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第二百九十九章:時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風起明末 >>風起明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九十九章:時代

第二百九十九章:時代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3日  作者:羅小明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羅小明 | 風起明末 

作者:羅小明

字數:2491

校場之上,旌旗如林,勁風吹襲而來,帶起無數獵獵的響動之聲,匯聚成恍若海潮一般的強音。

陳望端坐于高臺之上,目光向著炮隊所在的方向投視而去。

二十二門三斤炮,七門五斤炮,兩門七斤炮,呈一字排開,都已經是架設完畢。

火炮旁邊的炮兵此時正在有條不紊進行著校準的工作。

張令的座位被安置在陳望的右側。

對于火炮張令并不陌生,他已經打老了仗。

小到輕型一個人便可以搬動的小型虎蹲炮,大到需要十多匹戰馬拖拽的巨型紅夷大炮,各種形制的火炮,張令不敢說全都認識,但是認出七八成的火炮絕對沒有問題。

但是如今擺放在校場的這些火炮,卻是怪模怪樣,無論是牽引著火炮的牽引架,還是架設火炮的炮架。

擺放在怪模怪樣炮架之上的那些火炮依稀能夠辨別出形制,看起來很像是紅夷炮的形制,但是又有所改動。

張令心中疑惑,遲疑了一下,最后還是選擇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陳帥麾下的火炮好像和其余營鎮所用的火炮大為不同,這些火炮似乎都是同一種火炮,看起來像是紅夷炮,但卻又不像是紅夷炮,不知道陳帥可否示下這到底是何種火炮?」

如今明軍之中裝備的紅夷大炮仿制的是歐洲的艦炮,也就是那種長身管、紡錘形結構的前膛加農炮。

實際上由薄玨制作的火炮,同樣也是屬于前膛加農炮,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薄玨改變了鑄造的工藝,使得其變得更輕,射程也要更遠。

同時因為有陳望緣故,現在軍中的火炮裝備的正是十九世紀拿破侖戰爭時期,法國炮兵所使用的炮架和牽引車。

為了適應新式的炮架和牽引車,因此火炮的外形自然也發生了改變。

「張總兵慧眼如炬,這些火炮其實仍然歸屬于紅夷炮的范疇,只是為了時宜作戰,所以外觀形制有所改變。」

陳望笑了一笑,為張令解釋道。

「無論是面對流寇,還是面對北虜建奴,火炮都至關重要。」

「在遼東所用的紅夷炮多為城防炮,架設于城墻關樓之上,雖然威力巨大,射程極遠,但是炮身沉重,調轉困難,只能用于城防。」

「建奴用紅夷炮作為攻城利器,在圍城之后,將大口徑的紅夷炮拉至城下,催城破墻。」

「這確實是紅夷炮使用的兩種方法。」

陳望抬起手,指向下方的炮兵陣地,言道。

「但是我認為紅夷炮不僅可以用于守城和攻城,也能用于野戰。」

「野戰對敵除去伏擊之外,多是正面對決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排布軍陣相互絞殺。」

「夫戰,勇氣也。」

「紅夷炮一炮下去,便可洞穿一陣,恍若犁地一般,致使敵軍心膽俱寒,白土關一戰,諸位應該都已經見識過了吧?」

張令雙目微瞇,心神因為陳望的言語而帶入其中,他想起了就在前不久的白土關之戰。

關墻之上數十門火炮齊齊開火,炮彈砸入流寇的大陣之中,那些原本如日中天聲勢驚人的流寇,士氣在一瞬之間便快跌落到了谷底。

坐在陳望左側的馬遠山和馬玉瑛兩人也是皺起了眉頭,陷入了沉思。

白土關一戰,他們自然也是看到了火炮建功的場面。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若是他們領軍遭遇到火炮的攻擊,恐怕麾下的軍隊比起那些流寇表現也好不了多少。

「紅夷炮若是可以用于野戰,確實能有大用,只是紅夷炮不便于運輸調用,陳帥卻沒有遇到這方面的難題,莫非就是陳帥口中

所說的炮架和牽引車解決了這一問題?」

張令轉移目光,望向校場,炮架他知道,但是對于陳望所說的「牽引車」卻是聞所未聞。

「正是如此。」

陳望沒有避諱,直截了當的點了點頭。

「張總兵還有兩位游擊應該看到了,那些戰馬之后拉著車輪,牽引車身就是一組大型的車輪,直接由戰馬拖拽。」

「我設計的炮架,只需要抬起后部支撐地面的部分,便可與直接架在牽引車上,使得火炮可以被戰馬輕易的拖拽運輸。」

無論是炮架還是牽引車的設計,都是拿破侖戰爭時期法***隊的配置和設計。

這些配置和設計,都是歷經了無數能工巧匠,大量的時間沉淀,經歷了實戰的檢驗,最終集大成的產物。

拿破侖戰爭時期已經是十九世紀的初期。

現在還只是十七世紀的中葉之初,兩者之間相隔了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自然是遙遙領先。

張令只是微一思索,便已經是感覺到了其中設計的精妙,不由贊嘆道。

「陳帥才學過人,竟然能想出如此巧絕天工之設計,當真是讓人佩服不已。」

陳望淡然一笑,承了張令的夸贊。

「先看演武吧。」

陳望抬起了手,今天他到校場上來自然不是為了閑聊的。

隨著陳望的軍令下達,高臺之上的旌旗應聲搖動,緊接著校場之上便已經是響起了低沉的角號聲。

角號聲止,下一瞬間恍若雷霆一般的鼓聲在校場之上響徹。

三陣三千余名軍兵齊齊應旗,廣闊的校場之上一時間無數旌旗飛揚,交相輝映在一起。

最先出陣是站立在最北的川兵,張令麾下的正兵營。

張令麾下的家丁騎兵先行出陣,奔馳往來,展示著騎戰的本領。

哪怕是以陳望的眼界,張令麾下的這只家丁騎兵全都可以稱為精銳,比起遼東各鎮將校的家丁精銳亦不為過。

而后后續的步兵列陣向前,他們演練的是南兵之中最為常用的三段擊,最后便是槍陣刀盾配合之術,遠近交替,弓銃并用。

僅從演武的表現來說,確實堪稱精銳。

坐在旁側的馬遠山和馬玉瑛兩人此時也是同樣認可,張令麾下的正兵營,確實是精銳之師。

川兵演武結束,返回了原先站立的位置,而后出陣的則是排于第二陣的土兵。

校場之上的一眾土兵皆為步兵,演練的是并非是那種堂堂的大陣,而是類似鴛鴦陣一樣的合擊小陣,再由小陣組建而成的大陣。

陳望眼神微凝,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這些土兵演練的合擊小陣,明顯是適用山地作戰的戰法,在坡地山道之上采用的戰法。

他們手持著的短弓,雖然射程并不遠,但是射速卻是極快。

土家族畢茲卡可以占據如此廣袤的地域,在明朝中后期作為西南的柱石穩定西南,果然是有其原因。

陳望的眼神轉動,悄無聲息的從馬遠山和馬玉瑛的身上掠過。

朝廷征調土兵作戰,一般是直接將軍餉一次性發放給當地的土司,再由土司自行征兵出戰,土兵的待遇相對于普通的明軍相差不多。

但是在武備撥取之上,朝廷對于土兵限制的很嚴重。

大部分的明朝官員對于土兵都是頗為輕視,將其當作是消耗品來對待,對于土兵的將校也是持著一種輕蔑的態度。

當然對于普通的將校武官以及軍兵,地方上的文官也是持著輕蔑的態度,只是這一份輕蔑在對于土兵更甚罷了。

陳望感覺或許自己可以

從這兩點來下手。

心念轉動之下,陳望對于后續的事情也有了初步的安排。

「嘀————」

一聲尖銳而又刺耳的喇叭聲打斷了陳望的思緒。

陳望微微低頭,看向臺下校場之上,自己麾下的那一支新編練出來的步兵千總部。

這一支新編的步兵千總部,清一色都是由原先的老兵組成,這也是陳望麾下正兵營五個千總部之中唯一一支全部由老兵組成的千總部。

清一色的尖頂明鐵盔,清一色的布面鐵甲,清一色的環鐵臂甲,清一色戴著套筒式銃刺的海誓銃。

隨著步鼓的敲動,八局的漢中軍銃兵齊齊邁步向前,八個軍陣列陣前行,四陣在前,四陣在后。

每陣有軍兵約一百二十余人,每陣有四排,每排列三十余人。

陳望的目光盯視著校場之上伴隨著步鼓的聲音,緩緩行進的部隊。

他麾下的這一部千總部,統一裝配有套筒式銃刺的海誓銃,采用新式的訓練方法,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線列步兵。

線列以發揮最猛火力為目的排列,線列步兵是燧發槍普及之后的主流。

以松散陣型排列的步兵,雖然能夠尋找掩護,而且相對地靈活。

但是松散陣型的步兵在對抗騎兵時十分脆弱,也不能守住陣地。

步兵只有抱團列陣,才能夠應對地方騎兵的襲擾和沖鋒。

「嘀————」

尖銳的喇叭聲再度響起,步鼓應聲而停。

校場之上八局漢中軍的銃兵齊齊止步。

最前方的四局漢中軍銃兵在停下的瞬間,第一排銃兵全部齊齊半跪于地,將手中的海誓銃平舉向前。

而后的三列銃兵,則是呈交錯站開,四局的銃兵,近五百桿海誓銃齊齊指前。

一柄柄刺刀冷森森的寒芒在軍陣之中交映,高臺之上,一眾觀察的將校皆是下意識的屏氣凝神,為之而神動。

「真虎狼之師矣!」

張令心中震撼,陳望麾下的這一部軍兵令行禁止毫不拖泥帶水,只是這一手便已經是比他麾下的正兵要更加精銳。

萬籟俱寂之時,一聲尖銳的天鵝音宛若一顆大石砸入平靜的水潭一般,激起了無數的浪花。

「砰!砰!砰砰!!」

校場之上硝煙彌漫,震耳欲聾的排銃聲音在一瞬間便已是壓倒了一切。

排銃射出的橘紅色火焰耀眼奪目,猶如火龍吐出的火焰一般可怖。

濃厚的白色硝煙升騰而起,轉瞬之間便已經是遮蔽了整個陣線。

「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

排銃的響聲連綿不絕,轟鳴恍若驚雷,一陣響過之后一陣又響。

連珠似的槍聲一排接著一排,陣前的火光連成了一片。

演武的一眾漢中軍銃兵,他們手持著最新式的海誓銃,這些海誓銃全都是經過了薄玨改良之后的燧發槍。

長久的訓練使得他們對于裝填的一切都極為熟悉,他們機械般的為手中的銃槍裝填著彈藥,并沒有絲毫的慌亂。

使用的定裝紙筒彈藥更是讓他們裝填發射的速度快了更多。

四列銃兵交相開槍,絲毫不見凌亂。

排銃的爆響聲一共響了十二陣,才最終停止了下來。

高臺之上,張令還有馬遠山和馬玉瑛三人皆是神色凝重,凝視著校場之上的那八陣漢中軍銃兵。

十二陣槍響,每陣槍響中間的間隔不過數息的時間,這代表著什么,他再清楚不過。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那些銃兵彼此

緊靠在一起,排列的極為緊密。

可以想象,若是有人膽敢直面沖擊銃陣,將會遭受怎么樣的打擊。

等到硝煙散去,一千余名漢中軍的軍卒已經是結束了他們的演武。

這十二陣連珠槍響,已經是足夠宣示武力了,剩余的戰術陳望并沒有想過一口氣全部展示出來。

隨著號角聲的響起,一千余名漢中軍的銃兵退入本陣。

大部分的人還沒有從震撼之中緩過神來,校場上一眾漢中軍炮兵卻已經是忙碌了起來。

三十一門火炮的旁側站立著一百六十余名炮兵。

他們早已經是完成對于火炮的裝填,所有的炮兵都已經做好了接下來準備。

伴隨著令旗的揮下,三十一門火炮先后發出了屬于它們的怒吼。

如果說之前排銃的響聲恍若驚雷一般,那么這三十多門火炮齊齊開火所發出的震響,便只能用山崩地震來去形容。

三十一枚炮彈飛躍了數百步的距離,將不久前校場東面臨時搭建的木靶建筑打的粉碎。

一樣是三輪齊射,等到硝煙散去,炮聲停止之時,整個校場東方的地面已經是一片狼藉。

原本堅實的黃土地被犁出了道道的痕跡,還有很多炮彈落點砸出的小型的坑洞。

一切重新歸于平靜,校場之上寂靜無比,但是所有人的心緒卻再沒有辦法恢復平靜。


上一章  |  風起明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