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中元之日,也是傳說中的地府開門之日。
傳聞在這個時候,眾鬼都要接受考校,通過者可離開冥古,有主的鬼回家去,無主游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故而這一天被稱為鬼節。
傳聞歸傳聞,而事實比傳聞更可怖。
因為實力強大的修士在非正常死去之后,會利用中元節‘生死界限’最弱的時候,想盡辦法離開冥古,奪舍重生。
就像自詡上界的那些存在一樣:吃人!
這么多年來,確實有以奪舍這種違規輪回的方式成功重活者,但還沒有真正成功者。
人間有人間的道法,冥古有冥古的規矩。
違背者冥古提供信息,人間圍剿殺之。
陸今安曾在坐照境接過這種任務,再加上因為好奇所以在萬道宗藏書閣查閱過相關典籍,故而對此比較了解。
站在鬼門之前,陸今安微微抬頭,因為自身的道中包含了生死,故而能夠看見縈繞在鬼門周邊的冥古死氣。
一襲白衣醒目的陸今安心底掠過一個念頭:要不要以現在自己對《大自在觀想法》掌握,推演一下此行大概結果?
但這個念頭剛冒頭,就被陸今安給掐滅了:“功法越學越精,怎么能越猶豫不定呢?”
自嘲笑了笑的陸今安便沒有去運轉《大自在觀想法》。
因為人性是趨吉避兇的,而不管做什么事,都難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如果事先知道不好的結果,那么心底就種下了‘膽怯’的種子。
這顆種子一旦發芽,便再難消除,也將成為仙途之中一次次的‘萬一’。
而‘萬一’,便是對自己沒有信心。
在問道路上,或許存在失敗,但也沒有最終的成功,最可貴的是繼續前進、問心無愧的勇氣。
‘小事上趨吉避兇無妨,求仙問道本就荊棘遍地,不能逃避。’
陸今安眼簾微垂,取出了刻著血色紋路的短刃。
中元時節,鬼門大開,百鬼夜行。
非在此時,生死兩隔,人間當差。
陸今安無視周遭冥古差役的視線,手持血紋短劍一步步走向鬼門,劍柄處的‘血眼’仿佛轉動的瞳孔,越靠近鬼門,劍鳴越愉悅。
生入死界,‘冥證’開路。
陸今安瞥了一眼短劍血珠中滿滿的鮮血,手腕輕扭,短劍刺入厚重城門的同時,眼前便泛起漣漪,暢通無阻的進入城門之后的鎮魂回廊。
鬼城入口的城門樓頂,裴綰妤柔媚的容顏上噙著頗感自豪的微笑。
以她的修為境界,自然察覺到自己的寶貝徒弟有那么一瞬間想運轉《大自在觀想法》,所以在那一瞬間她就想,如果今安真的要推算進入鬼門的未來,自己立即就把他帶回宗里。
就連天衍閣那群極擅命理推演之術的修士也不會輕易給自己起卦,今安這種因為功法性質才對推演一知半解的修士要是輕易起卦,一個不慎就容易道心蒙塵。
好在自己的寶貝徒兒一直都是令自己驕傲的存在。
又放心許多的裴綰妤微微抬頭看向遠處有形無底的斷界,輕舉右手,染著紅色蔻丹的纖長手指一握,本就陰氣湛湛的蒼穹仿佛蒙上一層漆黑,似一片暴雨即將傾瀉般的厚重壓抑。
磅礴大氣的靈力猶如一頭黑凰,硬生生的在蔓延不知幾萬里的深淵斷界上隔開一方不被陰冥之氣侵入的獨立領域,似能直入冥古。
收起右手的裴綰妤將吹起的一縷秀發勾到耳后,微瞇的雙眸像柔和的彎月,右下唇的美人痣更在此時襯出她的嫵媚。
“萬一出了什么意外,為師可一點兒都不想等來世啊~”
裴綰妤自言自語著,轉世輪回之后的某個娃娃就算和今安再像、就算有著投胎前的記憶,她也不會把他當成自己的寶貝徒兒陸今安。
所以不如大鬧一場冥古,親手帶回自己的乖徒兒。
“唉~又忍不住出手了~”也不知想到了什么,裴綰妤笑的有些惡趣味:“傾月啊傾月,為娘可不是想把今安搶走,讓你在一旁看著啊~”
心情越發愉悅的裴綰妤雙臂環胸,指尖輕輕敲著手臂,不時還輕哼著小曲兒。
“不知道傾月找沒找出祝南枝的信息,聽今安對她莫名其妙白給的描述,看起來像清渺宮出身、去南卓域紅塵入世繼而太上忘情的樣子……
嗯?不會是那女人的徒弟吧?”
陸今安穿過鬼城城門,眼前不遠處便是鎮魂回廊的入口。
傳聞鎮魂回廊是一個巨大的迷宮,想入死界的活人和想回人間的死人一旦闖入,便會迷失在鎮魂回廊,永世不得超脫。
陸今安緊了緊手中的‘冥證’,有汲滿鮮血的這把短劍在,他并不會迷失在鎮魂回廊。
不動聲色的邁開步子,一踏入鎮魂回廊的入口,便相當于半只腳進了地府。
充斥在周圍的滿是陰冥之氣,徹底與外界的靈氣隔絕,但是陸今安體內的靈力并不會被排斥的流失。
因為他手中有劍,‘冥證’便是活人合法進入地府的通行證。
世上有多少把‘冥證’不得而知,但古往今來憑此進入地府的屈指可數。
而他們都是為了探索死亡大道。
有活著從冥古歸來成就一方大能的修士,但更多的是被死亡吞噬失敗者。
憑借手中‘冥證’,陸今安得以順利找到鎮魂回廊的正確道路,但是他前進的速度并不快。
因為鎮魂回廊是由空間和精神結合而成的迷宮,對主修空間大道的修士來講是難得的感悟寶地。
不過陸今安雖然走的不快,但沒有絲毫停頓。
相比空間力量,直面死亡的力量更加難得。
穿過鎮魂回廊的陸今安看向前方,冥古真正的入口處,左右分別站著滿面笑容的瘦高身影和一臉兇悍的矮胖身影。
看著這兩道身影官帽上分別寫著的‘一生見財’和‘天下太平’,陸今安眼神一亮。
神話傳說中的黑白無常啊!
將短劍劍尖朝下的陸今安微微躬身行了一個劍禮——
“久仰兩位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