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第84章、御門聽政,誅誰之心?(求追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光宗耀明 >>光宗耀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84章、御門聽政,誅誰之心?(求追讀)

第84章、御門聽政,誅誰之心?(求追讀)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27日  作者:冬三十娘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冬三十娘 | 光宗耀明 


這一夜已經開始,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員倒是沒有像昨天晚上一樣往來交際。

久違的朝會,要很早起來。

因為皇極門還沒修好,所以御門聽政在乾清門,那就要更早一點起來。

京城的雪還沒有化,天沒亮的時候該有多冷?

寅時不到就要起床,穿好朝服去午門外等候入宮。

這一天晚上鄒義和劉若愚他們沒再繼續加班,皇帝同樣需要早早起來做準備。

至少上朝的儀態上不能隨便。

雖然昨天已經在賜宴文臣后開了個小會,但今天朝會上會不會有什么另外變故,朱常洛一樣不確定。

今天朝會在乾清門。

這里沒有原先的皇極門高大、寬闊,門前的地方也沒有皇極門外面大。

天氣很冷,宮里已經預先將那里的雪鏟干凈了,又專門在幾個位置放了炭爐。

聽得南面遠遠傳來鼓響,朱常洛也在思考著。

朝會的時間定得這么早,主要還是與此時的作息時間有關。

夜里沒有電,沒有多少娛樂,早睡是很正常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該是這個時間商議國事。

只不過考慮到群臣的通勤距離和所需時間,大家都得更早起來。

不得不說朝會是個低效率的場合,但又有它的必要性。

因為普通的京官也只有朝會時候有希望見到皇帝。

交通不便,出行要講究儀仗,皇帝不可能像未來一般輕易到某些部衙“檢查工作”、“巡視地方”。

而圣眷至關重要,大家都懂得在皇帝心目中有印象、在某些場合也許有所表現的重要性。

雖然伴君如伴虎,機遇與風險并存。

所以宣宗年間定下了朝會上只奏幾件事,道君和朱翊鈞不見群臣,都讓重臣進一步壟斷了上下交流的機會、集中了權力。

考慮到這些,朱常洛才決定先勤快一點,哪怕朝會效率低也要先堅持開一開。

不這樣,他怎么發掘中低層力量?

冬日里,天亮得更晚一些。

紫禁城的宮燈之中,群臣步入紫禁城后又分成兩邊,繞著三殿的兩邊,經過文樓、武樓前往乾清門。

文臣那邊,正是孔尚賢走在最前面。

武臣這邊,則是徐文璧當先。

走過了三殿區域,文臣們越過景運門,武臣們越過隆宗門,朝會儀仗整齊。

一眾文臣一時感慨:已經有多久,沒有開過朝會了?

新皇登基,縱然登極詔引起諸多議論,但真的有新氣象。

就不知會不會和他爹一樣,這樣搞了不久之后又變懶了。

他們不知道,還有人默默地來到了附近。

朱常洛也是剛剛才得到稟報的,所以現在先趕到了月華門外。

“皇祖母,這是……”

李太后搖了搖頭:“許久未有朝會,祖母與你父皇,就到隆道閣上遠遠一觀。得見朝會之盛,知皇帝應對有方,祖母與你父皇就都放心了。”

朱常洛看著蓋了厚厚被子的朱翊鈞一時無語。

折騰他干什么?

不過他也很快想明白了,行了行禮:“孫兒明白了。”

而后對慈寧宮的太監們說道:“晨風凜冽,隆道閣高聳,你們定要謹慎些。”

“奴婢遵旨。”

不把朱翊鈞抬到更高處的二樓,哪里看得到乾清門外的情況?

朱常洛估摸著自己不在慈寧宮時,朱翊鈞大概顯露出了還不錯的“健康狀況”,讓李太后覺得可以把他抬過來瞧瞧,進一步讓他“安心”。

無所謂了,至少李太后是在為了他秉政不受影響而考慮。

雖然她并不清楚今天可能會有巨大波瀾,并不會像她以為的那樣一團和氣,呈現出百官臣服的局面。

“皇帝陞座,眾臣跪迎!”

乾清門那邊,聲音傳來。

“去吧。”李太后露出了一個微笑和勉勵的眼神。

朱常洛彎了彎腰,行禮轉身而去。

李太后也走入了隆道閣的側門,看著前面被抬入閣中的兒子。

她知道這兒子心里還有許多不甘。

以那樣的方式成為毫無權柄的太上皇帝,她當然能理解這份心情。

但是她已經知道了這段時間以來孫子的艱難和勤奮,他確實一心在為大明國祚而奮力。

群臣和天下士紳不會歡迎接下來會陸續發生的事情,太上皇帝仍在,誰知會不會有什么別的變數?

那樣的變故,只能發生一次。

再發生一次,再奪什么門,那必定會有兒孫相殘。

走后面的太監們高高舉著雙手,而前面的則弓著腰近乎匍匐。

默默看著兒子被太監們吃力地抬上樓梯,李太后在老太監的攙扶下跟在后面。

這時,乾清門那邊傳來了隱隱的聲音。

“臣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翊鈞毫不能左右自己的身體,在樓梯上的抬床里雙目無神。

誅心,不必如此吧?

那邊朝會流程已經開始。

列班跪拜皇帝、起身站好之后,鴻臚寺官員先出班,對皇帝匯報今日應到多少人、實到多少人、沒到的是什么原因。

現如今,九百四十個京官里,缺員數目已逾三成,而且大多都集中于從七品以上——因為這個級別有大量科道言官。

按明制,在京六品以上必須上朝,六品以下不強迫,但同樣有資格。當然了,穿綠袍的也不會來湊沒趣。

每次朝會,正七從七的六科言官以及在京御史們是不會缺席的。

而京外地方官,朝會時在京的則是四品以上才能上朝。

于是現在鴻臚寺官一報人數,就發現缺大量的五六七品,大多是各部郎中、主事以及言官。

按流程,下一步是先奏報入京謝恩、離京請辭的官員,請示皇帝是不是接見他們或者允他們陛辭。

這就不必了,入京的主要都是參加登基大典,而目前還在考功,屬于人事凍結期,也沒有人外放出去。

再接下來,應該先是邊關奏報。

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張國威而昭武功也。

所以在朝會上,這個環節說的邊關奏報大多是好消息。

田樂出班,奏報了一下諸邊事,包括遼東孤山匪患已平、三邊擊退小股北虜劫掠、播州殘逆剿滅情況。

之后才是朱常洛熟悉的朝會奏事環節。

“咳!”

頓時數聲輕咳響起,朱常洛不免看了過去。

按慣例,奏事前官員“皆預咳一聲”,這是打個招呼:我要出班奏事了!

萬一兩人同時冒出來,豈非尷尬?

這個時候又是鴻臚寺官引導秩序。

只見是沈一貫站了起來,有些無奈地說道:“臣內閣大學士沈一貫奏請陛下:天寒地凍,陛下踐祚未久,當循舊例,朝會只擇九事奏請圣裁。”

這是內閣的共同意志,因此只能由他這個首輔出面來說給群臣聽。

朱常洛回答道:“閣老言之有理。朕雖極欲聽群臣陳稟國事,然老臣不少,若因天時受寒患病就不美了。便只擇要事奏來。其余臣工也無須擔憂,往后朔望朝會及常朝,無故不輟!”

這是新君的一個保證,聽上去既照顧了年老重臣的身體,又會給中低品官員當面奏事的機會。

于是乾清門外又響起了非常整齊的聲音:“陛下勤于國事,朝會不輟,江山社稷之幸、黎庶蒼生之幸!”

這么整齊,顯然王錫爵昨天提了這個想法之后,閣臣和九卿回去后都做過工作。

整齊的聲音傳到不遠處的隆道閣里,朱翊鈞心里頗為不以為然:剛開始,你爹我也是這么說、這么做的!

而后不知道那邊是誰出班奏了什么,隨后便是田義那老奴婢頒旨的聲音。

頒旨要念給所有人聽,聲音自然不能小。

朱翊鈞也只是隱約聽到:“……內帑……勉勵百官……年終勤職銀……七十萬兩……”

聽到隨后雜亂了一些,但明顯帶著喜悅的山呼萬歲,朱翊鈞大概琢磨明白了。

于是就肉痛,無能狂怒(努力平靜以免中風三連)。

敗家子!

糊涂!

白花花的內帑銀子,要喂給這些貪得無厭的官員?

糟踐!

如果他還能開口,已經要罵出聲了。

如果他還能走,已經要沖下去踹那昏君兒子了。

但李太后在一旁輕聲說了一句:“雖是無奈之舉,但這下總該群臣歸心了。”

朱翊鈞心里一涼:是啊,群臣都收了他的銀子,和老子一貫吝嗇很不一樣,那又會向著誰?

可他拿老子給他留的銀子,收買人心!

等你缺錢需要去找的時候就知道難了!

敗家子!

求求這兩天更新后追讀數據,正在三江上,新書強推也需要PK決定上不上。

另:預計是六一上架,上架后開啟日萬模式。


上一章  |  光宗耀明目錄  |  下一章