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第三百六十八章:軍器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風起明末 >>風起明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六十八章:軍器

第三百六十八章:軍器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3日  作者:羅小明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羅小明 | 風起明末 

作者:羅小明

字數:2353

陳望如今的嫡系自然是漢中鎮一系的人馬。按照編制又分為營兵和衛軍。

當初設鎮的時候,定的兵額是一萬三千四百人,不過這是紙面上的兵額。

實際上陳望直控的漢中鎮營兵,在歷經了幾次擴軍之后,總人數自然不止這么一點。

原先一直沒有擴張是受限于軍資不足,但是在進入河南,得到了大量的銀錢之后,現在這個問題早已經是蕩然無存。

在河南的時候,陳望就在當地招募流民,開始擴充軍隊。陳功在漢中府擴招的營兵,也是在陳望的授意之下擴編。

現在漢中鎮雖然還是五營,但是鎮下的營兵實際上早已經超過了兩萬人。

陳望直領的正兵營有六千人,增加了一千人。陳功和周遇懋兩人麾下的援兵營也都得到了擴充,現在共計有七千多的兵馬。

黃龍和張二兩人麾下的游兵營原先一共只有三千的兵額。但是現在兩人麾下實際上總兵力已經是達到了四千人。

而且這還是在陳望帶走了他們兩營麾下兩司一千人騎兵的情況下。如果將陳望帶走的兩司騎兵算上,光是黃龍和張二兩人麾下的游兵營,總兵力就達到了五千人。

算上新募的五千營兵。現在僅漢中鎮一鎮,就有軍兵共計兩萬兩千人,超出了原有的兵額將近萬人。

不過陳望并不打算將帶走的兩司騎兵重新還給黃龍和張二。這兩司的騎兵是整編了黃龍和張二當初麾下所有的兵馬,甄選出來的精騎。

黃龍和張二兩人雖然不是人物,身上也有背主求榮的黑點。但是原先這些跟隨著他們的兵馬,都是闖軍中精銳中的精銳。

在精銳之中選精銳,一共選出了一千人。這一千人無不是技藝精湛、驍勇善戰之輩。

在查問背景的時候,幾乎七成以上原先都是邊軍出身。這一千騎兵原先是黃龍和張二的依仗和軍中的骨干,將這一千騎兵從黃龍和張二麾下分離,無疑是會大大削減了他們對于麾下兵馬的掌控和實力。

而陳望需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控黃龍和張二。

分離的理由,陳望在最初的時候就已經是想好了。他準備將現下所有的精銳騎兵整編起來,單獨設立為一營。

當初收到羅汝才軍令讓他南下的時候,他從各營之中召集騎兵南下,就是為了集中力量,削減附從,更好的掌控歸附的兵馬。

張二和黃龍兩營陳望一共抽了一千人,后面歸降的王國寧也抽了五百的精騎,都是這個原因。

新編的騎兵營,一共有三千余人。另外的一千余人是從淳化開始便一直跟隨著陳望的遼騎,還有在漢中時征召甄選而來的騎兵,這一部分大概有一千余人。

還有五百騎則是原先隸屬于陳洪范麾下的家丁,陳洪范在被免職之后,將大部分的家丁都托付給了陳望。

新編的騎兵營,陳望準備將其作為近衛營,由他親自統領,趙懷良作為副手,協助統管。

正兵營以步兵為主,也是陳望親自統管,胡知義作為中軍游擊,協助統管。

將軍權牢牢的握在手中,這一點很重要。現在陳望的手中實際上有一騎一步,近衛騎兵營三千,正兵營除去了被調出的騎兵,還有五千人。

兩營的兵馬,共計八千人,直接受陳望管制。加上新編的近衛騎兵營和新練的一營。

現在的漢中鎮實際不止是五營,而是七營。七營共計兩萬兩千人,還有漢中府內的九千衛軍,共計三萬一千余人。

這就是他現在的基本盤。陳望掃視著文書上關于各營的記載,心中也有了定計。

“軍器局那邊的情況如何?”依照現在的情況,三萬多的人數已經是足夠應付后續的情況,人數再多,就不好隱藏,也不好管理了,而且花銷也會隨之而增加。

雖然從河南得來的大量的銀錢,暫時緩解了燃眉之急。但現在的開支比起收入還是要多出一些,坐吃山空并不可行。

而且無節制的擴張軍隊的數量,不去注重質量,無疑是取禍之道。武備的好壞至關重要,是影響著軍隊戰力的重要因素。

人數是一方面,武備也是一方面。這么多的兵馬,武備如果跟不上,戰力再強也強不到哪里去。

“我記得今年二月的時候,唐世平傳來消息,說是已經可以用水力打制盔甲,制作甲片?”陳望將文書放在桌面之上,按著文書轉頭詢問陳功。

“大哥記得不差,薄先生將大哥說的水力鍛錘已經是完善好了,軍器局的盔甲廠內修了不少的水力鍛錘。”

“原先制作明甲一副需要九十個工,現在做一副甲只要四十工,足足減了一半多。”軍器局的事情向來都是重中之重。

在漢中府時,陳功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軍器局里,對于軍器局內的情況自然是再清楚不過。

一個工就是指一個工人忙碌一天,九十個工一副甲的意思,就是指制作一副甲胄需要一名工人工作九十天。

如果多個工人同時制作,自然是會完成的更快,但是所用的工是不變的。

因此一般在說制作時間的時候,都是說多少的工。

“不過大哥說的那種,要一次性沖壓做出的那種胸甲,薄先生說還需要一些時日改進和完善。”對于漢中衛軍器局的投入,可以說是如今陳望領下最大的一筆開支。

如今的漢中衛軍器局的體量早已經不是最初的時候可以比擬,工匠的總人數原來的兩百余人變成現在的一千余人。

隨著規模的日漸擴大,原先的制度也不再適用。現在的軍器局已經是被分成了三廠:武器、甲胄、火炮。

各項武器由專門的工廠負責制作。除去工廠之外,武器實驗室和研究所也建立了起來,由薄玨負責管理。

工廠內的學徒學校也建立了起來,開始系統化的培養工匠。軍器局目前的地址還是原先的一開始設下的漢中衛右千戶所境內。

不過卻已經不是在漢中衛右千戶所的城內了,而是移到了漢水的水畔。

因為對于水力的利用,制作的時候自然離不開這些機械,所以最后軍器局的地址也因此更改。

軍器局現在設在千戶所南的漢水的水畔,在一條支流的原址之上,挖掘了一條人工運河,沿著運河興修了大量的水利機械和工程。

為了保障軍器局的工匠的安全,同時防止技術泄露和隱秘,陳望后面下令修筑城墻,將軍器局保護了起來。

軍器局實際上已經是成為了一座小城。軍器局一千三百多名工匠的住所也都被搬到了城內,他們的家人自然也是和他們住在一起。

他們的出行也都被限制,限制在軍器局的周邊,不允許離開漢中衛右千戶所的轄區。

軍器局城的占地規模幾乎和千戶所城不相上下,畢竟其中存有大量的工坊和倉庫。

而且在防護上面甚至更甚至于千戶所,說是小城,其實更趨近于是軍事要塞。

在軍器局城內,駐扎了超過一千的兵馬,這里是漢中府內部戒備最為森嚴的要塞。

“軍器局現在處于是全力生產的狀態之中,不過因為軍器局此前大部分的工藝都采用了水力的原因,漢水水位下降也導致了軍器局的產量收到影響,下滑了不少。”旱災不僅僅對于田地的收成產生了影響,對于軍器局的武器制作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除去火炮制造廠暫時不用水力器械之外,現在漢中衛軍器局內,無論是鉆磨銃管還是盔甲,亦或是打制武器,都離不開水力器械。

“武庫里現在有明甲三千三百五十四套,海誓銃一萬一千兩百九十四桿,三斤炮計有七十九門,五斤炮計有十二門。”

“軍器局如今年可產明甲五千四百套,海誓銃年可產一萬八千桿。”原先軍器局制作都是布面甲,一副甲用工只有五十工左右,所以一個月可以產差不多三百領。

不過后面陳望下令舍棄布面甲,全力制作明甲。相對于布面甲而言,明甲的防護自然是要更強一些,但是缺點則是造價更貴,用工也更久,還有便是不能夠抵御寒冷。

但是這些缺點在陳望這里并不算是缺點。陳望如今并不缺錢,手底下的工匠也不算少,而且還在不多的增多,有水力鍛錘的幫助,制作明甲的速度也只會越來越快。

不能御寒也不是重要的事情,到了北邊,可以穿戴御寒的衣物。而布面甲這種長身甲,在七八月的南國,軍卒穿上就跟在蒸籠里一樣,熱不可奈。

綜合種種,所以陳望最后下令軍器局只打制明甲明盔,不再制作布面甲這樣的暗甲。

“還是少了些。”陳望眉頭微蹙。這個數量對于一個軍鎮來說無疑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字。

但是對于目前陳望所擁有的勢力來說還是不夠。這也讓陳望越發的想要水里鍛錘可以沖壓一次性的胸甲。

整個漢中鎮,軍中目前布面甲和明甲一共有一萬七千余副。其中明甲有三千兩百多副,其中兩千副在新編的近衛騎兵營中。

另外千余副則是在各營之中,基本都是將校的親衛騎兵穿戴著,還有就是中高層的軍官穿戴。

布面甲有一萬四千多副,是普通的軍卒的標配。鎖子甲有差不多五千余副,不單獨發放,一般是發放給穿戴明甲的軍兵穿在內里。

這樣就可以快速的武裝麾下的軍隊,提高軍隊的戰斗力。現在武庫之中的甲胄數量遠遠不夠,就算是全部取出來,也只夠是武裝他麾下六成的兵馬,還有四成都是處于無甲的狀態。

“周邊的工匠都收攏的差不多了,培養新的工匠要的時間很久,軍器局短期內產量已經是提不上去了。”漢中衛軍器局作為一個衛所的軍器局,已經是嚴重超額。

能夠有這個產量,已經很是離譜了,這還是因為有了大量的水力器械可以節約工時,節省制作難度和時間。

陳功有些無奈,現在漢中衛軍器局的發展已經是到了限度。當初搭建起來,也是搭上了當時任西安前衛指揮使羅桂忠的路子,買來了不少的工匠。

后面就是自己培養,從流民之中招募,最近一次工匠數量的上漲,是從鄖陽衛中暗中買來的一批工匠。

“我知道。”如今軍器局的困境,陳望也是清楚。

“先這樣吧,明天你傳信回漢中,把所有的明甲全部調過來,先我麾下的正兵營換裝,其余的各軍還是先用布面甲。”陳望沉了沉心神,現在他的手中確實有大批的工匠。

當初借著軍備的問題,從高名衡的手中,接過了河南九衛三所的軍器局以及開封雜造局,這些局下都有大量經驗豐富的工匠。

但是這些工匠現階段還是不能動。

“裝備銃刺的海誓銃有多少把?”

“數據呈遞上來的時候是四千四百二十七桿,現在還是沒有解決和銃刺結合的辦法,直接制作出來就能完整貼合還是很少,還是需要工匠單獨去打磨。”技術的難題很難攻克,之前的問題現在仍存,陳功很是無奈。

“鎮下已經招募了很多專門打磨的工匠,但是磨制太花時間,所以還是跟不上海誓銃的產量。”刺刀套筒內壁的問題,現階段受限于工業的水平,還難以解決,只能用人工手磨。

陳望同樣知道這個問題。

“所有的海誓銃都發下去,發下去后,所有的軍隊都要接受整編,訓練也全部改用新式的訓練方法。”之前已經發下去了將近五千桿的海誓銃,加上武庫中現在的一萬一千多桿海誓銃,差不多已經可以完成全軍的換裝。

“各營用沒有裝備銃刺的海誓銃作為射擊訓練用銃,有銃刺的海誓銃不作為射擊用銃。”銃槍的銃管都是有射擊壽命的,并不能無限制的開火,射擊次數達到一定的次數之后,便會有炸膛的危險。

這種情況之下,沒有裝備銃刺的海誓銃作為訓練用銃自然是最合適不過,也算是一種利用。


上一章  |  風起明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