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第二百九十三章:應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風起明末 >>風起明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九十三章:應對

第二百九十三章:應對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3日  作者:羅小明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羅小明 | 風起明末 

作者:羅小明

字數:2564

曹變蛟返回關城的時候,太陽也正好隱入群山之間。

陳望領兵出關接著曹變蛟上了關城。

“情況如何?”

登上了城樓之后,有親衛取來了坐椅,陳望和曹變蛟坐下開始了交談。

“云集在竹溪一帶的流寇,是張獻忠與羅汝才麾下的主力沒錯,人數起碼超過五萬。”

“我領的兵不多,流寇的營寨設置的比以往更有章法了,探查的區域有限。”

曹變蛟拿過茶杯喝了一口茶水,而后將其放在一旁的方桌之上。

“和你之前預計的一樣,也和從東線傳來的戰報相互佐證,竹溪一帶的流寇以步卒居多,馬兵精騎的占比只有一成。”

陳望伸手取過了一旁的茶壺,替曹變蛟又倒了一杯茶水,沉吟了片刻之后,皺眉道。

“四月的時候朝廷傳下的探報,記載著張獻忠當時麾下有四營兵馬總兵力已經超過四萬,一年下來以各種理由借口,通過行賄私下獲取的各式盔甲有五千余領,各式的兵刃已經是足夠張獻忠武裝超過四萬的兵馬。”

“羅汝才在谷城就撫的時候,只有萬余兵馬,到今年四月的時候,兵力也膨脹到了兩萬人,也得獲了不少的軍械軍姿,武備也是今非昔比。”

曹變蛟重新拿起了茶杯,雙目微凜,沉聲道。

“流寇確實是今非昔比了,戰力比起當時強盛了不止一倍。”

若是往昔之時,他想要去往哪里,怎會有人能夠抵抗?

這一次在探查的路上和流寇短暫的交鋒,都已經是證明了流寇的改變。

“攔截我的流寇騎兵共有三陣,每陣千人共分二十五隊,張網等我,無論我從何處進攻,都會同時遭到三隊以上的兵馬圍殺。”

“流寇的騎兵武備精良,多穿布面鐵甲,分工明確,有纏敵、有接敵、有阻敵,比起數年之前強盛不少,就是比起邊鎮的精銳也不差多少。”

曹變蛟停頓了一下,思索了一下,才繼續說道。

“出現東線的基本都是流寇的精騎馬軍,人數超過萬人。”

“如果此前朝廷探查的準確,那竹溪流寇的規模應當確實只有五萬人。”

“五萬人……”

陳望雙目微瞇,這個數字和他此前的估計差不多。

不過對于此時集中在竹溪的這五萬人,并沒有對陳望產生太大的影響。

陳望很清楚這一次流寇進攻漢中府,實際上不過是聲東擊西的計策。

張獻忠和羅汝才兩人真正的目的,是先入四川。

陳望用余光看了一眼曹變蛟,本來想要說暫時固守,但是話到臨頭最后還是改了口風。

“如今的戰局,你怎么看?”

曹變蛟微微偏頭,看著陳望笑了起來。

“你我之間沒有必要這樣小心翼翼的,你入軍的時候,我和你一樣也是家丁。”

“如今你是平賊將軍,楊閣部讓你統管西路軍協同進剿,這方略自然是你來拿。”

陳望同樣也是笑了起來,曹變蛟的一席話可以是說讓他如釋重負,也拉近了他們兩人之間的很多距離。

曹變蛟是曹文詔的侄子,當初入軍的時候也是從家丁當起。

曹文詔的家丁之中,有很多曹氏宗族的子弟,然后才是陳胡兩姓的子弟,最后才是從各處招募而來的好手。

曹變蛟當初升任游擊,也是從家丁一路積累的戰功,躍入曹文詔的視線,包括曹鼎蛟也是。

“回想當年,確實令人感嘆啊。”

曹變蛟臉上浮現出追憶的神色。

“我現在都還記得你說的那一句話,讓我叔父自己破了自己定下的軍規。”

曹變蛟確實至今都記得當日的一切。

崇禎元年的募兵處,兩名少年跪在地上,請求入軍。

因為最后說出的不共戴天四個字,他的叔父破了自己立下的規矩。

那兩名少年,就是如今的陳望和陳功兩人。

參軍之后,陳望沉默寡言,用功極勤,別人練一個時辰,他便練兩個時辰。

別人三日一練,他卻是天天操練,所有考核都排前列,位于上等,被選入家丁的序列。

首戰接敵,便擒斬了后金的一名馬甲兵,而后歷戰皆是沖鋒在前,皆有斬獲。

如果陳望早一些表露出領兵作戰的才能,早就已經是被提拔了起來,也不至于等到現在。

不過,現在也并不晚。

曹變蛟轉頭看著陳望。

“八年的事情,其實我很早就想跟你說一句謝謝,只是一直沒有機會,也拉不下臉皮。”

曹變蛟舉起手中的茶杯,對著陳望,鄭重道。

陳望也同樣舉起了茶杯,曹變蛟說的無疑是湫頭鎮的事情。

“我后來回營之后,從鼎蛟的口中才得知了當時的情況有多么危險。”

“如果不是你的提醒,恐怕……我要后悔一生……”

陳望注意到曹變蛟握著茶杯的手有些顫抖,雙目也有些泛紅。

“戰事臨近,不便喝酒,今日我以茶代酒向你道一聲謝。”

曹變蛟一口飲盡了杯中的茶水,鄭重其事的對著陳望稱了一聲謝。

曹文詔雖然只是他的叔父,但卻早已經恩如父親。

之所以有湫頭鎮之圍,完全是因為他大意輕敵冒進,一路追擊。

曹文詔擔憂其孤軍被流寇所圍困,因此率軍緊跟,而沒有來得及派遣偵騎偵察四方,以至于險些誤入包圍網中。

幸好因為陳望的提醒和最后的表現,才使得情況沒有惡化。

若是曹文詔真的因為他而戰死沙場,曹變蛟自己也沒有辦法原諒自己。

所以自湫頭鎮之戰,之后所有的戰事,曹變蛟再沒有過輕敵冒進的舉動,無一不是謀定而后動,計算得失和局勢,有了把握才會出擊,不再如同以往一味的猛沖猛打。

正因為如此,這一次在遇到流寇的阻攔之后,曹變蛟選擇的是保全實力見好就收。

若是換作以前,曹變蛟只怕是已經帶著騎兵接連沖殺了數陣。

“曹帥對我也有恩遇之恩。”

陳望端起茶杯,同樣飲盡了杯中的茶水。

“如今我能做到一鎮總兵,若無曹帥相助必無可能。”

總兵已經是武臣的巔峰,這一路來,戰功大多雖然都是他自己拼命取下的。

但是沒有曹文詔的招撫和提點,只怕早已經是在中道止步了。

陳望放下了茶杯,武將之間的關系很多時候比文官要簡單的多。

僅僅是短短的一席話,陳望和曹變蛟之間存在的些許的隔閡便已經是消失無影。

“如何對付流寇,你的心里應該是早就有了方略吧。”

曹變蛟將手放在桌面上,身軀微傾,詢問道。

消除了隔閡,兩人之間的關系拉近了許多。

對于陳望,曹變蛟并沒有妒忌什么,更多的是敬佩。

青山關大捷,大漲諸鎮之士氣。

半個時辰的時間,連克三營。

而后的公樹臺血戰,他站在東山的高坡之上,用望遠鏡看的也是一清二楚。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今的局面沒有必勝的把握,我認為還是堅守的好。”

陳望搖了搖頭,現在這樣的局勢。

就算是能打過張獻忠,他都不會去打,更不用提眼下勝算不明的情況。

現在他手底下的兵馬并不多,滿打滿算不過兩萬多人。

川兵四個營,張令和陳一龍的兩個奇兵營,武聲華的援兵營,還有一營的土家族戰兵,一共一萬人。

陜兵有三個營,李國奇領的一個奇兵營,另外兩個游擊領的游兵營,共計五千兵馬。

曹變蛟麾下有兩千的騎兵,張二和黃龍兩人的游兵營,整編完后估計加起來也就三千。

陳望自己領的正兵營如今還沒有整編和補充,還是只有兩千人,留守漢中的老兵只有兩千三百多人,一共加起來才兩萬多。

各營戰力良莠不齊,陜西來的五千兵馬之中,能看的也就是李國奇的部隊,另外兩個游擊下轄的游兵營各項甚至都還不如張二和黃龍。

川兵能戰,但是武備并不好,西南氣候濕潤,盔甲不易保存。

因為國家近幾年來戰亂不休,大部分的武備都被調往北方,因此川兵能用的甲胄就很少了。

那些土家族的戰兵都是臨時被征召起來的,很多都沒有盔甲。

宣慰司下的武庫能夠備下的兵甲數量是有限制的,不允許備多。

有盔甲的部隊和沒有盔甲的部隊,戰力完全是兩碼事。

陳望感覺如果不算他麾下的部隊,只怕是陜兵和川兵之中的盔甲還沒有流寇的多。

“堅守嗎?”

曹變蛟微微皺眉。

他不反對守關,青山關之戰強攻營壘,他麾下的家丁損失慘重,雖然孫傳庭確實給他挑選精兵補了回來。

但是調來的新兵,終究還是沒有原來的家丁的好用,實際上戰力還是受到了很多的影響。

“我們一味堅守,楊閣部那邊恐怕不好交代啊。”

曹變蛟感覺有些為難,東線那邊接連受挫,楊嗣昌多半會催促他們展開攻勢以緩解壓力。

“無妨。”

陳望笑了一笑,楊嗣昌給與的壓力,他自然是也有料到。

“楊閣部那邊肯定是要給交代,打肯定是要打,只是怎么打的問題而已。”

昨日的時候,楊嗣昌便已經是傳下軍令來,讓他抵達平利之后,伺機向竹溪發動進攻,以配合東路軍的攻勢。

楊嗣昌南下接任總理之職,大誓三軍,自然是想要快速獲取戰功。

只有獲得了戰功,才能對于崇禎有所交代。

對于楊嗣昌的軍令,眼下還是要去遵守。

歷史上左良玉不聽調遣,也是因為流寇當時已經做大,而他的麾下也有了數萬兵馬,有了擁兵自重的條件。

眼下這些條件,陳望自然都不具備,而且陳望也不準備去走歷史上左良玉所走的道路。

“如今時機還不成熟,我麾下兵馬于青山關損失慘重遲遲未有補充,現在才從漢中府募兵補充,戰力恢復還需要時間。”

“川兵和陜兵的情況,我都已經呈遞給了楊閣部,暫時以守為主,派遣騎兵前去襲擾,也能夠有所交代。”

陳望已經將一切都安排了妥當,當初從襄陽城中出發的時候,他就已經有所預料了。

他現在用兵力不足的原因向著楊嗣昌說明無法進攻的情況,楊嗣昌基本不可能強令他出擊。

他說的這一切都是事實,擺在明面上的事實。

明面上,他麾下確實只有這些兵馬。

紙面上的漢中鎮,如今就他麾下的這一千五百兵馬,還有三千算是能戰的衛軍。

至于“新募”的那幾千兵馬自然是不可能有什么戰斗力。

漢中鎮剩余的兩千多營兵老卒,則是在周遇懋的帶領下駐守在漢中府西部的寧羌州。

川北如今已經是打成了一鍋熱粥,李自成在川北一路縱橫,連戰連捷,幾乎所向披靡,轉進如風。

川兵在龍安府的防線破碎之后,使得漏洞擴大,只能在多地防守,阻擋李自成的攻勢。

周遇懋防守寧羌州,就是為了防止李自成取道北上。

“派遣騎兵襲擾,多少也能斬獲一些首級,有了這些首級,再寫幾份塘報多少也能交功,閣部不會過多怪罪的。”

楊嗣昌其人陳望接觸的很少,但是從史書上記載的了解,比起取下戰功,楊嗣昌更在意的是底下的人遵不遵守他的命令。

所以陳望自然是準備順著楊嗣昌來辦。

對于陳望的安排,曹變蛟不置可否,在南下的時候,曹文詔便已經對他有過了交代。

陳望歷來小心謹慎,習慣謀定而后動,官場沉浮了數年迎來送往、規則道理也都已經清楚。

只要跟著陳望的步伐,不要去做出格的事情,南下進剿之行,就絕不會出什么岔子。

戰功什么的,曹變蛟現如今也并不在意。

反正他已經是臨洮鎮的總兵,仕途基本走到了頂點,再往上就是重鎮的總兵官,然后加一些什么太子少保,太子少師的名頭,加一些榮銜,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

一步一步的穩定的走下,就算是沒有太多的戰功,這些東西今后也能得到。

觀察到了曹變蛟的態度,陳望心中大定。

很多原先擱置的計劃,或許又能夠重新提上日程。

接下來的劇情將和卷名“天下棋局”相應,陳望已經落下了第一顆子在漢中開始籌謀。

(本章完)


上一章  |  風起明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