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第二百五十九章:鐵石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風起明末 >>風起明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五十九章:鐵石

第二百五十九章:鐵石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3日  作者:羅小明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羅小明 | 風起明末 

作者:羅小明

字數:2741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雖然很多的事情發生了改變,但終究還是沒有徹底偏離原本的軌道。

崇禎十二年,正月十八日,濟南之戰后的第九日。

明國境內,北直隸,河間府吳橋縣北。

赤紅色的旌旗遍布在郊野之上,恍若燎原之火。

營壘層層疊疊,連綿十數里之地,一眼望去,好似江海一般浩蕩。

吳橋,這座千年以來籍籍無名的小城,在崇禎四年之時卻被天下人所記住。

帶領軍隊北上馳援的孔有德部,在遭遇大雨春雪,部隊補給不足,陷入了饑寒交迫的窘境,然而沿途的府縣,卻是緊閉著城門,不肯運糧接濟。

而后的事情所有人都很清楚了,兵變爆發,孔有德領兵連陷山東多城,一路勢如破竹。

孔有德的叛逃引發的后果極為嚴重,甚至為明廷在之后的覆滅而埋下了伏筆。

登萊巡撫孫元化冤死于獄中,朝廷調集各路援軍,耗費十八個月才最終平定了叛亂。

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率部離開山東,最終浮海投降了后金。

孔有德的叛逃改變了當時后金的境況,當時的后金雖然連戰連捷,但是其實已經開始逐漸處于劣勢。

蜿蜒萬里的長城阻攔了他們南下的道路,城深池固的高堡阻礙了他們攻伐的步伐。

攻堅和海戰的能力的短板,讓后金沒有辦法繼續擴大他們的戰果。

但是孔有德、耿仲明的到來,卻為后金解決了這一問題。

孔有德一共帶去了二十余門紅夷大炮,還帶過去了當時后金急需的艦隊,鑄炮工匠,還有精銳的炮手。

吳橋也自此成為了整個山東官場不愿再提起的縣名。

北上馳援,舟車勞頓,趕赴國難,換來的不是功名利祿,也不是尊嚴榮譽。

一路而過遭遇的是處處的白眼,無盡的冷落,別說餉銀,就是連吃上一口飽飯,穿上一件棉衣都是奢望……

鵝毛般的雪花紛紛揚揚自天上飄落而下,天地蒼茫一片。

北風凜冽,似乎是在訴說著昔日的故事。

原野之上一片雪白,披雪的樹林分立在寬闊的大道兩邊,破敗村莊的輪廓立在皚皚的白雪之中。

遠方的地界之上,道道黑煙正從下方升騰而起。

越過重重的軍帳,道道的門禁在吳橋縣北的明軍大營中央,一座巨大的青幕營帳周圍滿是罩袍束帶,披堅持銳的甲兵銳士。

帳前高豎一面高大的牙旗,此處便是孫傳庭的中軍大帳。

“嘩————”

陳望身披著一件正紅色的大氅,微微彎腰從中軍大帳之中緩步走出,穿過帳門處時帶起輕微的細響。

營帳之外一眾罩袍束帶按刀而立的甲兵皆是循聲望來,空氣在這一刻幾乎凝結,一股肅殺之氣驟然升騰而起。

原本在北上勤王之時,聽聞著建奴的兇惡,人的名,樹的影,各營各軍之中的士氣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響。

軍中的士氣一直以來其實都很低迷,不說其余各營,就是陳望自己所領的漢中軍,在起初的時候也一樣是有些畏懼清軍。

之所以一開始氣勢頹靡,也是因為傳言之中的建奴太過于恐怖,青面獠牙,食人嗜血,恍若惡魔一般,讓人只是聽聞便已是不由的心生畏懼,未戰之時已是氣勢先怯三分。

跟隨著孫傳庭趕赴馳援的各營軍兵,本就是秦地三邊的百戰精兵。

自從真定、濟南城外的兩場大戰戰勝之后,一眾秦兵不再畏懼建奴,不再畏懼清兵。

昔日強勁的精氣神再度浮現了出來,各營各軍的氣勢相較于剛出潼關之時強盛了不止數重,正是斗志昂揚、氣勢如虹之時。

守衛在中軍帳中的這一眾甲兵,沒有一個是徒有其表的樣子貨,每一個人都是從尸山血海之中拼殺出來。

盧象升身先士卒,常常披掛上陣,極為勇武,甚至連一些將門出身,常年習武的將校都比不過盧象升。

孫傳庭與盧象升一樣,兩人雖然都是文官,雖然不像盧象升一樣能夠武藝過人,但也從來不缺乏上陣的勇氣。

黑水峪一戰時,孫傳庭就領兵居于陣前,列陣十重,于闖軍精銳鏖戰,甚至親冒矢石沖鋒陷陣。

這些直屬于孫傳庭麾下的這些標兵,他們的訓練嚴苛,作戰勇猛,皆是歷戰的老卒。

一眾標兵皆是目光凌冽,只是當看到出賬的人是陳望之時,營外守衛的一眾標兵皆是微微低頭,垂首行禮。

身處軍中,功勛卓著的戰將總能夠俘獲到軍兵的尊敬。

更不用提還有身先士卒,驍勇善戰這幾層光環的籠罩。

真定的鏖戰,賈莊的陷陣,濟南的解圍,使得陳望的聲名鵲起。

沒有軍兵喜歡跟隨著庸碌的將校,因為在戰場之上很多時候庸碌本身就是一項罪責,很多時候甚至還是導致一敗涂地的禍根。

陳望的目光并沒有在營外一眾標兵的身上停留,也并沒有注意到那些標兵的眼神,因為現在他所有的心神都放在了戰后的安排之上。

歷史上在攻陷濟南后,清軍搶掠完畢便轉道向北打算撤軍。

孫傳庭接任盧象升的總督之職后,汲取了盧象升徒飾尾追的教訓,于是采取了抄前之策。

所謂的抄前之策,就是提前在清軍北撤的必經之路,河道險隘處設下埋伏和防御,消耗清軍的實力,和救援被劫掠的百姓。

清軍一路劫掠獲取了大量的財物和金銀,同時還俘虜了許多的百姓,因此軍隊的行進的速度被嚴重的拖累。

而明軍卻是一路輕裝簡行,自然是可以抄前設防。

歷史上的孫傳庭采用“抄前”之策,也算是取到了一定的效果,戰勝了幾場,也救回了一些被擄掠的百姓。

清軍應對明軍的抄前之舉,采取的措施也并非是正面交戰,而是不斷的運動,各處分兵牽制明軍兵力,或是按兵不動以減弱明軍的防備。

之所以如此,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清軍在這個時候劫掠了大量的金銀財物,擄掠了大量人口牲畜的清軍,投鼠忌器無心多戰。

第二個原因則是孫傳庭統率之下的各路勤王明軍,確實戰力不差,也勇于野戰,并非是一觸擊潰的弱旅,連番的接戰表現出來的實力,也給入關的清軍也帶來了不少的壓力。

現在的情況比起原本歷史的進程更好。

原本在歷史上損失慘重失去了再戰之力的宣大軍在休整過后,已經是重新恢復了一定的戰力。

賈莊沒有戰敗,濟南也沒有被攻陷,相反還有真定幾地的大捷傳來,大漲各地來援勤王諸軍氣勢。

濟南解圍戰孫傳庭領兵逼退清軍主力,解除濟南之圍的捷報傳達京師,全城上下皆為之沸騰。

崇禎明發詔書嘉獎鏖戰三軍,再賜孫傳庭榮銜,三軍因此士氣高漲,各部皆是戰意昂揚。

不過孫傳庭仍然還是如同歷史上一般小心謹慎,仍然堅持不輕出、嚴守備、伺機攻的既定御敵方略。

所以陳望預料之后的情況應當和原本的歷史進程沒有太大的出入。

之后應當只剩下了東安、武清、薊州、冷口關、太平寨幾場稍大一些的戰役。

這些地方爆發的戰事,都是明軍主動發起進攻救回被擄掠的百姓,以及奪回被搶掠的財物,清軍都是以守為主,戰斗的烈度并不強。

風雪急切,寒風凜冽。

陳望緊了緊身上的大氅,雙目微凝,他看到了就在不遠處的中軍營外,似乎有幾道身影站立在門外,看身形有些熟悉,不過燈火昏暗,卻是難以到底是誰。

陳望停頓了一下,而后又邁步向著前方走去,一路走出了營門。

走到近前的時候,陳望這才看清了站在營門處的站的人是誰。

站在最前方的人是剛剛不久前先行出帳的曹文詔。

曹文詔身穿著一身緋紅色的武官常服,外罩著一件裘皮大衣,負手而立。

在曹文詔的身側站立的則是曹變蛟和曹鼎蛟兩人。

“卑職參見將軍。”

陳望信念轉動,他知道曹文詔恐怕是因為一些重要的事情在等他,加快了些許的腳步,低頭俯身行禮道。

“起來吧。”

曹文詔溫和的聲音在陳望的耳畔響起。

“我們,邊走邊說。”

昏暗的燈火在曹文詔的眼眸之中跳動,他回望了一眼不遠處的中軍大帳,而后舉步向著北方的黑暗之處緩步走去。

陳望應和了一聲,和曹變蛟和曹鼎蛟見了禮后,連忙加快了些許的腳步,跟上了曹文詔的步伐,走在曹文詔身側的右后方微微落后一些。

“謗議洶洶,朝堂之上風起云涌。”

曹文詔的第一句話,便已經是讓陳望將心提了起來。

“洪督撫、孫督撫,還有我,可能都要被留在北地。”

朝廷的任命已經下來,孫傳庭調任保定總督,總督保定、山東、河南三省軍務。

洪承疇也被調任為了薊遼的總督,統領遼東事務。

“準確來說,是我們可能都要被留在北地。”

“東虜入口為禍北直隸,又亂山東,皇上雷霆震怒,山海關、寧遠、薊州等鎮接連兵敗,已經是讓皇上失去了對于他們的信心。”

“關內流寇已經消弭,朝中已經傳來消息,皇上想要調三邊的精兵充實遼東邊防,用來抗拒關外的東虜。”

曹文詔的聲音低沉,伴隨著寒風飄動在夜空之中,讓陳望的心慢慢的冰冷了下來。

這一切陳望雖然早就已經聽聞,但是從曹文詔的口中親口聽聞,心中仍然是忍不住生出一種無力感。

“真定、賈莊、濟南的三場大戰告捷,擾的朝堂議論不斷,也讓皇上心中生出別樣的想法。”

曹文詔眉眼低垂,整張面目完全隱藏在了黑暗之中。

曹文詔所說的事情,陳望也略有耳聞。

在這段時間里,崇禎發下來的詔書對于秦軍全是褒獎,而對于遼東軍卻幾乎都是訓斥,一反常態。

和歷史上不同的是,高起潛受到了崇禎嚴厲的斥責,責令其戴罪立功。

若非是臨陣不宜換將,只怕是高起潛可能都要被當場拿下。

之所以如此的不同,陳望心中也很清楚。

在原本的歷史進程中,高起潛沒有受到太多的責罰,遇敵一觸即潰,避敵不戰的遼東軍也沒有收到太多的責難。

反而是多番苦戰的秦軍,和北直隸諸鎮受到懲戒。

這其中的緣由很簡單,因為北直隸諸鎮戰力不堪,秦兵在孫傳庭的統領之下作戰謹慎,崇真不知底細,而清兵仍在關內逗留,因此只能暫時依賴于關內的遼東軍。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情況已經是發生了改變。

孫傳庭帶領秦軍連番得勝,不僅是使得諸鎮的援兵振奮,也使得崇禎有了底氣,因此毫不客氣的下旨問責高起潛和遼東軍。

“孫督撫這幾日應該和你已經說清楚了很多事情,你在漢中做的事情雖然出格,但是卻廣有成效。”

曹文詔停住了腳步,微微側身,緩緩開口問道。

“是。”

陳望點了點頭,回答道。

雖然早知道很多事情都不能保密,無論是屯田開荒,還是軍工機械,練兵擴民,這些東西都在田地之中,一眼可見。

其余的事情,稍微用心一些也都能知道詳情,根本就瞞不住什么。

孫傳庭遠比陳望原先所預料的知道更多。

那日在城樓上,從孫傳庭的口中陳望也得知了,自己離被解任到底有多近。

“督撫已經向我說明了最壞的情況。”

最壞的情況,就是以后真的留在北直隸,卸任漢中鎮鎮守副總兵的職位,平調到北直隸的某個邊鎮之中。

不過也并非只是當一個普通的副總兵,如果真留在北直隸,到時候陳望還要兼理各鎮練兵的事務。

同時孫傳庭還打算將屯田以及軍工制造方面的權限開放給陳望。

如果真得了這些權限,其實就算是被調到北地也并非是完全不可接受。

經過了一年以來的整頓,漢中衛幾乎已經是落入了他的掌控之中。

尤其是新設的兩個千戶所,上至千戶,下至軍戶,所有的人都算得上他的嫡系,受陳望控制著。

哪怕不在漢中府,仍然能夠遠程遙控漢中衛的發展,基石還在。

只是……

陳望很清楚,孫傳庭的承諾,到最后都將會化為泡影。

孫傳庭確實是言而有信的人,他極具有戰略的眼光,也有足夠的魄力和才干。

但是孫傳庭這個保定總督卻干不長久。

因為就在六個月后,崇禎十二年的七月二十三日。

孫傳庭將會被錦衣衛緝捕入獄,在獄中蹉跎整整三年的時間。

而正是這短短的三年時間,天下大變,亂象橫生,形勢急轉直下,就此一發不可收拾。

所有的計劃全都亂了,一切的籌謀全都落空。

陳望的心中百轉千回,眼前昏暗的道路似乎已經是預示前路的不詳。

小不忍則亂大謀……他的心腸終究不是用鐵石所鑄,終究是沒有能夠狠下心來……

亂世之中,或許只有那樣的人才能夠走的更為長遠……

清軍入關,之所以能夠占據中原,統御各方,靠得正是手中鋒利無比的屠刀。

他們用手中的屠刀,斬除了一切的叛黨和逆臣,壓服了一切反對的聲音,最終奪得了他們想要的一切,成為了東方的主人……

(本章完)


上一章  |  風起明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