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第三百一十八章:失控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風起明末 >>風起明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一十八章:失控

第三百一十八章:失控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3日  作者:羅小明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羅小明 | 風起明末 

作者:羅小明

字數:2868

竹房進剿戰以王國寧率眾投降而告終。

進剿戰中,陳望派遣本部的營兵進擊,作為實戰的練習。

不過承擔攻堅重任,作為主攻的大部分都是原先陳洪范麾下的湖廣兵。

作為輔助的則是土兵,鄖陽衛的衛軍只是來走一個過場。

張二和黃龍兩人,陳望直接支著兩人領兵戒備外圍,甚至沒有參戰,不過軍功自然是都有分潤到。

之所以這么安排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支原先隸屬于陳洪范麾下的湖廣兵,遲早都要被楊嗣昌收走,畢竟陳洪范的去職是受了湖廣巡撫方孔炤的牽連。

陳洪范和湖廣巡撫方孔炤關系匪淺,因此在湖廣巡撫方孔炤去職之后,也稱病自請辭官。

陳洪范久在官場多年,知道楊嗣昌打擊政敵從來都是不留余力。

陳洪范雖然名聲不顯,后世也沒有多少人的知曉。

但是在武臣中的地位,其實并沒有差曹文詔多少。

他先后歷經萬歷、天啟、崇禎三朝,也算是元老,從遼東到三邊,從北方到南國。

雖然不似曹文詔那般戰功赫赫,但是也能稱得上是勞苦功高,是一名穩重持成的老將,最為重要的是在軍中廣有聲望,也受諸將尊敬。

歷史上,如果陳洪范仍在湖廣,南國的戰局可能會緩解很多。

可惜這個世界并沒有如果。

現今陳洪范的去職,對于陳望來說不僅沒有壞處,反而因此獲得更多的權力和好處。

而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陳望得到了,跟隨著陳洪范一直南征北戰的四百多名家丁。

對于去職的事情,陳洪范早就知曉,他去職回鄉,雖然在遼東陳洪范的家族也算是大族,但是也不可能養這么多的家丁。

就算是能養得起,朝廷那邊也不可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因此陳洪范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將其遣散,一個則是為其另謀出路。

陳洪范沒有選擇遣散,這些家丁大多都跟隨著他南征北戰多年,除了練就了一身用于戰場上的本領外,再無半分謀生的技巧。

將其直接遣散,恐怕大多數都沒有什么好下場。

陳洪范是遼東廣寧人,陳望也是廣寧人,兩人不僅是同鄉,而且還都姓陳。

這個時代同鄉同省都會抱團取暖,同姓之人自然也是會因此而親近。

一筆寫不出兩個陳字,要是拿著族譜深究下去,或許之間兩家關系匪淺,就是出自同宗也說不定。

因此陳洪范便找上了陳望,將麾下的一眾家丁托付給了陳望。

送上門來的精兵,陳望自然是沒有任何的理由拒絕。

這個時代能做家丁的,無一不是弓馬嫻熟,武藝卓越,能征善戰者。

而且這些家丁裝備也是自帶,弓、馬、刀槍、盔甲全都配有,無須再配。

陳洪范麾下一共有四百七十三名家丁,只帶走了十人,留下來的有四百六十三人。

一般情況下,將主去職,為麾下的家丁謀取出路,很多的家丁還是會選擇離開去自謀生路。

但是陳望和陳洪范交接之中,并沒有遇到這樣的事情,所有的家丁都留了下來。

之所以全部選擇留下來,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這些家丁大多都出身于遼東,都是遼人,甚至很多都是廣寧人,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為是同鄉。

更大程度則是因為陳望聲名的影響,人的名,樹的影。

他們和建奴之間積有深仇大怨,在聽聞青山關大捷之后無不振奮,眼下得到了加入陳望麾下的機會,自然是趨之若鶩。

這些家丁的加入,一瞬間填補了陳望在勤王戰事之中的騎兵損失,甚至使得陳望麾下的騎兵力量比起初時更為強悍。

張外嘉麾下的那些遼騎雖然精銳,但是到底是普通的騎兵,哪怕是經過了兩三年與流寇的搏戰,加上長久的訓練,也只能算是一流的騎兵。

而陳洪范麾下的這些家丁,則是真真正正的頂尖騎兵。

當然軍餉自然就不可能按照他們在陳洪范麾下任家丁時那般的高昂,不過也是按著騎兵最高的規格發放。

陳望麾下的第一騎兵千總部,也因此膨脹到了一千五百人的數量,張二和黃龍麾下也有一千余名騎兵。

王國寧歸降后,殘存的兩千人被一起編成了一營,也保留了五百的騎兵。

當然為了多要些軍餉,報上去的是有一千多的騎兵。

張二和黃龍麾下的騎兵,還有王國寧麾下的騎兵,在換裝上武備之后,戰力雖然不到一流的程度,但是也差不了多少,畢竟都是從經年的老寇之中精挑細選而來。

不算各營的偵騎,部司將校的護衛騎兵,現在陳望麾下的騎兵總數也達到了三千的數量,在北地這個數量的騎兵算少,但是在南方卻是綽綽有余。

再多的話也不行了,第一是養騎兵比養步兵要貴得多,第二則是陳望現如今的發展并不需要太多的騎兵。

竹房大捷的塘報傳遞上去,只過了一天的時間,陳望還在竹山整軍時收到了楊嗣昌從歸州發來的急令。

陳望坐在將臺之上,校場之上是一眾正在操練的軍卒。

“好一個曹操,好一個的羅汝才……”

陳望眼眸之中精芒閃爍,看著手中的軍令,忍不住贊嘆了一聲。

張獻忠的走向和歷史上的截然不同,沒有余力再去馳援羅汝才,而是奔往了川中。

只留了羅汝才一部獨自面對進剿的大軍,羅汝才恐怕會是兇多吉少,只怕不久就要被剿滅。

但是沒有想到,羅汝才竟然能夠以這種方式逃出生天。

站在陳望身側的幾人神色各異,除去胡知義外,其余一眾將校都對軍令的內容感到好奇。

馬遠山和馬玉瑛兩人眉頭微皺,張二和黃龍兩人神色訝然,王國寧則是神情復雜。

胡知義是前不久從漢中府趕回到鄖陽府內的。

胡知禮被陳望留守在興安,統籌軍法處諸事,同時暗中署理興安守御千戶所。

陳功遠走漢中府內,漢中府的局勢緩解,胡知義自然也是沒有了事做。

陳望一時間身邊沒人,便又將胡知義調回。

張令并不在將臺之上,張獻忠西進川內,陳一龍和武聲華兵敗達州,張令奉令南下,去收拾殘局,領兵追擊張獻忠。

陳望站起了身來,將手中的軍令交給了站在一旁的趙懷良手中,并沒有隱瞞軍令的內容。

“羅汝才壯士斷腕,金蟬脫殼從興、歸山區之中突圍而出,現在轉道往西,再度竄入川東的夔州府內。”

“那這封軍令是……”

張二和黃龍對視了一眼,試探道。

“軍令讓我們拔營南下,阻攔羅汝才西入川內。”

陳望示意了一下趙懷良,讓其將手中的軍令傳給了其余眾人。

羅汝才逃出了興、歸山區,致使楊嗣昌勃然大怒。

楊嗣昌還沒有來得及收到陳望傳給楊嗣昌的報捷塘報,便已經下令讓陳望轉道南下阻擊羅汝才。

為此,甚至是下達了放棄進剿王國寧的計劃。

陳望的目光從眾人的臉上悄然掃過。

接連轉戰本就使得一眾軍將疲憊不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還未休息一兩日的時間,便又傳來征伐的軍令,根本沒有半刻的喘息時間。

但是一起卻也是容不得他們拒絕。

軍令如山,不可違逆。

眾人的心中對于這樣的事情也只能是選擇無奈遵從。

哪怕是常被征召的土兵將校臉上也是露出了無奈之色。

馬遠山和馬玉瑛兩人對視了一眼,眼眸之中滿是無奈,一眾將校也是忍不住議論了起來。

陳望心中了然卻不動聲色,并沒有在這個時候強行壓下議論的眾人,一直到眾人議論休止之后,才重新開口發令。

“大戰剛止,未得休息,便又要拔營,此間辛苦我雖知曉,但是卻也無辦法。”

陳望緩緩開口,將眾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自己的身上。

明末這個時局動蕩的年代,各地叛亂不斷,流寇蜂起盜賊良多。

安穩是真正的奢望,朝廷這種調兵辦法很多時候確實是無奈之舉。

但是正是因為這樣,明軍大多時間來往奔波,疲于奔命以致于兵敗身死,從民變起始以來,此類事跡早已經是稀疏平常。

文官頤指氣使,將武將視為豬狗,隨意調遣,更不用提更下一級的軍兵了,欠餉短糧都是常態。

造成這一切的,正是文武失衡帶來的災難性影響。

明朝以武立國,北逐蒙元,收復河山,在初時武臣勛貴的地位極高,是以武尊文卑。

當時的明朝雄心壯志,意圖盡滅蒙元,復盛唐之榮光!

若非是因為元末連番的混戰,致使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明軍絕對能夠走到更遠的地方。

一直到朱祁鎮時期,哪怕是國勢因為內戰幾經衰退,但是邊疆的將校仍然雄心勃勃,如果當時的明朝能出一位同樣擁有雄心壯志、才情卓越的雄主。

明朝可能就此踏上盛唐的道路,一路向外擴張。

只可惜,明朝沒有迎來一位雄主,而是迎來迎來一位荒唐至極的昏庸之主。

土木堡一戰,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文武失衡。

在這種文武失衡的大環境下,文官占據主導,而武臣地位低下,軍兵毫無尊嚴可言,比起豬狗甚至都還不如。

百年以來,武臣軍兵的地位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是越發的低下。

但是隨著關內關外的動蕩戰事,武臣越發的重要,軍兵也越發的重要。

文尊武卑的情況卻沒有因此得到多少的改變,甚至還愈演愈烈。

陳望很清楚這一切的一切,都將會悉數成為苦果,回報過去。

“軍令如山,不容違逆,軍情如火,各營即刻回營整理準備行軍,明日四更造飯,五更拔營,南下川東。”

陳望下完了軍令,沒有繼續停留在將臺之上,而是返回了行營之中。

在將臺之上,從一眾將校臉上的無奈之中,陳望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有不甘、有痛苦、還有憤怒。

尤其是憤怒,陳望需要的便是這一股憤怒。

這些存在于眾人心底里的憤怒不會消失,不會無蹤,全都積壓在他們心中的最深處。

這一切的憤怒,也都會在最終的時刻徹底的爆發出來……

“羅汝才比我們的速度更快,他麾下的兵馬都是騎兵,從巴東到巫山強行軍只需要一日的時間,急行軍也不過兩日。”

胡知義跟著陳望一起進入了行營,皺眉道。

“巴霧河最多再攔羅汝才一兩天的時間,我們最多也只有四天時間,從竹山一路南下經過的大多都是山區,就是急行軍也需要七八天的時間才能抵達。”

“如果是全帶騎兵,一路輕裝簡行,最多最多也只能剛在羅汝才渡過巴霧河時趕到。”

胡知義對于戰局極為了解,他帶兵的時間不短,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陣紀這些兵書都看過,在指揮戰略之上極有天賦,可以說是天生的將才。

只是從將臺走回行營的路上,胡知義便已經是對于局勢有了極為清晰的章程。

“羅汝才這一次逃走,楊嗣昌始料未及,讓我南下很可能是失了方寸,哪怕一線的希望都不愿意放棄。”

陳望冷笑了一聲,坐到了帳中的座椅之上,隨后指了指身旁的椅子示意胡知義坐下。

楊嗣昌現在的心理,陳望洞察的一清二楚,他實在是太了解楊嗣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那我們接下里,應該如何做?”

胡知義對于戰局了解,長于領兵作戰,但是對于時局發展確實并不敏感,他并沒有執掌一方勢力,左右逢源的本事。

不過他也不需要有,因為陳望有這樣的本事。

陳望雙目微瞇,在短暫的思索之后,他的心中也已經是有了定計。

“楊嗣昌的命令必須要聽,起碼現在要聽。”

楊嗣昌如今仍然勢大,陳望很清楚自己的優劣,他和歷史上左良玉不同,他麾下的部隊戰力雖強,但是明面上卻并不多。

若是自己違逆了楊嗣昌的命令,恐怕楊嗣昌打擊的時候,真的就是雷厲風行。

現在他只有漢中一府之地,鄖陽府只勉強掌控了一半,還不是徹底翻臉的時候。

“南方必須要去,而且要去的快。”

“你稍后出營,將軍中所有的騎兵點起,明日五更,我領騎兵先行南下,你領大軍在后。”

陳望心如止水,他之所以選擇遵從楊嗣昌的將令南下,最大的原因便是進一步的博取楊嗣昌的信任。

好為之后的河南平叛,打下基礎。

跟著楊嗣昌入川,追擊張獻忠和羅汝才,根本得不到任何的好處,反而還會被拖累發展的時間,甚至還可能有兵敗的危險。

四川內部很多地方山高水長,極為適合伏擊,追擊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出現被伏的情況。

陳望在鄖陽府內,監察所先行一步帶來了關于河南府的消息。

河南民變愈演愈烈,已經接近失控的邊緣。

一月半前,李巖在河南起事,掀起滔天巨浪,連敗河南進剿兵馬,打出王旗,喊出均田免賦的口號,作歌謠傳唱四方。

各鎮精銳分散于陜西、四川、湖廣、南直隸等地,河南所留皆是弱旅

在這一個半月內,李巖不僅連挫各路進剿官軍,甚至還又打破了幾座縣城。

這些縣城都是因為里應外合而破,李巖占據城池,收留饑民,開倉而賑饑民。

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民變之勢恍若燎原之火。

因為河南進剿官兵的失利,越來越多盜匪流寇出現,越來越多民變事件發生,除去李巖之外,在河南大地陸續又出現了十數股民變的大小勢力。

要不了多久,河南便會如同歷史上一般徹底陷入混亂之中。

這一次的河南,可能會比歷史上還要更加的混亂……

差的有點多,頭疼,暫時這樣吧,我爭取穩更新。

(本章完)


上一章  |  風起明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