境,需要英雄們站出來、團結起來,單打獨斗是不行的;
再說一說,跟著聯盟干有多少好處,兵力補充賊快,物資非常充沛,星際戰士的榮譽也是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的……
再隱晦的說一說,聯盟現在賊強,滅個戰團,手拿把掐,非常輕松。并且,聯盟真滅過,當年在東方宙域的黎光之劍就是個例子,那是真的慘。
星際戰士或許不介意戰死沙場,為理想而亡,為帝國而死,哪怕團滅也是在所不惜,這是他們的光榮所在。但是,死了,然后被認定為是叛徒,是走狗,被剝奪一切榮譽,甚至戰團的光榮戰史都被否決,全面污名化……這種,才是普遍意義上來說,戰團最怕的東西。
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終,那13個聯盟遇見的戰團中,有10個,最后還是選擇了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